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劉邦:大風歌(下)

作者:王立群
劉邦:大風歌(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一章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三人角力的苦果該誰嘗

第十一章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戚夫人慫恿劉邦易儲一事,終於在高帝十二年因「商山四皓」的出現宣告終結。不過,戰爭有戰爭的規律。這次易儲戰爭,雖然最後因戚夫人一方的放棄而結束,但敵對方呂后會就此善罷甘休嗎?劉邦去世後,呂后立即嚴辦殘害戚夫人,劉邦的愛子劉如意自然也未能倖免。戚夫人為發動這場奪儲之戰付出了慘痛代價。但在這場悲劇中,誰該為戚夫人一方的失敗負責?

三人角力的苦果該誰嘗

這次事件中,最關鍵的人物自然是戚夫人、劉邦和呂后。劉邦易儲的意願最終落空,是這三個人相互角力的結果。要討論戚夫人的失敗,就必須要對這三人做出相應的評定和分析。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廢長立幼導致國家混亂的情況不乏其例。三國時劉表廢長子劉琦立幼子劉琮,導致兄弟反目;袁紹廢長立幼導致兄弟相爭;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間的艱難抉擇導致兄弟相殘;清代皇帝,甚至不敢在生前公布太子人選,只好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預儲遺詔。
戚夫人決定挑戰皇后權力的時候,嚴重低估了呂后的能力,也嚴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這一點至關重要,它直接導致戚夫人從根本上錯誤估計了事態的發展。
呂后巧妙地利用了三股勢力:功臣派中反對「易儲」的力量;以「商山四皓」為代表的輿論力量;外戚派的力量。
公正地說,劉邦決定易儲除了偏袒戚夫人之外,還有廢弱立強之意。劉盈的懦弱性格限制了他將來的發展,注定難有作為,這應該是劉邦想要易儲最重要的原因。
易儲的事雖然阻力巨大,但歷史上也不乏成功者。後來漢景帝廢栗太子改立劉徹為太子,漢武帝廢戾太子立幼子劉弗陵,都做得乾脆俐落。雖然武帝廢戾太子時引發了一場血案,但漢武帝憑藉果斷強硬的態度,以及不惜一切代價的氣勢,終獲成功。
三是優柔寡斷
戚夫人畢竟不是高帝劉邦的糟糠之妻,她在劉邦集團中沒有重要的地位,與其他重要朝臣沒有任何來往,更不懂得建立和經營自己的政治勢力。政治鬥爭從來www.hetubook•com•com都是黨派之爭、派系之爭,戚夫人以一己之力和整個功臣派、外戚派作戰,必然會失敗。
呂后在聽聞劉邦有意要易儲之初,也曾惶恐不安過,但我們知道,呂后不是那種靠男人去征服世界的女人,這也是她和戚夫人最大的不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她下了許多工夫。
劉邦遭遇的難題就是嫡長子無能。
劉邦是戚夫人挑戰皇后地位唯一的政治資本和靠山,可惜他在這種事情上太不可靠,終使戚夫人一敗塗地,留下無窮後患。
最終,功臣派和「商山四皓」兩股勢力左右開弓,迅速瓦解了劉邦易儲的決心。
概括來說,戚姬分析失誤,劉邦難辭其咎,呂后應對得力。先看戚夫人的分析失誤。
嫡長子繼位是硬道理,但嫡長子無能則是一個很難量化、並且很難讓朝臣都理解的命題。這種尷尬,說穿了是帝國制度下皇權世襲的死穴,不是讓一個不適合做帝王的嫡長子繼位,就是廢掉他另立一個合適的人選,簡單地說就是廢昏立明,廢弱立強。但這麼做的話,又沒有恪守定制,實際上也為非嫡長子無能卻要廢長立幼的狀況大開綠燈。這種制度的不合理性就在於此。
劉邦在反秦、滅項的軍事鬥爭中歷經風浪,最終都獲得了成功,可在家庭內部問題上卻瞻前顧後、左右搖擺。向左是劉盈,向右是劉如意,左右為難。
無奈整個事件都處於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年輕貌美的戚夫人得寵,患難之妻呂后失寵。劉邦這麼一折騰,自然容易被人認為是「徇私枉法」。
話說www•hetubook.com.com回來,嫡長子繼承制在一段歷史時期內還是利大於弊的,大多數時候它維繫著權力交接的穩定,可操作性強,人為干擾的因素相對較弱,因此在歷代王室中備受重視。
在對兩位皇子的一連串考量中,有兩股力量束縛著劉邦的手腳:
二是阻力很大
與單槍匹馬的戚夫人相比,呂后有著強大的聯合後盾。

