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質樸的索忍尼辛
(全書完)
索忍尼辛是本世紀文學的重鎮,是一位不世出的卓然不群、立在世界文壇峰頂上的人物。他的風範、他的容貌、他的言論,甚至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對世界文壇、甚至國際政治有深遠的影響。他在自由中國的臺灣訪問、演講所造成的震撼與迴響,是他畢生難忘的經驗;因為在這裏有最能激賞他的讀者與最喜愛他的聽眾。
木塊開始爆裂,螞蟻跌跌撞撞從木縫裏走出來,繞著圈,絕望地亂跑。牠們在木塊頂端跑,火焰烤著,牠們就打轉。我抓著木塊,轉向一邊,許多螞蟻就逃到沙土裏去,或者松針上去。
我與索氏訂交始自出版他的反共名著《古拉格群島》,在過去維持了七、八年的文字交,信函的往還並不多,而且與索氏簽訂的幾種契約,多半是假他的代表杜藍的手筆。但當第一部《古拉格群島》中文版出書時,索氏十分高興,立刻將他簽名的書與m.hetubook.com.com照片寄給我,並在信中要求要在書內印上「本書與索忍尼辛正式簽署版權協定,獨獲全球唯一中文翻譯與發行權」字樣以示鄭重。以後的幾封信多半是告知一些原著與英譯技術上的細節,及他用《古拉格群島》版稅設立蘇俄被迫害人民的基金。而最後當《古拉格群島》三部出齊後,他欣然為中文版用俄文寫了序,在那篇序言中,對中國讀者的期許極深,與他〈給自由中國〉的演講大致相同。我與索氏的交往雖僅限於文字,但對其為人心儀已久,所以當我們在臺北碰面時,便好像老友那樣隨便交談起來。本來照吳三連文藝基金會的安排,索氏用俄語談話,由木村浩譯為日語,再由吳豐山譯為國語,但我們見面後,便直接用英文交談,省去了日語的翻譯,顯得親切多了。索忍尼辛談事情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不喜歡轉彎抹角說一些無謂應酬的贅詰,而這就是索忍尼辛的個性,他不僅不擅,更是厭惡虛偽的酬酢。他衣著一向不修邊幅的,那和_圖_書天只穿了件鐵灰色的舊襯衫。你絕少看到他正式穿上西裝打起領帶的樣子。他向來不重視物質享受,生活極端簡樸,每日兩餐,以蘇俄黑麵包為主。除寫作以外,喜歡作戶外勞動,揮斧砍柴,栽種花木。他選擇在美國寄居的山莊,頗有點像他的故鄉。他是一位熱愛鄉土的作家。他曾一再遺憾的強調:「一個作家離開了他的鄉土,便失去了他寫作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所以他寧受俄共的迫害,也不願離開俄國,後來為蘇俄當局放逐,才不得不忍痛離開他的祖國。可以說索忍尼辛是一位十分眷戀故鄉的人物,這在他的作品中,特別是他的散文詩中,可以看出他那摯愛鄉土的情懷。
我把一塊木塊擲到火裏,沒有注意到木塊上有螞蟻寄生著。
火和螞蟻
索氏除秉其震撼天地的春秋之筆,寫幾百萬字大部頭的書之外,他也擅寫長詩、短篇小說和-圖-書與散文詩。他在集中營時曾寫了一萬多行長詩,詩成稿毀,而以其超人的記憶力默記下來,但可惜未能出版。在與索忍尼辛正式簽署的中文版權契約中,除《古拉格群島》之外,另外僅有的一本就是《索忍尼辛短篇小說及散文詩集》(道聲出版社於六十五年七月出版)由陳克環女士翻譯小說,周增祥先生翻譯散文詩。陳克環在譯後記中說:「索忍尼辛為文,在矜持的憂鬱之中帶著幽默意味,此種風格亦代表了他在暴政之下爭取自由的意志與人格。」索氏的短篇小說計六篇:《梅蒂尤娜的木屋》、《一切為了主義》、《復活節游行》、《古戰場的守護神》、《右手》、《克萊齊托夫卡車站事件》,共約二十萬言,可惜陳女士已經作古,不然索氏的來訪一定會帶給她極大的鼓舞與興奮。散文詩部份由翻譯小品文的能手周增祥執筆,索氏的散文詩都很短,共十六篇:〈呼吸的自由〉、〈湖〉、〈小鴨〉、〈詩人的骨灰〉、〈榆木〉、〈回想〉、〈河上城市〉、〈小狗〉、〈舊桶〉、〈
和*圖*書
村景〉、〈背包〉、〈火和螞蟻〉、〈山中風雨〉、〈河畔行〉、〈清晨〉、〈哀國殤〉等。這位大作家在他心靈散步時寫出來的晶瑩小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諷歌,對上帝的崇敬,對俄羅斯鄉土的熱愛,以及對極權的抗議與對人類的同情。索忍尼辛真是一位道道地地的文以載道的作家,西方的書評家評介他的作品,認為已超過了朵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應是十分允當的評語。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索氏自遭放逐後便沒有真正快樂過。他除了用如椽的大筆寫出他胸中的塊壘以外,他沉靜寡言,悒鬱寡歡,滿懷悲愴。他雖慶幸住在極端自由、而且物質高度享受的美國,但他毫不受物質生活的腐蝕,仍然過著簡約而有規律的生活。他喜愛自由與民主,卻痛斥西方社會的濫用自由民主,以造成更多人民陷於共黨的桎梏。所以他在美、日的幾次重要演講中,都大聲疾呼,提出警告,而在對自由中國的演說中,也提醒我們不要沉湎在物質享樂中,而消沉了應有的鬥和*圖*書志。由各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出索忍尼辛是個先知型的人物。實際上他是一個虔誠的東正教(即基督教)教徒,曾數度警告蘇俄的東正教領袖不要與俄共們妥協。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曾抨擊西方國家喪失了原有的基督教精神,而以人文主義對付馬列,才會節節敗退,無力自救。索氏個人雖掙脫了俄共的枷鎖,但他卻時時刻刻不能忘記仍遭受迫害的祖國同胞,更不敢忘記陷身古拉格群島中千千萬萬待援救的受難軍魂。所以他才用《古拉格群島》這部書設立了救助在蘇俄被迫害者的基金。當我們了解了這位身在自由土地、而心繫苦難祖國的作家,便可以體認他的那種悲憫悽楚的特質了。
牠們才克服了恐懼,馬上就繞回頭,似乎有一種力量,把牠們拉回放棄的家園。有許多螞蟻爬回那燃燒著的木塊!爬上去,就在那裏毀滅。
可是奇怪的是牠們都不逃離災場。
最後抄錄一則他的散文詩,由這短短數行中可以竄見這位大作家的悲憫愴楚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