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重遊舊金山
一般的居民和遊客也喜歡到這城中之城來。華燈初上,各家酒樓舞榭、夜總會等,賓客盈庭,城開不夜。每到陰曆新年前後,葛蘭特街上綴滿了色彩鮮豔的燈籠(可惜多是日本式的),電炬通明,警局特准燃放爆竹,鑼鼓喧天,魚龍雜沓,各地的美國人,專誠趕來看熱鬧的很多。中國城乃成為一年一度的高潮。不過,這是限於葛蘭特街的景象。那是集中國式的精華,而展示於洋人之前的一種表演。
至於舊金山的地理環境,那更是毓山海之靈秀,集天地之菁華。美國的西海岸,面臨浩瀚汪洋的太平洋,在它中部,大地忽然有了一個缺口,讓海水通過一道窄港流進來,然後又向兩邊散開,好像Y字形,這Y的上面那叉,大部份是舊金山灣,左上角一小塊叫聖巴勃洛灣(San Pablo Bay),Y的一豎是金門海峽(Golden Gate Straight),下面是太平洋。換句話說,在太平洋和舊金山海之間,兩個半島,像螃蟹的一對巨螯,伸向中央。右面的巨螯是舊金山市,左面的則是馬林郡(Marin Country)。這兩螯中間的空隙是金門海峽,而在空隙的外口,現在已經用人工連接起來,那便是有名的金門大橋。外來的船隻,駛入金門大橋,通過金門海峽,再進入舊金山灣。駛往外地的船隻,也從這裡出口。據說舊金山海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好的天然海港。
這幾年來,我又陸續有三次機會路過舊金山。雖然每次也只是留上一二天,但是遊法卻和前次迥然不同。那些名勝既然已經去過,我當然不必再花錢坐遊覽車去重遊,我要看看地圖,翻翻旅行指南,然後或者徒步徜徉,或坐街車往返,有目的地也好,沒有目的地也好,把全盤的形勢了解一下,把真實的風味領略一番,加以思索,加以消化,其所得就和前之「惡補」全然不同了。雖然我在舊金山,總加起來也不過四五天,也只是「嚐其一臠」,識其一隅,固也願把我重遊舊金山的所見所感,加以記述。
據說大橋雇用著一批工人,擔任油漆工作,從這頭漆到那頭,要花五年才完成,待到最後工作告成時,開始的地方又要重漆。這批工人,就把終身的時間消磨在大橋的油漆工作上。在我最近一次去舊金山時,我專誠前往瞻仰金門大橋,並穿過地下道,在那橋堍的小花園中,一睹造橋總工程師史屈勞斯的銅像。像下只有一句銘詞:「造這頂橋的人」(The man who built the Bridge)。像,那麼的渺小,橋,那麼的偉大。是橋的偉大?還是人的偉大?
嚴格的講,中www.hetubook.com.com國城應該稱之為廣東城。因為這裡的居民幾乎百分之百是廣東人,講的是廣東話,過的是廣東式的生活。也有一部份年輕人講國語,有一回我到一家中國商店買東西,因為自己不會講廣東話,用英文問他們,結果那位店員對我說:你是不是中國人,為什麼不講國語?這裡雖然有一二百家中國菜館,但是除了一家「燕京飯店」外,其餘全是廣東的。燕京飯店以北方菜號召,賣鍋貼、水餃、酸辣湯、大滷麵,居然也吸引了不少客人。
當然,華僑也沒有忘記祖國,政府也沒有忘記華僑。我國在舊金山的總領事館,設在中國城附近的蒙高茂利街,廣東銀行的樓上。在領事館中,規模算得是大的。領事事務之外,也兼理商務。領事館還主辦了青年夏令營,以及利用週末,辦理補習班,讓華僑子弟們增加學習國語文的機會。在舊金山華人街,有華僑商會,有國民黨支部,經常和祖國保持聯繫,並顯示高度的愛國熱忱。
就規模來說,海灣大橋要比金門大橋大得多,它全長八哩餘。事實上,它是兩頂橋啣接而成,因為中間還經過一個小島。兩岸中間,跨過舊金山灣的時候,有許多橋墩,所以在工程設計上,就沒有太多的困難了。橋是分成上下兩層,上層行駛小轎車,下層行駛大型車輛和火車。造價是七千七百萬美元,較之金門大橋的三千五百萬美元,高出一倍以上。此外,架於李卻蒙和聖拉斐爾之間的橋,因為水面較狹,比起金門橋和海灣橋來,瞠乎其後,就很少人提起了。
