退出閱讀

中國武將列傳

作者:田中芳樹
中國武將列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人生意氣 唐時代(前)

人生意氣 唐時代(前)

之前說過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可是由於他所建立的功績最多,因此李淵的長男李建成雖然當上了皇太子,然在唐取得天下之後,後繼者的問題果然就浮上了檯面。在制度上,當然應該是由皇太子繼位,這一點並沒有疑義。可是由於李世民的功績較大,再加上在李世民的部下中,有許多非常有力的將軍。因此這時身為李建成部下的魏徵就曾勸說過:如果你想要平安無事繼承皇位的話,就一定要把李世民殺掉。如此一來,就可以用兄弟之爭乃是身為次男的李世民無禮的說法,讓別人知道皇太子也不是默默地坐以待斃的。
而在此雖然稱為李勣,其實他的本名乃是徐世勣。因此在作品中也常被稱為徐軍師。
這在中國乃成了說故事的人極佳的有名笑話,然而到了日本大概不會是這麼一回事,大家雖然知道關羽,可是對於秦叔寶則是一問三不知。這個笑話是在於秦叔寶的武勇與知名度和關羽匹敵的前提下,才能夠讓人一聽就笑的。
——《舊唐書》卷八十三〈薛仁貴傳〉
《新唐書》卷一一一〈薛仁貴傳〉
裴行儉
於是,李世民接受了父親的讓位——這時候,父親也到了不讓位不行的地步,這對李淵來說也是莫可奈何的事,再怎麼說,李世民的功績最大乃是事實。就這樣,李世民即位成為太宗皇帝。
說起李勣的功業,第一就是滅亡高句麗一事。高句麗在《隋唐演義》中寫作「高麗」,總之就是在經過了約七十年,自唐以前就存在於中國東側國境的國家。之前隋煬帝曾經三度發動大遠征軍前往,然而均遭到了失敗的命運。除了補給難以連繫的問題,高句麗的軍隊也很強盛,甚至還是在後方發生叛亂,於敗死了數十萬人之後,竟還可以成功地保衛其國家。
話題有點說遠了,不過像在日本史中說源義經乃是個騎兵戰術的天才,我卻覺得那感覺大不相同。義經之所以被這樣認為,乃是因為他在一谷的戰役中反敗為勝的表現,可是那卻不應該說是騎兵戰術。確實義經會以騎馬做為短距離高速移動的方式,可是在到了戰場之後,自古以來就是在兩邊報上名號後就展開單挑作戰的。就如熊谷直實與平敦盛所言,是乘馬一對一對決,在落地之後還要互斬以分出勝負。這樣子根本不能說是騎兵的集團戰法,說義經是騎兵戰術的天才,其實是抬舉他了。義經所做的事,和成吉思汗等的騎兵戰術完全不同,這點在數十年前海音寺潮五郎先生便曾指出,只不過由於這說法已經一般化,因此義經為騎馬戰天才的錯誤認知才會繼續流行下來。
紀元後五九八至六四九年。唐第二代皇帝(太宗)。於紀元後六二六至六四九年在位。李氏乃是在北魏以來逐漸形成之隴西豪族集團,因此他為名門出身,代代均為武學世家。幼時即有相當資質,在隋末混亂開始之際便快速地起義呼應,幫助其父李淵往來於戰場上,而立下唐建國最大之功。於六二六年時,他曾召集部下將與其敵對之兄弟殺死於玄武門,同年,受父親讓位而即上帝位,為中國有數之英明君主。同時還驅使其家臣盡力於國內之統一與對外領土之擴張,奠定了唐帝國之基礎,唯因死時並沒有可靠的後繼之人,因此在死後曾造成帝國短暫的動搖。
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發揮。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句辛苦了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這個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過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留傳,叫做《中天竺行記》,可惜如今已經散落,幾乎沒有留存下來。
煬帝對於悅樂之事可說是什麼都喜歡,他特別喜歡以奢侈的行列至各地去旅行。除了數萬的兵士以外,還有其他的官吏以至於宦官、甚至連女性都要幾萬人隨著他以各種裝飾弄得美美的一同前進,因此他本身就是一種麻煩。而當煬帝前往北方巡幸時,北方的突厥突然攻擊而來,因而受到了包圍。由於城池被圍困,因此煬帝也沒有辦法脫逃,隨著食糧的減少,突厥的攻擊也一刻一刻地加緊,這時部下提出了一道計策。就是在流經城內的河川中將信順流而下,流出城中,剛好這封信被一個帶著馬在河邊飲水的少年所拾,這位少年就是李世民。在看到了這封信後,得知皇帝處於危機之中,如果能夠加以解救的話,就能夠獲得獎賞,因此李世民就向父親報告,並組織了援軍前往救援。正巧這時突厥的食糧也差不多將盡,且知道隋之援軍很快就會從各地趕來,繼續待在此地也是無益,於是就退兵而去。
再接下來是第五十八位的裴行儉這個人,他是從高宗時代開始,活躍於則天武后時代的人,同時也是第五十五位蘇定方的弟子。蘇定方這個人之前也曾經提過,喜好吹吹牛皮,是個有點怪怪的人,然他在見到了少年時期的裴行儉之後,倒是將自己所知的軍事知識全部傳授給他。裴行儉這個人是非常正直的人,對於他和好吹牛皮的師父間是怎麼樣相處的呢,我光是想像都覺得十分有趣。
當然,《三國志》本身是無罪的,而《三國志》很有趣也是事實,因此,會有對《三國志》狂熱的人也是理所當然。可是反過來看,這是不是也是經過炒作後的結果呢?而媒體則又更助長了這樣的風氣。
