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行者無疆

作者:余秋雨
行者無疆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英國 兩方茶語

英國

兩方茶語

到此事情還沒有完。女主人打開茶壺蓋,用一個漂亮的金屬夾子把喝乾淨了的茶葉——中國說法也就叫茶渣吧——小心翼翼地夾出來,一點點平均地分給每一位客人。客人們如獲至寶,珍惜地把茶渣放在麵包片上,塗一點黃油大口吃下。
在吃的方面,義大利有很好的海鮮,德國有做得不錯的肉食,法國是全方位的講究,而英國則有點平淡。英國菜也不是做得不好吃,最大的弊病是單調。
寫到這裡我笑了,因為又想起一件與茶有關的趣事。四川是中國茶文化的重地,我在那裡有一位朋友天天做著與茶有關的社會事務,高朋如雲,見多識廣,但他的太太對茶卻一竅不通。春節那天有四位朋友相約來拜年,沏出四杯茶招待,朋友沒喝就告辭了,主人便出門送客。他太太收拾客廳時深為四杯沒喝過的好茶可惜,便全部昂脖喝了。但等到喝下才想起,丈夫說過,這茶喝到第三杯才喝出味道,於是照此辦理,十二杯下肚。據那位主人後來告訴我,送客回家才片刻時間,只見太太兩眼發光,行動不便,當然一夜無眠,只聽腹鳴如潮。我笑他誇張,誰知他太太在旁正色告訴我:「這是我第一回也是最後一回喝茶。」
既然如此,英國人一般不喝太濃的茶,很少聽到他們有喝茶喝「醉」了的事,但這在中國常有,特別是喜歡喝烏龍和普洱的族群。每天淡然於一種固定的節奏中,這也正是他們在飲食中和_圖_書缺少詩意的表現。
但這也是三百年來的事。在十七世紀中期之前,當咖啡還沒有從阿拉伯引進,茶葉還沒有從中國運來,他們有什麼可喝呢?想想也是夠可憐的。
他們比較在乎喝。
我終於找到了管理人員,用最婉和的語氣說:「怎麼,四天的菜式,沒有太大變化?」
英國人思維自由而生態不自由,說喝下午茶便全民普及,同時同態,鮮有例外;中國人思維不自由而生態自由,管你什麼國粹、遺產,詩意、文化,全然不理,各行其是,最普及的事情也有大量的民眾不參與、不知道。
茶被英國廣泛接受之後,漸漸變成一種每日不離的生活方式,再也不是貴族式的深藏密裹了。至今英國人對茶的日消費量仍是世界之冠,已經無法想像如果沒有茶,英國人的日子怎麼過。
每次用餐,教授們聚坐一桌,客氣寒暄,彬彬有禮,輕輕笑語,杯盞無聲,總之,氣氛很好。但我畢竟俗氣,從第二頓開始就奇怪菜式為何基本重複,以後天天重複,到第四天,我堅持不下去了。
英語說茶渣要比中文好聽,叫「茶的遺留」,只是英語中「遺留」一詞正好與「葉」字相同,於是前些年上海大街的門牌上把茶葉店誤譯成了茶渣店,英國人看了有點吃驚,因為事到如今連他們也不吃茶渣麵包了。
第二天我就開始到學生食堂用餐。
通過茶來作文化比較,可以產生很多有趣的想頭,www.hetubook.com.com而我感到最難解的是這樣一個問題:英國從中國引進茶葉才三百多年,卻構成了一種最普及的生活方式,而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實在太久了,至今還徹底隨意,仍有大量的人群對茶完全無緣,這是為什麼?
他們這樣喝茶,如果被陸羽他們看到,真會瞠目結舌。既不是中國下層社會的解渴,也不是中國上層社會的詩意,倒成了一種誇張地顯示尊貴的儀式,連那茶渣也雞犬升天。雖然尊貴,但茶的「文化國籍」已經更換,因此他們也就貪圖方便,到自己的屬地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去種茶了。
這件事,讓我驚訝的不是菜式,而是英國教授的接受能力和忍耐能力,尤其是那永遠優雅快樂的表情。
這次來英國後我們已經吃過好幾次英國菜,確實說不上什麼,於是仍然去找中餐館。
中國文化人千萬不要再從這個現象洋洋得意地證明中國文化對歐洲的征服,我前面已說過,他們喝茶已剝除了中國詩意和中國文化,因此每日不離的原因要從別處來尋找。在我看來,基本原因比較原始,是由於茶提供了一種於健康、風度無損的輕微刺|激,而接受這種刺|激又成為片刻放鬆的藉口,於是每天就有了一種以喝茶為節拍的生活節奏。
