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劉邦:大風歌(下)

作者:王立群
劉邦:大風歌(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章 姓劉的都有分 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七章 姓劉的都有分

肥水不流外人田

他的這一設想與其總結的秦國滅亡的教訓是密不可分的。
分封同姓諸侯王後,高帝劉邦賦予了他們較大的權力,大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漢初中央政府實行的是清靜無為的方針路線,輕徭薄賦,諸侯都國也貫徹執行了這一國策。尤其是曹參為相的齊國,率先實行了無為而治,實行此政的九年間被「齊國安集」,傳為佳話。
弄清楚這兩點以後自然就可以搞清楚:異姓諸侯王是不得不封的,但這可並不是出於劉邦本意;而同姓諸侯王是他真心想封的,勢在必行。從歷史宏觀變遷來看,封同姓以削弱異姓勢力是必然態勢。
由此可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分封同姓諸侯王擁有著非同尋常的積極意義。
劉邦之所以鍾情於分封諸侯王,主要是因為他對西漢建立後應該採用什麼形式的政體,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設想:在帝國的邊遠地區必須採用分封制建立諸侯國。
首先,是要借此削弱異姓諸王的勢力。
劉邦封異姓諸侯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從時間的階段性來看,異姓諸侯王絕大多數受封於楚漢戰爭期間,除了燕王盧綰是個例外。
呂后去世後,劉襄舉兵,討伐諸呂,天下郡縣官吏都秉持著觀望的態度,不積極不主動。當然,你也不能怪別人「坐山觀虎鬥」,畢和圖書竟是老劉家與老呂家在爭天下,外人何必非要蹚渾水呢?與此同時,齊王劉襄在外,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在內,也都大力協助周勃、陳平實施剿滅行動。
自從分封異姓諸王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直到壽終正寢,劉邦幾乎沒有過上幾天安靜日子。相反,分封同姓諸侯王後,高帝、惠帝、呂后三朝,從來沒有發生過同姓諸侯王謀反的事情。高帝十二年黥布叛亂的時候,荊王劉賈、楚王劉交都堅定地站在了「政府」這一邊,奮勇抵抗,荊王劉賈因此殉難。呂后去世,齊王劉襄第一個舉兵翦除諸呂,周勃、陳平得以成功翻盤,除了我們前面講過的灌嬰倒戈助陣外,劉襄首義功不可沒。所以說,要是沒有這些早年分封的同姓諸侯王,也就難有最後剷除諸呂的政治格局。劉邦分封的同姓諸侯王,確實在漢初起到了穩定政局的良好作用。

發展文化、經濟

楚漢之爭中,劉邦一直處於下風,從彭城大敗便足以說明。滎陽戰場上歷時二十八個月的僵持,直到後期劉邦才逐漸控制局面,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天下。究其原因,劉邦自己歸功於「三傑」,大量史實也表明,韓信、彭越、黥布等人的助力是https://m.hetubook.com.com實實在在的成功關鍵。