尉遲敬德在出仕於李世民後,就以其武勇而活躍。至於秦叔寶這個人,則由於他在戰場上曾經受過很多傷,因此其實他以後就沒有那麼活躍,而讓尉遲敬德取代其第一武將的地位。關於尉遲敬德,在《隋唐演義》中是以神勇來形容,至於秦叔寶就沒這麼說過了。舉個例子來說,在《隋唐演義》的書末介紹中曾說,尉遲敬德的武藝高強,可說在其生涯及戰場上,從來沒有負過傷。讓人感覺似乎帶著點神秘的氣息。在年齡方面,由於尉遲敬德也較之年輕十歲左右,因此在以後他也一直守護著李世民,甚至還有帶著他突破敵軍重圍的記錄,在在顯示他的活躍。
紀元後六一九至六八二年。絳州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出身。因反對武則天之皇后冊立而被貶。然而卻在人才錄用巧妙的武后安排下被派往西域,於六六五年成為安西大都護,立有顯著的功績。六七六年以護送亡命至唐的沙珊朝波斯帝國皇太子為名擊破突厥,翌年亦獲大勝,為唐絕頂時期經營西域之代表武人。
這個人在李靖滅亡突厥之戰中就已經開始加入,其後就以程知節副將的身分,與西方的異民族交戰。他並不是一個優等生型的人,常會吹噓一些有的沒的,像是在滅亡百濟之時,他就曾經寫過當時池中有龍飛出,自己本欲將之捕獲,可惜失敗的報告書。
於是太宗也展開了三度對高句麗的遠征,但是也沒有成功。
在此,往東進的伊斯蘭勢力,將沙珊朝波斯帝國滅亡。而沙珊朝波斯帝國的王子就帶著聖火一同亡命前往唐。所謂的沙珊朝波斯帝國,就是拜火教,他們帶著聖火拚命越過沙漠,正當翻越天山山脈要前往唐時,碰到了出擊的裴行儉。裴行儉就一路護送他前往長安,因而立下了功績。
這是相當壯大的一種作戰計劃,首先是將身為高句麗友好國的百濟滅亡,然後再以百濟為前線基地,向南往高句麗進攻。另一方面,從西方再以唐之正規軍出擊,自南與西兩方夾擊高句麗。這戰略最後獲得了成功,與中國對抗和*圖*書了七十年的高句麗就這樣被滅。這時的李勣已是七十五歲的高齡,而在功成名就的次年,他就以七十六歲的年紀死亡。
——《舊唐書》卷八十四〈裴行儉傳〉
《新唐書》卷一〇八〈裴行儉傳〉
這瓦崗寨的軍隊,正是讓之前曾經提過的隋最後之名將,也就是第五十位的張須陀戰死的那支軍隊,而也因此,瓦崗寨便一舉成名。
這時的李世民是為秦王,而李淵則為隋的唐國公。因此在李淵即位的時候,就以自己的封地而自稱為唐。
在此,第五十一位的李靖登場。這個人在中國的歷史上,不用說是百人了,就算把百人削到只剩十人為止,他也應該還是在十人之中的名將。
再說到同時代的羅士信——他倒是一直和秦叔寶在一起。這個人雖然只比太宗李世民小個一歲,但卻在二十歲時死亡。原因是他在與敵作戰之中被捕,雖然受到勸降,但因遭其拒絕之故,因此就被處刑。
在中國來說,秦叔寶與程知節等人,其知名度可不亞於《三國志》中的登場角色唷!
好了,再回到薛仁貴的身上。這個人在此後也是守護唐之邊境,而在東方大為活躍的人。就算是把名將百名篩減到十人,我想他也是會留在其中的名人。
——《舊唐書》卷七十一〈魏徵傳〉
《新唐書》卷九十七〈魏徵傳〉
——《舊唐書》卷六十七〈李勣傳〉
《新唐書》卷九十三〈李勣傳〉
在我重新讀了一下《隋唐演義》後,還發現剛才所提的、李世民在河裡揀到求救信而前往援助煬帝的故事,也沒有記載於其中。因此,不由得讓我有這個作者到底有沒有讀過正史的疑惑。也許他是讀了許多的稗官野史之類的,然後再重新將之建構,不過該不會沒有讀過正史吧?
所謂的《說唐》,是比《隋唐演義》更加偏離歷史,是如講古一般,非常充滿故事色彩的東西。根據《說唐》,李世民在帶領程知節前往前線偵察時,突然遭到尉遲敬德的急襲,在程知節一番奮戰之後,兩人依然被捕。正當尉遲敬德要誇耀其武略時,程知節道:你不過只是井底之蛙罷了!我還有個大哥秦叔寶,在他面前,你根本就不算什麼!尉遲敬德大怒,說對方說謊。程回道:是真的,如果你認為我說謊的話,就讓我去把秦叔寶帶來。然而尉遲敬德卻說,怎麼可能讓你這麼簡單地逃掉。因此程知節也只有把年輕的君主——也就是李世民——當做人質留下,說如果自己沒回來的話,那君主就任你看是要燒還是要煮,隨便處置吧!李世民雖想說這個人怎麼這樣,但也只有相信程,於是尉遲敬德就把李世民留下,讓程知節快馬回去迎接秦叔寶。
就這樣,突厥的可汗遭到了逮捕,而突厥帝國就此滅亡。
不過,在《隋唐演義》中,這個場面卻完全沒有任何記載。
而在此,更年輕的——這時才三十歲左右的李勣,便取代了其地位而為唐軍部的第一把交椅。
如前面所言,李靖一直到五十歲左右都爬不上去,不過,他曾有一次被請到前面也曾提到過的楊素家中,述說著自己的軍事理論。楊素十分佩服,敲著自己的椅子說:卿有朝一日必將坐上此位,認同了他的才能。只可惜在還沒有為他做些什麼之際,楊素便已死去。根據《隋唐演義》的故事,楊素的小妻對李靖一見鍾情,就想跑到李靖那兒,然遭到其拒絕,因而楊素自然也沒有要擔負李靖未來出仕的義理。就這樣,本以為將會終老於田野的李靖正巧遇到了唐高祖李淵對煬帝起了叛旗。李淵本人倒是對於這件事十分磨菇,不過他的兒子李世民——這時方才十七、八歲的年紀——卻趕著父親的屁股,認為起事再也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因此就舉兵起事。
尉遲敬德
真的談得有點過頭了,還是趕快在此打住吧!
