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劉邦:大風歌(上)

作者:王立群
劉邦:大風歌(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七章 好漢三個幫 留侯歸漢

第十七章 好漢三個幫

留侯歸漢

張良與劉邦第一次打交道,彼此都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不過此後的一件事卻讓兩人暫時分闆。這一段插曲前文有所提及,這裡簡單回顧一下吧。
五天後,天剛放亮,張良匆匆趕到橋邊,老人已經在那兒了,他橫眉怒目地衝張良喊道,為什麼來得比我晚?和一位長者相約,怎麼能遲到呢(與老人期,後,何也)?五天後再來!五天後,雞剛剛叫,張良急吼吼趕去,沒想到老人又搶在了前面。他怒不可遏地對張良說,怎麼又晚了?臨走時又交代,五天後早一點來(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又過了五天,這一次張良半夜就趕了過去。等了一會兒,老人來了。這次老人高興地說,這還像個樣。然後隨手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研究好這本書,便可以成為帝王之師!十年後可以發達,十三年後可在濟北相見,谷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我。說完,翩然離去。天亮之後,張良打開老人的贈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大為驚詫,此後便常常研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橋段——「下邳授書」。
漢元年(西元前二〇六年)八月,劉邦還定三秦,公開挑戰項羽。張良給項羽寫信稱「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這封信將項羽的第一把火燒向齊地,給劉邦贏得了緩衝的時間。事後,項羽在彭城將韓王成殺害。張良僥倖逃脫,回歸漢王。此時劉邦已定三和-圖-書秦,張良的歸來讓他興奮不已,立刻封張良為成信侯。在這之後,張良便死心塌地地追隨劉邦,最終成為西漢帝國的開國  元勳。
因為項梁立熊心為楚王讓張良看到了韓國復國的希望,他便勸說項梁立了韓國公子橫成君為韓王,此後一直忙於復國,追隨韓王成攻略韓地,這是劉邦與張良的第一次離別。後來劉邦西入秦關來到韓地,順便幫韓王平定了被秦軍攻陷的十幾座城,做為對劉邦的回報,韓王成派張良護送其入關。張良跟隨劉邦和平收服南陽,智取嶢關,度過項羽入關後的危機,直到劉邦被封漢王,完成任務的張良才在褒斜道與劉邦話別,決定回國輔佐韓王成。張良與劉邦迎來了第二次離別。
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後裔,他的祖父曾擔任過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三代國君的相國,他的父親擔任過韓釐王、韓桓惠王兩代國君的相國,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五世相韓」。
「為盜所驚」是司馬遷的諱言,「大索十日」才是這場行刺的真實反映。秦始皇如果僅僅是受了驚,用得著在全國「大索十日」嗎?畢竟親眼目睹了備用專車被砸毀的慘狀,再怎麼也會心有餘悸的。
張良行刺失敗,立即改「姬」姓為「張」姓,改名為「良」,逃到下邳(今江蘇邳縣南)隱居起來,好歹躲過了大搜捕。史書沒有記載大力士的行蹤,估計也安然無恙,否則張www.hetubook•com.com良必定在劫難逃。這次行刺的主謀和兇手雙雙脫身純屬偶然,不過也讓張良提心吊膽了一陣,並認識到一個深刻的道理:僅憑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為韓報仇的。
漢初三傑,張良被皇帝尊稱其字「子房」,可謂列位第一。劉邦待人一向頗有心機,當初,初見酈食其時洗腳見客,為的是探探對方的底。這樣一個原本看不起儒生的人如今當上了皇帝,提起張良時開口「子房」,閉口「子房」,這真是不容易,這也算是對知識和智慧的尊重吧。
隱居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年,反秦大起義的集結號一響,張良立刻聚集了百十號年輕人投身其中。他原本打算投奔剛剛被擁立的代理楚王景駒,不料在路上巧遇劉邦。劉邦此時正好率兵攻打下邳,張良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劉邦集團,成為其中一員將領(廄將),並屢用《太公兵法》為劉邦出謀畫策。
