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張居正大傳

作者:朱東潤
張居正大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八章 初步的建設(上)

第八章 初步的建設(上)

今上踐祚之元年,有賊挾刃至官門,驚蹕。捕得,下東廠治,賊冀緩死,妄言有主者。於是內外錯愕,索賊甚急。然余心知其誣,乃見上,言斯事重,請令錦衣衛與東廠雜治之。上曰:「可。」公既受命,即獨宿外舍,燕居深念,多設方略,密偵之,如是十餘日,乃得其情,趣具獄上,戮止一人,餘無所問。當是時,微公,搢紳禍且不測,其所存活,不啻數百千人矣。(文集四《後軍都督府左都督朱公神道碑》)
「不加賦而上用足」和桑弘羊的「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似乎神秘,實際上一點也不神秘。弘羊的武器是平準法,他打倒當時的富商大賈,把一切囤積居奇的利益,收歸國有,這樣應付了漢武帝時代的財政困難。居正的武器是考成法,他要實收糧賦,停止減免;這樣便可以摧殘當時的一部分大地主,維持國家的歲收。
現在是居正的時代了。他用不到奪田還民,那些不易實行的政策;他有的是考成法,他發動政治的力量,增加歲入,打擊地主,同時也減輕貧民的負擔。他給應天巡撫宋儀望的信,是當時一篇有價值的文獻:
居正進用人才,要求「能辦國家事,有禮於君者」,這是為的國家,但是何嘗不是為的士大夫。但是從那一群不能辦事、履進履退、坐食養望的人看來,便是剛很刻核。直到萬曆四年,居正已經當國五年,大眾還不能體諒,居正曾說:
居正以六科控制六部,是明朝的祖制,但是以內閣控制六科,便是一種創制。內閣本來是皇帝的秘書處,事實上不負行政責任,更談不上監察責任,實施考成法以後,內閣實權顯然擴大,所以萬曆四年劉台劾居正疏,稱「居正定令,撫、按考成,章奏每具二冊,一送內閣,一送六科。撫、按延遲則部臣糾之,六部隱蔽則科臣糾之,六科隱蔽則內閣糾之。夫部院分理國事,科臣封駁奏章,舉劾其職也。內閣銜列翰林,止備顧問,從容論思而已。居正創為是說,欲脅制科臣,拱手聽令。祖宗之法若是乎?」劉台的言論其實沒有說錯。
筵宴停止了,光祿寺春節的供應又省去七百餘金。萬曆元年十月,居正進講,言及宋仁宗不愛珠飾:
請自今伊始,申明舊章,凡六部都察院,遇各章奏,或題奉明旨,或復奏欽依,轉行各該衙門,俱先酌量道理遠近,事情緩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終註銷。除通行章奏不必查考者,照常開具手本外,其有轉行覆勘,提問議處,催督查核等項,另造文冊二本,各注緊關略節,及原立程限,一本送科註銷,一本送內閣查考。該科照冊內前件,逐一附簿候查,下月陸續完銷,通行注簿,每於上下半年繳本,類查簿內事件,有無違限未銷。如有停閣稽遲,即開列具題候旨,下各衙門法問,責令對狀。次年春、夏季終繳本,仍通查上年未完,如有規避重情,指實參奏。秋、冬二季亦照此行。又明年仍復挨查。必俟完銷乃已,若各該撫、按官,奏行事理,有稽遲延閣者,該部舉之。各部、院註銷文冊,有容隱欺蔽者,科臣舉之。六科繳本具奏,有容隱欺蔽者,臣等舉之。
卿等說的是,事不考成,何由底績?這所奏,都依議行。其節年未完事件,係緊要的,著該部、院另立期限,責令完報。若不係錢糧緊要,及年遠難完的,明白奏請開除,毋費文移煩擾。(同上)
這時的內閣大臣,真是負責任的大臣,穆宗的態度,有一些憊賴,但是皇帝索款,立刻打了三折,不能不算是好的。
徹查又怎樣呢?東廠的威權在馮保手裡,要殺王大臣,殺高拱,不是很容易麼?但是馮保手中的東廠,和憲宗時代汪直手中的西廠,以及熹宗時代魏忠賢手中的東廠相比,差得遠了。馮保的人品,不知道比汪直、魏忠賢究竟怎樣,但是神宗初年的朝廷,確實比憲宗、熹宗時代高明了。居正曾經說過,「朝多長者」。在這個環境之下,即使馮保有作惡的意志,他也沒有作惡的機會。「朝多長者」,一切出於居正的佈置,這裡更顯出居正的作用。
天生一世之才,自足一世之用,顧銓衡者,每雜之以私意,持之以偏見,遂致品流混雜,措置違宜,乃委咎云「乏才」,誤矣!僕之淺薄,雖不足以與知人,然一念為國之公,實無所作。故自當事以來,諄諄以此意告於銓曹,無問是誰親故鄉黨,無計從來所作管過,但能辦國家事、有禮於君者,即舉而錄之。用三驅以顯比,懸一鏡以虛照,故一時群才,咸有帝臣之願。今部署已定,以後仍當綜核名實,一一而吹之。第恐人樂混同,必有以為刻核者。然非是無以考成績而亮天工也。(書牘五《答冏卿李漸庵論用人才》)
六科是明朝特有的政治機構。一切行政事務,分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部行政長官,有尚書、左右侍郎。同時又有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科有都給事中、左右給事中、給事中。尚書是二品,都給事中只有七品,但是對於六部的封駁、糾劾之權,完全在六科手裡。明朝的大官可以統率小官,但是小官同樣可以牽掣大官,這是明朝的立法精神。六科實際上是六部的監察機關,各科給事中分管各科的事,但是對於國家大事,同樣地可以建言;對於奉旨會推內閣大學士,吏、兵二部尚書,及在外總督、總兵的場合,各科都給事中同樣地可以參加;至於光宗逝世的時候,楊漣以從七品的兵科右給事中,和內閣同受顧命,更是特有的創例。
居正聽了以後,只是一笑道:「這是太客氣了,我怎樣能使國富兵強呢?」
大臣中最有聲望最有氣魄的是楊博和葛守禮。守禮約楊博一同去訪居正。
就在這一年,昆都力哈提出要求來了,他要和俺答一樣封王。封王只是一個名義,在中國沒有什麼損失,但是中國不能受他的威脅。居正明白現在不是世宗時代了,中國有的是準備。所以他再和王崇古說:
唐虞之世,九官十二牧,師師濟濟,各效其能,豈必人為禹稷,位皆百揆,而後愜於心哉?誠欣於時世之遇也。方今堯舜在上,屬任忠賢,僕躬履貫魚之行,寤寐孜孜,用天下賢者,效之於上。士生於今,義無所逃,以其時則可矣。公乃獨傲然遠引,慨慕巢由,嘲哂禹契,欲自越乎不可逃之分,而背乎不易得之時,此愚蒙之所未譬也。雖然,人各有志,何可相強?聊為道其區區如此,惟高明裁之。(書牘五《與王繼津論君臣之義》)