中國喝茶的詩意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不管是綠茶嬌嫩的詩意還是烏龍綿長的詩意都由來已久。即便不說陸羽的《茶經》,從一般詩文中總能頻頻www•hetubook.com•com嗅到茶香。據我認識的一位中國茶文化研究者說,茶文化最精緻的部位也最難保存,每每毀於兵荒馬亂之中,後來又從解渴的原始起點上重新種植和焙製,不知斷了多少回,死了多少回,但由於那些詩文在,喝茶的詩意卻沒有斷,沒有死。
那位年老的管理人員和善地對我說:「四天?四十年了,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英國很難找到完全不喝茶的人,但在中國到處都是。我在臺灣的朋友隱地先生,傍著那麼好的臺灣茶卻坐懷不亂,只喝咖啡。哪天如果咖啡館裡輕輕的音樂與咖啡的風味不諧,他耳朵尖如利刺,立即聽出,而且坐立不安,一定要去與經理交涉。那次他知道我愛喝茶而瞞著我到茶葉店買好茶,回來對我的驚訝描述使我確知他是第一次那麼近距離地接觸茶葉。看著這位年長的華文詩人,我簡直難以置信。另一個特例就是這次與我一起考察歐洲的同伴邱志軍先生。晚飯前在餐廳只要喝一口那種淡如清水的茶水,只一口,他居然可以整夜興奮得血脈賁張,毫無睡意,直到旭日東升。
當初英國貴族請人喝茶,全由女主人一人掌管,是女主人顯示身分、權力、財富及風雅的機會。她神祕地捧出了那個盒子,打開盒子的鑰匙只有一把,就掌握在她一人手上,於是當眾打開,引起大家一陣驚歎。杯盞早就準備好了,招呼僕人上水。但僕人只有提水的份,與茶葉有關的事,都必須和圖書由女主人親自整治。中國泡茶有時把茶葉放在茶壺裡,有時則把茶葉分放在每人的茶杯裡,讓客人欣賞綠芽褐葉在水裡飄蕩浸潤的鮮活樣子。英國當時全用茶壺,一次次加水,一次次傾注,一次次道謝,一次次煞有介事地點頭稱讚,終於,傾注出來的茶水已經完全無色無味。
這兩天夥伴們驅車北行,我獨居曼徹斯特,需要自己安排吃喝,於是想起了英國人在這方面的習性。
相比之下,中國的綠茶清香新鮮,泡起來滿杯春意,缺點是喝不多。上口稱絕,但加兩回水就淡然無味,如重新換茶葉,喝起來也遠不如剛才。天下過於嬌嫩新鮮的事總是這樣,不宜短時間重複,而喝茶的風情正在於綿延。可以重複而口感一直不錯的是烏龍茶,製作最講究的是臺灣。「凍頂烏龍」,聽這名字就有一種怪異的詩意。不過這些年我又漸漸覺得,臺灣茶的製作有點過度,香味過於濃郁,寧可喝海峽對面福建的優質烏龍了。
英國快速地把這種好不容易從遙遠的東方買來的飲品當作貴族社會的一種生活標誌,而貴族的生活正是社會各界趨附的對象,因此中國茶在那裡完全改變了角色、轉換了身分。
據記載,英國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從中國進口茶葉,數量很少,但一百年後就年進口二千多噸了,再加上走私的七千多噸,年耗已達萬噸。到十九世紀,他們對茶葉的需要已經到了難於控制的地步,以至只能用鴉片來平衡白銀的進出。後www.hetubook.com.com來他們又試驗在自己的屬地印度種茶而成功,去年冬天我到印度大吉嶺和尼泊爾,就看到處處都賣當地茶,便是那個時候英國人開的頭。
記得很多年前在香港大學講課,住在柏立基學院,這是一處接待各國客座教授的住所,有一個餐廳。當時香港大學完全是英國作派,正巧那學期客座教授也以英國教授為主,我就在那個餐廳裡領略了英國式的吃。
因為我看出來了,四十年不變,正是這種表情誘導的結果。管理人員怕表情有變,於是以堅定不移的菜式來保證不變。
英國進口了中國茶,沒有進口中國茶的詩意。換言之,他們把中國茶文化的靈魂留下了,沒帶走。因此同樣是茶,規矩的中國喝法與規矩的英國喝法完全是兩回事。
英國人在印度、尼泊爾和斯里蘭卡種的茶,由於地理氣候的獨特優勢,品質很高,口感醇洌,我很喜歡。現在英國每天消耗茶的大部分,還是來自那裡。
英國有大詩人,但在實際生活中,例如在飲食上不太講究詩意,這與法國人有很大差別;而法國人在飲食上的詩化追求與中國人在飲食上的詩化追求又完全不同。
我很想從那些教授之中找到一個共鳴者,但每天閱讀他們的臉色眼神,半點痕跡都找不到,一口口吃得那麼優雅而快樂,吃著每天一樣的東西。我看他們久了,他們朝我點頭,依然是客氣寒暄,彬彬有禮,輕輕笑語,杯盞無聲。
事事精細的英國,對於如此重要的吃,為何不太在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