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日本史話

作者:汪公紀
日本史話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近古篇 元世祖忽必烈之雄圖

近古篇

元世祖忽必烈之雄圖

時賴死時,他的嫡子「時宗」才不過十三歲,當時的執權是由泰時的四弟「時政」的胞姪「長時」共同擔負。翌年「長時」死。於是由時宗繼任執權。
忽必烈受了騙,哪裡會肯干休,十年來耿耿於懷,誓滅南宋方消心頭之恨,但是南宋實在難纏,襄陽早已占領過,又被宋家大將孟珙奪回。南宋雖然君闇臣奸,但武將之中卻有不少忠勇傑出的硬漢,忽必烈這時又要去攻打難攻不落的襄陽,不能不使出全力來搏鬥,縱然不需要兵力供給,但是資財、軍器,是多多益善了。由於高麗、百濟、南宋等的誤傳,日本被描敘成一個金銀遍地的區域,而偏偏小器的日本,從來不見他來進貢,忽必烈的國書主要的目的,是在提醒日本,早點拿出些金砂來,表示友好。
元軍一萬五千人乘了九百多條船,舳艫相接地穿過對馬海峽,到了日本。初七雙方開始接戰,元軍所用的兵器比日軍好,戰術也新:
這次的準備相當周密,行動卻很緩,顯然的江南軍和東路軍的配合不好,互不協調。江南軍集結在定海,船隻三千五百餘艘之多,一小部份是新造的大艦,其餘的是徵用來的商船,原訂六月在壹岐島會師的,到了六月十八日才開始由定海啟碇。東路軍也誤期,出發時主帥忽然病倒,不能不臨時換將,到了六月二十六日才遴選了阿塔海來代替。所用的船隻,仍然是由高麗建造的舶艇。
帝是宋理宗。
閏月大風雷,虜艦敗壞,我等因奮擊,鏖虜兵,伏屍蔽海,海可步而行,虜兵十萬,脫歸者才三人。
時賴滅了三浦一族之後,一不做二不休,又去滅了關東另一豪閥千葉。於是在關東地方祇剩下最有勢力的兩族——北條和安達了。時賴手段雖辣,但他倒是真的勵精圖治。他恪遵了泰時所頒的「式目」,施行起來眾庶悅服。用人也不拘門第,從阡陌間提拔了一個人名叫青砥藤綱,此人雖是窮苦出身,但有大才,也好學。有一次有人和時賴的族人爭訟,所有的官吏怕時賴,都說時賴的族人對,唯獨藤綱據理力爭,將事情的曲直弄清楚了,那人非常感激他,包了一包錢,投到他後園裡去,藤綱大怒道:「主公掌管天下的公道,我祇不過是來輔佐他,哪能有什麼偏私!」他把紅包退了回去,並且把那人好好地告誡了一番。時賴很器重他,要升他的官,他無論如何不肯,時賴說:「我得一夢,夢見神來告訴我,你要求治,就去重用藤綱。」藤綱謙辭得更堅決,時賴問他:「你為什麼這樣堅決?」他對道:「神說升藤綱的官就升。如果神說殺藤綱的頭,我不就慘了!」藤綱對地方上的行政人員考核得極嚴,最奸壞的官吏都被他舉發出來治罪。在時賴任執權的期間,確實能稱為治世,藤綱的功勞不可沒。
證明了「虜」的戰術還是高明,「虜」是指元兵。日軍雖勇,結果祇有敗退,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元軍忽然停頓了下來,先在平戶島附近海面上往來遊弋,然後麕集到了鷹島,好像要轉往博多灣登陸,卻又趦趄不前,就這樣白白耗費了一整月的大好時光,轉瞬到了閏七月初一,前一天起了風,入夜大了起來,於是歷史重演,元軍全軍覆沒,《日本外史》興奮地寫道:
元軍使用鑼鼓為進退號令
在列傳裡記得比較詳細:
詔征日本軍,回所在,官為給糧,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慶諸軍船為風灣所激,大失利,餘軍回至高麗境,十存一二。和圖書
至元十年春正月,和襄陽相互犄角的樊城,經過五年的苦守,終於淪陷,守域的諸將個個戰到最後,光榮殉職,都統制范天順——范文虎的兒子,在城陷時仰天長嘆道:生為宋臣,死當為宋鬼,就在他的衙門裡自縊而死。襄陽的守將呂文煥看到樊城不守,屢次請援也無下文,這時忽必烈下了召降書:
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以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旌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心,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不宣。
八月諸將未見敵,喪全師以還,乃言至日本,欲攻太宰府,暴風破舟,猶欲議戰,萬戶厲德彪,招討王國佐,水手總管陸文政等,不聽節制,輒逃去。
外患果然來了!高麗經過三十年的蹂躪,終於被蒙古臣服了。而高麗有了靠山之後,立刻便像得寵的小人,除了向主子獻媚之外,並且將由日本所受的委屈,加油加醬地傾洩出來。高麗的委屈是什麼?是歷年來不斷受日本海盜的侵擾,而日本當局不加制止,顯然海盜是受了庇護與慫恿。
六月底江南軍的主力到達了日本的平戶島,東路軍的一部已先到,雙方會師,就在壹岐島和日軍有了接觸。《日本外史》寫道:
上天眷命