無黨羽撐腰

太子一旦登基為帝,與其他兄弟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了君臣關係,由此引發的奪位事件一直以來都是帝國制度下難以根除的一大痼疾。「立嫡立長」的原則成為定制後,這樣的爭奪勢必會大大減少。
一是不支持廢長立幼的傳統制度,二是反對寵其母而立其子的社會輿論。
廢長立幼歷來是國之大忌。皇帝多子,皇權巨大,你爭我奪是必然的。歷代皇室或多或少都會在這一問題上犯難,弟殺兄,子殺父,君臣勾結,製造假象,造成既定事實……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歷代君臣為了避免這些爭端而絞盡腦汁,希望能找到一勞永逸的對策。於是,在歷史的不斷矯正下,嫡長子繼承制最終勝出。這是為什麼呢?
而劉邦呢?朝臣反對、呂后反對,他都只當耳旁風,「商山四皓」一出馬,卻輕易地讓他改變了初衷,後人對此大都表示難以理解,甚至有人提出,殺了「四皓」又有何妨?
沒有劉邦做後盾的呂后是如何化險為夷取得勝利的呢?
戚夫人自身確實具有較強的殺傷力,但這種殺傷力並沒有表現在政治才能上,它僅僅對劉邦一人管用。而https://www•hetubook.com•com且,戚夫人對劉邦的估計也出現了偏差。劉邦是「外戰內行」、「內戰外行」。在解決權力問題時非常果斷,毫不遲疑,一涉及大小老婆、兒女兄弟的家庭問題,馬上就變得優柔寡決,搖擺不定。他曾打算讓女兒魯元公主和親匈奴,並在他人面前表現得很是堅定,回頭一看見呂后的眼淚立刻就沒轍了,隨即改變了之前的決定。戚夫人這次挑戰皇后的地位,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劉邦剛開始時也是做堅定不移狀,表示全力支持,當遭遇功臣派、外戚派的集體反對時,他卻再一次選擇了妥協。
其實劉邦真正應該立的是第四任代王劉恆,只可惜劉恆的母親薄姬不受寵愛、不被關注,劉恆自然也就入不了劉邦的法眼。歷史證明,漢文帝劉恆是劉邦八個兒子中政治素養最高的皇子,劉邦沒能發現他的才能,實在是一大遺憾。
最初,呂后並沒有想到功臣派會站在自己這一邊,所以當她聽到周昌在廷議時力阻劉邦易儲時,才會感激得放下身段跪謝周昌。這對強硬的呂后而言,一輩子就這麼一次。此事被司馬遷寫進了《史記》,足見其在當時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呂后的這種舉動顯然對功臣派是極大的鼓舞。
可以保證國有長君
一是立儲過早
一是懂得借力
可以杜絕皇位之爭
漢二一年,劉邦還是漢王的時候,在僅有兩個兒子的時候,過早地立劉盈為漢太子。漢五年,劉邦稱帝,劉盈繼而被立為太子。多年之後,當劉邦發現劉盈並不適合做太子、做皇帝的時候,打算易位已為時太晚。如果他能在八個兒子中和圖書認真挑選,一定比他這麼早就立儲要負責任得多
最後我們來講講呂后的應對能力。
再看劉邦的難辭其咎。
綜上所述,在劉邦、呂后、戚夫人三者中,劉邦是最應該為戚夫人、劉如意悲慘結局負責的人!
「長君」是指年長的君主,古人有道「國賴長君」,是說通常情況下,「長君」閱歷豐富,有處理複雜國事的能力。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天才,更多的人是從閱歷中不斷積累起經驗來的,「長君」的優勢正在於此。
一是判斷有誤
劉邦過高估計了自己對局面的掌控能力。他沒有料到阻力會如此之大,儘管做為整個集團的總裁,說話一言九鼎,但易儲一事,夫人呂后很生氣,事態發展很嚴重。劉邦在尚未有絕對把握的時候就公開了這個想法,向戚夫人發出了錯誤的信號,誘使戚夫人恃寵更加妄為起來,同時也向呂后發出了威脅的信號,逼迫呂后立即採取了應急措施。
太子劉盈的確懦弱無能。由於趙王劉如意死得太早,實在無從考證他是否有成為一代明君的潛力。如果我們相信劉邦能識別出韓信、張良的才華,並且也從未因戚夫人與呂后爭寵而做出過錯誤的決定,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他對自己兩個親生兒子的基本判斷也該八九不離十。不排除劉邦確有私心,但他對自己兩個兒子的綜合考量是必需的,其中肯定涉及執政能力方面。
當然,嫡長子繼承制雖然是傳統成法,帶有一定程度的法制色彩,但有時候也會遭遇尷尬——嫡長子年幼,或者嫡長子無能。
治國以規章制度為基準,不以國君的個人好惡行事,其政權的穩定性必然會https://m.hetubook.com•com得到鞏固。按照規章制度行事,本質上是按法制辦事;以國君的個人好惡行事,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顯然是不穩定的。
二是妻黨勢力
戚夫人選擇的攻擊方式是:利用自己的得寵先擺平劉邦,再利用劉邦去擺平朝臣,最後實現皇后夢。換句話說,她是打算先征服男人,再透過男人去征服世界。這一招是古今中外許多女人慣常使用的手法,且成功案例屢見不鮮,逐漸地,它就具有了相當的普遍性。但是想要採用這種手段獲得成功,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女性自身具有巨大的殺傷力:二是她所依靠的男人果敢有力。
立太子是皇家大事,也是皇帝私事。一旦確立,如果太子沒有大惡,隨意廢易是很難被朝臣接受的。太子可謂是國家的根本與未來,廢易太子對根本和未來都是一種動搖。所以可想而知,這件事情的阻力會有多大,而如此大的阻力是劉邦和戚夫人都始料未及的。更何況,劉邦是廢長立幼,要朝臣接受更是難上加難。
呂后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是否說明劉邦廢太子的選擇本身就是錯誤的呢?劉盈和劉如意哪一個更適合當太子呢?
至於「商山四皓」,呂后壓根兒就不曉得世上還有這四個人,更不知道他們有什麼能耐,但她選擇相信張良,接受他的建議,為自己的抗爭贏得了最重要的棋子。
二是慮事不周
呂后為劉邦稱帝做出過巨大貢獻,她的兩個哥哥呂澤、呂釋之均立有軍功,並在高帝六年正月受封為侯。嫡親力量在這次的較量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劫持張良,「卑詞安車」請「商山四皓」出山,都應該歸功於呂澤。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