分裂就產生了抗爭,而對唐來說,這時也正值整軍隨時準備出發的狀態,於是太宗皇帝就命令李靖出擊。這時李靖所率的騎兵隊,我想應該可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的騎兵部隊之一才是。
關於這場《秦尉大戰》,在《說唐》中,有比《隋唐演義》更精采的描寫。
關於這個《三國志》,在此再度閒談一下,當我在某一次受到台灣的出版社邀請前往台灣之時,那出版社的人就非常不可思議地問我說,為什麼日本人會那麼喜歡《三國志》呢?如果我回答是因為有趣的話,那其他也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呀!只不過日本人是只對《三國志》感到關心就是了。
秦叔寶在張須陀旗下,與羅士信一同與叛亂軍作戰。由於行動出色,在張須陀死後,就移至李密旗下。只不過,如果從表面上看來,李密是張須陀的仇人,那為什麼還要特別跑去李密那兒呢?關於這樣的疑問,在《隋唐演義》中也對這段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所說明,就是設定秦叔寶從很久以前即與李密相識。
像這樣的故事,其實真的是很有趣,讓人一面讀一面就想笑。只不過,日本人最初在接觸《說唐》之時,我想可能發現不了其中的樂趣,最好是能夠先讀過《隋唐演義》,在大致瞭解其背景後再來看《說唐》,就會比較有意思了。
不管是羅士信、秦叔寶,還是其他的人,隋末的武將們大都曾經換過好幾任的君主,這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在遇到可以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他的君主之前,是不會妥協的。羅士信也是曾換過君主流浪過,最後才成了李世民的手下,而在加入了李世民之後,即使敵人勸降,他也不願答應,因此才被殺死。
魏成立之後立刻就包圍了洛陽,號稱軍隊三十萬,支配著天下的中心地點。這時乃是西曆六一八年的事情,而當時李密已有大概會取得天下的感覺了。
就這樣,他在十幾歲時就隨著父親起兵,在二十幾歲時就取得了天下。在中國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二十幾歲以實力取得天下的,就只有楚的項羽及李世民兩人。而相對於項羽一代就遭滅亡,唐則延續了近三百年,因此說他是空前絕後的霸王也不為過。
接下來,在六一九年初,徐世勣終於降唐,這時方才二十六歲。而唐也給予其厚遇,賜予其國姓李,因而改名李世勣。不過也在此就直接改稱為李勣,這乃是因為對其君主李世民表示尊敬之故。
這時,所謂的魏之將軍,由於大舉歸順於唐之故,是以對這時的唐來說,尤其是在軍隊方面,也是一舉而強化。
唯一的例外就是李勣,他積極提出為了安定東方國境,就必須要出兵的贊成意見。
之前曾看到過一則關於《三國志》書評的新聞,說《三國志》在中國大陸的電視上曾經拍成連續劇,曾經有幾億人都曾看過。我想這應該不是完全胡說的。而其他像是《隋唐演義》、《岳飛傳》、《楊家將演義》等,也全都拍成了連續劇,相當受到歡迎,只不過日本媒體並沒有報導出來就是了。
接續裴行儉後,出場的是張仁愿這個人,他經營黃河北方的受降城池,也穩定了邊境的守備。在這兒,唐的時代前半已經結束,接下來終於進入玄宗皇帝的時代,這代表著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開始。
?至紀元後六六九年。曹州離狐(今山東省單縣)出身。本名為徐世勣hetubook.com.com,後來因唐賜姓李,同時也因為要避太宗李世民之世字而改稱李勣。仕唐之後,於討伐王世充等群雄時立下功勞,當太宗即位後亦參加對外民族之戰,為創業功臣。六三〇年時同李靖一同活躍於突厥之討伐,六四五年則參加對高句麗之經略。討伐高句麗乃是隋以來之宿願,然真要實現則十分困難,這時亦是以撤退告終。高句麗之討伐完成,則是在高宗時代,為紀元後六六八年之事。
名瓊。?至紀元後六三八年。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縣)出身。在隋末混亂中跟隨張須陀與李密等作戰。然在張須陀敗死之後,就加入李密手下而被拔擢。當李密被打敗時,又再加入王世充麾下,並再度受到拔擢。其後則跟隨唐太宗建立武勳,成為唐之左武衛大將軍。像這樣,他雖在仕唐之前一直轉換主君,然在跟隨太宗之後就一直盡忠,而以側近之姿受到寵愛,最後還陪葬於太宗陵墓昭陵之中。
突厥,並不能單純以騎馬民族——也就是中國北方作亂的騎馬遊牧民族——來看待,當時的突厥帝國幾乎支配了整個歐亞大陸的中央部分,其領域甚至可說比唐帝國還要廣,連鹹海一帶都為其領土。因此,只要在北方有這個大敵國存在的一日,就很可能會侵入而來,唐的國境也難以安定。出兵雖然是發生在太宗即位三年之後,然而在此之間也不是說李靖就完全什麼事都沒有做,恐怕在這三年間,他都一直在研究對突厥作戰的戰略,以及養成騎兵什麼的才是。而在此時,正巧出現了一個機會,那就是突厥內部發生了分裂。
在這樣的時代中,剛才也曾經說明過,昨日之敵,也許就是明日的己方,離合聚散總是接二連三地發生。總之,在遇到對自己來說真正好的君主之前,大家都是東跑西跑、分分合合的。就算你找到了一位君主打算對他盡忠,可是在君主不行的時候,就不要磨磨蹭蹭,還不如趕快去找下一個更好的君主。像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在冬季的蒙古高原,也就是敵地之中,李靖以騎馬民族為對手,深入其中與其以騎兵戰正面相接,卻一次次地獲得了勝利。甚至還派遣分支部隊趁著霧氣前進,突然對敵人的後背進行突擊,可見其對地理方面也做了一番研究。
在此,李世民當上了皇帝,而死後,則被給予了太宗這個廟號。所謂的太宗,一定是給予第二位皇帝的稱號。第一位則稱為太祖或是高祖之類,只要說到太宗的話,那就一定是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記住了這點之後,我想在歷史考試中,應該是有所幫助的。