南宋的戰事越來越緊急,賈似道糊塗透頂,居然還有心情跟他群妾踞地鬥蟋蟀,他也派遣了范文虎去赴援,但每戰必敗,是個常敗將軍,襄陽的守軍越來越氣餒了。而忽必烈這一面對襄陽志在必得,攻襄陽的總帥史天澤,在襄陽的四周又起了一條長圍,斷了襄陽的糧道以及對外的交通。
除了貿易以外,僧侶的往還也十分熱鬧,由日本去南宋的有「重源」、「榮西」、「俊芿」、「道元」等高僧,尤其「榮西」將臨濟禪傳到了日本,雖然在初期很被誤會,但不久便大行其道,可以說,他是日本禪宗的鼻祖,也是他極力稱道「茶」的好處,寫了一本書《吃茶養生記》,呈獻給當時三代將軍實朝。「道元」師事「榮西」,「榮西」圓寂後,他和一個小朋友名叫「加藤四郎景正」的結伴同行,也到了中國,五年之後兩個人都有了極大的成就,「道元」在天童山景德寺,很受「如淨」大師的垂青,不僅悟道,並且由「如淨」傳授了給他極珍貴的芙蓉楷祖的袈裟。而加藤也學會了做陶瓷,由這時開始日本也有了瓷器。
蒙古的國書遞到了京都,日本朝廷震撼,不敢作主,轉下到幕府,由幕府決定如何處理。這時幕府在名義上由兩位執權負責,https://www.hetubook.com.com實際上只有時宗掌權,他的太叔公政村年屆八十,早已不問世事,而時宗這時十八歲,憤然地認為蒙古的國書無禮,決定不理。二名使者枯候覆音,竟毫無消息,在日本的太宰府等了幾個月之後,祇好回去。忽必烈當然不肯就此罷休,第二年又派使者來索回信,日本照樣不理,蒙古使者無奈祇好擄了兩個老百姓去,以證明他們確實是到過日本。這樣一連幾年忽必烈對日本的「通好」交涉,始終是遭遇到「不理」的軟釘子。而對南宋襄陽之圍,已經圍了五年,毫無進展,怎麼不令忽必烈氣得爆裂!
爾等據守孤城,於今五年,宣力爾主,固其宜也,然勢窮援絕,其如數萬生靈何!
建長四年時,由京都迎接來為征夷大將軍的宗尊親王(後嵯峨天皇的第二皇子),這時已經是二十五歲的青年,從名家製和歌,是位文采風流人物。在他左右漸漸集合不少名士,其中最具聲望的是大僧正「良基」,道行既高,謀略也多,他看到幕府的兩執權,一老一小,老的年已耄耋,小的還不到十五六歲,似乎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將這多年以來桀驁不臣的毒瘤剷除了去。而事有湊巧,「時宗」的長兄「時輔」,父死後,滿以為可以承繼為執權,無奈是庶出,被派到京都去任守護,因此一直悶悶不樂,大僧正看清這一點,便秘密聯絡了「時輔」。約期在東西兩方面同時起事,實行政變。不料事機被洩,小時宗年紀雖小,卻極有勇斷,他以迅雷的手段逮捕了叛黨,大僧正雖然逃脫,但走到高野山中,在悔恨交集之下,絕食而亡了。大哥時輔被小弟派人殺了。將軍宗尊親王被遣送回到了京都。不過將他三歲的兒子扣留下來,當了將軍。時為文永三年的六月。在六年前,幕府在鎌倉舉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演習,由征夷大將軍親自臨台,操畢,將軍想看「小笠懸」的功夫。這是以一頂笠帽繫在繩子上,憑空吊了起來,由快馬疾馳而來的騎士回身一箭,射中懸笠的技術。當時無人敢出來應命,時賴說:「太郎能!」太郎是時宗的小名,他那時十歲,奉命縱馬飛騰而上,果然一發中的,博得全場喝采。他回身這一箭,恰好在海的那一面,忽必烈大帝在開平登基了。時賴看出他這嬌兒必成大器,但沒有能親睹他成為卻敵的英雄。
呂文煥無可奈何,祇得痛哭出降,這是元世祖至元十年的二月(西曆一二七三年)。樊襄兩城失守,東南半壁江山就算完了。
日軍從未見過
至元十一年也是日本後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忽必烈動員伐日本了。由三月裡就準備起,在高麗仿照南宋渡海的樓船,以便載運軍兵糧草,不料高麗的造船技術不夠水準,仿照不成,祇好仍舊採用高麗的舊式船艦連夜趕造,六月裡不幸高麗王王植薨,在元大都為質的世子「諶」,趕回來奔喪,舉行了喪葬大典,不好在這時期出兵,因此拖延了幾個月,本來預定在六月裡出發的,到十月初三才由高麗的金州解纜東航。

