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正說清朝十二帝

作者:閻崇年
正說清朝十二帝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謀略:謀位施計

謀略:謀位施計

第一,皇太極外公為女真著名領袖,生母那拉氏是一位聰明靈秀的格格。受遺傳的影響,他聰敏過人。而其他兄弟的外公(除多爾袞外公)都名不見史傳,這個背景增強了他政治上的自信心。
第三,沒有母親呵護,沒有同母兄弟姐妹,格外勢孤力單,養成他慎言少語的性格,鍛煉了溝通與協調的能力。
泰化否,否生泰。少年喪母,自是人生中的一大不幸。然而,挫折於懦弱者會磨損意志,於堅強者會愈挫愈奮。以清初的四位君主來說,太祖努爾哈赤十一歲喪母,太宗皇太極十二歲喪母,世祖福臨六歲喪父,聖祖玄燁八歲喪父、十歲喪母。努爾哈赤雖少年喪母,卻鍛煉了獨立品格。同樣,皇太極失去母親的關愛,卻促使他學習、仰慕父汗,也更錘煉他獨立、慎思、頑強、拚搏的品格。似可以說:皇太極在對內轄制和對外征服的過程中能夠挫敗群雄,是同他挫折長智慧、困厄磨意志的特殊家庭環境和人生經歷分不開的。
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的女兒。成婚那年,皇太極二十三歲,博爾濟吉特氏十五歲。皇太極繼位後,博爾濟吉特氏成為後金第一夫人,稱中宮——清寧宮大福晉。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皇太極登上皇帝寶座後,妻以夫貴,博爾濟吉特氏就成為中宮皇后。
皇太極心機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歎為觀止。這自然與其先天稟賦有關,但所處環境和人生經歷則是更重要的原因。
第四,皇太極因舅父同建州有世仇,長期冤怨相報,使他在家族中處於不利地位,促成他長於心計。
十二月初一日,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以議軍餉為名,命袁崇煥到紫禁城。當時,北京城戒嚴,九門緊閉。袁崇煥坐在筐裡,被人吊到城上。袁崇煥到了紫禁城平台,崇禎帝並未議餉,而是下令將他逮捕,下錦衣衛獄。第二年八月十六日,一代名將袁崇煥在北京西市被凌遲處死。《明季北略》記載:袁崇煥受刑時,人們咬牙切齒,買從袁身上割下的肉就酒喝,喝一口,罵一聲。這個記載,未必可靠。但說明當時京城上下都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誤認為袁崇煥「通敵」。事情一直到清朝修《明史》,在滿文檔案中看到當時的記載才真相大白。事過一百多年後,袁崇煥的冤案由乾隆帝給予平反。
這裡面有一個故事:努爾哈赤小福晉德因澤向天命汗告訐大福晉兩次備佳餚送給大貝勒,大貝勒受而食之;又送給https://m.hetubook.com.com四貝勒,四貝勒受而未食。大福晉經常派人去大貝勒家,還在深夜外出宮院。努爾哈赤派人調查屬實。他不願家醜外揚,便藉故懲處大福晉。這件事在滿洲貴族中曝光後,大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已無力爭奪汗位。有人說小福晉德因澤告發是受到皇太極的指使,皇太極藉大福晉同大貝勒代善難以說清道明的「隱私」,施一箭雙鵰之計:既使大貝勒聲名狼藉,又使大福晉遭到懲處。大福晉在這次事件中受了點「傷」,但沒有「死」,不久又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
天聰三年(一六二九年)十月,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山海關,繞道內蒙古,進攻北京城。這時的袁崇煥被崇禎帝重新起用為兵部尚書、薊遼督師。他曾奏報,遼東防守堅固,敵軍不會通過;但薊鎮一帶防務空虛,應當加以重視。朝廷對他的奏報未予理睬,而塵封起來。當袁崇煥在山海關巡視的時候,得到皇太極進攻京師的軍報。他急點九千騎兵,日夜兼馳,前來救援,同敵決戰,保衛北京。
第四位是永福宮(次西宮)莊妃,俗稱大莊妃,名布木布泰,是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又是中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侄女,關雎宮宸妃的妹妹。莊妃十四歲嫁給皇太極,這年皇太極三十四歲。皇太極即皇帝位後,封她為永福宮莊妃。莊妃作為一個女人,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生下一個兒子——福臨,即後來的順治皇帝。這年她二十八歲。莊妃的故事後面再講。
設反間計,除袁崇煥。天聰汗皇太極在事業發展過程中,有一件事很值得大書一番,這就是巧設反間計,除掉袁崇煥。事情要從源頭說起。天命十一年(一六二六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攻而未克,不久鬱鬱而死。皇太極親臨戰場,目睹了八旗戰史上這場最慘痛的失敗。父汗死了,皇太極要報仇!於是,發動了寧錦之戰。天聰元年(一六二七年)五月,皇太極在寧遠、錦州戰敗。寧遠、寧錦兩役失敗,皇太極認識到:袁崇煥是他經山海關進入中原通道上的「攔路虎」。所以,皇太極用了一計:繞道山海關,攻打北京城;調動袁崇煥「勤王」,實施「反間計」,除掉袁崇煥。
翌日,上誡諸軍勿進攻,召承先及副將高鴻中授以秘計,使近陣獲明內監繫所並坐,故相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有二人自敵中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經略有密約,此事可立就和_圖_書矣。」內監楊某佯臥竊聽。越日,縱之歸,以告明帝,遂殺崇煥。
