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秦始皇:從戰國到一統天下(上)

作者:王立群
秦始皇:從戰國到一統天下(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八回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大敗 趙國源何失利

第十八回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大敗 趙國源何失利

其次是誘騙趙王。長平之戰持續三年之久,秦國始終挽留著趙國的使者,但是,又不議和。這樣一來,趙孝成王始終對議和存有一絲幻想。只要趙孝成王一直沒有放棄議和的想法,趙國就不可能把長平之戰看做是秦、趙之間的生死大決戰。
表面看來趙孝成王臨戰易將是中了秦國相國范雎的反間計,實際上,是因為趙孝成王沒有識人之明,所以,當秦國實施反間計時,趙孝成王立即就相信了這些別有用心的話,重用趙括,撤換廉頗。
長平之戰結束的第二年,秦始皇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此時趙國舉國上下都充滿了對秦國、秦軍、秦人的深仇大恨。嬴政非常幸運,在他出生之前,他將來統一天下的最強對手趙國已經被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徹底打垮。秦、趙兩強的局面已經變成了秦強趙弱。嬴政最終能夠統一六國,其實是在秦國列祖列宗艱苦奮鬥的基礎之上完成的,是數以百萬計的鮮活生命倒在血泊中成就的。
「底氣不足」是趙國慘敗的第二個重要原因。趙孝成王的底氣不足主要表現為,初戰失利就準備議和。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和。「和」本身並無過錯,但是,何時議和、怎樣議和,卻是一門大學問。虞卿堅決反對立即議和,因為初戰失利就議和肯定難於成事。虞卿主張聯合楚、魏,造成又一次諸侯合縱抗秦的態勢,給秦國施加強大的外交壓力,然後議和才可能成功。虞卿的計謀非常有道理,長平之戰本應該是山東六國又一次合縱抗秦的機會,但是,趙孝成王白白浪費了這一大好時機。初戰失利就急於求和,結果越急於求和,秦國越不議和,最終兵敗地削,導致亡國。
另一例反對者是趙括的母親。趙括的父親是趙奢,趙奢在趙惠文王時和-圖-書曾大敗秦軍,是繼廉頗之後的名將。但是,長平之戰爆發時,趙奢已死。趙括善談兵法,但實戰能力差,「紙上談兵」這一著名成語就來自趙括。
以上我們分析了秦、趙雙方在長平之戰中的勝敗之因。但是,歸根結底,這場戰爭是秦、趙兩強的生死決戰,決定勝敗的主要原因是雙方對這場戰爭性質的認識。
趙王一聽,就這麼個條件,不假思索立即答應了。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所以,長平戰敗之後,趙孝成王沒有株連趙括的母親。
當趙孝成王決定任命趙括為統帥時,曾遭到兩個人的強烈反對,一個是藺相如,一個是趙括之母。藺相如是趙國重臣,在長平之戰爆發時已經病重,他聽到趙孝成王重用趙括的消息後,立即上書趙孝成王,非常嚴肅地指出:「大王憑藉趙括的名氣而重用他,太不慎重了。趙括只能讀讀兵書,聊聊兵法,完全不懂得隨機應變。讓這樣的人指揮與強秦的生死決戰,不免草率,而且簡直是拿趙國的存亡開玩笑。」
長平之戰以後,趙國的軍力消耗殆盡,趙國的滅亡已經是指日可待。秦國將會怎樣對待長平戰敗的趙國呢?是讓趙國苟延殘喘,還是一鼓作氣滅掉趙國?
趙國做為一個強國,在長平之戰中元氣大傷,最終損失了四十五萬名趙兵。當歷史定格在這一剎那之時,趙國的亡國已經無可挽回了。長平之戰前,秦國雖然在秦昭襄王下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天下第一強國,但是,此時的趙國也是六國之中唯一可以和秦國叫板的國家。一個幾乎可與秦國抗衡的國家,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敗得如此之慘呢?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導致了趙國最終的失敗呢?
趙孝成王為什麼急於議和呢?原因既是準備不和*圖*書夠,又是底氣不足。農業一直是趙國發展的薄弱環節。商鞅變法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重農富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被沒有惠及趙國的農業,所以,農業一直是制約趙國上升為一等強國的瓶頸。長平之戰中,農業問題最終顯現出來了。趙括最後自殺式突圍就是因為軍中已斷糧四十六天,這仗還能打嗎?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打了三年,打到最後,趙國無糧,向齊國求援,齊國袖手旁觀,不願救趙。齊國在是否援助趙國糧食問題上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不必救趙,坐山觀虎鬥即可。另一種意見認為趙國是齊國的屏障,唇亡則齒寒,趙國被徹底打敗之日也就是齊國、楚國的滅亡之日。所以,無論從道義上看,還是從利害上講,齊國都應當責無旁貸地救趙。但是,齊王建是齊國的亡國之君,昏庸至極,對這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議完全聽不進去,只顧享受趙國浴血奮戰給齊國帶來的短暫和平,不願出手救援趙國。