穩定政局

漢文帝麾下重臣宋昌在力勸他(當時劉恆還只是代王)入主漢廷時曾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謂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強……今大臣雖欲為變,百姓弗為使。其黨寧能專一邪?於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
不管是同姓還是異姓,劉邦一直都很熱衷於這種工作,這又是為什麼呢?既然分封異姓諸侯王是不得已而為之,那在解決了異姓諸侯王的問題之後,他為什麼還要繼續封同姓諸侯王呢?為什麼不將諸侯國的制度改為郡縣制呢?
漢初時期,人們對在邊遠地區設立諸侯國、分封同姓諸侯王的問題是有共識的,這也導致劉邦在誅滅異姓諸王後,趕緊趁勢分封了同姓諸侯王。當然,無論是異姓還是同姓,都秉承著同一個原則——地處邊遠地區,而政府所在地區及周邊區域,一律施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領導。
分封異姓諸侯王則實在是受形勢所迫。漢六年誘捕韓信時,劉邦心中就惦記著「欲王同姓以填天下」,特別是分封親兒子為諸侯王,庶長子劉肥受封齊王就是一個信號。
此外,這些同姓諸侯王們與朝中功臣派相互制衡https://www.hetubook.com.com,互相影響,也是維護政局穩定的重要因素。
一是異姓諸侯王如何被封?
高帝六年,分封列侯的同時,劉邦開始大封同姓諸侯王。這是為什麼呢?
劉邦當上了皇帝,自己的兄弟、兒子、姪子也都坐上了諸侯王的位置,甚至但凡是個姓劉的都能撈個一官半職來當當。那麼,他的父親太公呢?劉邦會如何安排自己的父親呢?
韓信、彭越、黥布合圍項羽於垓下,逼得西楚霸王烏江自刎。事實上,要韓信、彭越、黥布出兵圍剿項羽也是有條件的,這就是封王封地——韓信被封為齊王,彭越被封為梁王,黥布受封淮南王。即使如此,當劉邦被困在固陵的時候,還是乖乖聽了張良的話,加封了齊王韓信、梁王彭越的封地,才得以讓他們出兵相助。可見,劉邦滅掉項羽其實是依靠了封王封地的非常手段,漢初異姓諸侯王的出現,也正是這種現實狀況下合理存在的必然現象。
不光是劉邦這樣的創業者、領導者認識到了這一點,後世力主中央集權的賈誼也認為:高皇帝把天下分封給功臣們,設立異姓諸侯王。反叛的人就像立起的刺蝟毛,高皇帝便將這些刺蝟毛一一拔去,擇良辰吉日,封自己的兒子們為諸侯王,天下很快就安定下來。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www.hetubook.com.com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
其次是為了鞏固劉姓政權。
這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劉邦大封同姓諸侯王是為了「鎮撫四海,用承衛天子也」,這一目的,史書中也有許多相似的表述,譬如「王同姓以鎮天下」,「大封同姓以填天下」。
這次大封同姓諸侯王是漢初的一件大事,之所以說它是大事,那麼究竟它對西漢政權具有怎樣的意義呢?
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時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封區域都集中在原異姓諸侯王的封地上。比如將原齊地封給齊王劉肥;原楚國一分為二,分別封給楚王劉交和荊王劉賈;趙王張敖被廢後,立愛子劉如意為趙王;殺梁王彭越後,立子劉恢為梁王,劉友為淮陽王;平定淮南王黥布後,立子劉長為淮南王;平燕王盧綰後,立子劉建為燕王。所有劉氏諸侯王,特別是皇子身分受封的,全都是在原異姓諸侯王的封地上。

鞏固劉氏政權

宋昌對高祖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這一決策,在鞏固劉氏政權中的作用解析得非常透徹,可以看做當時人的點評。
從分封異姓諸侯王到分封同姓諸侯王,劉邦的分封思想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轉變:由「因功封王」轉變為「因親封王」。從高帝六年分封四位同姓諸侯王開始,劉邦諸子相繼登上王位,此後劉邦和圖書又與功臣盟誓——非劉不王——只有劉氏皇族才能受封諸侯王,這一條漢家定制,徹底踢翻了異姓諸侯王存在的理論依據。
諸侯王為了自身的發展壯大,招賢納士,吸引了大批人才。漢初中央政府主要任用功臣為官,大批賢士紛紛流向諸侯王,或為王師,或為王友,或為王臣。譬如楚王劉交,接納了一批經學之士,傳播學術文化,《魯詩》便是出自楚國中大夫申公,劉交本人也著有傳世之作《元王詩》。
周朝實行分封制,傳國八百多年,周朝末年,中央權力削弱;秦朝實行郡縣制,高度集權,中央權力得到加強,但秦二世還是亡了國。這段歷史,對大漢機制的建立影響很深。西漢政府的上層人士普遍認為:周、秦之間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周朝實行分封制,秦朝實行郡縣制。秦末大起義開始後,地方郡縣各種功能很快陷入癱瘓。秦帝國沒有一個同姓諸侯王,因而也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機構擁有強大的兵力可以捍衛中央政府。除了關中以外,整個天下立即被洶湧澎湃的起義浪潮吞噬。總而言之,沒有設立諸侯國是秦帝國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當然,漢初時期的統治階層也意識到暴政、苛法對秦國滅亡起到的推動作用,但說到底,這一切都抵不過這樣的共識:郡縣制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是同姓諸侯王都封在哪兒?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