第二,少年喪母,使他在生活中遇到過多的艱難與困苦,磨煉了他的獨立性格與頑強意志。
第一位是關雎宮(東宮)宸妃,博爾濟吉特氏,是中宮皇后的侄女,也是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的姐姐,天聰八年(一六三四年)同皇太極結婚。這時她已二十六歲,皇太極也已四十三歲。
第三位是衍慶宮(次東宮)淑妃巴特馬.璪,原是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竇土門福晉。林丹汗死後,她攜部眾降金,不久被皇太極納娶。她撫養蒙古一女,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娶焉」。
皇太極的死,標誌著大清皇朝一個朝代的結束,也標誌著大清皇朝奠基工程的完結。太祖、太宗兩代整整六十年的奮爭,為後來清軍入關,定鼎燕京,統一中原,奠下了基礎,準備了條件。《清史稿.太宗本紀》中對皇太極的評價是:「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這個評論,大體公平。但是,傑出英雄,也有失算。《清史稿》道出他「儲嗣未定」和「大勳未集」兩大遺憾,這一點留待下面講到「順治帝」時再詳述。
當時的形勢是: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過,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過失獲罪,莽古爾泰竟親手殺死母親。這種人,名聲差,可做統兵大將,但不能做一國之君,更沒有條件爭奪汗位;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代善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大。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後由其襲受汗位,說:「百年之後,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極雖懷大志、藏玄機、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繼承,各方面均處於不利的地位,於是不得不暗設機關。
精心謀劃,繼承汗位。滿族先人女真像許多遊牧民族一樣,汗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努爾哈赤身後的大位由誰來繼承?當時沒有一個制度。努爾哈赤生前為著鞏固權位,先幽死胞弟舒爾哈齊,又殺死長子褚英。努爾哈赤晚年在汗位繼承問題上非常煩惱,他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宣佈《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和廢黜大汗的制度。所以,他死之後,屍骨未寒,汗位之爭,非常慘烈。當和*圖*書時在諸貝勒中,以四大貝勒的權勢最大,地位最高;此外,還有多爾袞、多鐸。四大貝勒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座次和年齒均列第四,為什麼卻能登上後金國汗的寶座?因為皇太極在大位爭奪中,長期而巧妙地運用了謀略。
皇太極寵愛的還有四位皇妃:
皇太極少年喪母,又沒有同母的兄弟姐妹,可以說是孤苦伶仃!而他的家庭,卻是一個大家族。他有四個叔父,僅二叔穆爾哈齊門下就有十一個堂兄弟,三叔舒爾哈齊門下有九個堂兄弟,其中阿敏貝勒門下有六位侄子、濟爾哈朗貝勒門下有十一位侄子。而他又有十五位同父異母兄弟,親兄弟的子侄多達一百四五十人。他的七位同父異母的兄長由五位福晉所出,這五位福晉都是建州本部人,唯獨其生母是葉赫部,而葉赫又同建州結下血海深仇。這種家庭環境,對皇太極少年時代的成長有著許多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自萬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一六一八年)撫順第一次交鋒,至崇禎十七年即順治元年(一六四四年)清軍入關,在近三十年間,對明清興亡產生極其深遠影響的主要是三大戰役,這就是薩爾滸之戰、沈遼之戰和松錦之戰。薩爾滸之戰是明清正式軍事衝突的開端,標誌著雙方軍事態勢的轉化——明遼東軍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沈遼之戰是明清激烈軍事衝突的高潮,標誌著雙方政治形勢的轉化——明朝在遼東統治的終結,後金在遼東統治的確立;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清遼東軍事衝突的結束,雙方遼西軍事僵局的打破——明軍頓失關外的軍事憑藉,清軍轉入新的戰略進攻,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礎。
袁崇煥駐兵在北京廣渠門外,兵無糧,馬無草,白天作戰,夜間露宿。袁崇煥身先士卒,中箭頭的衣甲,像刺蝟皮似的。袁崇煥連獲廣渠門和左安門兩捷,京師轉危為安。皇太極就使用《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幹盜書使曹操中反間計的手法,設計陷害袁崇煥。此計,《清史稿.鮑承先傳》記載:
皇太極為什麼能取得上述的文治武功?原因很多,但關鍵在於謀略。謀略是關乎政治家、軍事家心智高下、事業成敗、民族盛衰、國家興亡的大事。下面講四個例子。