九月中,劉顯平定都掌。捷音到京,居正說起:「十月十四日,聞九絲捷音,不覺屐齒之折。殄此巨寇,不惟蜀民安枕,且國家神氣,借此一振,四方有逆志感紀之人,亦將破膽而不敢恣睢矣。」(同卷《答蜀撫曾確庵》)這裡看出他心中的喜悅。
其實一個有組織的國家,不能沒有國家的經濟政策。沒有經濟,便沒有政治。孟子的主張,是十分取一。白圭問道:「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說:「子之道,貉道也。」孟子是說無組織的民族,才能二十取一,有組織的國家,不能不十分取一。這是孟子的經濟政策。他那「薄稅政」的主張,用現代的術語,其實只是「養稅源」。國家對於人民的賦稅,不能太重,人民才可以謀經濟發展,人民的經濟發展了,國家便增加十分取一的機會。孟子的主張,其實不是「崇禮義,退財利,復往古之道,匡當世之失」(桓寬《鹽鐵論.利議第二十七》)那一套。
應聘正在調集大軍六萬,進討府江瑤的當中,懷遠(今三江縣)的瑤人又起義了,殺知縣馬希武,情勢也很吃緊。這時已經是隆慶六年的秋後,居正當國,更有決定的全權。他和應聘商定,先定府江瑤,一面招撫懷遠,等到府江平定以後,隨即進兵。冬天以後,府江已經安定,但是萬曆元年正月進兵懷遠,又因為雨雪的關係,發生停頓。居正說:
天生五材,民並用之,誰能去兵?孔子稱必不得已而去。今之時,非有甚不得已也,乃不務為強兵而務為去兵,則唐季世是矣。然足食乃足兵之本,如欲足食,則舍屯種莫繇焉。誠使邊政之地,萬畝皆興,三時不害,但令野無曠土,毋與小民爭利,則遠方失業之人,皆繈負而至,家自為戰,人自為守,不求兵而兵自足矣。此言似迂,然在往時誠不暇,今則其時矣,故願公留意焉。(書牘三《答王鑒川言邊屯》)
汪道昆到薊、遼去,事情很簡單。臨去的時候,居正給戚繼光一封信:
政治只是民族精神的表現。十六世紀的中國民族血液裡,已經滲入因循的成分,「置郵而傳之四方」,成為一切政令的歸宿。法令、章程,一切的一切,只是紙筆的浪費。幾個腦滿腸肥的人督率著一群面黃肌瘦的人,成日辦公,其實只是辦紙!紙從北京南紙店裡出來,送進衙門,辦過以後,再出衙門,經過長短不等的公文旅行以後,另進一個衙門歸檔,便從此匿跡消聲,不見天日。三百七十年了,想到已往的政治情況,真是不勝警惕。
諸良寶必死之寇,而各官乃易視之,其敗固宜。一撮許殘賊不能克,則諸山海逃伏之盜,必將乘勢再起,將來廣事,不可便和-圖-書謂無虞。大抵南賊,譬之蔓草,鏟盡還生。從古以來經略南方者,皆未能以一舉而收蕩平之功,其勢然也。今當申嚴將令,調益生兵,大事芟除,見賊即殺,勿復問其向背。諸文武將吏有不用命者,宜照敕書,悉以軍法從事,斬首以徇。了此,則諸不逞之人,皆破膽而不敢旁睨矣。不惜一朝之費,而貽永世之安,惟公留意焉。(書牘五《與殷石汀經略廣賊》)
這也是隆慶五年的話。就在這一年,居正說過:
居正是一個現實的政治家。他知道政務的辦不通,不是機構的缺乏,所以他不主張增加政治機構。他也知道公文政治不能打倒公文政治,所以他不主張提出新的法令、章程,增加紙筆的浪費。他只要清清白白的一個交代。辦法在紙上說過了,究竟辦到沒有?他要在各科的賬簿上切實注明。在內閣裡,他自己也有賬簿,可以隨時稽考。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這是居正的政治系統。
他們一同拜訪居正。他們替高拱辯護,他們指明東廠沒有良心,他們惟恐株連大眾,他們甚至於以全家百口,擔保高拱的無辜。
吳百朋到宣大、山西去的時候,便發生困難。宣大總督王崇古惟恐百朋要來掣肘,百朋的朋友又認為這是一種貶謫,居正無法,只有向雙方解釋:
把都、吉能,一時俱殞,黃酋亦且病發,天之亡彼,於茲見矣。但在我處之,須以恩信。其子但能管束其部落,即令告於順義,奏請襲職,不必擇賢。要令其勢分而釁構,則我可因其機而制之,數十年之利也。(同卷《答王鑒川論東運之衰》)
「現在南北督撫,皆臣親自選用,能為國家盡忠任事之人。皇上宜加信任,不要聽浮言,加以苛求,使他們無從展布。」
隆慶二、三年間的預算,每年國家收入二百五十餘萬兩,支出四百餘萬兩。(見奏疏一《請停取銀兩疏》)這是一個岌岌可危的預算。當時沒有屋上架屋的構機,也談不到親戚故舊的汲引,所以要節流便不僅是裁減「駢枝機關」、「閒散人員」。隆慶年間的節流是從皇帝和國防入手。這是大處著墨的方法。所以隆慶三年穆宗向戶部索銀三十萬兩,內閣便把歲入、歲出的狀況奏明,請求停取銀兩,其結果穆宗只是說:
萬曆元年六月,內閣上疏請隨時考成。在居正的一生,這是一件重要的政治事業。居正平時常說遵循祖宗成憲;假如我們要探求居正創制的行為,那便只有他的考成法。全文如次:
居正說過:
這是一個整理地方財政的計劃。王國光主張由地方當局整理田賦收入,除去規定截留作為地方經費者以外,一概呈報中央,再由戶部統籌,作為國防的經費。這一個計劃的提出、批准和實行,當然都有居正在內。經過嘉靖、隆慶兩朝虛耗以後,從神宗登位起,直至萬曆十年,國家稱為富庶,(《明史》卷一二二《張學顏傳》)不能不認為居正的大功。
居正對於國事的認識,是富國強兵,但是這一群人要行王政,要談堯舜,談周孔。居正便提出堯、舜、周、孔的議論和他們辨難。他們有時談到宋朝周、程、張、朱的主張,居正便不客氣地認為「皆宋時奸臣賣國之餘習,老儒臭腐之餘談」。但是居正是政治家,他沒有公開喊出,只是說,「這是太客氣了,我怎樣能使國富兵強呢?」
這樣決定了王崇古入理京營戎政,方逢時補宣大總督的詔令。逢時本來是和崇古共事的,一切都很順利。
「朝廷用人,不宜把他的力量用盡。王崇古在宣大久了,應當休息一下,他日不妨再用,」居正說。
王遴和居正本不十分融洽,到陝西去後,把巡閱的事情辦妥,不久便告病還鄉,這個當然是有些不滿了,居正去信說:
今戶、兵二部,已議為曲處。但此數一增,後來遂為歲例,帑藏之入有限,犬羊之欲無窮,歲賦增加,曷有紀極?此其弊源,必有所在,不塞其源而徒徇其欲,將不知其所終矣!薊門事體,與他鎮不同,僕日夜念之,未嘗少釋。凡有所求,所司未嘗不頻顣而語,屈意而從也。僕亦坐是,往往見惡於人,若僕有所私庇於薊者。然司農所藏,委為國乏,固亦無怪其頻顣也。幸僕今謬司國柄,俟邊警少暇,望公與鎮、巡諸君,虛心商量,思一長策,著實整頓一番,庶為經久之計。若但拆東補西,支持目前,費日增而無已,兵復弱而莫支,將來必有以為口實者,恐僕與諸公,皆不能逭其咎也。(書牘四《答劉總督》)
「誰可以代王崇古?」神宗又問。
