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朱元璋傳

作者:吳晗
朱元璋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章 從吳國公到吳王 一、鄱陽湖決戰

第三章 從吳國公到吳王

一、鄱陽湖決戰

彭瑩玉失敗的原因,主要的是:彌勒教的未來天國是幻想,是神話,是迷信,它吸引了組織了大量的貧苦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商小販來參加反元鬥爭,對當時的封建統治階級起了打擊作用。但是,它認為封建統治皇朝一經推翻,不必再努力勞動,也不必再進行革命鬥爭,就會出現所期望的「地上樂園」了。在這種束手等待好日子到來的懶漢思想指導下,攻佔城邑以後,只是發放庫糧給窮人,搬運金帛回老家,吸引更多的貧苦農民和遊民來壯大自己的隊伍,再去攻佔新的城邑,拿不出積極的具體的方針政策,這樣,也就不可能鞏固和發展所得到的勝利果實,更不可能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階級矛盾,建立新的社會。
二月,元璋親率水陸大軍征武昌,陳理請降,立湖廣行中書省。到年底,友諒原來的疆土,從漢水以南,贛州以西,韶州(今廣東曲江)以北,辰州(今湖南沅陵)以東這一廣大地區,都為元璋所有。
彭瑩玉連下徽、杭,分兵取浙西、浙東州縣,正在兵力分散的時候,突然遭到元軍的意外襲擊。這支元軍主力在攻陷安豐後,正要進攻濠州,中途奉緊急軍令回援江南,趁彭瑩玉在杭州還沒有站穩腳跟,軍力孤單,出其不意,乘虛進攻,紅軍大敗,彭瑩玉、項甲戰死,杭州、徽州又為元軍所占。hetubook.com.com
朱元璋在這樣形勢之下,決心向察罕帖木兒求和,派了兩次使臣去見察罕帖木兒,送上重禮和親筆信,要求通好,實質上也就是表示投降。使臣回來,知道益都紅軍正在奮死拒守,一時還不致失陷,察罕帖木兒在取下這個重要據點之前,是沒有餘力進攻安豐的。元璋正確估計了北邊軍事局勢,放了心,才敢抓住這一間隙,西攻陳友諒。
友諒不服輸,七月間又遣將攻下安慶。元璋大怒,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溯江西伐。龍驤巨艦上建立大旗,上面寫著「弔民伐罪,納順招降」八個大字。
群雄中陳友諒的軍力最強,疆土最廣,野心也最大。朱元璋在應天,友諒順流而下,看元璋是籠中的雞,手到拿來。派遣使者和張士誠相約,東西夾攻,瓜分朱元璋的領地。友諒水軍大艦名為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鼇等共一百多艘,戰舸幾百條,真是「投戈斷江,舳艫千里」。應天的文官武將都嚇慌了,有人主張投降;有人主張放棄應天,保存軍力,再作計較;有人主張主動出擊太平,牽制友諒兵力。七嘴八舌,亂成一團。膽子小的竟背地裏收拾細軟,盤算城破後的去處了。
八十五天的攻守城,城牆被攻破了多次,敵兵湧進,都被火銃擊退,文正連夜趕修工事,用木柵掩護築城,敵兵奪柵,守軍且戰且築,攻城和守城的人都踩著屍首作戰,戰鬥激烈,雙方的死亡都十分慘重。儘管洪都孤城無援,卻像一座大山似地擋住漢軍,不許前進一步。一直打到七月,元璋親統二十萬大軍來救,漢軍才不得已解圍,掉過頭來到鄱陽湖迎戰。