再次是重用白起。白起是秦國名將,既善於作戰,又心地殘忍。白起不但打敗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更把趙國的四十五萬降軍悉數阬殺。趙軍的有生力量從此消耗殆盡,趙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緩過氣來,無可奈何地走上了滅亡之路。因此,白起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長平戰前,白起就已名聲大噪,所以,秦昭襄王任用白起為主帥時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以免驚動趙軍。白起在長平之戰中表現得也極為出色,他首先示弱,引蛇出洞,讓趙國四十多萬大軍全部離開營壘。然後一斷趙軍退路,二斷趙軍為兩部,相互之間不能聯繫,逼得趙軍做困獸之鬥。白起在整個長平之戰中發揮得相當出色,表現了他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最終,長平之戰m•hetubook•com.com以趙軍四十五萬有生力量被徹底消滅而告終。
「準備不夠」是趙國失敗的第一個原因。長平之戰後,無數後來人關注的一個重要歷史話題是——趙國應該不應該接受上黨之地?趙國不費一兵一卒可以白白得到一個下轄十七座城邑的上黨郡,從道理上講,趙國理應接收,這叫不要白不要。趙孝成王決定接受上黨郡並沒有錯,錯在哪裡呢?趙國接收了上黨郡,就意味著秦、趙兩強之間必然會有一場大戰、惡戰、生死決戰。秦要統一天下,秦、趙兩強之間的惡戰、大戰是不可避免的。趙國可以選擇的只有與秦國決戰的時間、地點。如果以長平之戰趙國陣亡四十五萬名士兵為由,指責趙國不該接受上黨郡,那麼,趙國不接受上黨郡就能避免與秦的決戰嗎?這場決戰即使不在長平也一定會在其他地方開戰。所以,趙國接受上黨郡這件事的本身並不存在對與錯。決定對與錯的是,趙國是否做好與秦國決戰的準備,包括心理準備,戰爭準備。戰爭準備又包括選將、軍糧等。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沒人能超越他。他曾與父親趙奢談論用兵之道,趙奢都難不倒他,但是,趙奢總認為兒子趙括不能帶兵。趙括的母親問趙奢為什麼,趙奢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趙括卻把這種大事說得如此容易、如此輕鬆。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如果趙國任命趙括為將,導致趙軍失敗的一定是他。等到趙括接受任命將要起程之時,趙括www.hetubook.com.com的母親上書趙王說,趙括不能做將軍。一位母親親自出面阻攔自己的兒子臨危受命,趙孝成王感到非常奇怪,於是,他將趙括的母親召進宮問話。
我們先說趙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誤可以歸納為三句話——準備不夠,底氣不足,臨戰易將。
趙孝成王並非不知道在長平之戰中,秦軍是舉全國之力務在敗趙。趙孝成王回答虞卿時曾說過兩句話:「秦不遺餘力矣,必且欲破趙軍。」趙孝成王明明知道秦軍是「不遺餘力」、「欲破趙軍」,秦昭襄王甚至親臨前線,進行戰爭總動員,又是秦民每人賞一爵,又是徵發十五歲以上的秦民上前線。秦昭襄王為什麼如此興奮?因為他明白與趙國在此一戰,必須全國總動員。趙孝成王明知秦國「不遺餘力」,仍然在和與戰之間搖擺不定,一會兒是決戰,一會兒是議和,心裡根本沒個定準。面臨生死大決戰,國君竟然和、戰不定,又無識人之明,更不會像秦國一樣進行全民總動員,所以,長平之戰趙國必敗。趙國是明敗在趙括之手,暗敗在趙孝成王之手。如此國君,豈是秦昭襄王的對手?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的第三個原因是「臨戰易將」。趙孝成王臨戰易將的理由無非是三條:一是初戰失利,二是固守示弱,三是中敵反間。
從秦國一方看,長平之戰的勝利也事出有因。
首先是巧使反間計。廉頗久經沙場,初戰不利之後,他既不主動出戰也不開門應戰,把長平之戰演變成秦、趙兩軍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而且,這一拖就是三年。趙國固然消耗極大,秦國也同樣被拖得受不了。久拖不決,對於遠道而來的秦軍來說更為不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秦相范雎才用了反間計,讓趙孝成王上了大當,撤換老將廉頗,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老太太回答:當初趙括的父親趙奢受命為將軍後,由他親自捧著食物侍候吃喝的人有幾十位,被他常做朋友相待的數以百計,大王賞賜的東西他全分給手下的官員。而且,自接受王命那一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做將軍,就面向東接受下級的朝見,他手下的人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大王賞賜的金帛他都帶回家中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合適的田地房產,可以買就馬上買下來。他哪一點像他父親?父子二人如此不同,希望大王千萬不要派他領兵。趙王說:這事您就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說:您如果一定要他統兵,咱得立個條件,如果他出了事,我不能受到株連。hetubook•com.com
特別是選將,前敵總指揮的策略得當與否直接關係到戰爭的勝負。在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確實打得不好,但是,廉頗根據雙方形勢及時調整,決定用固守代替進攻的戰略決策,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秦軍舉全國之力打了三年竟然毫無進展,這不能不說廉頗的固守方略十分得當;無可奈何的秦軍最終不得不用反間計拿掉廉頗,也從反面證明廉頗是秦軍的大敵。但是,趙孝成王卻視廉頗的策略為軟弱,臨戰易將,這顯示出趙國對與秦國作戰的準備明顯不足。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