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武將列傳

作者:田中芳樹
中國武將列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不求回報的忠誠 明時代

不求回報的忠誠 明時代

——《明史》卷二七〇〈秦良玉傳〉
說到海賊的話,明代出了不少有名的海賊。在鄭和的航海記錄遭到燒燬,而整個社會也變得十分封閉的情況之下,還是有不少具有反動精神的男子到大海之上。舉例來說的話,林鳳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人在西班牙人的記錄中是被寫做Limahon,於西元一五七四年十一月,他率領大量部隊攻擊西班牙所佔領的菲律賓,準備攻下馬尼拉城。在經過九個月的戰鬥之後,終於斷了攻擊的念頭,再度乘船離去,之後到底如何我就不太清楚了。
在此出場的乃是第八十三位的姚廣孝,他的法號為道衍,也就是說,這個人是和尚。不過,他的父親則聽說是一名醫生。總之,他在禮佛的過程中,同時也學習了陰陽術與詩文,是一個相當有名的和尚。因此他也跟著燕王來到了北京,雖然寄身於北京的寺廟之中,但卻常接受燕王的諮詢,而成了燕王的政治顧問。當然,這個和尚也不是一個普通人,最後勸燕王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乾脆起兵的就是他。
?至西元一四五七年。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出身。雖然身為官僚亦有不少功績,但其名聲遠揚還是在於土木之變。西元一四四八年瓦剌的也先汗率領大軍南下。當時,于謙雖意圖勸阻執意御駕親征的英宗,惟不為其所聞。結果英宗大敗遭俘,于謙為了抑止北京朝廷的動搖,於是擁立英宗之弟即位為景帝,在強化了軍備之後將瓦剌擊退。以後,也為明之重建而努力,但其果斷與不妥協的性格導致政敵甚多,最後為企圖讓英宗復位之一派處死。雖然受到棄市的殘虐之刑,但畢竟功績甚大之故,在死後約二十年後終於回復其名譽。
西元一五五九至一六二六年。清的初代皇帝(太祖)。其漢字名因地域而有異。祖父乃是明代建州女真之首領,明末因敗於張居正所派遣之軍隊而一度呈現破滅的狀態,在其後的數年之間成功地統一了建州女真。在表面上對明恭順的一方,同時在對周圍部族的抗爭之中取得勝利,於西元一六一六年時即位建立後金國。一六一九年在薩爾夫之戰取得勝利之後,就不斷地對明壓迫。然在一六二五年寧遠城之戰中為袁崇煥的葡萄牙大炮所敗,並於翌年討伐蒙古之後死亡。
把明初期的歷史與日本做一個比較,朱元璋可說是兼具了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人的個性,建文帝為秀賴,而燕王則像是德川家康,以分合的局面來看也蠻吻合的。
戚繼光因為相當地受到當時明的宰相張居正——這個人也相當地有名,在世界史的教科書中一定會提及——的信任,所以沒有後顧之憂。然而在張居正死了之後,戚繼光就不再得到朝廷的支援,並因此而失勢,在懷才不遇的情況之下直到這一生結束。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傳〉
?至一六四五年。陝西省米脂縣出身。由於很重的稅負使得他破產而加入軍隊之中。當時的明王朝末期於政治腐敗之上,由於軍事費用的急增,使得稅負加重,在社會上蓄積了不少的不滿。就在這樣的狀態下,西元一六二八年陝西地方發生了大饑荒,一口氣發展為農民的暴動。參加亂事的李自成於此嶄露了頭角,於一六三五年被推戴成為闖王。一六四四年並攻陷北京造成明的滅亡。然而隨著賦稅的徵收,以及權力的取得等,也使得他墮落而呈現矛盾的狀態。另一方面,他又受到於明滅亡之際跟隨滿州族的漢人武將之攻擊,在短短的四十日之內即由北京退去的李自成,最後在轉戰之中在一六四五年時於湖北自殺。
極端地說,這個人改變了歷史。本人據說是位非常認真的官,他為了朝廷不讓宦官的權力坐大,也為了避免無益的費用支出而做了這樣的考量。無益的費用支出總是會以稅賦的方式來打平,最後只會造成人民的麻煩而已。這樣的論點當然是正確的,只是把鄭和的航海記錄以及技術書全都燒燬這件事就很要不得了。
總之,在也先汗退兵之後,北京是守住了。而當然,對新皇帝來說,于謙乃是最大的功臣,可是就回來的英宗來說,應該要拿他怎麼辦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到了這個地步,也不可能再行皇位的交換,英宗已經是退位之身,雖然要說可憐也真的是很可憐,但還是只能夠將他禁閉於北京城內。
西元一六一〇至一六四四年。在位時間為西元一六二八至一六四四年。明的第十六代,也是最後的皇帝。有著明君的素質,為重建即將滅亡的明而以渾身的力量奮鬥。他在政治之上公正而具有熱忱,一時之間雖然有著可能重建財政的狀態;可惜當時王朝內部早已腐敗,而難以與成長中的清相抗衡。再加上李自成的亂事迫近,當時精銳的軍隊都已送去與清作戰,守護都城的兵力薄弱,因而造成首都的失陷。孤立的皇帝在讓皇太子逃走後,將公主斬殺,最後則與皇后一同自盡而死,可說是個命運悲慘的皇帝。
至少在張獻忠剛起兵的時候,還留下了軍紀嚴正、並因此而受到民眾支持的記載,關於這一點也許是我所學不足,因此不能夠作不負責任的發言。只是如果《蜀碧》中的記載屬實的話,那張獻忠就真的是一個恐怖的殺人魔。對於一個農民叛亂的首領竟然留下了這樣的記錄,我想他也不能夠說些什麼了。我依稀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還記得裡頭有說到在讀了這本《蜀碧》之後,會有一種歇斯底里般狂笑的感覺,可見這本書的恐怖。
不過,不論他究竟有沒有哭叫,我個人認為實際上他確實是無罪的。總之,于謙是在這時被殺的,而英宗也就因此復位。後來那些發動復位政變的首謀畢竟是些不怎麼樣的人,因此後來還是產生了一些問題而失勢或死亡。在那之後過了蠻久的一段時間,于謙才因為無罪,而以救國功臣之實回復了他的名譽。
在今年,關於鄭和資料最詳盡的日文書終於出版了,那就是《中國支配海的時代》一書——不好意思在這兒舉了其他的出版社,這本書乃是新書館出版——我認為這本書也是對於中國歷史有興趣的人所應該要讀的。雖然我並沒有受到任何的委託,但我還是要來宣傳一下,畢竟這是日語書籍中關於鄭和最詳盡的一本書。不光是鄭和而已,書中還把所有中國海上至今出入的事情全都記載了。
再接下來,故事移到有名的第八十七位戚繼光。在整個明代之中,如果只能夠選出一個人的話,那我想應該就是這個戚繼光了。他就是獨自平定了剛才所說的北虜南倭的人。
這兩支軍隊一開始老是相互錯過,一直都沒有遭遇到,直到八月時,確知了明軍所在地的也先汗對明軍展開了急襲。由於策略得當,讓明軍吃了大敗戰。而英宗就在敗戰之後穿著鎧甲晃來晃去,到處又找不到部下,正當不知要怎麼辦,只能夠隱於樹蔭之下的時候,卻被敵方發現了。由於不管怎麼看來,他都不像一名地位低下的兵士,因此就將之拿下,而後一問竟發現是明朝皇帝。由於也先汗根本沒想到會俘獲明帝,因此自然大喜,就以之做為交易的籌碼。也就是說,我可以將你們的皇帝歸還,只是你們必須要以財寶或領土來交換的意思。由於瓦剌也沒有殺害英宗的意思,因此自然認為這場交易一定會成立,沒想到結果卻不是如此。
在明的時代中,因不實之罪而被殺死的忠臣甚多,在氣氛上顯得較為灰暗。第八十一位的徐達如此,第八十五位的于謙、還有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煥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在沒有犯下什麼罪,而且還立有不少功績的情況之下被殺的,實在是非常地可惜。算了,事情就是這樣,在忠臣此起彼落的時代裡,他們的好常不被認同,總之,明被認為是以自己的手而將多數人才殺害的王朝,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建文帝這個人以年紀輕輕地就走到了悲劇性的最終幕,這一點和豐臣秀賴相同,同樣地也得到了許多的同情。因此就有著諸如其實他是從火焰之中逃出等等的說法,這一點和秀賴傳說也是相同的。在正史的《明史》之外,有著一本名叫《明史紀事本末》的書,在這本書中就清楚地記載著建文帝確實是有自其中逃脫的,而且還有註明何年何月於何處有人見到的詳細記述。如果這些全都是虛構的話,那我認為寫下這些的人應該相當具有小說家的才能才是。根據上面的記載,流亡的建文帝一直到年歲已大,和歷史已經沒有什麼關係的時候,才被朝廷迎回,最後平穩地度過餘生。我想這大概就是民眾的願望吧!