雖然唐太宗後來在還算年輕的時候就死亡,但他與李勣還是有三十年以上的親密友情。這時的太宗皇帝正因挑選後繼者失敗而非常擔心自己死後的事情,而由於李勣的才能自己最清楚,不管是從李勣與朝廷的關係,還是李勣與太宗個人的信賴關係,太宗都相信自己在死後,李勣一定也會對自己的兒子和對自己同樣盡忠。可是,在一些小地方他又抱著懷疑,於是就想出自己將李勣貶到地方,然後自己的兒子在即帝位之時,再將李勣給召回,並給予和以前一般的高位的話,那麼李勣不就會感念自己兒子的恩惠而對其盡忠了嗎的方法。
——《舊唐書》卷六十八〈秦叔寶傳〉
《新唐書》卷八十九〈秦叔寶傳〉
接下來看到第五十三位的秦叔寶。這個人在年紀上比李勣大個十幾歲,在《隋唐演義》中,乃是北齊某將軍的兒子,不過是否屬實就不知道了。我想也許他根本是個無名的庶民出身也說不定。只不過,他自年輕時就因武勇與孝順而知名,關於這一點,在《隋唐演義》中也有說明。
也因為這樣緣故,從結果看來乃是經過非常選擇後的情報才流入日本,因此自然也就只有《三國志》受到歡迎,而其他的就全然不知了。在此我希望大家多想一想,而不要只有對結果重要的情報才傳入。
再接下來的是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他在「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中也曾被我提及。他乃是在印度這樣的異國中,率領著尼泊爾異國的軍隊,與象之大軍作戰而獲得勝利的人。在與陳老師對談時也曾經說到過,希望能夠讓這個人以英雄之姿受到更多人的歡迎。這個人其實曾經三度前往印度,最初並不是以正使的身分,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時則升為正使,被捲入「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一文中所提的王位篡奪事件,而率領了尼泊爾的騎兵大為活躍。其後他還曾經再一次前往,去做什麼呢?其實他是去寺廟中參拜。是個立下了大功之後,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
這時對高句麗的遠征已經失敗。
這時,被李勣推為統領的,是一個名為翟讓的人物,這也是《隋唐演義》中的世界。
而跟著如兄長般的秦叔寶,羅士信也一樣到處遊走。
這時,在《隋唐演義》中並沒有出場,而是在其他的書中出場的,有所謂魏的五虎將軍。這指的就是秦叔寶、單雄信、王伯當、程知節、羅士信等五人,這是《三國志》的書迷們應當會感到欣喜的設定。
日本在中日戰爭時也有過一段不說中國人的壞話不行的時代,說是中國人可以數度轉換君主,和日本人比起來可說是忠義之心甚薄什麼的。在日本的戰國時代中,碰到不合的君主時,家臣還是可以離開的。只是在接續江戶時代下來的體制中,卻有了如果君不君,臣還是必須要臣的說法,非常的武士道就是將這種觀念形式化,因而變得十分偽善。也有人說日本人是「忠臣不事二君」,而中國人則否,基本上,「忠臣不事二君」的說法就是從中國所衍生的,以這樣的觀點來說中國人的壞話,未免流於滑稽。
紀元後六一四至六八三年。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西)出身。生於農家卻志於武人,在唐之遼東遠征時從軍而立戰功。見其奮戰而欣喜的太宗曾說:能夠得遼東,乃是因有卿之故。因而列右領軍中郎將之職。其後,在高宗時代亦極活躍,在六六八年設置安東都護府時即成為其初任都護。在天山破九姓突厥時還有「三箭平定」的說法,這逸話後來也成為元曲而為民眾所樂道。六七〇年時曾因被突厥打敗而被貶為庶民,其後就因左遷而仕途不順,在六八一年時再度為突厥所破,以七十歲之齡而亡。
順便一提的是,翟讓和徐世勣所起兵的山寨,名為瓦崗寨。既然是堆瓦為崗,那想來也不會是座高大險惡的山地,如今這兒也是河南省的一處重要之地,往東南西北之交通四通八達。在中國民眾文學的世界中,與《水滸傳》的梁山泊相同,這個所謂的瓦崗寨,也是一種世外天地的象徵。
由於身為下級官沒有傳世之故,因此其生歿年及出身地均不明。紀元後六四一年因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來唐,因而以對其答禮之副使節身分,於六四三年前往、六四六年歸國。接著,翌年再度前往印度,然瑪卡達國之西拉迪提亞王已歿,印度進入混亂期。特別是因其王位為一小國提拉布庫提之王所篡奪,還阻止使節團進入。於是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係的吐蕃(即今之西藏)、以及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在大破敵軍、俘虜提拉布庫提王後,於六四八年將之獻予太宗。到了高宗時代,於六五八年第三度被選為往印度之使節,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訶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跡,他雖記錄有《和圖書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釋迦方志》等散逸殘篇。
就這樣,李靖建立了滅亡突厥帝國的大功。在此之後,雖然也有與西方異民族為對象的作戰,不過大抵上李靖站在第一線的出征,也在此告一段落了。
——《舊唐書》卷二、三〈太宗紀〉
《新唐書》卷三〈太宗紀〉
——《舊唐書》卷九〈西域傳〉
《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上〉
馮承鈞「王玄策事輯」(《精華學報》八.一)
隨便說某人是個騎兵戰的天才也許太過妄為,因為在世界歷史上,這樣的人算是很少見的。可是就李靖來講,光是從他以騎馬遊牧民族帝國為對手,深入敵地,正面以騎兵戰與之挑戰而將其滅亡,我想就可以說李靖真的是個騎兵戰的天才了!