俺答的問題解決了,但是一個桀驁不馴的黃台吉,連俺答也無可奈何。昆都力哈之妻,又聯絡永邵卜,不肯進貢,事情有些棘手。隆慶六年居正當政以後,又說起:
楊博逝世以後,延推吏部尚書,候補人第一名、左都御史葛守禮,第二名、工部尚書朱衡,第三名、南京工部尚書張瀚。守禮資望最好,朱衡在河工方面,成績最著,但是居正認定張瀚清貞簡靖,獨用張瀚。本來第三名稱為陪推,照例是用不到的。因此張瀚對於居正,真是感激,在人才進退的方面,不免受內閣的影響。
居正對於當時士大夫之不相知,真有些憤意了。他對於高拱。不是不恨,但是他沒有置之死地的意念。他在這一年曾和吳百朋說起:「僕平生所厚士大夫甚多,見背者亦不少,然終不以是而易其好賢之心,即今日內獄之事,可以觀矣。」(同卷《答吳堯山言宏願濟世》)這幾句話,透露他對於高拱的怨恨,但是他沒有意思要殺高拱。居正《雜著》(文集十一)裡,痛責王猛計陷慕容垂的錯誤。他說:「猛蓋自揣才略,不能駕馭垂,故百計欲去之,以為足以弭將來之患,而乃出於陰賊險狠之謀,類小人女子妒寵忌能者之所為,此諸葛孔明輩所不道也」他知道高拱已經倒了,自己有控制的力量,何必得罪清議,更揭示自己的不能容物。居正的自信力,正在逐日加強。
來翰謂蘇松田賦不均,侵欺拖欠云云,讀之使人扼腕。公以大智大勇,誠心任事,當英主綜核之始,不於此時剔刷宿弊,為國家建經久之策,更待何人?諸凡謗議,皆所不恤。即僕近日舉措,亦有議其操切者,然僕籌之審矣。孔子為政,先言「足食」,管子霸佐,亦言「禮義生於富足」。
「是呀,」居正再說,「明君貴五穀而賤珠玉;五穀養人,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居正準備實行大政,一般大臣也期待他實行大政。他們讀過聖賢之書,希望居正做孔子、孟子,他們要行王政。他們還記得建文帝在位的時候,烽火已經照遍南、北二京,皇帝還和方孝孺這一群人討論周禮應門、皋門的制度:固然那一次還是失敗了,但是現在是太平時代,為什麼不可以再試一下?然而居正的行為又使得他們失望了,他們甚至公然說道:
馬帥褫職,國法已彰。僕以淺薄,謬肩重任,雖不足以當天下事,然一念公虛平直,則可以告於天地祖宗之靈,不敢措一毫私意於其間也。乃昨吳少參(指吳道南)有書,甚為公不平,其辭怨憤,使人難堪。今九邊之事,宣大為重,不以付之他人而托公者,以公為心知故也。又面請於上,特賜命服以寵其行,公視僕此心為何如哉!渠乃以僕為厚猾帥而薄故舊,豈不厚誣我哉?區區之心,惟公垂鑒焉。(同卷《答閱視司馬吳堯山》)
但是戰事已經決定,沒有徘徊的餘地。應聘調兵十萬,積極進行,居正只是說:「不謂其怙惡不悛,敢行稱亂如此,則天討所必加,雖費財動眾,亦難中止矣。一切剿處事宜,公所畫俱當,惟公自裁便宜行之,不敢中制。」(書牘五《答郭華溪》)就在這一年,懷遠兵事結束,廣西平定。居正主張徹底蕩平。他說:「兵己深入,須盡殲之,毋使易種於斯土,又煩再舉也。」(同卷《答廣西撫院郭華溪》)
夫民之亡且亂者,咸以貪吏剝下,而上不加恤,豪強兼併,而民貧失所故也。今為侵欺隱占者,權豪也,非細民也,而吾法之所施者奸人也,非良民也。清隱占,則小民免包賠之累,而得守其本業;懲貪墨,則閭閻無剝削之擾,而得以安其田里。如是,民且將尸而祝之,何以逃亡為?公博綜載籍,究觀古今治亂興亡之故,曾有官清民安,田賦均平而致亂者乎?故凡為此言者,皆奸人鼓說以搖上者也。願公堅持初意,毋惑流言。異時宰相不為國家忠慮,徇情容私,甚者輦千萬金入其室,即為人穿鼻矣。今主上幼沖,僕以一身當天下之重,不難破家以利國,隕首以求濟,豈區區浮議可得而搖奪者乎?公第任法行之。有敢撓公法,傷任事之臣者,國典具存,必不容貸。(書牘六《答應天巡撫宋陽山論均糧足民》)
不幸居正和馮保的關係太密切了,而且高拱的解職,居正又是最大的收穫者。「馮保的陰謀,有居正參豫嗎?甚至還是他主謀罷!驅逐高拱已經過分了,現在又要殺高拱!」一般人的懷疑,又集中到居正身上。從嘉靖二十七年殺夏言以來,掌握政權的人,最後都發生身家性命的危害。嚴嵩當權,殺夏言,徐階當權,殺嚴世蕃,八十幾歲和圖書的嚴嵩,也被平白逼死;高拱當權,徐階的兒子充軍,徐階也旦夕莫保。二十五年的傳統了。惟有血,才是政權的代價,現在大致又是高拱支付代價的時候了。這個傳統,真是又慘酷,又兇暴。大眾指著居正,認定他正要壓迫高拱,支付最後的血債。
自余登朝,則見故少師太宰楊公,心竊向慕之,公亦與余為忘年之契。公在本兵久,又遍歷諸鎮,躬履戎行,練習兵事。余每從公問今中國所以制禦夷狄之策,及九塞險易,將士能否,公悉為余道所以,如指諸掌。故自余在政府,所措畫兵事,蓋得之公為多。(文集五《吏部尚書襄毅楊公墓誌銘》)
「宣大重鎮,為什麼要取回王總督?」
儘管隆慶六年的士大夫不能體諒,萬曆四年的士大夫不能體諒,甚至永遠不能體諒,但是居正抱定決心,為國家擔負這一個重大的責任。他的待人是「旁求賢哲,共熙帝載」,(書牘四《答杜晴江》)他的自稱是「別無他長,但性耐煩耳」。(同卷《答鄖陽巡撫凌洋山》)忍耐,忍耐!這是他從徐階那裡學到的秘密:徐階忍耐著應付貌合神離的同僚,居正忍耐著應付千頭萬緒的政局。七月間舉行京察,上仁聖皇太后、慈聖皇太后尊號。九月葬穆宗,居正又趕到大峪嶺,「周視山川形勢」。(見奏疏二《山陵禮成奉慰疏》)煩真是煩極了,居正還忍耐著。
居正曾經說過:「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議人而議法何益?」現在他創制了,這是他的有名的考成法。事情真是簡單異常。他只要各衙門分置三本賬簿。一本記載一切發文、收文、章程、計劃,這是底冊。在這許多項目之中,把例行公事無須查考的,概行剔除以外,再同樣造成兩本賬簿:一本送各科備註,實行一件、註銷一件,如有積久尚未實行,即由該科具奏候旨;一本送內閣查考。居正的綜核名實,完成萬曆初年之治,最得力的還是這三本賬簿。
萬曆元年,六部的人事發生了兩次變動。九月間吏部尚書楊博因病致仕,不久逝世。楊博的去位,當然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如此,月有考,歲有稽,不惟使聲必中實,事可責成,而參驗綜核之法嚴,即建言立法者,亦將慮其終之罔效,而不敢不慎其始矣。致理之要,無逾於此。伏惟聖明裁斷施行。(奏疏三《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辱教,滿紙皆藥石之言,但謂僕驕抗,輕棄天下士,則實未敢,然因此而益加警惕,無不可也。吳堯山奉命閱視宣大,僕數年以來,經營此地,頗費心力,今以托之,屬望匪淺,不知肯為國家措一臂否也?(同卷《答參議吳道南》)
