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劉邦:大風歌(下)

作者:王立群
劉邦:大風歌(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章 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他們的關係很糾結

第六章 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他們的關係很糾結

我稱帝已經十二年了(其實只有八年),曾經與天下豪傑共同打下了天下,現在則共同享有天下。有功之臣,上封為王,次封為侯,最不濟也有封地。重臣的親屬們,有的也被封為列侯,而且允許他們自己安排吏員,徵收賦稅。公主封為列侯。凡是有食邑的人都有印信,賜予大宅。兩千石的高官,遷居京城長安,安排合適的宅第。隨我入蜀漢、定三秦的人,都世世代代免除徭役。我對天下功臣可以說是沒有虧欠了。如果有誰不講信義,背叛國家,擅自起兵,天下將共討之。
大漢建立了,需要有人來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誰來擔此重任最合適呢?
因為高帝劉邦的堅持,蕭何獲得了第一功臣的殊榮,可見他在劉邦心中的位置有多麼重要。
蕭何就不同了,他早就是劉邦的知己,而且兩人私下關係很密切。劉邦未入官道前到相關部門報到過好幾次,每次都是蕭何為他掩護解圍;劉邦當了亭長後,蕭何更是多方關照,不僅在他出差時多送錢,甚至在沛縣縣令宴請呂公時,公開袒護一個什麼都沒拿出、卻口中喊著「賀錢萬」的劉邦,間接地成全了劉邦與呂雉的婚姻。
是立下軍功的功臣嗎?理應是。但百官之首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丞相可不是一般將領當得了的,職位職責要求這個人需要熟悉法律、懂得管理。這個人,是一直備受敬重的張良嗎?不是。是戰功顯赫的曹參嗎?看來劉邦也不大放心。是深受信任的周勃嗎?劉邦很清楚,周勃只是一位將才。幾經考量之後,蕭何最終脫穎而出,被劉邦視為最合適的人選。
對功臣們進行大規模分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他們的訴求,說直白點,就是償還這幾年的戰爭人情債。功臣們在戰鬥中奮不顧身,出生入死,理應論功行賞。劉邦按軍功大小,分封不同等級的食邑。這些事兒做到位了,他劉邦也就不欠誰的了。所有封賞都是對過往歷史留下的痕跡進行一次大清理。正所謂,分封是對過去的補償,座次是對未來的鋪墊。
蕭何究竟有什麼獨一無二的貢獻,能換來在封邑、排序時的兩次提攜呢?

再次,漢帝國需要蕭丞相

漢十二年(西元前一九五年)三月,黥布叛亂被平定後,劉邦發布過一封著名的詔書:
更重要的是,蕭何原是沛縣「主吏掾」,熟悉秦帝國的法令制度。劉邦入關後曾頒布過兩條重要法令:一是「約法https://www.hetubook.com.com三章」,二是秦帝國原有基層官吏全部留用(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曹參本來是沛縣的「獄掾」,劉邦那時候是泗水亭長,理論上來說,倆人是同事關係,只不過當時並沒有過多私交,關係逐漸親密起來還是在反秦大起義開始以後。
這封詔書雖然寫得很晚,但它所表達的想法,在高帝六年分封列侯、排定座次時就已顯現。可見,在劉邦心中,功臣們立下的大功,在分封時都已悉數回報,此後兩清,誰也不再虧欠誰。
劉邦在前線疲於奔命應付著項羽大軍,整個後方不得不全撂給了蕭何。雖然他很了解蕭何,知道其忠誠能幹,即使如此,也無法徹底安下心來,畢竟是好大一片江山。當蕭何把自己成年的子孫、堂兄弟們全都送到前線,實際上是送給劉邦當人質的,最後換來「漢王大悅」,多麼不易啊!這不僅使得劉邦徹底放心了,還讓劉邦暗自讚嘆,很欣賞蕭何的智慧。不需要多說什麼,這個蕭何就能心領神會,漢王怎會不大悅呢?其實背後的功臣應該是「鮑生」,這位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這件事情過後,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再也沒有猜疑過蕭何。
周勃和劉邦也是老鄉,但hetubook.com.com是這個老鄉關係就生分得多了,沒有什麼私交,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私情啦。