以上已經把中國城說得很多,現在該談談整個的舊金山了。凡是去美國的人,都有一個印象,幾乎所有美國的城市,除了東部幾處古城以外,都是千篇一律的,尤其是西部。甚至連街名、店名,都有很多相同。這是因為這些城市,都是在最近一百年內,同是由東部來的拓荒者所建設,一切都有定型,摩天樓、大馬路、市政府、教堂、廣場、公園、停車場、紅綠燈,全脫不了窠臼。要是說有特色,那只有當地的天氣和自然地理形勢所造成的環境。
中國城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城,作為一個小城的條件,幾乎一應俱全。這裡有學校、有公園、有銀行、郵政局、報館、戲院、廟宇、醫院、青年會、商會等,而且都是道地中國人的。譬如郵政局裡貼的佈告全是中文的,電話局裡的接線生都講廣東話。有幾份中文報紙在這裡出版。這裡不但有中國人經營的廣東銀行,便是美國銀行也掛著中國招牌。這裡有十幾個學校,也是中國人開的。由小學一直到中學。每天都有中文課。天主教會、和*圖*書基督教會也在中國城辦學校,也一樣教中文。我住過中國人的青年會旅館,裡面有托兒所、健身房等設施。規模雖不大,倒也親切,房租低廉,只是房間內貼一張佈告:「請勿在臉盆內洗腳,君子自重」。似乎大煞風景,這可也是中國人不拘「小節」的「特色」吧!
但另一條路就迥然不同了。那就是由中國向東至日本,再橫渡浩瀚的太平洋而至美國大陸。這條路的往來頻繁,只是近百年來的事情。大洋把一切都隔絕了。中間雖然有一個夏威夷作橋樑,事實上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當東方的事物,突然在異地與西方接觸的時候,倉猝之間,無法溶解,無法混合,於是,就只有在大圈圈裡割出一個小圈圈,讓東與西分隔起來,對立起來。我想,這也許就是舊金山的中國城之由來。當然由於時間的推移,由於地域的連接,隔閡是容易泯滅的,文化是容易感染的,在某些方面,舊金山的中國城到今天已不能算是真正「中國的」了,但是,由於它的突出,反而受到重視,反而發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於是,外來的人既以此視作舊金山的特色,舊金山的居民也樂得以此來眩世惑眾,於是,中國城就和金門大橋一樣,成為舊金山的最鮮明的標誌,最大的號召。
把守著金門海峽外口的金門大橋,世界馳名,譽為近代工程上的一項奇蹟。這座橋工程的艱難,並不是由於其大(海灣橋比它大得多),而是由於它是世界上最長的單樑橋。從左面一個橋墩到右面一個橋墩,相距四千二百呎。如果多做幾個橋墩,工程當然要容易得多,但是把守金門海峽的大橋卻不能如此。因為通往海峽,進出舊金山灣的大輪船,實在太多了,要在上面架橋,必須要造成一個又寬又高的橋洞,讓往來的船隻,不受絲毫阻礙。
八年以前,我第一次路過舊金山,在那裡住了一天。為了節省時間,熟悉環境,我照例的搭乘遊覽車,在全城巡行了一番。所到的只是舊金山著名的幾處勝跡,如金門公園、漁人碼頭、海狗岩、聯合廣場、簽訂聯合國憲章的歌劇院等,當然也少不了金門大橋和唐人街。坐遊覽車的好處,就是可以花最短時間,看很多地方,而且有人導遊,替你講解。騙別人,騙自己,總算已經「到此一遊」了。可是它的缺點,便是隨著團體,按著路線,不容你有一點自由,喜歡看的不容你多看,不喜歡看的又非看不可。途中挑二三處下車瞻仰一番,其餘則匆匆而過。嚮導的嘴裡唸唸有詞,你邊聽邊看,來不及想,也來不及記。遊覽車逡巡於大街小巷,轉彎抹角,這樣一個新到的地方,連方向也搞不清楚,地形也https://m•hetubook.com•com弄不明白,惡性補習似的遊覽,除了可以對人說我已到過某地,遊過某處之外,確是一無所有了。