臣等夙夜皇皇,方切兢惕,豈敢為此飲食宴樂之事,非唯於禮有不可,於心亦實有不安也。且一宴之費,動至數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節財之道。(奏疏二《辭免筵宴疏》)
辱示昆都力、黃台吉二酋事情,先已有人言之。黃酋驕悍,誠為難馴,然剛躁寡謀,部下多怨,且其於父不和,勢難獨逞,將來疆場小釁,或不能無,然使處置有方,亦終當歸吾羈絏也。昆都老而譎,數年以來,東糾土蠻,西合俺酋,皆此人為之,比之黃酋,反為難制。然俺答既已帖服,黃酋素不附之。昨已令薊人散佈流言於邊外云,「昆都與吾有約,將合兵以擊土蠻」。虜性多疑,必相猜忌,則此酋亦孤立,無能為也。如再言封王事,可以好語款之云,「俺答汝兄,倫序為長,且首發歸順之端,又執吾叛人,奉吾約束,朝廷嘉其悃誠,故厚賚而王之。汝頻年為患,於中國未有尺寸功,何得遂與汝兄等?我皇上並包兼容,何惜一王號而不汝畀,但於事體,有未順耳。汝若能依汝兄之言,遵奉約束,堅守盟誓,二、三年後,當與汝奏聞朝廷,一體封王加賚。若欲借此事以啟釁,則我惟有一戰耳。」渠聞此言,必不敢動。量此孤虜,以上谷一鎮之兵當之,東連雲朔,彼雖入,亦不足畏也。(書牘四《答總督王鑒川計處黃昆二虜》)
廣事之壞,已非一日,今欲振之,必寬文法,假便宜乃可。近來議者紛紛,然朝廷既以閫外托公,任公自擇便宜行之,期於地方安寧而已,雖彈章盈公車,終不為搖也。(書牘四《答兩廣殷總督》)
比者奉翰教,薄冗未能隨答,然諸所請者,一一具如尊指,屬所司復行矣。堯山少司馬(吳百朋)行時,已屢囑之云:「宣大事體,與他鎮不同,北門有寇公,諸無足慮者,歸來但可告成事耳。無煩刻核,徒亂人意。」然此公爽朗闊大,必能成也。(書牘四《答王鑒川》)
天下之勢最患於成,成則未可以驟反。治之勢成,欲變而之亂難;亂之勢成,欲變而之治難。(文集十一《雜著》)
在廣西方面,當殷正茂由廣西巡撫調任兩廣總督的時候,繼任的是郭應聘。這時府江瑤也起了一次大動亂。府江是從桂林到蒼梧的桂江,在陽朔到昭平三、四百里這一段,兩岸都是瑤山。瑤人進攻永安州、荔浦縣,擄去知州楊惟、都指揮胡潮。桂江交通中斷,各縣城門,白天都不敢開,形勢嚴重極了。居正一面吩咐應聘調集大軍,一面說:
居正決定了辦法,東廠的訊問只是初審,居正奏明神宗,交掌錦衣衛左都督朱希孝和左都御史葛守禮以及馮保復審。葛守禮和馮保當然責無旁貸。希孝是第二名靖難功臣成國公朱能之後,第六代成國公朱希忠之弟。明朝自成祖以後,特別看重靖難功臣,第一名靖難功臣淇國公丘福的後代削除了,所以成國公是當時的第一世家。加以希忠、希孝,自世宗以來,都是特蒙思寵的勳臣,居正提出希孝,正是看重他的資望。但是事情卻把希孝難住了,他和希忠商量。遵照馮保的計劃吧,他們不願意得罪士大夫;遵照良心吧,他們又不願意得罪馮保。希孝認定了事情的困難,他向居正請教,居正教他再和楊博、葛守禮商量。審訊的經過相當複雜,但是這件事情的結果非常簡單。萬曆二年,希孝逝世,居正在他的神道碑記著:
隆慶六年居正當國以後,在節流方面,真是「錙銖必較」。神宗開館纂修《穆宗實錄》,居正上疏,請求免循舊例賜宴。他說:
「正是,」神宗說,「宮人們喜歡珠玉,但是朕在歲賜上,沒有一次不減省。」
百朋去後,著實做出一番成績。他以(一)糧餉、(二)險隘、(三)兵馬、(四)器械、(五)屯田、(六)鹽法、(七)番馬、(八)逆黨,一共八項考核邊臣。他對於宣大總督王崇古、宣府巡撫吳兌,以及山西總兵郭琥這一群人,都分別指出功過,奏請升黜。同時他對於大同總兵馬芳,嚴重地提出彈劾。他認定馬芳行賄,當然非嚴加懲處不可。百朋是閱視大臣,這一點完全沒有做錯;但是居正是首輔,便不免有無限的遲疑。
事實上,居正還是感覺很大的困難。難在那裡?難在嘉靖、隆慶以來,積弱之勢已成。世宗時代的萎靡不振,不要管了;穆宗時代,又因為內閣中的鬥爭,幾個名臣的力量,都浪費在正負相消的局面中。居正說過:
「方逢時可代,」居正答。(參書牘五《與王鑒川言兢業邊事》)
居正的對付韃靼,也隨時考量到國家的財政問題。宣大邊外,俺答的問題解決了。隆慶五、六兩年的撫賞,所費不過萬餘,而所省己百餘萬,居正在給宣大總督王崇古的信上,曾經說起:「今所與虜者,國家不啻若九牛一毛,而所獲茲如此,若公與僕所為國謀者,忠乎否耶!」(書牘四《與王鑒川言虜王貢市》)他真有些自負。但是他對於薊遼,又是一種感想。薊遼邊外的「屬夷」請求加賞,他認為不值得。他說:
萬曆元年,潘季馴又和居正談起,也是懸念廣東的兵事。居正肯定地說:「廣事近以屬之殷司馬,此君才略,足以辦此,又假以便宜,兵食期一二年,當得蕩定。」(書牘五《答潘總憲笠翁》)果然就在這一年中,將廣東方面,逐步安定,只剩諸良寶、林鳳未平,不幸廣東軍隊,在進攻中,受到一些意外的挫折,居正和正茂再說:
來歲擬遣大臣閱視,大行賞罰。如猶玩愒難振,則僕自請如先朝故事,杖鉞巡邊。人臣受國厚恩,坐享利祿,不思一報,非義也。(同上)
「先生的話說得是,」神宗說,「先生公忠為國,所用的人那有不當的。」(參書牘六《答殷石汀言終功名答知遇》)
早吩咐停止了。伺候聖母用膳的時候,都很簡單,逢到節期,只有果宴。
隆慶六年六月以後,政權落到居正手中了。他的志願,是把整個的生命貢獻給國家。他還記得在五年冬天,正在內閣中的鬥爭,愈演愈烈,自己的政治生活,岌岌不保的時候,他曾經有過兩句偈語:
奏疏上去以後,奉聖旨:
昨會舍親西石公言:頃者內獄之起,眾情洶洶,獨公以為朝有人焉,無足慮者。此足以見公知我之深也。今士大夫親見僕行事,無一人知及於此者,而公乃在外得之,人之相去,豈不遠哉。(書牘五《答司馬萬兩溪》)
王大臣灌下一杯生漆酒,啞了;他不能誣賴高拱指使,也不能陳述馮保唆供,就這樣胡塗地交給刑部擬罪,得到斬首www.hetubook.com.com的處分。王大臣的無辜的血液,洗清高拱的被誣,但是沒有洗去居正的嫌疑。居正在給總理河道萬恭的信中說起:
「不是的,」楊博說,「但是只有相公,才有回天之力。」
汪司馬知足下素深,相待之禮,必從優厚,頃已面囑之,然渠亦自不俟囑也。但足下自處,又且務崇謙抑,毋自啟侮。昔李愬屬櫜鍵謁裴度於道,唐史美之。蓋重命使,所以尊朝廷也。司馬此行,於薊甚有關係,幸留意焉。(書牘四《與戚繼光》)