姓名為朱棣。西元一三五〇至一四二四年。在位期間為西元一四〇二至一四二四年,明帝國的第三代皇帝(成祖)。原被封為燕王,駐於今日的北京,英邁而優於武勇,於守護北方立有大功。當洪武帝之孫,亦即第二代的建文帝在位之世,因將他的存在視為最大的危險,便加以壓迫。早已察知危險的他即以「靖難」為號起兵,在二年的內戰之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因而即上帝位。即位後遂將國都移往北京,同時還對越南及北邊的諸部族進行征討。不但以漢人皇帝的身分初次領著大軍出擊至漠北,同時還有派遣鄭和至南海等在對外政策上的諸多功績。這些照理均應耗費龐大費用才是,然而他的遠征並沒有留下造成國民過度財政負擔的記錄,在內政之上也m.hetubook.com.com有著毫無破綻的好評價。唯因其使用的大量的宦官,後來就造成了明帝國宦官毒害政治的原因。
接下來是第八十五位的于謙。這個人本來是個文官,而且從事地方官的工作,被稱為于青天。表示他如同宋的包拯被稱為包青天一般,是個非常光明正大的人,相當地受到民眾仰慕。
?至西元一五八七年。登州衛(今山東省蓬來縣)出身。繼承父親的衣缽盡力於與倭寇之間的作戰。在募集新兵加以訓練,以及充實艦船之後,於西元一一五七年終於成功地捕獲倭寇之首領王直。明朝的倭寇分為前期和後期,後期的倭寇則以中國人為主流。王直就是以日本為據點來對中國沿海加以侵襲。其後雖然也與俞大猷等在對付倭寇之上有所功績,但於告一段落後即轉為北方防備,成功地擊退包括阿爾丹汗、多蒙汗等蒙古軍的侵入。惟在作為支柱的張居正死後即失勢,在不遇的情況下死去。
這時負責指揮朝廷五十萬大軍的是一個叫做李景隆的人,他乃是六王之一李文忠的兒子,然卻是個才能遠不及於父親的平庸之人。在幸田露伴的《運命》一書中,雖對李文忠讚譽有加,但也說到他的兒子實在不行。總之,是個沒有決斷力的人,總是讓對方有機可趁,最後造成全軍覆沒。只是朝廷的後台畢竟比較硬,還是能夠依次地送上大軍,實際上燕王也曾有一度差點喪命。當他被敵人追趕時,周圍連一個人都沒有,於是燕王也只有在大軍快要逼近的時候故意使出險招,他策馬跑上一座小山丘,故意舉起馬鞭,做出向山丘的另一邊呼叫己方的動作,朝廷的軍隊見了他的舉動反而不敢靠近。像這樣危險的場面聽說還不只一次,連燕王的鎧甲上都還留有不少被敵將的長槍所刺傷的痕跡。
西元一三七一至一四三四年。昆陽(今雲南省普寧縣)出身。西元一三八二年當明征服雲南之時成為宦官,出仕於燕王,亦即後來的永樂帝。代代均為伊斯蘭教徒,其鄭姓亦為永樂帝所賜。有時亦被稱為三寶太監,太監指的乃是宦官。他在宦官之中確實算是十分偉大,活躍於永樂帝的軍事政策之中,特別是前後七次、歷時三十年的南海遠征最為有名。他從東南亞進入印度洋,最遠還到達阿拉伯半島、甚至非洲東海岸。他所率領的海軍包括數十隻的大船和二萬數千名的隊員,驅使著羅盤針等工具,是一支具有有時還可以介入現地政治之力的大艦隊。對中國人的世界知識飛躍般地拓展具有很大的功績。此外,也以朝貢的形式將王室的貿易加以活潑化。不過,由於其靠岸地幾乎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地盤,以這一點來說,也許可說是鄭和的幸運吧?可惜的是後來就再也沒有能夠繼承此一壯舉的人,惟對南海知識的大增,以及華僑的進出依然有著很大的助益。
李自成
很可惜的,「中國支配海的時代」就在此結束,而明這個國家也變得非常保守。
這在談到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時也曾經提到過,鄭和雖然率領了這樣的大艦隊進行遠征,然而並沒有設立什麼殖民地。在海的彼岸建立殖民地這樣的想法,在中國幾乎是沒有的。也因此,忽必烈對日本的遠征,在中國的歷史上其實是相當異常的事。忽必烈也曾派艦隊前往爪哇,不過也是完全給趕了回來。
英宗雖然一開始並沒有要將于謙判處死刑,但最後還是核准了,因此于謙就必須要受死。這時的于謙仰天大叫了二次的「皇天后土、皇天后土」。所謂的皇天后土,大概就是指「如父親般的天空、如母親般的大地」的意思,也就是說自己在如父親般的天空和如母親般的大地的照覽之下,是無罪的意思。只不過,也有人說像于謙這樣子偉大的人物在死前是不可能有這樣泣言的說法就是了。于謙過世,是西元一四五七年的事情。
這個寧王乃是一個對文化頗有研究的人,雖然個性有點古怪,但他卻對中國的戲劇有不少研究,甚至還曾經自己寫過戲劇的腳本。他關於戲劇的研究書籍也成了相當重要的文獻。
以下是幸田露伴的《運命》,以及中國的《女仙外史》之中所描畫之故事的世界。
王守仁
好了,現在回到第八十七位的戚繼光。這個人是在世代都是武將世家中出生的,最初是在東南的海岸地帶,以擊退倭寇而活躍。他當初是從士兵的訓練及防禦體制的整備開始,在海岸築成堡壘,然後在倭寇逼近之時再進行實戰的指揮。以一名劍士的身分來說,戚繼光的劍術也十分地高超,據說他使的是一套名為龍行劍的劍法。在戚繼光之外,還有俞大猷和胡宗憲等,這些人也都是討伐倭寇的名人,只不過畢竟還是戚繼光較為有名,而且也相當受到民眾的歡迎。對了,還有一個人叫做徐渭,他是在胡宗憲底下當參謀的,字文長。這個人不光是精於兵法,同時在詩、散文、書、畫、戲曲等方面也都可說是一流的人才。只是他後來因為一點小事而把妻子給殺掉,被關入牢獄之中,釋放之後則在各地流浪直到死亡,可說是一個狂傲的天才。
這樣一來當然讓也先汗覺得很沒趣,於是就以攻陷北京為目標,而全面發動總攻擊。于謙在之前皇帝所發出的大軍早已四散,而北京早就沒有什麼兵力的情況下,只好召集義勇兵來守城,好不容易總算守住了北京的城壁沒有遭到破壞。就在包圍戰一直持續下,也先汗終於放棄而退兵。也許也先汗是個容易放棄的人吧!他回去之後竟若無其事般地放了英宗回來。只是,表面上是如此,但是明的新皇帝已經登基,因此讓英宗回來大概也是等著看明的宮廷之中是否會發生內鬥之類的事,所以應該還是有所期待的才是。
?至西元一六三〇年。東莞(今廣東省東莞縣)出身。西元一六一九年時進士及第成為文官,但在軍事上亦相當活躍。當時的明已是在完全衰退的情況之下,為清的攻擊所苦。充滿謀略的袁崇煥於廣寧陷落之際前往分析敵情,認為守備乃是上策,於是決定守護寧遠城。當一六二六年清之太祖攻擊而來之際、他以自葡萄牙輸入的大炮應戰,讓清太祖初次嘗到敗北的屈辱。一六二九年當清之太宗自蒙古回攻迫近北京之際,雖然意圖急驅前往應戰,惟為因明之毅宗惑於清的反間之計,因而遭到處刑。