李世民
像秦叔寶等人,於隋之末期是在山東及河南一帶活動,而尉遲敬德則是在更北的山西一帶與附近的賊軍什麼的作戰。其後,群雄中有個劉武周的人得到了力量興起,而尉遲敬德就進入其下而成為將軍。之後,劉武周就與唐展開了作戰。劉武周的勢力其實相當大,如果當李世民與李密作戰時,劉武周從背後突擊長安的話,那麼唐很可能會因此而滅亡。在收拾了李密之後,李世民就為了征討劉武周而向北行,這時所率領的包括李勣、秦叔寶,以及程知節、羅士信等,幾乎昨日的魏軍都被納入其下的感覺。
總之,在這樣的亂世中,群雄四處並立,也因此優於武勇的人也存在於各地,當然,也有些人是有意圖地選擇君主,然而大部分的兵士卻只是單純地跟著軍隊,而隨著這些軍隊不斷改變其君主,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在各陣營間遊走。
我想在這兒大概是說得太多了。
其後,他在前往西域方面時,也曾立下不少的武勳。
其後,其實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高句麗的內部發生了戰爭,大致也就是重臣要除去國王之類的事情,讓太宗下了出兵的決心。只不過,由於隋煬帝曾經失敗,因此就有人反對,可是,由於有和隋煬帝之比較,太宗的意志反而更堅持。於是,尉遲敬德就是想要阻止其出兵的人,不過太宗並沒有聽從,因此只有拖著過六十歲的身體繼續在戰場上立功。這時,秦叔寶已死,而唯一可能勸諫太宗的魏徵也死了。
接下來回到李靖的故事。就算他之前都非常懷才不遇,但他本來還是打算為隋效忠的,當李淵起來叛亂的時候——姓李的人在此真的出現了很多——他本欲通知煬帝,結果卻被發現而被捕。從李淵看來,李靖是個間諜,因此就想要將之處刑。這時李靖大叫道自己乃是隋的臣下,只不過是想要對隋盡忠而已,如果因為這樣就要殺他的話,那又何以取得天下呢?聽到這段話的李世民,就對父親說原諒這個人吧!而把李靖留了下來。
總之,最後的結果就是李靖成了李世民的部下。根據《隋唐演義》的設定,當時李世民為十七歲,而李靖則剛好比他大三十歲,也就是四十七歲。而李靖在與李世民相遇後,就以獨一無二的軍師之姿活躍。
如果從受人民歡迎的這點來看的話,第五十六位的薛仁貴可說是具壓倒性的高票。因此,在《薛仁貴傳》中,蘇定方這個人就不是什麼好角色了,在書中他還曾利用陰謀陷害薛仁貴的孩子們。另一方面,得到非常好的角色設定的是程知節,這個人本來應該是在九十歲左右死亡的,然而在《薛仁貴傳》中,他卻一直活到一百二十歲,還幫助過薛仁貴的孩子。
裴行儉這個人在則天武后,也就是女皇帝武則天掌握權勢的時候,曾經寫過批判的文書,因此遭到生氣的武則天流放。從宮廷中被放逐,命其前往西域。而這個至今以前是以文官的身分活動的人,在到了西域之後,就以蘇定方所教的兵法為生,反而大為活躍。
——《舊唐書》卷八十三〈蘇定方傳〉
《新唐書》卷一一一〈蘇定方傳〉
只不過,李密本身是個對自己的才能非常有自信的人,他首先把翟讓,也就是這一派最初的統領給謀殺了,因而造成人心的離異。根據《隋唐演義》的設定,當時魏徵、秦叔寶、以及徐世勣等都對唐持有好意,認為唐總有一天會統一天下。而李密由於看不過去,就把這一幫人都趕了出去。沒過多久,李密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所打敗,狀況非常糟糕,把至今的勢力在一日之間完全失去。李密在苦思之後,就無可奈何地投降給了李淵。只不過,李密並不是個可以待在他人之下的人,在經過一個月左右,他就背約逃跑,而在途中因遇到伏兵而被殺害,當時年僅三十七歲。
對中國人來說,《三國志》確實是部有趣的作品,但那也不過只是「其中之一」罷了,而日本人則是根本對其他的作品不屑一顧。
李世民在即位後,赦免了兄長的謀臣魏徵並加以重用。魏徵這個人也認為在其生涯之中終於遇到了合適的君主,而盡其忠誠。所謂的「人生意氣」,就是魏徵在敘述其欣喜高歌時所寫下的詩詞,而這首詩也收於《唐詩選》中,算是首蠻有名的作品。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紀〉
《新唐書》卷七十六〈則天武皇后紀〉
魏徵
大體上,光是帶領他們的人就很夠瞧了!他的副將是李勣,其他則還有程知節與尉遲敬德等,全都是名將。首先,他們一舉襲向突厥的根據地,而突厥方面則認為,就算唐要攻過來,由於其是以步兵為主力,因此至少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沒想到十日左右便往其根據地急襲而來,而在一日之間便將其陷落。此時突厥的可汗,也就是他們的王慌忙地逃逸。不過,就算說是逃逸,他還是帶著數十萬的騎兵部隊,準備伺機反擊。