臣等竊聞堯之命舜曰,「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皋陶之論治曰,「率作興事,屢省乃成。」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苟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亦恐難以底績而有成也。
富國強兵,其實只是一件事:富國是中間的過程,強兵是終極的目標;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才談得上國防建設。居正當國之初,在軍事方面,廣東廣西的僮人,福建的人民,不斷起義,情勢固然相當嚴重,但是這些無關國防。重點只在北邊,這是對於韃靼的防禦。隆慶五年,俺答封貢的事情已經確定了,接後,吉能、切盡台吉這一群西部首領的貢市又告成功。北邊是安靜了,但是居正始終只認為這是停戰,不是和平。他永遠主張「外示羈縻,內修戰守」。他認為對於韃靼的方略,是「犬搖尾乞憐,固可投之以骨,如其狂噬,則大杖加焉。」(書牘三《答吳環洲策黃酋》)大杖始終要握在手裡。他的計劃,是足食足兵。他和王崇古也說過:
考成法的實施,在整理賦稅的方面,發生的影響最大。中國人受聖經賢傳的影響太大了。孟子見梁惠王,第一句便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又勸梁惠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政治家談到理財,好像做了一件虧心的事。漢武帝時代,桑弘羊領大農,在整個國家,因為對外戰爭,已經走上經濟崩潰的路線以後,居然靠著平準政策的運用,「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史記.平準書》)這是多麼大的貢獻,但是卜式對他的批評,只是「烹弘羊,天乃雨」。
「兩位以為我也願意這樣嗎?」他憤憤地說。
北邊的問題,暫時穩定了,但是廣東、廣西和四川還需要處分。處分的方法,第一便要使得地方負責官吏,感覺地位的穩定。居正和神宗也說起:
到萬曆七年,在這方面,有了一些把握,居正才昌言道:
「一般的輿望都在楊公,」守禮說,「認定只有楊公能不殺人媚人。目前事情更吃重了,談不得已經說過,不便再說啊。」
應當節省的錢都節省了:光祿寺採辦的錢,世宗末年,每年用十七萬,現在只用十三四萬,節約的力量,一直支配到皇上的御廚。但是節流只是一個方面,主要的方面還是開源。考成法實行了,開源便得到合法的立場。考成法是一根鞭子,它的目標是督促一切政務的進行。但是在財政方面,考成法的成績最顯著。居正說過:「考成一事,行之數年,自可不加賦而上用足。」(書牘七《答山東撫院李漸庵言吏治河漕》)這一句揭開居正的懷抱。
萬曆元年,四川方面發生平定都掌的軍事。都掌「蠻」盤據敘州府高、珙、筠連、長寧、江安、納溪六縣地方。「蠻」首據九絲山、雞冠嶺、都都寨、凌霄峰、四出擄掠,成為四川心腹之患。四川巡撫曾省吾決心進兵,居正也認為「都掌為害多年,不容不除」。(書牘五《與蜀撫曾確庵計剿都蠻之始》)省吾調兵十四萬,奏留總兵劉顯統兵出發。劉顯在福建平倭,和俞大猷、戚繼光齊名,但武官的積習太深了,貪贓行賄,不守法紀,一切的事都有,這時正被劾罷。居正和省吾說:「若其人果可用,不妨特疏留之,立功贖罪;如不可用,則當別授能者。公宜以此意明示劉顯,俾鼓舞奮勵;如玩寇無功,必將前罪並論誅之,不敢庇也。地方大事,唯公熟計之。」(同上)三月中,劉顯準備完成,一舉擊破凌霄峰;居正再寄書省吾,督促追擊:
廣東離北京太遠,地方又太富庶了。中央鞭長莫及,吏治不能澄清,貪官愈多,民憤愈大。政治的不良,成為地方治安的大禍。嘉靖中年以後,和平、龍南一帶,李文彪、謝允樟、賴清規,都稱王,佔據江西、廣東交界的地方,但是政府因為受到倭寇的牽掣,始終無力應付,直到四十四年,才算稍為安定一下。隆慶年間,惠州藍一清、賴元爵,潮州林道乾、林鳳、諸良寶,瓊州李茂都起事了,整個的社會,不能安定。居正曾經說過:「嘉、隆之間,廣州處處皆盜,議者謂嶺表非我版圖矣。」(書牘十一《答兩廣劉凝齋言賊情軍情民情》)形勢真是非常的嚴重。隆慶五年八月,高拱和居正商定,調殷正茂總督兩廣軍務,決定進兵。居正和正茂說起:「治亂國,用重典。廣固亂國也,其勢非用兵威以震盪之,奸宄不畏,良民無依。」(書牘四《答兩廣殷石汀計剿廣寇》)以後募浙兵,發馬價,一切都由正茂放手去做。居正當國以後,更和正茂說:
臣居正當先帝時,曾上《便宜六事》,內《重詔令》一款,亦嘗亹亹言之,隨該吏部題復,欲各衙門皆立勘合文簿,事下各撫按官,皆明立程限,責令完報,然亦未聞有如期令而以實應者。甚者寢格如初。茲遇皇上躬不世出之資,勵精圖治,百執事亦皆兢兢務修其職業,無敢以玩愒弛廢者;獨所謂考言屢省者,尚未加之意焉,竊恐致理之道,有未盡也。查得《大明會典》內一款,「凡六科每日收到各衙門題奏本狀,奉聖旨者,各具奏目,送司禮監交收;又置文簿,陸續編號,開具本狀,俱送監交收。」又一款,「凡各衙門題奏過本狀,俱附寫文簿,後五日,各衙門具發落日期,赴科註銷,過期稽緩者,參奏。」又一款,「凡在外司、府行門,每年將完銷過兩京六科行移勘合,填寫底簿,送各科收貯,以備查考,欽此。」及查見行事例,在六科,則上下半年,仍具奏目繳本;在部院,則上下半月,仍具手本,赴科註銷。以是知稽查章奏,自是祖宗成憲,第歲久因循,視為故事耳。
元年,戶部尚書王國光奏稱:
凌霄既破,我師據險,此天亡小丑之時也。宜乘破竹之勢,早收蕩定之功。計蠻眾不過數千,我師當數倍之,無不克者。攻險之道,必以奇勝,今可徵兵積餉,為坐困之形,而募死士,從間道以搗其虛。……若不奮死出奇,欲以歲月取勝,此自困之計。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惟公熟計之。劉帥功名,著於西蜀,取功贖過,保全威名,在此一舉。其一切攻圍之計,宜聽其自為便利,勿中制之,唯與之措處軍前賞功募士之費。計軍中一月當費幾何,與其曠日遲久,不若暫費速罷之為愈也。(書牘五《與蜀撫曾確庵計剿都蠻》)