最後,再來看看這三面環水,突出於太平洋和金山灣之間的舊金山市區,和香港相似,它是一個靠海的山城,四十六平方哩的面積中,有四十三個山頭,所有的街道都有很陡的斜坡。舊金山有特別的行車規則,以適應這山城的特殊要求。古色古香的纜車,也是在這個環境下應運而生的。軌道中有一根鋼索,不停的在拉動,表示車子在那裡運行。
舊金山的人們把中國城稱為城中之城。作為一個中國人,遠隔重洋來到風俗人物異趣的新大陸,暫遊也好,久居也好,對於中國城,都會有一份異樣的情感。它像一塊有無比力量的吸鐵石,要把你吸過去。在舊金山的幾天,只要空下來,就想往唐人街跑。其實老是那幾條街,老是那幾家店舖,了無新奇,卻又不忍捨去。想來真也有些傻,中國的事物,國內有得是。好不容易出來觀光,應該看看別人家的東西,卻老是留戀著自己的一份。這種心情也實在難以解釋。
中國人對於舊金山的中國城固然有特殊的情感和興趣,但是中國城主要的卻是吸引美國人和其他各國的觀光客。我們也許可以這樣說,中國城的葛蘭特街是做的外國人的生意,賺的外國人的錢,而其他部份,則多半做的中國人的生意。葛蘭特街好像人身上的消化系統,吸收養份,滋養全身。葛蘭特街主要的是高級的紀念品店、傢具店、古董店,和豪華的酒樓。櫥窗佈置得美輪美奐,雕龍繪鳳,商品也是精緻而華麗,因為這裡可以賣高價,所以好的東西都集中到這裡來。所有舊金山的遊覽車都安排有參觀中國城的節目。
因為都是廣東人,所以廣東人到這裡來,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顧。這不一定由於畛域觀念。主要是習俗相同,交往方便,這裡有職業介紹所,替要找工作的華僑介紹。我看到一張招貼,上面寫著:唐番廚(即中國菜及西菜廚子)每月四五〇元,炒鑊(即只管炒菜)四五〇元,住家廚四五〇元,洗盤碗二五〇元,女子理貨員每週六〇元等等。除了同鄉觀念外,宗親觀念也相當發達,有各種姓氏的「公所」或宗親會等組織,各有各的會所。初到這裡的人找到同宗,陪著去宗親會所參拜祖先,就稱兄道弟,成為「自家人」,可以獲得很多的方便。遠在異國,舉目無親,也唯有藉著這種地域的血緣的關係,攀親認戚,來達到患難相共、緩急相助的目的了。
一整塊土地,中間給金門海和海峽挖成一個Y形,固然形勝天然,可是給相當寬闊的水域所阻隔,交通的不便可想和*圖*書而知。走陸路要繞大圈子,渡海的輪船,尤其麻煩,於是就要造橋。這個Y字上有三座主要的橋,最底下即金門海峽的進口處是金門大橋,Y的兩叉上,各有一橋,右邊是海灣橋(Bay Bridge),架於舊金山灣之上,由舊金山市通往奧克蘭。左邊是李卻蒙.拉斐爾橋,橋架於舊金山灣和雷巴勃海灣的交界處,連接李卻蒙(Richmond,在奧克蘭一邊)和聖拉斐爾(San Rafael,在馬林縣一邊),有著這三座橋,把一個大Y字截成一個小Y字,三塊主要地區可以呵成一氣,連貫起來,不知要增加多少交通上的方便。
位於美國大陸西海岸中部的舊金山,可以說是東方進入西方的接觸點,也是東方和西方的匯合點。我們在大體上可以這樣說,整個地球,南半球顯然是落後的,談不上什麼文化。世界的文化是在北半球上,而北半球的文化,則可以約分為東西兩大部份。我們不去管它高低上下,但東方和西方之截然不同,是最為顯著的。東方便是東方,西方便是西方。這東方和西方的接觸,有兩條路線,一條是老路,就是所謂絲路;那就是從中國大陸向西,經過印度、中東而去歐洲,這是一條陸路,而且已經有一二千年的歷史,儘管古代的交通阻塞,接觸並不頻繁,但是像接力賽一樣,可以從這一棒交給那一棒,傳遞久了,就有了緩衝的地帶,調和的區域,在感覺上就容易接受,而沒有特殊的區別。或者就是西方各國看不見中國城,或有中國城而並不被人另眼相看的道理。