而當李世民率領援軍到達後,雖然是揀現成的便宜,但畢竟還是救駕成功,沒想到煬帝這個人卻早就把要給賞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所以兵士們就沒有獲得任何獎勵。看到這個情形的李世民,這時就看出這樣的皇帝遲早會不行,這也是有名的故事。
就這樣,李勣自十幾歲起便當上叛軍的指導者,在天下有相當的名份,而在三十六歲時,則當上了唐的軍師。故他和李靖不同,是個在年輕時就有名聲的人。
姓名為武曌,也稱為武則天。紀元後六二四至七〇五年。紀元後六九〇至七〇五年時在位。本來是先進入太宗的後宮,後來則進入其子高宗的後宮,並一路升為皇后。六六〇年當高宗臥病時開始與政治有所相關,於六八三年高宗歿後,更以改廢以後的皇帝之位逐漸確立自己的權力。在此之間,雖曾發生徐敬業等的叛亂,她在將之鎮壓後大開密告制度,同時也打開新興官僚重用之道,穩固了政權。六九〇年即位,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個性殘忍、素行不端的反面,卻支撐了人才登用早https://m.hetubook.com.com已變質的唐。於實行果斷政治之際,卻又相反地惑於宗教,還創造了武周文字,亦有其神秘的一面。
李勣
雖然很可惜,但基本上,在日本的歷史裡並沒有騎兵戰術的天才。因為並沒有這個必要的緣故。因此,當蒙古襲來、第一次接觸到騎兵的集團戰術之時,日本才會那麼慌亂,就是因為不曾見過的緣故。
秦叔寶
而在徐世勣與李密不和之後,就領著自己的軍隊,還在城的附近徘徊時,李淵就放話希望他能夠投降於唐。不過徐世勣說道,就算自己與之不和,但畢竟是李密的部下,因此並不希望在未透過李密的狀態下歸順,而讓李淵非常感佩。
而本來這個人就以書法名人而為世所知。
中國在明代以後,實行一世一元的制度,也就是說,一位皇帝就只有一個年號,因此以年號來稱呼,就非常容易瞭解了。
如果李密這個人能夠用心,不要逞強與王世充作戰,而保存勢力的話,那麼歷史將會如何轉變就令人難以預測了。順道一提,在日本也有以李密為主角的小說,那就是狩野朝美所著的《隋唐陽炎賦》。
而在與劉武周的軍隊衝突之際,在京劇的標題乃是《秦尉大戰》,也就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單挑。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單挑戰,大概除此之外也不多了。
說到女英雄,我倒是想到另一個人,大抵也是在這個隋唐時代,有個名叫花木蘭的女子。這個人,與其說是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人物,倒不如說是文學或傳說中人物的感覺,因此這次也將之剔除。對我來說,雖然不知其是否實際存在,但故事中她是代替父親以男裝從軍。這個故事也是非常有名,自然也都曾改編為戲劇以及電影等。
在這兒說過有名的笑話,這是發生在二十世紀以後的事。在山東地方的某個鎮上,有個上演京劇的地方,當街上的小霸王問道:「演些什麼呀?」之時,回答道是關羽的故事。結果小霸王就怒道:「什麼?關羽?那傢伙不是山西的鄉下人嗎?這兒可是山東呢!山東也有很偉大的英雄哇!」再回道:「是說秦叔寶嗎?」「沒錯!就演個秦叔寶的故事吧!對了對了,就演『秦叔寶單挑關羽』的故事好了!」關羽和秦叔寶可是差了四百年之久,要舉日本史為例的話,就像是弁慶與加藤清正單挑一樣離譜。而在京劇的幕打開後,大家前往觀賞時,卻發現台上的關羽和秦叔寶打在一起,大家不由得啞然失笑。
當然,並不會因為有這樣的例子,我就說這本小說不行,說實話,我想我自己也還是有不少的錯誤,只不過沒發現罷了。
特別是在此時西藏的勢力增強,常常與唐軍發生衝突,於是他就一下與西藏軍作戰,一下是討伐突厥的殘黨,立下了相當的武勳。不過,裴行儉最大的功績卻是在救了波斯王子一事上。從大視野的世界觀看來,當時乃是伊斯蘭帝國的大發展期,以西曆來說,大約是在七世紀後半左右,而這也就是發生在六七七年的事情。
在此,李密就以打倒了張須陀的名聲,震驚了天下。於是這座瓦崗寨也不斷有一些嚮往這種亂世非法氣節的勇者投靠。於是瓦崗寨就把原來在山上的城寨根據地移往較靠近洛陽的地方,建立了魏這個國家,而李密就成了魏公。
關於這個人,我認為即使是把他當成如好萊塢電影般具華麗風格之冒險電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之前,日本曾拍過《釋迦》之類的電影,雖然我也曾想說「怎麼不拍這個人的電影呢?」之類的問題,但為了怕被人說:那你就出錢來拍好了,也就莫可奈何了。
李靖
薛仁貴兒子的妻子,名叫樊梨花,乃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既強又美麗的女將軍。只不過,其真實性如何無法得知,大概是傳說、也或者只是文學中的人物吧!她雖然沒有被計入百人之內,但依然非常有名,可說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女英雄。