居正的一番苦心,沒有得到同僚的諒解,但是他對於北邊的佈置,始終是著著不懈。對於九邊重鎮,他派人巡閱;對於九邊督撫,他注重人選:這是對內的事。他對外的策略,也是不斷籌措。北方的韃靼,除了土蠻一支以外,俺答這一個系統,已經通過封貢手續,和明朝處在停戰狀態中了。俺答對於幾個重要的領袖,如他的胞弟昆都力哈,胞侄永邵卜、吉能,以及他的兒子黃台吉,本來是可以指揮的,但是因為那時的韃靼,是一個組織不健全的部族,實際不能合作。居正的計劃是要儘量地使他們分離為無數的單位,單位的增加,便是力量的減小。韃靼沒有聯合向北邊進攻的能力,國家的安全便增加一層保障。
僕與馬、趙,素不識面。異時當國者之家奴,率與邊將結拜,鮮不受其啖者。自僕任事以來,內外隔絕,幸門盡墐,朝房接受公謁,門巷間可張羅,亦無敢有以間語譖言,入於僕之耳者,又何所私庇於人。即此兩人之狡猾無狀,僕豈不知?第以其俱嚄唶宿將,部下又多獷少,代者未必能馭,即有瘢纇,猶可驅策而用之。貢市羈虜,本難久恃,猝有緩急,無可使者,故為保全,徒以為國家耳。士大夫乃獨不諒鄙心,謂之何哉!(書牘五《答薊鎮巡撫言優假將官》)
也許他們說得太熱切了一點,居正有些氣憤了。他不期望一般人的諒解,然而他不能想像平生所欽佩的人也會對自己懷疑。
他認定嘉靖年間的廢弛,和隆慶年間的混亂,一切的癥結只是紀綱不振。所以他入手的方略便是整飭紀綱。明代掌握政權者的武器是京察,京察的大權在手,便可以澄清吏治,整肅官常。就在隆慶六年七月間,居正奏請舉行京察,五品以下的由吏部、都察院會同考察,四品以上的責令自陳。京察終了,十六日神宗下詔戒諭群臣,這是居正的手筆:
臣等竊見近年以來,章奏繁多,各衙門題復,殆無虛日。然敷奏雖勤,而實效蓋鮮。言官議建一法,朝廷曰「可」,置郵而傳之四方,則言https://www.hetubook.com.com官之責已矣,不必其法之果便否也。部臣議厘一弊,朝廷曰「可」,置郵而傳之四方,則部臣之責已矣,不必其弊之果厘否也。某罪當提問矣,或礙於請託之私,概從延緩;某事當議處矣,或牽於可否之說,難於報聞。徵發期會,動經歲月,催督稽驗,取具空文。雖屢奉明旨,不曰「著實舉行」,必曰「該科記著」,顧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恒藐藐。鄙諺曰,「姑口頑而婦耳頑」,今之從政者殆類於此。欲望底績而有成,豈不難哉?
禮部尚書陸樹聲因為對於內閣感到不愉快,請求致仕,居正託樹聲的弟弟樹德去挽留,但是樹聲去志堅決,只得由他去了。居正自己到樹聲家中,要他椎薦替人,樹聲推薦南京禮部侍郎萬士和。十二月間,禮部尚書也換了人。
居正的時代,國庫的主要收人是田賦,惟有對田賦有把握,才談到整理財政,才談到富國。隆慶五年已經有過徵賦不及八分,有司停俸的詔令。(《明史》卷一二七《蕭彥傳》)神宗登極以後,下詔:隆慶元年以前的積欠,一概豁免,隆慶四年以前的積欠,免三徵七。(《明史》卷二二九傅應禎傳》)換一句講,便是隆慶五年以後的積欠,一概追繳,同時還得追繳以前三年的七成積欠。考成法實行以後,規定徵賦不足額的,巡撫和巡按御史聽糾,府、州、縣官聽調。事態確實有些嚴重了。從書生的立場看,一切只覺得操切,但是除了整理田賦以外,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有什麼方法可以增加國庫收入,彌補歲入、歲出的巨大的差額?
昆婦愚悍,似無來期,永邵卜雖為所牽,終貪嗜關市財物,可招而致,然皆無足為輕重,第常以大義責之,時出小利誘之,毋令東合土蠻,為薊鎮害,足矣。(同卷《與王鑒川言虜王貢市》)
自嘉靖以來,當國者政以賄成,吏朘民膏以媚權門,而繼秉國者又務一切姑息之政,為逋負淵藪,以成兼併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貧,國匱民窮,病實在此。僕竊以為賄政之弊易治也,姑息之弊難治也。何也?政之賄,惟懲貪而已,至於姑息之政,依法為私,割上為己,即如公言,豪家田至七萬頃,糧至二萬,又不以時納。夫古者大國公田三萬畝,而今且百倍於古大國之數。能幾萬頃而國不貧!故僕今約己敦素,杜絕賄門,痛懲貪墨,所以救賄政之弊也;查刷宿弊,清理通欠,嚴治侵漁攬納之奸,所以砭姑息之政也。上損則下益,私門閉則公室強。故懲貪吏者所以足民也,理逋負者所以足國也。官民兩足,上下俱益,所以壯根本之圖,設安攘之策,倡節儉之風,興禮義之教,明天子垂拱而御之。假令仲尼為相,由、求佐之,恐亦無以逾此矣。今議者率曰:「吹求太急,民且逃亡為亂。」凡此皆奸人鼓說以搖上,可以惑愚暗之人,不可以欺明達之士也。
明代的軍隊,久已是一個腐化的機構,從下層到上層,是層層的剝削。總兵官是最上層的了,他再把剝削所得,分潤京官。科道受賄,兵部受賄,有時大學士也受賄。舞弊貪贓,成為一般的風氣。遇到清明的高級長官,談不到賄賂,總兵官便和長官的家丁聯絡,高級長官也難免受到一些嫌疑。明朝中葉以後,武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正在逐日地低落。當他們到兵部領取公文的時候,三軍司命的總兵官,都要長跪,這是奴才,不是長官。他已經取得奴才的身分,那麼和大官的家丁聯絡,也正是恰巧適合,整個國家的命運,付託給這一群人物,不能不算是前途的大慮。居正看到這一點,所以到萬曆元年便有西北邊用書生為將的意念。(書牘五《與王敬所論大政》)書生受的文化陶冶多了,自然會比較地注重名節和操守。這是後話。但是隆慶六年,居正還是遲疑。吳百朋彈劾馬芳的奏摺到了,言官們又在彈劾宣府總兵趙奇,居正只是說:
統治者下了鎮壓的決心,正茂當然出力,萬曆元年四月,潮州一帶的軍事成功了,只有林風和部下出海,在福建、廣東的海岸線活動,最後完成他在海外發展的使命。
居正當國以後,他的主張是富國強兵。要強兵便先要富國。富國不外是開源、節流。在這兩方面,他都盡了最大的努力。考成法是開源,在考成法以外,當然還有節流。
國勢強則動罔不吉,國勢弱則動罔不害。譬人元氣充實,年力少壯,間有疾病,旋治旋愈,湯劑針貶,咸得收功:元氣衰弱,年力衰憊,一有病患,補東則耗西,實上則虛下,雖有扁盧,無可奈何!(同上)
幸虧隆慶末年的積弱,還沒有到不可救藥的境界,這是一個關鍵,居正決不能放過。他正預備實現自己的主張:「是以君子為國,務強其根本,振其紀綱,厚集而拊循之,勿使有釁,脫有不虞,乘其微細,急撲滅之,雖厚費不惜,勿使滋蔓,蔓難圖矣。」(同上)
隆慶六年過去了,次年改元萬曆,是年正月庚子,發生王大臣之獄。