經過連年的戰爭,民生凋敝,忽必烈為了籌措戰費,也困竭得不得了,他實行了屯田計劃,在高麗也要一樣照做,軍糧的負擔十分嚴重,民食已經被搜括乾淨了,高麗全羅道的老百姓祇能吃草了。這時趙良弼到了日本。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hetubook.com.com日本雖然山明水秀,但是地瘠民貧,並不如傳說的那樣到處是金、到處是銀。趙良弼在太宰府駐留好幾個月,要求見日本國王、見大將軍,都被回絕了,不得已祇好回國覆命,第二年的五月,他謁見了忽必烈,將在日所聞所見詳詳細細地報告了出來,結論是日本是一個祇有「山」的野蠻島國,根本不值得去注意。但是忽必烈哪裡肯聽,對於這無禮的小國非膺懲不可,他決心用武力征伐,給日本一點顏色看看。
其次宋朝究竟是個文化燦爛的中心,一向為北方民族所仰慕仿效,尤其蒙古民族由蠻荒曠野之中崛起,突然接觸到另外一種風俗習慣,對於文化先進國,不能不有崇敬之感,而況在文化、經濟的交流上,南宋有很多與國,萬一聯合起來,其勢也不可侮。因此蒙古騎隊暫不南下,一直往西奔馳,衝到歐洲,所到之處滅了很多國家。到了一二六〇年,忽必烈和他的兄弟阿里不哥爭位,打了四年空仗,阿里不哥認輸投降後,忽必烈休息了四年才再開始圖宋。在這四年的休息之中,主要的工作是拆散南宋的與國,忽必烈的目光於是集中到了日本。
新附軍是宋人,日宋的友誼尚在,這十餘萬人之中新附軍最多,他們既然可以留在日本,也就不必回到大元的治下去做亡國奴。
似道匿議和稱臣納幣之事,以所殺俘卒殿兵上表,「言諸路大捷,鄂圍始解,江漢肅清,宗社危而復安,實萬世無疆之休」。帝以似道有再造功,召入朝。
元軍使用的弓箭射程達二二〇公尺
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準備第三次伐日本,老臣王磐冒死苦諫,忽必烈才打消了征日之意。兩次神風保護了日本,使得時宗猖狂自大,這時他已經是二十九歲的青年,他這不顧死活、冒險犯難的作風,成為日本武士的典型,蠻幹以後必有神助,是他們的信念,而這就是他們所謂的「元寇」給他們的啟示。
日本和中國大陸之間的交通,自從日本廢止了遣唐使以後,雖然偶爾還有些冒險的商船來往,但官式的報聘是沒有了,中原五代不安定的政局,更影響了雙方的貿易熱情,再則造船的技術不進步,對於海上季風沒有認識,使得航海成為極危險的嘗試,結果橫斷中國海的船舶在十二世紀初期幾乎絕跡,一直到南宋時代,才開始復活了起來。那時往來的路線,是以高麗為中繼站,雖然有周折,但是由高麗轉到日本祇須渡過對馬海峽,並且是一條風險不大的老路。不過沒有很久,高麗發生內亂,政治腐敗,勒索搶奪無所不為,商旅為之裹足,不能不另闢新航線。於是由當時的明州(現在的寧波)橫渡大海,一直到日本的瀨戶,第一艘宋船抵達日本時,是宋高宗紹興三年(西曆一一三三年)的八月。由這一日開始,開闢了日宋之間貿易的新紀元。日本造船的技術學習了南宋的大型樓船,改良了蓬帆,不必再借槳櫓之力,而可以乘風破浪地直達中國大陸的港口。於是日宋貨物的往來,一天比一天頻繁,南宋主要的產品,綾羅錦絹、香料、竹木、書籍、陶瓷、藥材、茶葉,都是日本方面極度歡迎的稀物,尤其「茶」在中國自東晉以來,久已飲用,而日本在這時才開始懂得茶味,馬上便為貴族士大夫僧侶所愛,成為最被欣賞最高貴的飲料了。而日本方面輸到南宋來的產品,則為珍珠、硫https://www.hetubook.com.com黃、水銀、螺鈿、砂金、日本的刀劍和金飾。其實日本並不產金,但由於出產的項目有限,農作物、工藝品,中國都不以為奇,唯獨金銀製品,永遠為大眾所歡迎,因此日本為大陸人民所誤會,以為扶桑三島是金銀遍地的仙境。