張良心想,既然已經撿回了鞋,那就「好事做到底」吧,於是捺著性子,跪在地上給他穿鞋。老人心安理得地等張良替自己穿好鞋,意味深長地笑了笑,揚長而去。張良見自己低三下四地忙活了半天,最後連一句道謝的話都沒聽著,一臉無辜無奈無助外加無所適從地立在原地,注視著老人離去。約莫走出了一里地,老人又折了回來,正經八百地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五天後,天亮時到這裡來等我。」張良來不及多想,跪下來www.hetubook.com.com恭恭敬敬地應了一聲,遵命。
在〈西入秦關〉一章裡,我們講述了張良初識劉邦,並獻計攻克南陽的事情,這裡我們再回過頭來詳細了解一下張良其人。
張良經過不斷的自我反省,吸取了博浪沙行刺失敗的教訓,還得到「高人」指點,讀書增智,積蓄力量。而張良在下邳隱居期問,項伯因為殺人逃到他那裡避過了風頭。張良當時純粹是行俠仗義,幫朋友躲過殺身之禍,誰會料到將來在鴻門宴上會得到項伯相助呢。
這是秦始皇一生中,繼遭遇荊軻和高漸離行刺之後的第三次遇刺,而此時秦併天下已有三年。僥倖躲過一劫的秦始皇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大規模搜索附近,竟遍尋不著刺客的蹤影,於是通令天下,全國戒嚴十天,緊急排查!
韓王成原為項梁所封,項羽大分封時並沒有動他。但項羽對張良護送劉邦西入秦關之事很是不滿,鴻門宴上張良出色的表現更讓他惴惴不安。出於某種報復心態,項羽不許韓王成回到韓國封地,將他扣留在自己身邊。
這件震驚全國的大案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有詳細的記載:「二十九年,始皇東游,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張良和劉邦兩個原本素昧平生之人,在經歷了兩次分別後終於走到一起。其實張良真正想要做的是重振韓國,但當他發現那只是一個美麗的幻影之後,一心歸了漢。不過hetubook•com.com,這並不影響劉邦對張良的肯定。對於「漢初三傑」之首的榮譽,張良可謂實至名歸。
秦滅六國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兩名熱血青年。一個是燕國太子丹,一個就是張良。太子丹尋到壯士荊軻,導演了「荊軻刺秦土」的傳奇一幕。張良尋到了一個大力士,可以投擲一百二十斤重(約合今三十公斤)的大鐵錘。秦王二十九年(西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第三次東巡,張良和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城東郊)設下埋伏,準備狙擊秦始皇。大力士把大鐵錘狠狠拋出,準確命中一輛專車,當即把車砸得稀巴爛。不巧的是,這輛車只是秦始皇的備用車,秦始皇並未在此車上。
《太公兵法》高深莫測,張良給別人講的時候,絕大多數人不知其所云(良為他人言,皆不省)。可劉邦悟性極高,一聽就明白,還常常採用他的計策。張良對此感慨萬千,常說,沛公真是天資聰慧(沛公殆天授)。於是放棄了投奔楚王景駒的打算,決定跟著劉邦。
大搜捕的風頭過後,張良繼續隱居於下邳,某日,他從一座橋上路過,一位布衣老人走到他面前,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扔到橋下(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然後轉過身來對他說,年輕人,到下面把我的鞋撿起來(孺子,下取履)。張良頓時一臉錯愕,他親眼看到老人脫下鞋扔到橋下,現在又命令自己去替他撿鞋,這不是成心找事嘛,心下一沉,差點兒就衝上去https://www•hetubook.com•com給他兩拳(良愕然,欲毆之),但轉念一想這老人年齡畢竟這麼大了,沒必要跟他較勁,於是強抑著性子到橋下把鞋給撿了回來(為其老,強忍,下取履)。這還沒完,老人一邊伸出腳,一邊繼續命令張良說,給我穿上(履我)。
桓惠王二十三年(西元前二五〇年),張良父親去世,那個時候張良年齡尚小,還無法出仕為官。韓王安九年(西元前二三〇年),秦國內史騰奉命率兵滅韓,俘虜了韓王安,韓國被設為秦國的穎川郡。此時距張良父親去世已經二十年。禍不單行,國亡之際,張良家裡又遭遇不測,他的弟弟早夭。雖然張良家境富裕,家有三百個奴僕,但張良現在想的早就不是什麼厚葬胞弟之事。他草草安葬了弟弟,遣散了三百名奴僕,變賣了全部家財,準備去做一件大事:尋求刺客,刺殺秦王嬴政!
「下邳授書」的確是個精采的故事,不過其中至少存在兩個謎團:第一,那位老人是什麼人?有學者(如王仲浮先生)認為,授書的老者應當是一名反秦志士。張良行刺秦始皇的事情引起了天下反秦志上的關注,他們認為張良膽識過人,但年少氣盛,所以故意用以上的招數磨礪他。也有學者認為老者是一名隱士,是位飽學之士,是《太公兵法》的作者。第二,《太公兵法》是一部什麼作品?多數學者認為:按照書名所顯示應該是一部兵書,不過也有人認為,其實就是宋代《武經七書》中的《黃石公三略》。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