至於其他部份的中國城,大街小巷,則是典型的一般中國風味。那裡多的是小雜貨店,販賣南北乾貨,油鹽醬醋,有出售鮮魚、鮮肉、活雞、活鴨的店舖(這在美國,都因超級市場的興起而看不到的),有懸壺濟世的中醫和中藥舖,有小茶館和麻將館……這裡的人,似乎和美國隔了很遠的距離,他們沒有那份緊張勁兒,你可以看到許多穿著對襟衫褲的老人,倚在櫃台上,用廣東話悠閒的和店裡的人談心。他們之中,有些是一輩子不會講英文,但這無妨於他的生活,因為他生活在「中國」。這才是中國,外國人把葛蘭特街當做中國,那可就有些買櫝還珠了。
談到天氣,舊金山真是一個理想的地方。全年氣溫,最高不超過華氏七十度,最低也很少到達冰點。我去的幾次,有盛夏,也有嚴冬,卻都是晴朗明媚,藍天白雲,惠風和暢。象徵和平的鴿子,翱翔空際,悠閒的白鷗,在海面戲水,空氣是那麼清澈,草木也終年充滿綠意。據說舊金山也有雨季,也有濃霧,但是為時都很短暫。令人有四季如春之感。舊金山的和*圖*書居民雖然有錢,但是很少裝冷氣機、裝紗窗。因為氣候根本沒有暴熱暴冷,也沒有蚊蟲和蒼蠅。在舊金山,沒有人燒煤,用的都是煤氣,空氣也特別清潔。
舊金山的中國城是在全市的東北角上。精華所在是集中在葛蘭特街(Grant St.),從波許街(Bush St.)開始,連接著約有七八個街區。然後以葛蘭特街為骨幹,向左右幾條直街和橫街伸張,大約有三萬中國人住在這裡,經營商業,從事各種活動。
舊金山本是一個新興的城市,一九〇六年四月一場大火,更把過去的基礎全部燒光,因此,你所看到的舊金山,是那麼嶄新,那麼整齊。大火誠然燒得慘烈,但是舊金山人有得是錢。舊金山所在地的加里福尼亞州,是美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年豐物阜,同時商賈輻輳,貿易頻繁,舊金山閃耀著光芒,像一顆明星,一顆金剛鑽。我們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形容舊金山,當不會過份吧!
Y上面兩叉所形成的那塊三角形地方,就是奧克蘭(Oakland),再北是巴克萊(Berkeley),是著名的加里福尼亞大學的所在地。奧克蘭的市區也不小,大約等於舊金山市區的一半。當地人稱舊金山,有廣狹兩個意義,狹義的舊金山單指舊金山市,人口約七十餘萬人,是港口和商業區。廣義的舊金山是指「海灣區」(Bay Area),即舊金山海的周圍,包括舊金山市,和鄰近的六個縣份,謂之大舊金山,人口合計起來便有三百萬人。美國人都有自己的車子,交通便捷,市區只是從事買賣和旅客往來之所,很少住家。住宅都在山水明媚、空氣清新,而土地又便宜的郊區,日出而往,日入而返,有如潮水的漲落。所以把外圍地區併入舊金山一起計算,實在更為合理。
這一項難題於一九二七年落在當時六十歲高齡的著名橋樑工程師史屈勞斯身上。他從一九三三年開始,以五年的時間,指揮數千工人,用了十萬噸鋼鐵,把大橋造起來。他首先在海峽那邊深水中豎起那支高聳入雲的鋼塔。鋼塔高出海底的高度是七百四十六呎,和一座七十層樓的建築物相等,再加上鑽入海底的深度又是四百呎,這兩座鋼塔之高之大,可以想見了。然後,再用直徑一呎粗的鋼繩,把兩座塔連接起來,再在上面鋪築橋面。當然,整座橋身還得從鋼塔兩端延伸出去,加建輔助的鋼塔,因此整個大橋全長六千五百呎。橋面的寬度是九十呎,可供六線汽車通行,兩邊還有寬敞的人行道。美國一〇一號公路在這裡通過,無數車輛,卜晝卜夜,在橋上馳騁。而這座巍偉雄壯的龐大傑作,屹立不移,就好像一條鐵臂膀上螞蟻在爬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