居正對於江南的大地主,印象太壞了。他還記得徐階和他談起的話,「異時每聞存翁言,其鄉人最無天理」。及近時前後,官於此土者,每呼為鬼國,云「他日天下有事,必此中創之」。他說:「蓋謂朝廷之政令,不能行於此地,而人情狡詐,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為人之所不敢為故也。」(書牘七《答應天巡撫論大政大典》)但是他對於他的辦法,具有信心;他不怕時人的攻擊,而且也相信終會得到大眾的諒解。他說:
「已經和他說過了,」楊博說。
把酋之子,不知何如。僕料黃酋必思東並,今當扶植青把都,使之力抗黃酋。黃酋若有東並之志,只可責之以大義,亦不必力禁之。待其兩敝而歸命於我。(書牘四《咎總督王鑒川計處黃酋》)
居正對於國事的計劃,是在穩定中求進展。他整頓賦稅,節省支出,為國家安定經濟的基礎。對於北邊的國防,他是一面分化韃靼,一面整理軍實。對於南方的動亂,他用最大的努力加以鎮壓,勞師費財,一點都不顧惜。這些動亂的原因,他明明知道是由於政治的不良,因此他的責任應當是努力改進當時的政治情況,但是他的措施,止是對於起義農民和少數民族的無情鎮壓。居正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這裡完全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的兇狠面貌。
兩江寇盜,(廣西有左江道右江道,故云兩江)為患久矣,異時居官者,皆畏首事,莫敢發,故其患滋甚。今乘古田之餘威,(今廣西古化縣。隆慶四年殷正茂、郭應聘平古田)用足下之妙算,殲此狐鼠,諒不為難。但炎荒瘴病之地,屯數萬之眾,役不宜淹久,貴在臨機速斷,沉謀遄發,先並力以破其一巢,則餘賊自然破膽,次第可平。若以三萬之餉,與之相持於欽、岑之間,使賊跧伏溪洞,以逸待勞,非計之得者也。兵機不敢遙制,特獻其瞽見如此,惟高明采擇焉。(書牘四《答兩廣郭華溪計剿廣寇》)
「賢臣才是寶貝,珠玉有什麼用處!」神宗說。
在舉行察典的當中,居正對於「以言干政」的人,確實去了幾個,他自己也說「芝蘭當路,不得不鋤」。但是在執行的時候,居正自有相當的分寸,所以在慰留張佳胤的書中,引用韓愈「蔡人即吾人」一句;後來《與南台長書》(書牘六)又言「或曰,『某為新鄭(高拱)之黨,不宜留之。』或曰,『某為新鄭所進,不宜用之。』紛紛藉藉,日引月長,甚無謂也!」他在當時,曾把自己的主張和楊博說起;後來又和李漸庵說:
事情本來很簡單。這一天神宗在乾清宮,看到一個人,神色倉惶地走過,吩咐左右把他拿下。經過訊問之後,才知道這是王大臣,從薊州來的一個逃兵。逃兵的處分也還簡單,但是消息到了馮保,便不簡單了。馮保認定這是一個機會。他想起高拱,真是恨之切骨。高拱已經卸任回籍了,但是馮保的怨恨沒有消滅。惟有血、血、血,才能洗盡馮保的怨憤。王大臣送到東廠了,經過東廠的搜檢,王大臣身上,果然搜出刀來。證物有了,這一定是行刺,而且在乾清宮外走過,不是謀刺皇上是刺誰呢?誰主使的?東廠所錄的供詞裡明明寫著,是高拱主使的。兇手有了,凶刀有了,主使的人也有了,馮保決定要徹查這一件案子。
這時是十六世紀,社會革命的呼聲沒有發動,平均地權的主張沒有提出。有心的當局只有從「摧豪強,抑兼併」的途徑入手。隆慶三年海瑞為應天巡撫,他的目的便是摧殘大戶。貧農的田產併入大戶的,海瑞設法替他們奪還,實行他所看到的社會政策。後來萬曆十五年海瑞在南京死了,小民罷市,當他的棺樞出城的時候,沿江號哭相送的人,百里不絕,但是隆慶四年,海瑞就因為「魚肉搢紳,估名亂政」的名義被劾,解除應天巡撫。這裡看出當時的地主利益和小民利益的衝突,而為了國家對付地主的大臣,又常常因為地主階級的勢力而終歸失敗。居正和海瑞的立場,本來不是絕對一致的,但是他對於海瑞的去職卻絕對同情,所以他說:「至於海剛峰之在吳,其施雖若過當,而心則出於為民;霜雪之後,少加和煦,人即懷春,亦不必盡變其法https://m•hetubook.com.com以徇人也。」(書牘十四《答應天巡撫朱東園》)
孔子論政,開口便說「足食」、「足兵」。舜令十二牧曰,「食哉維時。」周公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何嘗不欲國之富且強哉?後世學術不明,高談無實,剽竊仁義,謂之「王道」,才涉富強,便云「霸術」。不知王霸之辨,義理之間,在心不在迹,奚必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也?僕自秉政以來,除密勿敷陳,培養沖德外,其播之命令者,實不外此二事。今已七八年矣,而閭里愁嘆之聲,尚猶未息,倉卒意外之變,尚或難支,焉在其為富且強哉!(書牘十一《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談王霸之辨》)
願以深心奉塵刹,不於自身求利益。
朕覽卿等所奏,戶部銀兩缺乏。內庫亦缺銀兩,朕方取。既這等說,且取十萬來。卿等傳示,不必再來奏擾。(附前疏)
我們以為張公在朝,當行帝王之道。現在看他的議論,不過是富國強兵,僅僅這樣,真真使人失望。
但是居正保全不得了。吳道南正在攻擊居正,認定他是包蔽馬芳,忽略吳百朋。怎樣辦呢?馬芳免職了,同時居正再給百朋去信:
這還是隆慶五年的事。居正對於北邊的國防,永遠沒有鬆手。但是他對於一般人談守邊設險的計劃,總還不能放心。隆慶初年,有人提議沿邊種樹,居正就說「種樹設險,固是守邊要務,但如議者所言,決無成效。」當時大家不以為然,但是儘管種了多年的樹,一株也沒有長成。居正只有切實地說:
明朝對於江南和浙西的稅額特重,尤其是蘇州府。明初蘇州府歲徵秋糧二百七十四萬六千餘石,和浙江全省相等,實在是一個駭人的數字。因此反而造成土地集中的情勢。貧農的生活困難了,田地賣給富家;富家的勢力擴大了,不但坐食田租的收入,而且因為地位優越,可以獲得減免的特惠。大地主的地位從此形成。大地主在減免的時候,可以優先享受;在科役的時候,可以設法避免;甚至在徵稅的時候,可以任意拖延。一切的利益都歸大地主;一切的負擔都歸貧農。到了貧農擔負不了的時候,於是便把田地賣給地主,從小農的地位,降為佃農。有的貧農索性連同土地和自由,一齊賣給地主,於是成為農奴;農奴對於主人,固然喪失平等的身分;但是對於國家,反而獲得意外的自由,催租科役的差人,從此不會上門。就是這一點,便可以引起小農的羨慕。有時小農的經濟狀況,還不十分困難的時候,自己也會到大地主家裡,請求收為農奴,這就是所謂「投靠家人」。