在《隋唐演義》中,花木蘭雖然也曾登場,但這應是將既成傳說加以錄下,帶有點勉強的感覺,關於這點並不能說做得很成功。當然,像這樣一個策馬持劍的女英雄,實在非常少見,我個人也覺得蠻可惜的,不過畢竟不能勉強加入。
——《舊唐書》卷六十七〈李靖傳〉
《新唐書》卷九十三〈李靖傳〉
其他還有一個文官魏徵,因此這時魏國人才的豐富可說是相當了不起。
不過,這個人卻在太宗李世民從高句麗遠征歸來之後,就突然捨棄了一切的地位而引退,並離開長安住進了鄉下的道觀,也就是道教的寺院中。在此一面修行仙術,一面欣賞音樂、下圍棋,同時還與附近的小孩子們一同遊玩,在過了十數年的歲月後,才悠悠地告終其七十四年的生涯。說實在的,像這樣不以重臣的職位繼續留在崗位,也沒有破滅死亡,真的可說是悠然自適的人生了。
蘇定方
總之,他們兩個一下換馬再戰、一下是稍事休息之後再戰,戰鬥持續了數日夜,勝負一直無法分出。其後,劉武周死亡後,李世民還鄭重地把劉武周的首級送回尉遲敬德那兒,讓他好好地舉行葬儀。而尉遲敬德也在君主死後,因感念李世民的恩義,就降伏而成為其部下。
我們現在雖然稱其為太宗皇帝,但這和前面也曾經提過的梁武帝的情況相同,乃是歷史上的稱呼方式。由於這是在其死後才給的名字,因此在其生前是絕不會這樣稱呼的。這件事在井上祐美子小姐的短篇中,玄宗皇帝出場時也曾提過玄宗乃是死後的廟號,因此在生前是不可能這樣稱呼的,而喚起了大家的注意。在此,我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做一番提醒,此乃因為我也覺得必須要做這樣的事才行。之前,我讀到一份寫到隋煬帝與日本聖德太子的奇幻小說,裡頭就有煬帝的臣下向煬帝稱呼「煬帝陛下」的場面。在此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前面說過的,「煬帝」乃是死後的謚號,生前是沒有這個稱呼的;另一個則是「煬帝」這個謚號其實意思是非常不好的,指的乃是為女所溺因而誤國的君主,因此如果向煬帝本人稱呼「煬帝陛下」的話,這名臣下不當場被砍頭才怪呢!
名烈。紀元後五九二至六六七年。冀州武邑(今河北省衡水縣)出身。十歲時就跟隨父親出入戰場,自幼時即具豪勇與膽力。後跟隨李靖討伐突厥,亦曾前往遠征高句麗。進入高宗時代後,則盡力於討伐突厥、安定西域等。另一方面則於征討百濟時立下大功,其後亦活躍於高句麗、吐蕃、吐谷渾等討伐,盡力於唐邊境之安定。
紀元後五七一至六四九年。唐初期武將。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縣)出身。為大唐創業之功臣。最初雖然仕隋,惟後來加入認同其才能之李世民帷幕之中盡其忠誠,不久後,即位為唐太宗的李世民在凌煙閣描畫心腹二十四人之時,以第一等的武臣之身留下其畫像傳世。跟隨李世民乃是起自紀元後六二〇年之時,除了參加王世充等隋末群雄之討伐戰役外,平定江南之役亦有參加。六二九年當突厥侵攻前來之時更以行軍總管身分負責防禦,以後也從事對外民族之作戰。特別是在六二九至六三〇年之間的突厥討伐戰中攻入其根據地,並成功捕得頡利可汗。六三四年吐谷渾侵入時,他亦前往討伐,成功地確立了唐的勢力,為唐安定的第一功臣,受封為衛國公及開府儀同三司。和*圖*書
接下來要談的是第五十四位的尉遲敬德。
在途中第五十六位叫做薛仁貴的這個人,曾演出穿著白色武裝斬殺高句麗軍士,並且將敵人驅散的勇猛場面。關於這故事,有本叫《薛仁貴傳》的書,描寫薛仁貴與其一族的武勳,創造了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不亞於《隋唐演義》或《三國志》的故事,在其中有著詳盡的描述。
接下來的是第五十二位的李勣,這個人可以和李靖並列為唐的兩大軍師。他和李靖不同,從年輕時就有名望,怎麼說呢?原來他自十七歲前就組織叛亂軍起來反抗煬帝暴政。只不過,由於他真的太年輕了,因此如果以自己為頭的話實在不太好,就以他人為統領,而自己則掌握實權,一次次打敗隋軍,可說是個令人感到恐怖的少年。
在此我舉一個例子來說,假設有一個來到日本的中國人,這個人乃是《平家物語》的書迷,對平家物語中登場的人物,甚至連源義經的家臣之家臣的名字都能夠如數家珍,然而對其他的故事或是歷史卻完全漠不關心,就算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坂本龍馬等名人也一無所知。然後,他就說在日本史中最有趣的乃是《平家物語》為背景的源平合戰之時代。那麼,當一個日本人碰到這樣的中國人時、內心又會做何感想呢?會不會覺得很頭痛?就像這個樣子,自信滿滿地說:「在中國歷史之中,最有趣的就是三國時代。」的日本人又有何根據呢?