葉兌並不知道元璋兩次遣使通好察罕帖木兒的事,也不知道張昶之來,是元璋遣使的結果,更不知道元璋因察罕帖木兒之死和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的內戰,已經改變了降元的主意。不過他所計劃的攻取戰略,卻是經過深思熟慮,確有見解的。後幾年元璋平定東南和兩廣的策略和步驟,果然和他所建議的相差不多。葉兌反對降元的舉動,正也代表了當時一部分反對元朝、要求統一,要求享受和平生活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看法。同時也說明了當時一部分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突然改變了那麼堅定地反對紅軍的立場,轉而支持朱元璋的原因。
友諒為人忌能護短,從殺徐壽輝後,壽輝的將帥不服,又怕友諒殺害,紛紛投降元璋。部下驍將雙刀趙(普勝)屢次攻陷元璋西線軍事重鎮,是元璋死敵,被元璋使反間計,友諒一怒把他殺了。雙刀趙的將領心懷怨恨,也就不肯出力死戰。元璋趁友諒將帥不和,士氣低落,大舉進攻。親自統軍一鼓攻下安慶、江州,友諒守將丁普郎、傅友德全軍歸附,友諒逃奔武昌。江西州縣和湖北東南角,就此全歸元璋版圖。朱元璋的領土日益擴大,陳友諒的卻日益縮小,幾年來的軍事局面,在這一戰役後完全倒轉過來,元璋的軍事實力已經可以和友諒一決雌雄了。
當張昶帶著元朝的官誥到應天招降的時候,寧海人葉兌寫信給元璋,勸他不要受元朝官職,自創局面,立基業。並且指出戰略步驟說:
要先打擊陳軍,最好使他先來進攻,造成有利戰機。元璋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茂才的老門房也侍候過陳友諒。茂才受命使老門房偷跑到友諒軍中,帶了茂才的親筆降書,還告訴了許多假軍事情報,願以自己一軍和友諒裏應外合,並勸友諒分兵三路直取應天。友諒喜極,問康將軍現在何處,說現守江東橋,問是石橋還是木橋,答是木橋。約好友諒親自進軍江東橋,以喊「老康」作信號。
在元璋出兵之前,劉基極力阻止,以為大兵不當輕出,萬一陳友諒乘虛來攻,便進退無路;而且如救得小明王出來,當發放何處?是繼續讓他當皇帝?還是關起來?殺掉?要是後者,救他作甚!要是前者,豈不自討沒趣,平白找個頂頭上司管制自己,喪失自由、主動之權。元璋則以為安豐如失守,應天就失去屏蔽,救安豐即是保應天。遂親自統兵出救,不料軍隊還沒有到,呂珍已擊殺劉福通,元璋率軍力戰,呂珍不支逃走。元璋擺設鑾駕傘扇,迎小明王到滁州居住,建造宮殿,供養極厚,把宮中左右宦侍都換上自己的人。形式上是尊崇,實際上是把皇帝關起來了。
察罕帖木兒的使臣元戶部尚書張昶帶了御酒、八寶頂帽,和任命元璋為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的宣命詔書航海到了浙東,在方國珍處等候了一年,方國珍兩次派人告訴朱元璋以元朝使臣到達的情況,元璋為了等候北邊的軍事變化,置之不理。一直到龍鳳八年十二月張昶一行才從江西到達應天。這時察罕帖木兒已被田豐、王士誠刺殺,他的養子擴廓帖木兒(察罕帖木兒的外甥,原名王保保)繼為統帥。不久,又得到情報,擴廓帖木兒和另一大將孛羅帖木兒正在爭奪地盤,打得十分激烈,眼見得元軍不會南向了。這才放下心,改變主意,準備下一步軍事發展的計劃。