?至西元一六二七年。河北肅寧縣出身。本來就是個無賴,在失學的情況之下又因賭博輸錢而以自己的手去勢成為宦官。因與熹宗的乳母相通,受到熹宗的寵愛而發達,握有權力的他以做盡惡事而有名。當時明的政界分為東林和非東林兩派,兩者間有著激烈的政爭,魏忠賢與非東林派結盟,將東林黨的主要人士一一加以陷罪,造成不少人死於獄中。他雖自誇為其全盛時期,惟在毅宗即位之後遭到反彈劾而不得不縊首自殺。其後,魏忠賢一派雖然皆逐一遭到定罪。然而造成明混亂之罪早已大至難以收拾之地。
在這兒有一個有名的傳說。當時在北京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美女叫做陳圓圓,她乃是吳三桂的愛人。而吳三桂就是接到了李自成將其俘虜,要讓她服侍自己的報告——此事的真實性其實根本就無從知道——這一點讓吳三桂十分地生氣。
——《明史》卷二十三至二十四〈莊烈帝紀〉
這時,在建文帝的側近之中捉到了一個叫做方孝儒的人。這個人乃是之前洪武帝因看重他的學問,所以才任他為孫子建文帝的老師,當時是被譽為儒學大家的人。他為了建文帝提了許多的進策,最後讓建文帝不得不和燕王決一死戰的,也就是這個人。
袁崇煥
戰鬥在海上展開,曾數度打破清軍的攻勢,並於其間數次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援軍。在三代將軍德川家光之前至少曾派過五次使者前去。當時,如果家光有所動作的話,也許此後的歷史會有極大的不同,但結果家光並沒有出動。
在鄭和死後,不久永樂帝也過世了,於是歷史一下子就有了改變。也就是說,因為出海遠征很花錢,所以就停手了!對歐洲諸國來說,遠征之際是一定會在當地進行掠奪或是殖民地建設、還有獵殺奴隸等等,幾乎是把當地的資源全部加以搾取,然後再以之做為遠征的經費。像是在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時代的英國,當時的德雷克提督就是以遠征乃是金錢的來源這一點來說服女王的。
西元一三三五至一四一八年。長洲(今江蘇省吳縣)出身。永樂帝之謀臣。在與燕王時代的永樂帝相會時,聽說曾讓其戴上白色的帽子。於「王」之上加上「白」的話,就成了「皇」這個字,也就是要讓燕王成為皇帝的意思。雖然這故事真偽已不可辨,但卻十足為一合於謀臣的軼事。他於永樂帝對建文帝發起的叛亂,也就是靖難之役中始終活躍著。只是因為身為僧侶,卻對政治及軍事過分關心之故,在世間及家鄉的評判皆不是那麼好。
最後,終於輪到接下來的第八十六位王守仁出場了。關於這個人在我「私撰中國歷代名將百人」的文章之中曾經寫到過。他以王陽明的名號為人所知,是中國的一位大思想家,不過這一點和這一回的人選是沒有關係的。重點在於這個人乃是代表明朝中期的軍略家。實際上關於他到底做了什麼樣的事情,在文章之中雖https://m.hetubook.com•com然都有所述及,不過,光是從王守仁這個人的人格來看,就讓我個人非常地景仰,因此下面就讓我先來說一說他的故事。
當時,于謙取得晉陞,成為兵部尚書,也就是國防大臣。這個人當初在擔任地方知事的時候,要轉任之際,當地的人民竟同聲哭泣並希望他不要離開,結果一待就待了十九年之久。他不單是一個好官,也是一個好人。
對了,永樂帝這個人對於大海也是相當有興趣的,因此在這時就有了第八十四位的鄭和登場。
——《明史》卷三〇五〈魏忠賢傳〉
在此發起的這場內戰,叫做靖難之役,也是這場連續政變的總稱。
在燕王的眼中看來,當然也知道其最終的目的就在於自己,於是就以無法忍受自己被誣賴謀反為由,而造成後來無法兩立的狀況,也就是如果不將建文帝打倒,自己就無法生存下去。
永樂帝命令鄭和率領史上最大的艦隊出海,其實會做這件事情,也是因為建文帝有可能逃往海外之故,因此而有著出海乃是要搜尋其下落的說法。與其說完全沒有這種可能,不如說這乃是順便要來得恰當些。我認為本來的意義應該還是在於確保自南宋以來的海上貿易路線才是。
崇禎帝
戚繼光
于謙
總之,鄭和也成了小說的主角,有一本《三寶(保)太監下西洋記》就是他的故事。在這兒,三寶指的是鄭和,而太監則是指宦官中比較偉大的人。所謂的三寶本來是宦官的通稱,但後來幾乎要成了鄭和的別名。(編者按:鄭和初名馬三寶,這裡作者指「三寶為宦官的通稱」係謬誤。)這本書也就是他下西洋的記錄。至於所謂的西洋,在這兒指的應該是印度洋,從中國看來,這乃是位於西方的海。
這時開始的,還有萬里長城的建設。長城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專門防衛用的,因此建築這種東西本身沒有什麼壞處,不過和永樂帝以北京為出擊基地向北方和西方出擊的做法相比,就顯得十分消極而保守了。萬里長城之外不出去,海上也不出去,則中國文明自體就成了鎖國的狀態,雖然國內的商業及民間文化等持續地發展,但對外則不開放。這也使得中國社會往停滯不前的方向而去。是以,鄭和的死也代表著將中國對外的窗口加以關閉的意味,具有非常的象徵性。
再說另一件事情,洪武帝的長男,也就是皇太子,因為早死的緣故,到了最後要決定繼承人的時刻,候補的人一共有兩個,一個是皇太子的孩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孫子。另一人則是朱元璋的四男朱棣,他被封為燕王,非常地武勇,一直在北京——當時明的首都乃是南京——擔任北方防衛軍司令官的職務。他不光是皇帝的兒子而已,同時他也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於一身,曾數度與蒙古軍作戰皆獲勝利。也因為如此,在建國之後沒有多久,就有讓燕王這般具有實力的人來當皇帝為佳的意見出現,只不過依據禮教的順序,還有嫡孫這一點來看,才有把帝位交給孫子的看法。
在中國方面,由於並沒有這麼做,因此遠征自然就只是花錢。而且,還有負責遠征的乃是宦官的偏見。因此就停止了出海遠征。這時停止了出海遠征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然而不可原諒的是將鄭和的航海記錄、以及技術書等等的全都加以燒燬,這個燒燬一切資料的人叫做劉大夏,他的名字一直留到千年之後。