其次,與劉邦私交極深

劉邦為蕭何爭地爭位,最終是為了達成一個重要目的:任命蕭何為丞相。
在「善解人意」方面,其實蕭何也是有過人之處的,特別是在應對劉邦的猜忌時,他比韓信要高明很多!漢初「三傑」,張良是永遠不會受到劉邦猜忌的,韓信因備受猜忌而一錯再錯,蕭何因為和劉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躲過了滅頂之災。
在《漢初三傑》一章中,我們曾講過蕭何對西漢建立的四大功績:成全沛公,成全高帝,舉薦韓信,經營後方。
楚漢戰爭期間,劉項在滎陽一線相持二十八個月。這段時間,劉邦將整個關中都交給蕭何管理(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這一舉措賦予蕭何極大的權力,當然,蕭何也表現得極有成效。漢三年,劉項在滎陽依舊僵持不下,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問蕭何。明眼人或許都能看這中間的玄機,蕭何卻並未有所覺察。後來,蕭何手下一位鮑姓門客(鮑生)提醒他說,大王在前線禦敵,風餐露宿,辛苦得很,卻屢次派使者慰勞在後方的你,說明漢王已經對你起了疑心(有疑君心也)和圖書。考慮到你現在的個人處境,不如把子孫、堂兄弟中能夠打仗的全送到前線去,漢王一定會更加信任你(上必益信君)。蕭何一點就通,立刻照辦。等他的子孫、堂兄弟趕到前線大營,「漢王大悅」。
劉邦力排眾議,最終選定蕭何為最高行政長官,潛在意圖是想昭告天下:在戰爭體制下軍功不菲的功臣們,已經得到了相應的物質補償。

最後,蕭何善於保全自我

這也是沒辦法,誰讓蕭何的權力如此之大呢。他和張良、陳平不同。張良只是在劉邦身邊出謀畫策,當個參謀,沒有什麼實權。陳平有一定的權力,但也不大。蕭何則是奉漢王之命管理整個關中、漢中、巴蜀區域,這個權力是什麼概念?一個完整的漢王國!蕭何就是候補漢王、代理漢王。
劉邦和蕭何不是私交極深嗎?他為什麼會懷疑蕭何?
「鮑生」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呢?有!最後「漢王大悅」足以說明他看得極精準。

首先,的確功不可沒

秦帝國的基層官吏對相關法令條文瞭如指掌,留用他們便於國家治理。除此以外,劉邦廢除了無理的秦朝苛法,而維持社會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今天,我們從出土「睡虎地秦簡」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和-圖-書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於漢法之中。保證這套法令得以執行的是大批執法嫻熟的秦帝國職業官吏們,統領這批官吏的最佳人選,只能是蕭何。
張良是秦末起義後在投奔他人的半道上改投劉邦的,中間還曾因為要輔佐韓王成而選擇過離開劉邦。在張良的內心裡,韓王成永遠排在第一,韓國復國永遠是首要任務。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後,張良陷入絕望,這才徹底投靠了劉邦。
當年,蕭何在秦泗水郡吏卒考課中名列第一,秦御史甚至想調他進入關中任職,被蕭何堅拒。這足以證明,蕭何完全具備出任國家最高行政長官的優秀資質。而軍功顯赫的曹參畢竟是「獄吏」出身,在這些方面顯然不如蕭何有實力。
這是劉邦本人的意願嗎?那是必須的。還有誰參與了考量呢?應當還有張良。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可見,劉邦與張良討論過丞相人選問題,選用蕭何為相到底是張良首議,還是劉邦提出並徵求張良的意見,我們無從考證。但張良的確是參與過討論的。劉邦最看中的是蕭何處理國事的能力和忠誠之心。歷經這麼多年的戰亂,蕭何的表現足以說明一切,其他任何人都無法超越。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