三月十四日,小明王內降制書,封贈元璋三代:曾祖九四資德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上護軍司空吳國公,曾祖母侯氏吳國夫人,祖初一光祿大夫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上柱國司徒吳國公,祖母王氏吳國夫人,父五四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軍國重事中書右丞相太尉吳國公,母陳氏吳國夫人。從封贈元璋父親官爵來看,元璋這時的官位是宋的中書右丞相了。m.hetubook•com.com
元璋軍的主要戰術是火攻,用大量火器焚燒敵方的大艦,火器有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神機箭,都充分利用了火藥,燃燒力很大,還有一種叫「沒奈何」,用蘆席做圈,周圍五尺,長七尺,糊以布紙,纏以絲麻,內貯火藥撚子及諸火器,用竿挑於頭桅之下,和敵船相遇,便點燃火線,割斷懸索,使「沒奈何」落於敵船,同時元璋水軍火器齊放,敵船不及撲滅,焚毀無救;另外還用火藥和蘆葦裝滿幾條船,敢死隊駛著衝進敵陣,點起火來和敵艦同歸於盡。元璋軍指揮的信號是,白天用旗幟,黑夜用燈籠,遠的用信炮,近的用金鼓,全軍動作一致。
其次,各地紅軍的力量雖然很大,但從來沒有統一的指揮和通盤的軍事調度,「各有其眾,各戰其地。」宋和天完的軍隊都是單獨作戰,儘管在個別戰役上,都起了削弱元朝軍力的作用,但在全面戰局上,卻不能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甚至有時還發生內部衝突,以致抵銷、削弱自己的力量。因之,在反抗腐朽的元朝統治的鬥爭中,當紅軍力量集中的時候,很容易取得勝利,相反,當紅軍軍力分散的時候,也極容易遭到失敗,勝利得快,失敗得也快,占地方雖多,卻守不住,鞏固不了。第三是江浙一帶土地特別集中,大地主人數多,軍力強,頑強地抵抗紅軍,這股力量和元軍主力結合,就造成紅軍局部的軍事劣勢,一遭意外襲擊,便非失敗不可了。
陳友諒雖然失敗了,但他畢竟是反對元朝蒙漢地主階級統治的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作用,當時人民對他是同情的、懷念的,他的墳墓到今天還在新建的長江大橋下被保存著,供來往遊人悼念。
福建本浙江一道,兵脆城陋,兩浙既平,必圖歸附,下之一辯士力耳。如復稽遲,則大兵自溫、處入,奇兵自海道入,福州必克。福州下,旁郡迎刃解矣。聲威既震,然後進取兩廣,猶反掌也。
彭瑩玉雖然犧牲了,但他的威名和事蹟仍然為淮西和蘄、黃一帶的農民所傳誦歌唱,記錄紅軍起義的歷史家也片斷地敍述了他的活動。十四年後,羅田縣的彌勒教徒還假冒他的名字,鑄印章,設官吏,反抗朱元璋的統治。洪武六年(公元一三七三年)羅田縣又有人自稱彌勒佛降生,傳寫佛號。蘄州彌勒教徒燒香聚眾。都為明兵捕殺,也可見其影響入人之深了。