經過了七年,在這七年之中,襄陽的守將呂文煥降元之後,范天順的父親范文虎也投降了,忽必烈利用了南宋的降將繼續進逼,在丁家州一仗,荒唐顢頇的賈似道大敗,然後首都臨安陷落,四歲的皇帝被虜,忠臣一個個自殺殉國,厓山之戰陸秀夫背著八歲的帝昺蹈海而死,南宋轟轟烈烈地亡了。剩下一個文天祥,身已被虜,但還沒有被斬首。
到了至元八年(西曆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接納漢人劉秉忠的建議,正式改國號為「大元」,不再自稱為蒙古,忽必烈對日本仍然不死心,這時以大元的名義遣派了正式的使臣趙良弼。趙良弼當過陝西路宣撫使,是極有政聲的能吏,這時他率領了大小官員將佐四十餘人,以日本「國信使」的名義,經高麗到日本。
元軍使用震天雷,一種開花砲彈
元軍習於團隊作戰
這一段說得過火,歸還的絕不止三人,所有的高級將領都沒有死,范文虎坐乘的大型樓船,回到了高麗。《元史》輕描淡寫地提到:
虜列大艦,鐵鎖聯之,彀弩其上,我兵不得近。
在這樣的對比下,日軍節節敗退。但是到了十月二十日的夜裡,忽然起了大風,風勢越來越大,霎時間白浪洶湧,把元軍的船隻吹上岸來,擱淺的擱淺,撞散的撞散,在怒號的狂飆裡,像千軍萬馬殺奔而來,漆黑的深夜不辨東西,到處是水、是浪、是雨,人在水裡掙扎,溺死的不計其數,元軍被颱風打得七零八落,在高麗建造的船隻,技術不夠,施工草率,禁不起衝擊,一個個打破變成片片的散板,逐浪而逝。元、高麗聯合大軍一萬五千餘人全被巨波狂浪所噬,大風過後,未溺死的殘兵也如醉如癡,一個個被日本武士殺了頭。
經過將近一百五十年文化經濟的交流接觸,日本和南宋之間,可以說十分融洽,南宋高度的文風,吸引了日本的知識階層,幕府三代將軍實朝,甚至想放棄他在鎌倉的榮華,而去建造一條大船,到文化大國的南宋去終老。說明了當時日本朝野對南宋誠摯的盛情,而最誠摯的無疑是佛門弟子。日蓮上人有意無意地寫了一篇〈立正安國論〉,預言了日本將要受到外患!而這外患,似乎是指「元寇」。
忽必烈再也忍不住了,至元十七年九月由南宋的降將裡選出了范文虎,率領十一萬南宋降兵,由江南出發,另一支隊伍由蒙古人、色目人、高麗人組成的混合兵團四萬,由蒙古大將阿剌罕任主帥,從高麗出發。這兩路軍約定在壹岐島會師,然後在日本本土登陸。