這時發生了一個很諷刺的現象,那就是朝廷的兵員雖多,然而卻沒有一個可以統括全軍的將軍。這樣的人才本來應該有的,只是全都被朱元璋給殺了,即使有可以擔當部隊長的人,但能夠擔當大將軍一職的人就幾乎完全找不出來了。因此一次次的戰鬥下來,燕王的支持者愈來愈多,而朝廷中的背叛者也陸續出現,最後南京——這時並不叫做南京,而是稱為應天府,總之就是現在的南京就對了——終於被攻陷了,而建文帝也失去了蹤影,消失在戰火之中。後來除了有建文帝死於當場的說法之外,也有其實他當時還活著,只是化身為僧侶逃脫的說法,這個說法被當成小說的題材,也就是日本幸田露伴所寫的《運命》。
建文帝雖然好不容易才登上帝位,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容易解決。洪武帝有許多的孩子一一在各地封侯,他們都各具勢力,而最大的勢力還是燕王。因此側近就對建文帝說,只要這諸方之王——從建文帝看來,這些人都是他的叔父——還存在一天,建文帝就不能安心。而如果不將燕王的勢力擊潰的話,總有一天他會起而謀反,所以最後一定是要將燕王打倒才行。只是雖說如此,剛開始要向他下手總是有困難,因此就必須先從其他人開始著手。建文帝便依次以各諸侯態度不好、或是有謀反意圖等等(其實這也只是藉口而已)用各種的名目將他們逼死,或是把他們的領地給收回。
——《明史》卷一四五〈姚廣孝傳〉
這時和李自成共同攜手的另一名叛亂軍的首領張獻忠,在今日的四川一帶動亂,然而據說他對於秦良玉所在的地方卻沒有出手。
說到鄭和共實行過七次大航海的計劃,一直在印度洋出入,最遠的一次還到達非洲的東海岸。也許這一點大家並不太知道,不過在非洲東岸的某個港口遺跡挖掘時,有不少的中國古物出土。像是中國的錢幣、陶器的碎片等。當時的印度洋除了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之外,再加上中國人,可說是東西交通相當盛行。至於從歐洲來到這兒的瓦斯科.達伽馬,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情。因此,就算把印度洋稱為鄭和的海,其實也不為過。
後來,燕王終於滅了自己的侄子而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永樂帝。這個成祖永樂帝以軍人的面相看來,確實是一個十分優秀的人,如果沒有因他登上帝位而被排除的話,他在名將百人之中應該也是數一數二的人才是。
就這樣子,清軍進入了北京,身為中國王朝之一的清王朝就此誕生。而吳三桂則很有幸地被收為清朝重臣。西元一六四四年,當時的吳三桂才三十三歲。
秦良玉雖然身為女性,但卻智勇兼備,不管是以指揮官來說,還是以一名武將來說,她都是非常優秀的人。她雖對當時明腐敗的體制有所不滿,但其一生還是都在為明而戰。
方孝儒這個人是個儒學原理主義者,因此雖然他本身的學問很深,然而輔佐建文帝一事則是相當失敗的。結果,除了逼使燕王謀反之外,朝廷也因此潰敗,在現實的政治和軍事上可說是個沒有任何能力的人,說實在的,其實放著他不管也就好了,就算要把他殺了,也犯不著連他的家族和友人也全都牽連。聽說姚廣孝也曾說過不可以殺方孝儒的建言,只是永樂帝沒有聽進去就是了。
前面也曾提到過元順帝其實並不是蒙古人的說法,關於永樂帝,其實也有著他並不是漢人的說法。永樂帝對忽必烈相當地崇拜,除了有許多地方看得出來他是努力於以其後繼者自居之外,在朱元璋滅元的時候,也曾把蒙古宮廷中的一名美女據為己有。在傳說中就有這名美女其實乃是捨身侍奉於朱元璋的說法。永樂帝乃是漢人皇帝之中唯一的一個越過戈壁沙漠進行遠征的人,由於有人認為漢人的皇帝是不可能做到這種事情的,因此才會有這種說法。
——《清史稿》卷一〈太祖紀〉
永樂帝
鄭成功
在這兒我要提到一本標題為《女將軍傳》的書,這本由井上祐美子小姐所寫的小說,我想應該是日本——恐怕還是全世界——唯一一本以秦良玉為主角的小說了。
這時候,除了有要接皇帝回來的意見外,也有認為北京很危險而想要遷都回南京的意見,這些于謙都一一加以斥回,既不答應瓦剌的交易,也不捨棄北京,並迎任英宗皇帝的弟弟為新的皇帝,建立徹底抗戰的機制。
把都城移到本來住慣了的北京,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這時的北元又開始蠢動。在它們的內部抗爭之下,本來勢力是已經相當衰微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韃靼和瓦剌等兩個新部族的出現,造成北方的威脅不斷。因此才把首都移至北京,由皇帝自己負責北方軍事的領導。
因為有著這種想法的緣故,即使他們是站在他們所謂的正義之上,然而視野卻實在是極度地狹小。畢竟人對於未來是無法預知的,然而從這樣的行為使得全中國停滯,以及視野矮小化這一點來看,劉大夏的所作所為在人類史上還是無法原諒的。
只不過,在這本書的封面上描繪的是一名長有長髭的武將,也許所要表現的就是鄭和吧?可是鄭和是一名宦官,因此並不可能會長鬍鬚。當然,像宋朝童貫那樣子極度少見的例子還是存在,只是這終究還是日本描繪的畫師的一個大錯誤。其次,書中對道教和佛教沒有仔細地加以區別。最近,日本出了一套以水滸傳為題材的漫畫,然而其中在道教的本山裡居然出現了佛教的和尚。道士和和尚不同,既不剃髮、也不剃鬚。我認為如果作家沒有在這一方面分辨得很清楚的話,那麼對畫圖的人來說和*圖*書實在是很不公平的。
姚廣孝這個人和漢朝的張良一樣,並沒有親自率兵作戰的經驗,而是以軍師的身分活躍,隨侍永樂帝之側擔任戰爭的指導。總之,對以八百兵力起兵的燕王來說,能夠擊破五十萬的大軍而取得天下,這個人有著十分重大的功績。
好了,我們再從新體制的整治這一點來看,由於于謙這個人非常公正嚴明,因此自然就有不少對其懷恨在心的人。而當新皇帝即位不久便臥病在床的時候,這些對于謙有所怨恨的人就發起了政變,將遭到禁閉的英宗救出,然後再度讓其登上帝位。在這事件裡,于謙遭到逮捕,並且處了死刑。
那些對於永樂帝將方孝儒給殺死一事有所非難的人,對於皇帝自己擔任北方軍的總司令官來意圖對抗來自北方威脅的這一點上倒是有相當不錯的評價。實際上,永樂帝也不只是駐守北京,他也以北京為前進基地數度往蒙古的方向出擊,這一點他確實是個器宇壯大的人。
——《明史》卷三〇四〈鄭和傳〉
戚繼光這個人之所以厲害,乃是在於他在平定了倭寇之後,接下來就來到了西北方的邊境。本來至今以前一直都是以海賊為對手的他,這次竟要以騎馬民族為對手,然而他還是依次將自蒙古方面南下的騎馬民族一一擊退。以武將來說,算是全方位的人才,在海上能作戰,在陸上也能作戰。這個人在對付倭寇時的研究對策後來也傳了下來,之後也一直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