元璋激勵將士堅持戰鬥,多少次身邊的衛士都戰死了,坐艦被炮石打碎,換了船又擱淺動彈不得,險些被俘。兩軍相持,盡力苦戰,互有勝負,死傷都很大,卻誰也不肯後退一步。一直打到最後幾天,漢軍已經絕糧,在軍事會議上,友諒的右金吾將軍主張燒掉船,全軍登陸,直走湖南,左金吾將軍主張繼續打下去。友諒同意走陸路的辦法,左金吾將軍怕被處分,領軍來降,右金吾將軍看清這仗實在打不下去了,也跟著來投降。友諒軍力越發削弱,決定退兵,打算衝出湖口,不料迎面的又全是白船,前後受敵。在激戰中,友諒要親自看明情況,決定戰術,剛把頭伸出船艙外,就被飛箭射死,全軍潰敗。部將載友諒屍首和太子陳理連夜逃回武昌。
龍鳳七年正月,小明王封元璋為吳國公。
北邊的軍事形勢發生急轉直下的變化,山東失去後,不但小明王的都城安豐保不住,連元璋的根據地應天也隨著暴露在敵人面前,岌岌可危了。元璋所佔領地區幾年來的安定形勢和軍事發展,全靠小明王的紅軍主力在北邊掩護,如今局面突變,萬一安豐失守,就得直接面對元軍的主力進攻,估計彼我實力,相差太遠,硬打硬守是有困難的。遠交近攻,要想盡一切辦法,避開和元軍主力決戰的危機。
至其目有三:張九四之地,南包杭、紹,北跨通、泰,而以平江為巢穴。今欲攻之,莫若聲言掩取杭、紹、湖、秀,而大兵直搗平江。城固難以驟拔,則以銷城法困之,於城外矢石不到之地,別築長圍,分命將卒,四面立營,屯田固守,斷其出入之路;分兵略定屬邑,收其稅糧以贍軍中。彼坐守空城,安得不困!平江既下,巢穴已傾,杭、越必歸,餘郡解體,此上計也。張氏重鎮在紹興,紹興懸隔江海,所以鼓攻而不克者,以彼糧道在三斗江門也。若一軍攻平江,斷其糧道,一軍攻杭州,斷其援兵,紹興必拔。所攻在蘇、杭,所取在紹興,所謂多方以誤之者也。紹興既拔,杭城勢孤,湖、秀風靡,然後進攻平江,犁其心腹,江北餘孽,隨而瓦解,此次計也。https://www.hetubook.com.com
接戰時分水軍為十一隊,每隊都配備火銃、長弓、大弩,分作幾層,先發火銃,再射弓弩,最後是白刃戰,短兵相接,喊殺聲震天地,箭如雨點,炮如雷轟,刀光飛舞,波浪掀天,殺得連湖水都紅了。兩軍戰士從這船跳到那船,頭頂上火箭炮石齊飛,眼面前一片刀光劍影,耳朵裏只聽見斫擊喊殺的聲音,胸膛裏懷著拼個你死我活的決心,湖面上漂流著戰死的將士和掙扎呼號的傷兵。漢軍船紅色,元璋船白色,一會兒幾十條白船包圍著紅船,一會兒又是紅船追趕著白船,一會兒紅船白船混雜在一起,打得難解難分;有幾天白船像是占了上風,有幾天又是紅船占了優勢。
元璋雖然最後取得決戰的完全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單是七月二十一這一天的戰況,紅船損失六萬人,白船也損失七千多人,驍將宋貴、陳兆先、張志雄、韓成、丁普郎等戰死。友諒戰死的第二天,元璋焚香拜天,慰勞將士,答應將來天下一家,和巴都兒們共享富貴,做大官。後來又對劉基說:「我真不該到安豐去!假如友諒趁我遠出時,應天空虛,順流而下,直搗應天,我便進無所成,退無所守了。幸而他不直攻應天,反而去圍洪都,洪都堅守了三個月,給了我充分的時間來集中兵力,友諒出此下計,不亡何待。可是,這一仗雖然打勝,也是夠險的啊!」
