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香港掌故(二集)

作者:子羽
香港掌故(二集)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香港的學塾

香港的學塾

這些學塾多於元宵後才開課,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孔子誕等日子放假,但沒有暑假,直到臘月的尾禡前後宣佈「解館」,算是學年結束,明年又另行開始。
當時老師所教授的,都由《三字經》那三本紅皮書開始,然後是《幼學瓊林》、《成語考》、《和圖書四書》、《左傳》,還有什麼《明心寶鑒》等。教了《屑玉》、《對類引端》之後,才教《千家詩》、《唐詩》。還有本忘了書名,只記得開頭是「麤成四字,誨爾蒙童,經書暇日,子史須通」幾句。這就算是也上了些歷史常識課了。
往日的學塾和圖書,多由失意於科舉功名的書生設立。他們弄了一個較寬敞的地方,就設館授徒,故學塾又稱「書館」。招得附近十來二十名學童後,老師便在高掛的孔夫子畫像前擺設講座,面對著前來受業的學童們扑作教刑,不會背誦或保持兒童好動天性的學生,https://m.hetubook.com.com經常要捱受戒方、藤鞭的敲打或跪聖人。
那時的口語是「唔窮唔教學」,家長們也都知道「想兒識字敬先生」之理,所以訂明的「束修」又叫書金之外,逢年過節時,每個學生還要給送一份大禮,而老師也會回給每個拜節賀年的學生一把親筆和圖書寫字繪畫的摺扇;到孔子誕,學生還得科錢宴請老師。
在《香港第一間英文書院》一文中,筆者曾淺談了一下香港的龍津義學和英華書院。當時的香港居民已不少,學童們的入學需要,絕不是幾間書院所能滿足的。於是舊中國傳統式小型而又原始的教育機構——學塾,也曾大量和圖書地存在於香港,直到日軍侵佔香港之前,仍有變相學塾存在。
早期的學塾,似乎還是為培養可回內地去考科舉子弟而設。廢科舉之後,才於死讀《四書》、《五經》之外,附帶教一些粗淺的算術,主要是使學童懂得一些算盤字墨,方便謀生;應用文方面,也教一點《秋水軒》之類的尺牘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