同樣地在這個時代,日本這邊的豐臣秀吉則是開始展開對朝鮮的侵略。明乃是朝鮮的君主國,因此就不得不與日本開戰。其結果雖然是成功地將日本驅退,但軍事上卻花費了不少的費用,因此之後東北方面的防備就開始趨於衰弱。當努爾哈赤興起之時,明的東北邊境已經是個相當危險的場所了。
明在這兒,已經算是滅亡了,而其前後為了明持續抗戰的人,還有第八十九位的秦良玉,以及第九十位的鄭成功。
努爾哈赤
不過,在這件事情上還是有詳加考量的必要,像劉大夏這樣的儒教官僚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呢?基本上儒教在當時已經比原本孔子所倡導時更加地形式化,而從儒教原理主義看來,提供國家利益這件事本身就是反正義的。這在歷代都有相當的議論。因為如此一來,隨著國家收入的增加,就一定會有朝廷與商人爭利的情形出現。而鄭和的遠征確實是花費了相當的金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可是如果能夠因此而確立海外貿易的路線的話,就長遠來說,應該是能夠提升利潤的。只是提升利潤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不應該的事罷了。在儒教的考量裡,財政的再建乃在於儉約。重點就在於:並不是要增加收入,而是要減少支出。因此就要把不能提供即時利益的大艦隊遠征予以取消,用以減少支出。
第八十九位的秦良玉乃是一名女性,而且還是生於西南邊境的人,並非漢民族出身。只不過,在至今歷史上有名的女將軍之中,她是唯一一個在正史(這兒指《明史》)之內留有名字的人。
鄭和雖然沒有前進到歐洲,但在《中國支配海的時代》一書,提出了鄭和可能具有發現澳洲的可能性的說法。由於這是由英國人所寫的書,說來其立場可能甚為公正。因此,我也有著也許那一天會在澳洲西北部某一個無人的海岸挖掘出作為鄭和上陸證據的石碑的夢想。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王守仁這個人的人格如何,這是一則我很喜歡的軼事。王守仁在戰場上的功績甚多,要全部說完也蠻花時間的,不過他最大的功績還是在於平定寧王之亂這件事上。這個寧王是從永樂帝的弟弟寧王一系所出的子孫,在明朝來說算是名門,而明最後就是因為這一次的亂事而滅亡的。
在這之後,明進入了再沒什麼夠格的名將出現的時期,只是在日本學習世界史時一定會出現一個「北虜南倭」的說法,這指的是北方有騎馬民族,而南邊則是倭寇——也就是包含日本人在內的海賊。而之後明的歷史,就是在朝廷的內部有權力抗爭,而外部有北虜南倭的威脅這樣的狀態下維持著。
——《明史》三〇九〈李自成、張獻忠傳〉
在此,大概是西元一四〇五年到一四三三年之間的事情,在這大約三十年間,共有七次航海。在這兒,鄭和所率領的船相當地巨大,一隻就有那有名的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船五倍大左右,在在表示著當時中國的航海以及造船技術的進步。這支艦隊是以百餘艘左右的船艦構成,而帶去的人數,包括乘船的士兵、官吏,以及翻譯人員、醫生、學者等在內,合計有二萬數千餘。
張居正
西元一五二五至一五八二年。湖北省江陵出身。西元一五七二年神宗即位時,與宦官馮保結盟而將政敵流放,以後的十年間,即獨佔內外政治之權限。外在隨著與蒙古的阿爾丹汗成功地締結和約,使得東北邊趨於安定;內在則做行政的整理及黃河的治理工程,同時還進行全國性的戶口調查等,立有不少的業績,在重建國家的經濟之上也有相當的努力。從其革新性的業績看來,他已不單是明末期的大政治家,也有著中國傑出的政治家之說。只是其實行政策的手段和態度十分嚴格,加上強壓的方法,使得怨懟不少。
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大阪這塊土地,在日本史看來,乃是古時難波京的所在,之後豐臣政權時曾把大阪城列為首都,然而,卻總是難以持久。因此若把南京的歷史拿來和大阪的歷史做比較的話,其實也有著這樣有趣的共通點。
當時,正是明的第六代皇帝,也就是英宗在位的時候。說起這個人,也有相當曲折離奇的命運。英宗皇帝受到宦官的慫恿,親自帶領了軍隊去與本來並不需要他親自出動的戰爭中的強敵作戰。在這時的北方,北元早已煙消雲散。大概是由於其內部的不斷抗爭之故,不知何時便已消失,取而代之的,乃是另一支強大的騎馬遊牧民族。這支部族被稱為瓦剌,其族長則叫做也先汗。
魏忠賢
這個人在約十五世紀中的時候,將蒙古高原的東半部加以統一,然後就迫向北京。本來應該是只要能夠與明互相貿易往來就可以的,然而當時採取保守姿態的明卻斷然地加以拒絕。於是他們就馬上發揮實力,率領著為數眾多的騎兵部隊指向北京。說到這裡,剛才也提過,沒事找事做的英宗就在宦官的慫恿下準備與之對抗。本來雖然沒有這樣的必要,但最後還是率了五十萬的大軍進行遠征,跟著就留下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事件。
朱元璋對這一點也十分煩惱,在聽取了他人的不同意見後,最後決定將孫子立為皇太孫,而決定讓其繼承。只是,孫子畢竟還是個小孩子,而朱元璋這個人又生性多疑,簡直到了一種病態的地步,最後就把將來可能會對其孫子的帝位造成威脅的人通通都給殺了。之後,就有了朱元璋將五萬餘人殺掉,然後讓自己一族立於其上的說法。就在把人幾乎都趕盡殺絕後,朱元璋去世了,而皇太孫就登上帝位,稱為建文帝。
就在舉兵之時,刮起了一陣暴風,把燕王宅邸屋頂的磚瓦吹落了一片,摔碎在地上。就當大家都認為是凶兆而臉色大變時,只有姚廣孝一個人說是吉兆。他說:「像這樣便宜的瓦片摔碎了,就是老天鼓勵我們,要讓我們以黃色的瓦——也就是只有皇帝才能夠使用的東西來取代的證明。」讓眾人精神為之一振。
其後,他伺機反攻大陸,另外,他也有意圖向南轉以取得菲律賓的說法,但鄭成功卻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死了。死時才不過二十九歲。在這之間,輾轉逃至各地的明朝皇室的生還者一一遭到清軍的捕殺,使得希望不斷地落空,到了鄭成功孫子的時代,終於放棄了反攻而出降於清。而在清這一方面,之後也沒有肅清鄭氏一族,而是以忠臣的子孫來加以禮遇。