幾年來山東在小明王大將毛貴的治下,擴大疆土,建立制度,局面日漸穩定。毛貴有政治才能,有策略,有辦法,他招降了元「義兵」萬戶田豐、俞寶、王信,壯大了軍力;立賓興院,選用元朝官吏分守諸路。於萊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每屯相去三十里,造大車百輛,往來運糧。定制無論官田民田,收成十分止取二分。冬則陸運,夏則水運,供給前方軍需。原來在濠州的趙均用、彭早住,駐軍淮泗一帶,早住病死,均用被元軍攻逼,抵擋不住,便北上和毛貴合夥。均用最恨元朝官吏,毛貴不但選用元朝官吏做地方官,還先後招降從黃軍出來的紅軍死對頭田豐一夥大地主武裝力量,均用十分氣忿,龍鳳五年四月冷不防襲殺毛貴。七月間毛貴部將續繼祖從遼陽回到益都(今山東益都),殺了趙均用。田豐又和掃地王王士誠兩軍自相仇殺,山東大亂。察罕帖木兒乘機進兵,攻下宋都汴梁,小明王退保安豐。(元軍撤離後,安豐又回到紅軍手裏。)龍鳳七年六月,察罕帖木兒統兵進攻山東,遣使招降田豐、俞寶、王士誠,進圍益都。
友諒吃了大敗仗,張士誠也不敢出兵了。
彌勒教首領彭瑩玉從元順帝至元四年袁州起義失敗以後,逃避在淮西一帶地方,依靠當地人民掩護,秘密傳佈教義,組織武裝力量,準備更大規模的起義。這人信仰堅定,有魄力,有口才,善於組織、宣傳鼓動工作,他在和農民共同生活中,經常和農民談話,說出老百姓的苦處,指出元朝政府一定會被組織起來的人民所推翻,給受苦難的人民以希望和信心。儘管他使用的是宗教的語言,摻雜著大量的迷信、落後的內容,但是,要起來革命,只有革命才有出路,這一點卻是明確的,是能夠為廣大人民所理解和支持的。他辛辛苦苦在地下工作了十四年,成千成萬的窮苦人民團結在他的周圍。至正十一年,他和鐵工麻城鄒普勝、漁人黃陂倪文俊組織西系紅軍,舉起了革命的旗幟。鄒普勝膂力出眾,講義氣,結交江湖朋友,很有威信。倪文俊是水上英雄,打魚的人也和貧苦農民一樣,要交魚稅,交船稅,成天這樣稅,那樣稅,被剝削得實在受不了,倪文俊出頭帶領漁夫抗稅抗捐,官兵來追捕,他率眾抗拒,大敗官兵,就成了黃陂一帶的起義領袖。
張昶作了元朝多年大官,懂得朝章典故、名物制度。元璋告訴劉基、宋濂說:「元朝送一大賢人與我,爾等可與之議論。」任命為行中書省都事。同來的副使都被處死。
元璋親自在盧龍山頂這個踞高點指揮,規定信號,發現敵人舉紅旗,伏兵出擊舉黃旗。友諒興沖沖帶領主力軍趕到江東橋,一看是大石橋,知道被騙,大吃一驚,銳氣便挫了一半,連喊老康,又無人答應,越發膽戰心驚。正在猶疑間,山上黃旗招展,四周伏兵高聲呐喊,奮勇出擊,把友諒這支精兵團團圍住,戰鼓雷鳴,山上、平地、水裏一齊打,這一仗把友諒的主力全軍殲滅,殺死淹死不計其數,俘虜了兩萬多。友諒水軍正值潮退擱淺,動彈不得,全被俘獲。元璋乘勝收復太平,下安慶,取信州、袁州。
這一次水戰,兩軍主力苦戰三十六天之久,是一次決定生死存亡的大會戰。
陳友諒戰死,漢軍殘部指日可以肅清。張士誠侷促自守,不能為害。北邊的擴廓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兩軍為了爭奪防區,正在打得不可開交。元璋疆土日廣,政事日益繁多,吳國公的名號已經和當前的政治局面不相適應了,尋思也得稱王才好,問題是稱什麼王。張士誠在九月間已經自立為吳王了,應天正是歷史上孫權吳國的都城,而且,幾年前就有童謠:「富漢莫起樓,貧漢奠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非得稱吳王不可。龍鳳十年正月,元璋自立為吳王,設置百官,建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中,張昶為左司都事。立長子標為世子。