皇太極出生那年,父親努爾哈赤三十四歲,生母那拉氏十八歲。他的生母是葉赫部貝勒揚m.hetubook•com.com佳努的愛女,名孟古,稱孟古格格。十四歲嫁給努爾哈赤,二十九歲撒手歸天。十二歲的皇太極自此失去母愛。那拉氏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情抑鬱所致。孟古從結婚到患病、逝世,建州同葉赫部一直敵對。古勒山一戰,孟古的堂兄布齋貝勒,戰馬在廝殺中被木墩絆倒,死於非命。努爾哈赤命將布齋的遺體劈作兩段,將其一半歸還。從此建州與葉赫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孟古病危,覺得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要求見生母一面。努爾哈赤派人去葉赫迎接,但葉赫貝勒不許。孟古終未得見生母,抱憾九泉。
代善失勢、多爾袞失母,皇太極在大位爭奪中處於有利地位。新汗的推舉議商,在廟堂之外進行。大貝勒代善的兒子貝勒岳托、薩哈璘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說:「這是我的夙願!你們所說,天人允協,誰不贊同。」這樣,父子三人議定。第二天,諸王、貝勒、貝子聚於朝。代善將他們的意見告訴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及諸貝勒。沒有發生爭議就取得共識。皇太極經過長達十五年的精心謀劃,終於登上大位。皇太極初登新汗寶座時,四大貝勒並肩而坐,處理軍政大事,四人輪流分值。爾後,皇太極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脅服大貝勒代善,終於「南面獨坐」,穩固了權力。
松錦用兵,精於謀略。崇德四年(一六三九年),皇太極開始在遼西同明軍進行決戰。清軍圍困錦州,明守將祖大壽告急。崇禎帝派洪承疇為總督,率八位總兵、十三萬步騎、四萬馬匹,解錦州之圍。洪總督採取「步步為營,且戰且守,待敵自困,一戰解圍」的兵略,於崇德六年即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年)七月,進軍至松山。兩軍初戰,「清人兵馬,死傷甚多」,清軍失利,幾至潰敗。敗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帶病急援。史載:「上行急,鼻衄(nu)不止,承以椀(碗)」,鼻子流血不止,用椀接著,馬不停蹄,晝夜兼行五百餘里,趕到松山。他部署:埋下伏兵,斷敵退路;襲劫積粟,斷敵糧道;高橋設伏,擊敵逃兵;大路列陣,截敵援兵。經激戰,獲大勝。《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駱駝六十六、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www.hetubook.com.com。」洪承疇退縮到松山城中。清軍破城,洪承疇被俘。明朝得報洪承疇殉國,朝廷祭奠、褒揚,結果洪承疇卻投靠了清朝,鬧了一個大笑話。
這樣一代英傑,本來應該能夠創立更大的功業。但是,皇太極在五十二歲的盛年(一六四三年)卻遽然辭世,他離世的當天,還在進行政務活動。天不假年,使他無緣端坐在紫禁城的寶座上,實現其終生為之奮鬥的定鼎燕京的美夢。他死後葬在昭陵,陵前的石像中有一對石馬,就是「昭陵二駿」,相傳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喜愛的坐騎——大白、小白二駿雕製的。
皇太極為了聯絡蒙古,以次女下嫁林丹汗之子額哲,命濟爾哈朗娶林丹汗遺孀蘇泰太后為福晉,長子豪格及二兄代善、七兄阿巴泰分別同察哈爾部聯姻,從而構成錯綜複雜的姻盟。
大福晉就是多爾袞、多鐸的生母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十二歲嫁給努爾哈赤,共同生活二十五年。她當時三十七歲,正值盛年,丰姿饒艷。阿巴亥生有三個兒子:當時阿濟格二十二歲、多爾袞十五歲、多鐸十三歲。多爾袞、多鐸兄弟也有資格同皇太極爭奪皇位。要削弱多爾袞、多鐸的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處死大妃。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和幾個貝勒說先汗有遺言,讓大福晉殉葬。在皇太極等四大貝勒的威逼下,她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後,多爾袞、多鐸年幼,失去依靠,沒有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據《清史稿.索尼傳》記載,多鐸曾說:「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由此看來,努爾哈赤生前或有遺詔,可是至今沒有見到。多爾袞死後議罪,一大罪名就是曾說:「太宗文皇帝之繼位,原係奪立。」所以,皇太極到底是繼位還是奪位?至今學界仍有不同的意見。
皇太極用反間計使得大明崇禎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第二位是麟趾宮(西宮)貴妃那木鍾,為蒙古阿霸垓郡王額齊格諾顏之女。她原是蒙古林丹汗囊囊福晉,林丹汗死後,投順後金。同年,皇太極娶囊囊福晉為妻。那木鍾貴妃後生下一子名博穆博果爾和一女。她的兒子博穆博果爾及其王妃,日後演繹出一段生動離奇的故事,留待談到順治皇帝時再講。
一后四妃,籠絡蒙古。皇太極在盛京立五宮——「一后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分屬於蒙古科爾沁部和察哈爾部。皇太極娶異民族的「一后四妃」,主要是出於籠絡蒙古的政治考慮。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