當然,也有李勣這個人對於宮廷內的權力鬥爭等事情毫不關心的說法,但我的看法則是比較偏向他就不管這一切,隨便你去的感覺。
尤其是「薛仁貴三箭定江山」的故事更是非常有名。原來在與敵軍大戰時,薛仁貴以三支箭依次將敵軍第一、第二、第三把交椅一一自馬上射落,因而造成了敵軍的恐慌,於是就一哄而散。
在隋的時代中,蘇定方這個人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一起上戰場,據說是個非常勇猛果敢的人。在年齡方面,他和李勣並沒有相差太多,因此說是下一個世代也有一些不正確。
好了,我們繼續來看《隋唐演義》的世界吧!隋與唐雖然像是不同的王朝,然而隋煬帝其實和唐的李淵乃是母系的表兄弟,因此其實這也可看做只是同族之間的帝位移動而已。
這個人如前所述,雖然有一位有力的養父韓擒虎。只是韓擒虎這個人是個不太明白人情世故的人,因此就算他的位置很高,但在隋的朝廷中總是懷才不遇。因此李靖這個人也沒有很好的遭遇,在韓擒虎死後,更是失去了後盾,也更難以出仕了。
對於這種自信滿滿的人,如果問他:「那麼,唐或宋的時代和三國時代比起來,又有哪裡不夠有趣呢?」的話,那我想他一定也會不知如何做答的。
當李勣遠征高句麗時,在其下的包括有蘇定方、薛仁貴、以及另外一位雖然沒有被歸入名單中,但我仍想一提的劉仁軌。這個人我本想加入名單中,但畢竟有著人數的限制。他就是在白江口這個地方與日本軍作戰,而將之全滅的人。白江口之戰在日本史上稱為白村江之戰,而由於這次的敗戰,古代日本就完全失去了伸展大陸勢力圈的能力。
在太宗即位三年後,他發動了討伐突厥的大軍。
字玄成。紀元後五八〇至六四三年。曲城(今山東省掖縣東北)出身。在隋末混亂之際雖曾加入李密之下,然隨著李密的降唐,而改為跟隨李世民之兄建成,除很早便曾勸說要將李世民除去,在玄武門之變中也曾活躍。然而,李世民,也就是太宗雖然知道此事,卻還是把他延攬入帷幕中加以重用。雖然被舉入太宗之二十四功臣內,惟不久僅因一些事件而招致懷疑,因此不再為其所用。
則天武后
這在中國乃是眾人皆知的有名故事,然在這樣的實力和功績之下,這個薛仁貴卻沒有大大受到封賞,只不過,從他的兒子乃至於孫子,倒是都成了民眾眼中的英雄,就像是唐王朝的守護神一樣,一直留傳到後世。
總之,說到下一個世代,那就是第五十五位的蘇定方和第五十六位的薛仁貴了。
薛仁貴
因此這就成了吃人或是被吃,不管哪一方當上了皇帝,而另一方就一定會被殺死的狀況,兩邊針鋒相對。從李淵的角度來看,自然不希望兒子們互相殺來殺去,可是如果選了其中一方為後繼者的話,那另一方又絕對會叛離,實在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難以決斷之中,發生了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在此,發生了兄弟相殘的悲慘事件,總之,在此事件之中,與其說是一步,不如說李世民只以半步之差獲勝,成功地打倒了其兄長。
一開始,當秦叔寶還只是軍隊末端的兵士時,他的母親死去。於是隋之大將軍叫做來護兒的——這個人也在《隋唐演義》中有出場——就在秦叔寶母親的葬禮中特別請使者送上弔唁,此舉讓大家吃了一驚,就問道:像你這樣的一位大將軍,為什麼要對那樣一介無名小兵家的葬體特別派使者去呢?來護兒答道:這個叫做秦叔寶的男子,可不是平凡之人,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的。因此,在《隋唐演義》中,這個來護兒是個相當不錯的角色,以秦叔寶的知音身分一直守護著他。
在這兒,翟讓這個人當然是並沒有什麼作為,實際指導作戰的人乃是李密。這個人雖對煬帝發起了叛亂計劃,但也因失敗而被捕,在護送的途中又巧妙地逃走。後來就在群雄之間來回,伺機取得天下。在《隋唐演義》中,對於這一方面就有詳細描述了。
——《舊唐書》卷六十八〈尉遲敬德傳〉
《新唐書》卷八十九〈尉遲敬德傳〉
在這時,跟隨太宗李世民一起打天下而成功統一天下的戰友已經一個都不在,而轉移至下一個世代去了。
其實,這種行事風格非常不像太宗,他還不如乾脆就握著李勣的手,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他,說不定還來得好些。然而他卻在死前玩弄了這樣的手段。在太宗死後,繼位的兒子高宗皇帝就依計將李勣召回,並重新給予高的位置,然而這時的李勣大概就因為一些不滿的感覺吧,後來在高宗想要將自己父親的愛人武曌,也就是則天武后納為皇后的時候,雖然其他的重臣都持反對情況,然李勣卻回說那是陛下的家事不便過問,就這樣認可了高宗皇帝與武曌的婚事。
其後,李勣又重新演練出了征討高句麗的新戰略,最後獲得了成功。
名恭。紀元後五八五至六五八年。朔州善陽(今山西省朔縣)出身。在隋末叛亂討伐戰中成名,在群雄割據時以馬邑出身之劉武周偏將的身分與唐敵對。六二〇年因勢力被破四散,因而降伏於太宗,被任為右一府統一軍。在討伐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群雄、平定金國時有不少貢獻。對太宗十分忠實,於討伐王世充之際雖然有不少之前劉武周時代的同伴叛離,但他則應太宗之信賴而勇猛作戰。另外,他也曾數度解救太宗之危機,特別是在與皇太子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等的皇位紛爭中有著決定性的行動,就是在六二六年六月發動玄武門之變,並射殺李元吉,打開了太宗即位之道。於六二一年、六二七年也均曾將侵入之突厥擊退。他雖反對出征高句麗,但依然參加了討伐戰爭,於駐蹕山破高句麗軍。但因生來即為武人之故,而與長孫無忌、房玄齡等文官不合,自遠征回來後便隱退,在十六年間修行神仙方士之道。除了是凌煙閣中被描畫的武將外,死後亦賜予司徒、并州都督。
王玄策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