發佈命令,用「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同時有兩個吳王,民間叫張士誠做東吳,元璋做西吳。軍隊服裝原先只是用紅巾作記號,穿的卻五顏六色,也給劃一了。規定將士戰襖戰裙和戰旗都用紅色,頭戴闊簷紅皮壯帽,插「猛烈」二字小旗。攻城係拖地棉裙,取其虛胖,箭不能入。箭頭原來是用銅做的,現在疆土擴大,有了鐵礦,改用鐵製。並且製造大批鐵甲、火藥、火銃、石炮,武器更犀利耐用。https://m.hetubook.com•com
劉基到了應天之後,元璋徵求他對軍事形勢的意見,劉基分析東西兩面情況說:「張士誠齷齪無大志,只想保住他那塊地方,不會有什麼作為,暫時不必管他。主要的危險的敵人是陳友諒,他擁有精兵大艦,而且據我上游,野心勃勃。面對這樣形勢,軍事上就必需爭取主動,針對主要的敵人,集中力量先除陳友諒,上游無事,張士誠便勢孤了,一舉可定。然後再北取中原,可成王業。」元璋聽了,極為稱讚。
後來在一次軍事會議上,諸將以為自古水戰,必得天時地利乃可取勝,如周瑜之破曹操,因風水之便。這一仗卻相反,陳友諒兵據鄱陽,先處上流而待我,他得了地利;而且,我千里赴援,我勞而他佚,結果反而我得勝利,是什麼道理呢?元璋說:「你們不懂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歸根結底,打仗的是人。陳友諒雖然兵強勢眾,但是內部不團結,人各一心,上下猜疑。並且,用兵連年,老是打敗仗,不會蓄積力量,抓住有利時機,一會兒在東邊打,一會兒在西邊打,勞而無功,軍心失望。必須懂得,用兵要得時,時則威,威則勝。我軍得了時,將士一心,像鷙鳥搏擊,巢卵俱覆,得了人和,此其所以成功。」第一是全軍將士團結,第二是捕捉有利戰機,這個分析、總結是科學的,正確的,諸將都嘆服。
陳友諒的進軍路線和軍力分配都弄清楚了。元璋一面調胡大海軍進取廣信(今江西上饒),搗友諒的後路,一面按友諒進軍路線,設下重兵埋伏。連夜把江東大橋政為石橋,一切準備停當,只等友諒自投羅網。
小明王從稱帝以後,軍政大權完全由劉福通掌握。福通勇悍果決,善於衝鋒陷陣,卻不會做軍事上的通盤調度,統一指揮;性情剛直,不善於調和諸將;佔領了很多城池,卻不會定立有效的制度管理;領兵在外的大將,原來都是福通的同伴兄弟,不都堅決服從指揮,軍隊數量雖多,卻號令不一;打了勝仗,得不到主力部隊的支援,繼續擴大戰果;派出的三路大軍,全都孤軍深入,遠離後方,兵力分散,被敵人各個擊破;打了敗仗,到處亂竄,到處被包圍,占的地方雖多,沒有聯成一片,也不鞏固,不久又個別被元軍攻下;有的大將打了敗仗,怕受處分,索性投降敵人,翻過來打紅軍,龍鳳七年五月李武、崔德叛降於李思齊。破頭潘、關先生一軍侵入高麗,遭遇高麗軍民堅決抵抗,沙劉二、關先生被殺,逃出的一部分還攻上都,被孛羅帖木兒擊敗投降。李喜喜的一支,東西轉戰,喜喜死,全軍也垮了。其餘的零星隊伍也被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兩支地主軍打垮了。只剩下山東一部分軍力,做安豐的掩護。到益都被擴廓帖木兒大軍包圍以後,情勢危急,劉福通親自統兵援救,大敗逃回。益都陷落,安豐孤立。龍鳳九年二月,張士誠部下大將呂珍乘機攻圍,安豐糧盡援絕,軍民饑困。實在支持不下去了,劉福通只好派人到元璋處徵兵解圍。
