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之氣
曾聽說一句古話:「百忍堂中有太和」,認為家中的「太和」是從百忍中誕生的。這「百忍」的道理,應該就是懂得「節制」,天道寒了換燠,燠了換寒,晴了換雨,雨了換晴,天道中的氣溫或濕度有其一定的節制,才成為太和之氣,不節制便立即成災。人情如果喜了求更喜,怒了求更怒,不知節制,傷於急暴,必然有違於身心的健康。
大陸上鬧大水災,氣候失https://m.hetubook.com•com調。臺灣有時的天氣也不正常,在亢陽祈雨之後,竟然霪潦成災,農田泡湯,這種陰陽不調,就不是「太和之氣」,太和之氣是「均霑皆足」,彼不過多,此無不及,五風十雨,陰陽的分配都恰到好處。
每年的陰晴雨量大致差不遠,只是分配得平均,就成太和豐收之歲,集中得懸殊,就成水旱災害之年。中國https://www.hetubook.com•com人從天地陰陽的道理中,領悟出人生也是個小天地,同樣有陰陽調配得平均與懸殊的問題,陰陽調和的人心平氣和,萬事舒泰,陰陽失調的人暴雨酷霜,萬物損傷,這也就是《易經》要特別強調「中正」,中正,便生太和之氣。
有了節制,就能「不爭」,天地間的人物情事,各有分量,各有等差,不必齊等,而能各安其位,這種「四
hetubook.com.com
海無爭,各盡其才」像百卉齊榮的景象,就是太和之氣,也就是理想中的「平天下」。中國人不喜歡講什麼「物競天擇」,而喜歡欣賞「萬物自得」,人若能效法天道,像春天涵養萬物,欣欣各備生意,所謂「天在人身春在木」,人心中總有喜神,像天地間總有和氣,中正而和平,便是充盈著太和之氣。人各有長處,長處一旦失去「中正」,即過或不及,竟變成短處,就m•hetubook.com•com像清高太過的人就損害仁,和順太過的人就損害義。圓融的人,陰柔多,就容易鄉愿;堅持的人,陽剛多,便容易拘泥。秉性光明的人,陽氣多,容易淺露;秉性沉靜的人,陰氣多,卻容易陰險。勁直的人,陽剛也多,容易任情;精細的人,陽剛也多,容易苛察。如何發揚長處,補救缺失,少動肝火,不溺私慾,使性情中正,喜怒中節,才合乎太和之氣。
談「太和之氣」,又講什麼「陰陽和*圖*書」,年輕的朋友或許會嗤笑的,不過宋明的理學,真的把心與身的關係,看作天與地的關係。人生的小天地中,心是天是陽,身是地是陰,指揮身的是心,效命心的是身,依據「心體便是天體」的道理,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把天地陰陽屈伸消長的變化,從自我身心上去體驗實證,使身心上生出太和之氣來,就是最健康舒泰的生活。換句現代的話來說,陰陽調和的太和之氣,便是「身心健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