這個戚繼光在中國的笑話之中,也以怕老婆俱樂部的成員而為人所知。關於以下的笑話究竟有多少真實性我們並不知道,不過我們還是來談一談。在戚繼光最初平定倭寇的時候,曾經把勇敢的士兵加以集合。他說道:什麼樣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呢?是能夠打倒老虎的人嗎?不是,而是不害怕自己老婆的人。接著,他再對聚集而來的志願兵說道:在鳴笛之後,會怕老婆的人就在白旗之下集合,而不怕老婆的則繼續留在紅旗之下。結果,幾乎所有的人都集結到了白旗之下,原來大家都是會怕老婆的。當時,只有一個人位在紅旗之下。於是戚繼光便說:哦,原來你就是最厲害的勇者呀!沒想到把這個人叫來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唯一一個留在紅旗之下的兵士剛才其實並沒有聽清楚指令,而他的妻子告訴他,如果指令聽不清楚的時候,就最好不要亂動。這樣的回答讓戚繼光也不知道該拿他如何是好,不由得感到失望。這就是其中一則最有名的笑話。
於是便立刻決定投降於清,然後一同向北京討伐李自成。
燕王的舉兵雖然讓朝廷為之一驚,然而其實早就心裡有數,所以也準備好了五十萬大軍來https://www•hetubook•com•com應付。因此就成了五十萬對八百之爭,一開始根本就無從談論勝負。當然,燕王也努力地在各處徵集兵員,特別是他的弟弟寧王這個人,由於也是負責防衛北方之故,因此手中有不少軍隊。由於燕王和寧王感情頗佳,所以在借用了寧王一半的軍力之後,便開始了南下之舉。
在吳三桂突入北京之際,李自成早已慌忙逃出北京。李自成這個人以身為農民叛亂的首領來說是非常地優秀,可說是革命起義的英雄,然而自他佔領了北京之後,就沒有再做過什麼好事,因此最後才會被逼至絕路死在野外。
也因此,世界歷史的轉捩點就在十五世紀。大約一四三三年的時候,鄭和的航海結束了。而在一四五〇年左右,其航海記錄完全遭到燒燬。另一方面,瓦斯科.達伽馬發現印度洋的航路,則是在一四九七年,也就是十五世紀末的事。在那之前的一四九二年,還有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因此,十五世紀可說是海的支配權由亞洲轉移到歐洲的時期。而且和中國人不同,對歐洲人來說,所謂的遠征乃是為了掠奪和侵略而實行的,於是之後的世界史,就成了西方對東方的侵略、以及加害的歷史了。
王守仁這個人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對行事不正的掌權者相當不齒,並會加以質問。在當時有個非常有力的宦官,由於非常地橫行霸道,因此違逆他的王守仁在受到拷問之後還被貶到邊疆去。那是個距離首都數千公里遠的西南邊境,在遙遠的旅程之中,跟著他的就只有一個隨從而已。等到好不容易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這名隨從竟因勞累而倒了下來,而王守仁不但讓其休息、找大夫為他看病,還自己去汲水,運送餐食,說道:這一路辛苦你了!一直照顧到這名隨從完全復元為止。
朱元璋這個人對農民十分地照顧,然而對知識分子似乎卻異常地憎惡。當時有個著名的詩人名叫高青邱,他因為說了朱元璋的壞話而被殺死,和後來中共的文化大革命沒什麼不同。總之,應該要支撐朝廷的五萬人就在短短的時間之內都被殺了,這樣的殘忍霸道將遺留到千古之後。漢高祖劉邦雖然也曾肅清,可是和朱元璋比起來實在是不算什麼。
在這七次的遠征中,他也不斷地擊退海賊,甚至還在被捲入王位繼承的紛爭時幫助正統的國王等,因此雖為一航海者,但在名將之中也有相當高的呼聲。基本上,他是在西元一四〇〇年時率領著二萬數千餘人來到非洲的,光是這樣的統率力,就足以稱為名將了。
這時的常遇春,早已在三十多歲時因病去逝。而徐達也同樣遭到懷疑——徐達這個人喜歡吃鵝肉,朱元璋還曾把鵝肉當做探病時的禮物,然而這鵝肉卻有毒,因此就留下了一則即使明知這可能是朱元璋所下的毒,徐達卻依然流著眼淚將鵝肉吃下的故事。此外,他的侄子李文忠也是個文武兼備的名將,他曾對朱元璋提出不要再繼續殺人的忠告,只是沒想到第二天這個人就突然暴斃了。
像是這樣子的事情,什麼世界上第一間餐廳乃是在日本什麼的,也都是很糟糕的想法。在給小孩子看的世界偉人傳記全集中也是如此。根據我以前所見的,在全部百卷之中,亞洲人實在是少得可憐。雖然其中有日本人,但其他的亞洲人竟然只有三人:釋迦牟尼、甘地、還有成吉思汗。居然一個中國人也沒有!此外,把釋迦牟尼和成吉思汗並列似乎也有一點怪怪的。舉例來說,要是出現了莎士比亞的傳記的話,那麼有李白或杜甫的傳記乃是理所當然的;而如果出現了亞歷山大大帝的話,那麼出現秦始皇傳記的話,就會顯得比較平衡。不過,在這傳記全集之中如果要出現第一個中國人的話,我想了一下,大概還會是諸葛孔明吧!算了,總是比一個都沒有要來得好一點。
秦良玉
姚廣孝這個人在當時雖然是一名和尚,但在永樂帝即位之後,就還俗而回到了姚廣孝這個名字,一直以顧問的身分待在永樂帝的身邊。不過據說曾有一次,當他返回自己的出身地想要拜訪友人的時候,友人就以其為謀反者的同伴之名而不願意見他,留下了這麼一則故事。
西元一六二四至一六六二年。生於日本的平戶。父親為明朝人鄭芝龍,母親則為田川七左衛門的女兒。說到他的弟弟,則還有次郎左衛門等同父異母的四個弟弟。鄭成功於七歲的時候渡明,在明滅亡之際因得到唐王朱聿鍵的知遇而賜姓國姓為朱,同時改名為成功,並封為忠孝伯。自此而有國姓爺之稱。鄭成功反清復明之堅決意志乃是起自於母親於泉州自殺之後,一面乞求日本的援助一面持續抗戰。其間遭遇了父親鄭芝龍降清,而於西元一六五八年到一六五九年間為了意圖起死回生而前往狙擊南京,然而這也遭到了失敗。另一方面,清也為了要打擊鄭成功,而於西元一六六一年起對沿海一帶下達了從海岸線起一定的距離之內斷絕一切與海洋聯絡的遷界令,準備徹底封鎖以海為據點的鄭成功。因此導致鄭成功率二萬五千名兵士前往攻打台灣一事,他在攻陷普羅文西亞城(赤嵌城)與熱蘭遮城(台灣城)兩城堡後將荷蘭人驅逐,確保了據點,惟翌年即死去。除了有反清復明的野心之外,其奪回台灣一事亦有極高的評價,因而在現在的中國依然視鄭成功為民族的英雄。在日本則以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而出名。
就這樣子,除了在最北的北方還殘留有北元之外,其他的地方則是統一的狀態,而朱元璋也開始了他對國內的經營。首先為了要讓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因此就隨著制度整飭的展開,而同時進行了幾次的大肅清,像是胡惟庸之獄、藍玉之獄等相繼發生。所謂的獄,指的就是肅清這件事,而胡惟庸和藍玉,原本都是朱元璋的重臣。