當元璋出兵援救安豐的時候,陳友諒果然乘虛進攻,以大兵圍困洪都(今江西南昌),佔領了吉安、臨江、無為州。這一次倒真正是東西兩線夾攻了,雖然張士誠並不知道。漢軍進攻規模比上一次更大,友諒看著疆土日漸縮小,氣忿不過,特造大艦數百艘,高數丈,一色丹漆,上下三層,層層都有走馬棚,下層設板房,有櫓幾十支,艫箱用鐵裹。上下層住的人相互聽不見說話。大的容三千人,小的容二千人。自以為必勝,載著家小百官,空國而來,號稱六十萬,洪都城原來緊接著贛江,上次友諒攻城,趁著水漲船高,漢軍從船上攀附登城,以致失守。洪都收復後,元璋立刻下令把城牆改築退後,改建為去江岸三十步。這次漢軍又大舉進攻,大艦就靠不攏城牆了,只好登岸圍攻。洪都守將朱文正堅決死守,漢軍用盡攻城的方法,文正也用盡防禦的方法。
陳友諒東下的警報傳來以後,元璋和劉基兩人在臥室內密議:投降不是辦法,逃走更不是辦法,目前的出路只有堅決抵抗。抵抗有兩種打法:一種是兩線同時作戰,東西兼顧,兵力一分,拿自己的一半兵力去對付陳友諒的全部軍力,必敗無疑;另一種打法是迅速集中主要兵力,看準敵人弱點,做致命的一擊,取得勝利後,再回師來對付另一線,這也還是兩線作戰,不同的是以自己的全部兵力集中打擊敵人的全部兵力,先打垮一個,再勻出手打另一個。關鍵只在於爭取軍事上的主動。兩人仔細研究兩線形勢,斷定主要的敵人是陳友諒,論兵力陳強張弱,論士氣陳旺張餒,論水軍陳多張少,那麼,就很明白,只要先集中力量打敗陳友諒,張軍勢孤,連進攻都不可能了。hetubook.com.com
徐壽輝是羅田的布販,又名真逸,真一。布販子經常來往城市和農村,他人緣好,結交了不少朋友。又長得魁梧奇偉,相貌出眾,入了教,彭瑩玉推為首領,說他是彌勒佛下生,當為人世之主。這年八月間,一切都準備好了,就焚香誓眾,起兵反元。九月佔領蘄水和黃州路,以蘄水為都城,取意於西方淨土蓮台,號為蓮台省。立壽輝為皇帝,國號天完,年號治平。分兵兩路,一路由鄒普勝、倪文俊率領,佔領漢陽、武昌、安陸、江陵、沔陽,岳州等地;一路由彭瑩玉、項甲(又名項奴兒、項普、項普略)率領,攻克江州(今江西九江)、饒州(今江西鄱陽)、信州(今江西上饒)、袁州、徽州。至正十二年七月,由饒、徽集中兵力,入昱嶺關,取杭州路。天完疆域擴充到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這支軍隊紀律好,不殺百姓,不姦淫擄掠,口念彌勒佛號。每攻克城池,便登記歸附的人民姓名,各令安業,只運走官府府庫裏的金帛,作為軍費,很得人民擁護。彭祖師的威名,嚇得元朝地方官吏膽戰心驚。
徐壽輝是以人緣好、相貌好被推作皇帝的,庸庸碌碌,沒才幹,也沒見識。彭瑩玉一死,失去依靠,越發手足無措。他嫌蘄水不夠繁華,遷都到漢陽。丞相倪蠻子(文俊)掌握兵權,壽輝為其所制,毫無實權。治平七年(元至正十七年,公元一三五七年)壽輝和左右圖謀,想去掉倪文俊,倪文俊也設計謀殺壽輝,被人告發,率兵出奔黃州。文俊部將沔陽人陳友諒,家世打魚為生,力氣大,有一身好武藝。在縣裏當貼書,和上官不合,屢被責罰,發怒投奔紅軍,立了戰功,作領兵元帥。文俊逃到黃州,正是他的防區,用計襲殺文俊,奪過軍隊,自稱平章。向東侵佔安慶、池州、南昌諸地,和朱元璋接境。兩軍對峙,打仗互有勝負。龍鳳六年五月,陳友諒挾徐壽輝統大軍攻下太平,元璋守將花榮戰死。陳友諒進駐采石,志得意滿,自為以可以克日佔領應天了,使人殺了壽輝,等不得擇日子,挑地方,就以采石五通廟為行殿,在暴風雨裏,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盡有江西、湖廣之地。