居正對付韃靼的計劃,是充實邊防,準備隨時出擊,同時利用一切機會,使韃靼分裂。這樣一來,北邊的敵人,只是散漫的部落而不是整個的集體,無形中減輕北方的威脅,北方的軍隊,便隨時有決勝的可能。在這一點,很有些類似帝國主義「分而滅之」的政策,但是中間有一個絕大的區別。帝國主義的目標,是對於敵人,加以奴役或剿滅;居正的目標,是容許敵人的存在,而消弭敵人的威脅。帝國主義是攻勢的,居正是守勢的;帝國主義只希望片面勝利,居正卻希望雙方共存。中國強盛的時候,對外採取的方略,經常和居正的主張一致,這是中國文化和近代帝國主義的區別。
這一年的冬天,居正在日講的時候,請求次年正月早開日講,不必設宴,並免元夕燈火。神宗真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說:
所以從經濟的立場講,國家和大地主顯然地成為對立的形勢。大地主的勢力愈擴大,國家的歲入便愈減少。因為大地主的拖欠賦稅,以及投靠家人的逃避徭役,於是國家不得不把賦稅徭役分攤到無力拖欠或逃避的小農。其結果更把小農驅入佃農或農奴的地位,越發增加大地主的勢力。國家的力量,只增加事態的嚴重。
吳中事勢已極,理必有變。今得丈稍稍振刷,使知朝廷法紀之不可干,上下分義之不可逾,汰其太甚,而無至於𨂂盭橫決,而不可收拾,則吳尚宜尸祝公以報德,而可以為怨乎!嬰兒不剃頭則腸痛,不㨽痤則浸疾,然剃頭、㨽痤,固不能止嬰兒之不啼也。近來彼中人,不獨側目於丈,且推本於僕,造為橫議,欲以搖撼國是,如昨南餘云云,意皆有所由來,故不得不一創之。今上意已定,正論不搖,丈宜自審畫,無為山鬼所惑。(書牘七《答應天巡撫宋陽山》)
懷遠之兵,既未得天時地利之便,暫宜解歸,以俟大舉。若有他巧可取之,尤妙矣。此事若非縣令苛急,亦未遽叛。事之未形,一夫制之有餘,禍端已構,數萬人取之不克,至兵連禍結,師老財費,使朝廷廑南顧之憂,疆場有不討之賊,彼激亂啟釁者,死何足恤哉!以是知天下之事,推知幾識微者,可與圖成,而輕躁鋒銳者,適足以僨事階亂而已。(書牘五《答巡撫郭華溪》)
去年、當主少國疑之時,以藐然之軀,橫當天下之變,比時唯知辦此深心,不復計身為己有。(書牘五《答李中溪有道尊師》)
國初天下州縣存留夏稅、秋糧,可一千二百萬石,其時議主寬大,歲用外計贏銀百萬有餘。使有司歲徵無缺,則州縣積貯自豐,水旱盜賊,不能為災患。今一遘兵荒,輒留京儲,發內帑。由有司視存留甚緩,苟事催科,則謂擾民,弊遂至此。請行天下撫、按官,督所司具報出入存留逋負之數,臣部得通融會計,以其餘濟邊:有司催徵不力者,悉以新令從事。(《明史》卷二二五《王國光傳》)
朕以幼沖,獲嗣丕基,夙夜兢兢,若臨淵谷,所賴文武群臣,同心畢力,弼予寡昧,共底昇平。乃自近歲以來,士習澆漓,官方刓缺,鑽窺隙竇,巧為躐取之媒,鼓煽朋儔,公肆擠排之術,詆老成廉退為無用,謂讒佞便捷為有才。愛惡橫生,恩仇交錯,遂使朝廷威福之柄,徒為人臣酬報之資,四維幾至於不振;九德何由而咸事。朕初承大統,深燭弊源,亟欲大事芟除,用以廓清氛濁,但念臨御茲始,解澤方覃,銛鋤或及於芝蘭,密網恐驚乎鸞鳳,是用去其太甚,薄示戒懲,餘皆曲賜矜原,與之更始。《書》不云乎?「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朕方嘉與臣民,會歸皇極之路,爾諸臣亦宜痛湔宿垢,共襄王道之成。自今以後,其尚精白乃心,恪恭乃職,毋懷私以罔上,毋持祿以養交,毋依阿淟涊以隨時,毋噂遝翕訾以亂政。任輔弼者當協恭和衷,毋昵比於淫朋,以塞公正之路。典銓衡者當虛心鑒物,毋任情於好惡,以開邪枉之門。有官守者,或內或外,各宜分猷念以濟艱難。有言責者,公是公非,各宜奮讜直以資聽納。大臣當崇養德望,有正色立朝之風;小臣當砥礪廉隅,有退食自公之節。庶幾朝清政肅,道泰時康,用臻師師濟濟之休,歸於蕩蕩平平之域;爾等亦皆垂功名於竹帛,綿祿蔭於子孫,顧不美歟?若或沉溺故常,堅守舊轍,以朝廷為必可背,以法紀為必可干,則我祖宗憲典甚嚴,朕不敢赦。百爾有位,宜悉朕懷,欽哉故諭!(見奏疏二《戒諭群臣疏》)
他對於政治的認識,是只有把握,沒有放棄;只有前進,沒有後退;只有犧牲,沒有畏縮。現在是他的時代了。萬曆元年,他曾講到這時的心理狀態:
天下事豈有不從實幹而能有濟者哉!(同卷《答凌洋山言邊地種樹設險》)
道昆去後,一切很順利;事畢上疏,議額餉,議增設墩台,都是些例行公事。居正給他去信說:「敷奏明切,文辭粹美,讀之再過,嘆挹彌襟。」(書牘五《答汪司馬南溟》)道昆本來只是一個文人,文人的才能,只有在文辭方面表見;所幸薊遼是譚綸、戚繼光經營的局面,居正沒有什麼不放心。
隆慶五年,謠傳昆都力哈(即把都)和吉能死了,居正準備扶植把都的兒子青台吉,使他和黃台吉對抗。他說:
隆慶六年十月,一切煩雜的事,都有了頭緒,居正實行派遣大臣巡邊的計劃:第一,兵部左侍郎汪道昆巡視薊、遼;第二,兵部右侍郎吳百朋巡視宣、大、山西三鎮;第三,兵部侍郎協理京營戎政王遴巡視陝西四鎮。這三位都是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恰恰是居正的同年。這一次閱視的成績,並不十分完滿,在居正和百朋、王進的私交上,更發生了不小的裂痕。
「皇上說到這一點,真是社稷蒼生的福澤。」居正切實感到少年皇帝的「聖明」,同時也替戶部寬心。他知道歲出方面,又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開支。這年內承運庫太監崔敏上疏請買金珠,奏疏發交內閣,居正看到以後,立即封還,切實給他一個否認。
僕一念為國家,為士大夫之心,自省脫誠專一,其作用處,或有不合於流俗者,要之欲成吾為國家為士大夫之心耳。僕嘗有言,「使吾為劊子手,吾亦不離法場而證菩提。」又一偈云,「高岡虎方怒,深林蟒正嗔,世無迷路客,終是不傷人。」丈深於佛學者,豈不知此機乎?(書牘八《答奉常陸五台論治體用剛》)
在邊疆方面,最重要的變動是宣大總督的更換。宣大是當時最重要的地方,對付俺答封貢,王崇古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崇古需要休息了,居正提出方逢時。一次在文華殿上,神宗問道: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