——石原道博《鄭成功》
朱元璋這個人,雖然說是統一天下的英雄,然而要說到他殺的人,其實在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的。怎麼說呢,他光是在胡惟庸之獄和藍玉之獄就殺了五萬人。總之,稍微有點才能的文官、武官,還有其家族,合起來共有五萬餘人被殺,史上稱為「胡藍之獄」。
——《明史》卷五至七〈成祖紀〉
到了西元一六二五年,發生了有名的寧遠城之戰。這個地方位於北京東北方,今日遼寧省——也就是中國東北地方的南部——的範圍內。當他在守這個地方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大軍壓迫而來。這個努爾哈赤在一生之中可說從沒有戰敗過,然而就在那之前,袁崇煥從葡萄牙人那兒輸入了最新式的大炮。雖然在輸入之際曾受到過保守派的阻撓,但最後還是用於寧遠城的守備之上。就在無敵的努爾哈赤軍以騎兵突進的時候,袁崇煥就發炮加以攻擊,努爾哈赤軍雖然還是在炮擊之下不斷地意圖反擊,但最後還是被擊退。而這時努爾哈赤也被大炮的炮彈所傷,因而負了重傷,這也成了努爾哈赤的生涯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敗戰。
就這樣,明進入了非常保守的時代。
只不過,在說到這個戚繼光之前,還有一位並未被我選入百人之中的曾銑。這個人大抵是十六世紀前半的人,他是科舉及第的文官,但卻是負責守護明朝西北邊境的人。曾銑這個人善於用兵,同時還是個胸襟開闊的人,當北方的騎馬遊牧民族攻來時,他便一一加以擊退。特別是有一次在面對十萬以上的大軍欺壓而來時,他依然以他高明的指揮能力把對方擊退。同時,曾銑這個人對行事不正的高官也十分憎惡,最後竟還因為用了軍需物資這種的莫須有的罪而被殺,因此我本來是想將他也列入百人列表之中的,但終究因為人數的限制而不得不將之去除。
當時,國內發生了有名的李自成之亂。這場李自成之亂可說是與唐末的黃巢之亂匹敵的大亂,在李自成的軍隊殺到北京之後,造成首都北京失守,而崇禎帝最後則自殺。這個皇帝在自殺之前還先斬殺了自己的親生女兒,感嘆道:為何你要生為皇族,而不是生在尋常百姓之家!這位公主後來雖然被救活,但皇帝卻上吊死了。當時陪伴著他的,就只有一個小宦官而已,真是可悲!在他自殺的時候,他留下了不管自己怎麼樣都沒有關係,只希望能夠不要加害於民的遺書。表現出皇帝起碼的自尊。
西元一五五七年,戚繼光擊潰了海賊的大部隊,同時還俘虜了其首領王直。這個叫做王直的人,和當時的許多人相同,既為海賊的首領,同時也是名海上商人,當日本初次有葡萄牙的船隻漂流而至之際,根據日本史裡的說法,負責擔任翻譯的就是他。由於王直並不會說日本語,因此當時搭上葡萄牙人船隻的他,應該是利用筆談的方式來與日本人溝通的。
——《明史》巷二一二〈戚繼光傳〉
當戚繼光的後援者張居正死掉以後,明朝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什麼優異的政治之舉,且陰謀續出——有各種不同的陰謀,在此就省略不提了。幸好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也逐漸衰退,不過取而代之的,是在東北的邊境興起的滿族。滿族其實就是女真族,也就是那個以前與宋不斷相爭的金。在衰微三百年之後,出現了一位名叫努爾哈赤的英雄,他不但統一了部族,還急速地擴大其勢力。
——《明史》卷一七〇〈于謙傳〉https://m.hetubook.com.com
因此,當永樂帝抓到方孝儒時,曾說過如果方孝儒願意出仕於他的話,就原諒他的罪過的話,然而方孝儒卻死都不答應。不只這樣,當永樂帝要他寫自己登基的詔書,而把紙筆拿給他時,方孝儒則大筆一揮,寫下了「燕賊篡位」的四個大字。也就是把燕王喻為賊,而這毛賊居然奪下了帝位之意。寫完之後,更把筆往永樂帝一丟,讓永樂帝大為光火,就把他給殺了。不光是方孝儒一個人,永樂帝還把他的族人、友人,以及其弟子等八百餘人全都給殺了,光從心量一點上來看,將永樂帝與忽必烈對待文天祥的態度拿來一比,就可以看出忽必烈偉大的地方了。
鄭和這個人是一名伊斯蘭教徒,從他雙親的那一代開始就居住於雲南。當雲南地方因明的勢力而被平定之際,當時的鄭和年紀還小,他就在這時候被俘虜帶走,最後成為宦官而開始仕奉於燕王。因此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他也曾以武將的身分活躍,不過,大家關於他的記憶,應該還是在於他乃是一名大航海家。
無論如何,永樂帝在此統一了天下,不過他畢竟還是覺得這樣待在應天府心裡實在是不舒服,也許是那種再怎麼說這兒也是敵人之地的感覺在作祟吧,因此最後就把都城移到自己原先的根據地北京。正確地說來,是在都城遷來此處之後才有北京的名稱的,根據《亞細亞歷史事典》,上頭寫的正是「才稱為北京」。而在這之前乃是稱為北平。另外,也稱作順天府。
姚廣孝
——《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煥傳〉
在之前也曾經提到過的,由清朝趙翼所寫的《二十二史劄記》之中,有著「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兼而有之」的評價,說明朱元璋似乎有著多重的人格,以一介平民的眼中來看,感覺實在是不太好。
另外,在這個時候,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將軍吳三桂,這個人在崇禎皇帝自殺之時是負責守護萬里長城的。在萬里長城的最東側是個叫做山海關的地方,他在這兒擁有數十萬的大軍——這個山海關正是以難以攻破的要塞而出名——負責防守清軍。如果真的要在這兒好好防守的話,應該是不太可能讓清軍突破的,只是當時的北京卻遭到李自成攻陷。如此一來,如果李自成的軍隊從北京襲擊而來的話,那麼他不就要遭到前後夾擊了嗎?因而十分害怕這一點。只不過,以山海關的形勢來說,其實就算是受到前後夾擊也不見得很容易攻陷的。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倒是在於南京這個城市。在歷史上,這兒一直是南北朝時期的首都之一,其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則只在明初,以及中華民國初期,而不可思議地,它做為首都的時間都不長。