愚聞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規模,韓信初見高祖,畫楚、漢成敗,孔明臥草廬,與先主論三分形勢是也。今之規模,宜北絕李察罕,南併張九四(士誠),撫溫、台,取閩、越,定都建康,拓地江、漢,進則越兩淮以北征,退則畫長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稱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借其兵力資財,以攻則克,以守則固,百察罕能如吾何哉!江之所備,莫急上流,今義師已克江州,足蔽全吳,況自滁、和至廣陵(今江蘇揚州市)皆吾所有,匪直守江,兼可守淮也。張氏傾覆,可坐而待,淮東諸郡,亦將來歸,北略中原,李氏可並也。今聞察罕妄自尊大,致書明公,如曹操之招孫權,竊以元運將終,人心不屬,而察罕欲效操所為,事勢不侔,宜如魯肅計,定鼎江東,以觀天下大釁,此其大綱也。
方國珍狼子野心,不可馴狎。往年大兵取婺州,彼即奉書納款。後遣夏煜、陳顯道招諭,彼復狐疑不從。顧遣使從海道報元,謂江東委之納款,誘令張昶齎詔而來,且遣韓叔義為說客,欲說明公奉詔。彼既降我而反欲招我降元,其反覆狡獪如是,宜興師問罪。然彼以水為命,一聞兵至,挈家航海,中原步騎,無如之何。夫上兵攻心,彼言寧越(婺州)既平,即當納土,不過欲款我師耳。攻之之術,宜限以日期,責之歸順。彼自方國璋之沒,自知兵不可用。又叔義還稱義師之盛,氣已先挫,今因陳顯道以自通,正可脅之而從也。事宜速,不宜緩。宣諭之後,更置官吏,拘其舟艦,潛收其兵權,消未然之變,三郡可不勞而定。
當江南朱陳兩軍血戰正酣的時候,江北的軍事局面也起了極大的變化。紅軍接連失敗,形勢很危急。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收復關、隴,趁著山東紅軍內部分裂,自相殘殺,招降紅軍丞相花馬王田豐,平定山東,軍威復振。
在央戰開始前四天,元璋派出伏兵,封鎖鄱陽湖到長江的出口,堵住敵人的歸路,關起大門來打。兩軍的形勢,漢軍號稱六十萬,元璋是二十萬;水軍船艦,漢軍的又高又大,聯舟佈陣,一連串十幾里,元璋的都是小船,要仰著頭才能望見敵人,論人力和裝備,元璋都處於劣勢。但是,元璋也佔有優勢;就士氣說,漢軍在洪都城下苦戰了三個月,不能前進寸步,鬧得死傷慘重,精疲力竭,動搖了必勝的信心;元璋方面則是千里救危城,生死存亡決於一戰,士氣高漲,就船艦說,漢軍幾十條大艦用鐵索聯在一起,雖然不怕風浪,缺點是轉動不便,既不快也不靈活,元璋方面雖是小船,載的人數少,卻操縱靈活,進退自如,體積方面雖居劣勢,運動方面卻佔優勢。就作戰指揮說,友諒性情暴躁多疑,將士不敢陳說意見,上下隔絕,彼此疑忌,內部是不團結的。元璋恰好相反,他虛心謹慎,有經驗豐富的謀臣和作戰勇敢的將帥,上下一心,謀定後戰。更重要的是軍隊給養的補充,漢軍的後路被切斷了,糧盡兵疲,元璋軍隊數量少,有洪都和後方的源源接濟,將士吃得飽,自然仗也打得好。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