日軍射程一〇〇公尺
忽必烈在蒙古帝國中,已經是第五位元首。在他即位的時候,蒙古帝國的版圖雖然已經橫跨歐亞大陸,但是南宋依然存在,蒙古滅金之後,當然更應向南發展來滅宋,而遲遲經過四十年才來南侵,是因為滅宋並不簡單,蒙古軍隊所恃的武器,是他們的馬,馬在平原上可以馳騁千里,倏如暴風,但是在河流縱橫、城郭矗立的江南,馬並不能發揮牠的功能,因此南宋由於地利而得到了喘息,可惜南京的君臣昏庸,沒有能hetubook.com.com利用時機奮發自強。
至元三年是個什麼樣的年頭呢?對忽必烈說來是個相當吉利之年。高麗國王「王植」連連遣使來賀、來貢,竭盡了巴結諂媚之能事,而每次來朝的臣,除了訴苦說日本種種橫蠻不講理的情形之外,也故意將富裕的日本說得更富裕。以激起忽必烈對籌集討宋軍費的慾望。這時朝貢的小國,除了高麗之外,還有百濟、安南等國了。
忽必烈部署已定之後,訓誡諸將:「取人家園,欲得百姓土地,若盡殺百姓,徒得地,何用?又有一事朕實憂之,恐卿輩不和耳,假若彼國人至,與卿輩有所議,當同心協謀,如出一口,答之。」但是他告誠的話,並沒有發生作用。
忽必烈滅了南宋,躊躇滿志,遺憾的是日本依然不朝不貢,並且瘋狂得像野蠻民族一樣,將派去文謅謅的使臣,兩次都殺了頭。
南宋和日本密切的關係,忽必烈也早知悉,他這時正要進攻南宋,如果能利用侵擾高麗的日本海盜,去侵擾南宋,既能解決高麗的困難,同時可以使南宋不勝其煩分散他的兵力,豈不一舉兩得。於是忽必烈在發兵圍攻襄陽的時候,派了兩位使者經過高麗到日本,送達了一封國書——國書內開:

日軍從未用過,馬匹也不習慣,往往聞聲驚跳
至元三年八月 日
時賴篤信佛,三十歲時便出了家,但出家之後並沒有出世,依然訪查民隱,紓解民困,而他自奉也極儉,一晚有客至,邀共小飲,到廚下除了一碟殘醬之外,竟找不出另外可以佐酒的食物。卒年祇得三十七歲,死前作偈:「業鏡高懸,三十七年;一搥破碎,大道坦然。」他好像預知死期。時為西曆一二六三年。
足見得除了颱風以外,還有別的原因,忽必烈所顧慮的將帥不和是退兵的主要原因。至於十萬大軍的下落,據一名敗卒「于閶」的報告說:
七月至平壺島,移王龍山,八月一日(應該是閏七月初一)風破舟,五日文虎等諸將各自擇堅好船乘之,棄士卒十餘萬於山下……七日日本人來戰……九日至八角島盡殺蒙古高麗漢人,新附軍不殺。
日軍仍然保持單騎搦戰,來將通名的老法
十年前忽必烈上過南宋大壞蛋賈似道的一個大當,蒙古大軍所向無敵,唯獨打南宋,打得十分辛苦,忽必烈的長兄蒙哥可汗(憲宗),為了攻打釣魚山,中箭而亡(釣魚山的守將王堅,守釣魚山前後有十八年之久),那時忽必烈奉命攻黃州,黃州的最高統帥是賈似道,官居右丞相兼樞密使,封臨海郡開國公,他看到蒙古大軍壓境,便以對付金國的老方法對蒙古,他偷偷派人遞上求和的降表,由宋皇帝向蒙古稱臣,年貢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恰好忽必烈遇到了大喪,不能不回師料理要事,於是接受了賈似道的請求而撤兵了,就在他俊退之時,賈似道出其不意地掩殺過來,把蒙古殿後的軍將幾乎全部消滅。《綱鑑》裡寫道:
在這封國書裡,很明白地是指日本自古以來就時通中國,但是一直到現在,你們還沒有與我通和好,從今以後你們必須來「通問結好,以相親睦」,意味著現在的中國是「我」了,不是「宋」,你們不要弄錯。高麗是「我」的東藩,與「我」的關係是君臣、是父子,不可以再欺負他。如果要用兵的話,我並不願意,但你們可不要逼迫我!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