這時朝廷為了監視燕王,就派了一個將軍過來,說如果燕王的樣子有異的話,就直接將他捉起來殺掉。而燕王則以生了重病而交代遺言的理由把這名將軍給找來,然後就把他給殺了,之後隨即舉兵。雖說是舉兵,然當時燕王的兵力其實只有少數的親衛隊八百餘人而已,讓人有著他不知何以爭取天下的感覺。
由於這次的大功,袁崇煥當上了東北方面軍事的最高負責人,然而這時明朝又再度出現了問題,當時身為明最後一個皇帝的崇禎帝,這個人最初做得還不錯。明在這時有一個名為魏忠賢的人,他和唐的張承業相對照,而被稱為歷史上最惡的宦官。總之,他是個只要有人對自己有所違逆,就會將對方殺死,並使明的朝廷陷入混亂的人。崇禎帝在即位之後,立即就把魏忠賢一派加以捕殺,肅正了綱紀,他在對東北的清軍防禦方面也下了一番工夫。然而這個皇帝雖然很努力,不過卻是一個疑神疑鬼的人,當他聽到袁崇煥意圖謀反的讒言之時,便立刻相信而將袁崇煥殺死,也因此導致了明的滅亡。
孤立無援的作戰持續著,鄭成功最初是以廈門這個港都作為根據地,並且一度攻上南京,然而卻在此失敗。逐漸失去了陸上的根據地後,最後便逃往台灣。當時的台灣為荷蘭人所佔領,建有熱蘭遮城(台灣城)和普羅文西亞(赤崁城)等城堡,鄭成功在與佔據這些地方的荷蘭軍作戰並加以擊潰後,取得了台灣。
鄭和
號為陽明。西元一四七二至一五二八年。浙江省餘姚縣出身。與其武人之姿比起來,其陽明學之祖的名聲尤高。年輕之時曾與無賴之徒交遊,但之後則成為修習學問之官僚。熱心於政治,是在逐漸腐敗的明朝官僚社會之中的一股清流。西元一五一六年,自江西福建之流賊討伐開始著手。西元一五一九年鎮壓南昌寧王之亂,一五二七年鎮壓廣西省思恩—田州之亂。其軍事活動雖然以成功收場,但這亦為其五十六年生涯後半之業績。他的思想以「知行合一」而出名,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只不過,他並未因此而受到什麼好處,甚至其學說本身都遭禁,一直到後世方才回復名譽。
鄭芝龍本來也是一名海賊兼海上商人,後來接受明的朝廷之官位,只不過到了這時,明不敵清的情勢已然十分明顯,因此鄭芝龍在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最後決定降於清。然而身為兒子的鄭成功,卻無法認同此事。他認為他們受有明朝的恩惠,從此後便進入孤立無援的戰鬥之中。
關於張獻忠這個人,留下了一本叫做《蜀碧》的記錄書。「碧」指的是血,而「蜀」指的則是四川省,也就是四川省的流血記錄。重點就在於佔領四川省的張獻忠殺了不少的人,除了殺死違逆他的人之外,連對他友好的人也一樣殺。為什麼呢?他認為像這樣子的好人,如果再讓他繼續留在這個世界上的話,那對他來說實在是太可憐了,為了不讓他再受苦,所以就只好把他殺掉,他就一邊把別人的首級放入盆中,一面說了這樣的一段話,一副殺了幾萬人也無所謂的樣子。不過實情到底如何,那就不知道了。因為這樣子的事情畢竟還是太誇張了些,總之感覺起來不太真實。
——《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生歿年不明。忠州(今四川省忠縣)出身。明末於四川活躍的女性武將,名望很高。本為四川的石砫宣撫使馬千乘之妻,於西元一五九九年討伐楊應龍的叛亂之際與丈夫共同出陣,大破叛亂軍的一部以來,就開始立於戰陣之上。當馬千乘死於獄中之後,她依舊率領著支持他們的民眾和部下而活躍著。不只是在武將的部隊統率能力上著名,她在教養和武術方面也相當優秀。秦良玉雖為少數民族出身,但一貫跟隨明的政府,在一六二〇年與滿州作戰停滯之際,亦與兄弟參加明援軍的編成,並於翌年渾河之戰中立下功績。秦良玉的名聲高揚是在與明末襲擊四川的羅汝才與張獻忠作戰之時,她和進入四川省後不斷進行殺戮的張獻忠之流血對決亦記載於《蜀碧》一書中。一六四四年,四川雖然進入張獻忠的統治之下,但秦良玉的支配地則以治外地的狀態受到保全。之後不久,張獻忠便即死亡,而秦良玉也在不久後死去。
接下來出場的是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煥。袁崇煥這個人本來也是科舉合格的文官,他在明的軍隊為努爾哈赤所敗而全軍撤退之時,獨自一個人變裝越過長城,前往調查努爾哈赤所佔領的地區,是個非常大膽的人。在他賭命探查東北邊境的地形、詳細地瞭解當地的事情之後,便負責率領東北方面的守備部隊。
關於朱元璋這個人,剛才也曾經說過,他是一個會把具有威脅子孫地位可能性的人全部加以除去的人,萬一永樂帝具有這種可能性的話,其實根本就不可能會讓他生下來,更不可能會有一時——當永樂帝身為燕王的時候——還想讓他可能成為自己繼承人的想法。事實上,如果這時就讓燕王當上皇太子的話,那就根本不可能會有靖難之役的發生了。因此我認為以上的說法也只是好玩罷了。
而在女將軍之後有種終於登場了的感覺的,就是第九十位的鄭成功。對台灣的人來說,只要談到歷史上的英雄,鄭成功可是具有和岳飛同等的地位的,好像無論如何都一定會談到這位國姓爺。這個人的一生連對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學都有所影響。他的母親是日本人,因此出生地也在於日本,是在今日長崎縣的鄉下。七歲的時候受到父親鄭芝龍的召喚而渡海到明。
在這裡我想到一件事情,有一位有名的女性作家在最近所寫的關於北條時宗的文章中,提到了世界上唯一擊退蒙古軍的民族就是日本一事。這個人對西洋的歷史非常地熟悉,但恐怕也是一個認為世界就只有由日本和歐洲兩者所組成的人吧!蒙古軍不但在現在我們所提到的爪哇也遭到了失敗,在埃及甚至還敗於陸戰之上。當時埃及軍的指揮官,就是那有名的拜拜爾斯。接下來,蒙古也曾三度派遣大軍前往越南,但三次皆失敗而回。當時指揮越南軍的人,也是越南史上最大的英雄,一個名叫陳興道的人。蒙古軍在於歐洲方面確實是所向無敵的,可是在其他的地方就有不少的失敗了。也因此,要說世界上唯一擊退蒙古軍的就只有日本人,就是非常可憐的錯誤了。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還有人這麼想,而且還是一位相當具有學識的人,這點讓我覺得非常地失望。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