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錯誤中學習
「在錯誤中學習」當然不限於政治人物,古語早有「學書紙費,學醫人費」的說法,指出從事藝文工作、科學工作,也無不如此。一個成名的書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後他不知撕毀了多少張,才成就這一張。更不要去細數他當年學習過程中墨池皆黑、廢紙成堆的境況了。一個醫術專精的大夫,必然解剖得多、觀察得多,https://www.hetubook.com.com也累積了許多誤診的經驗,傳承了好幾代藥方靈驗的智慧。不費紙學不好字,不費人也學不好醫術。所有的「巧術」都打從「笨功夫」來的,古諺說:「巧者不過習者之門」,任何巧妙的境地,只要不怕反覆的錯誤練習,便能達到。古諺又說:「習伏眾神」,不斷從m•hetubook.com.com錯誤中學習,便能征服一切神巧。
現代西方教育上有「嘗試錯誤」的理論,認為學習就是要不怕錯誤去嘗試,才有機會成功,於是有「自古成功在嘗試」的說法。其實在五百年前的明朝人沈君烈,早有「誤亦為學地」的見解,提出「終日學終日誤,終日誤終日學」的口號,一生的學問,就靠在錯誤的地方www.hetubook.com.com得力。
有志的人,不但不應為錯誤失敗而氣餒,應該拜失敗為師,在錯誤中學會一切成功的方策,有一句詩說:「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磚就是從淘洗錯誤的沙礫中誕生的。
反觀劉邦的成功,全是在錯誤處注意學習,有人當面指責他不應該一面洗腳一面和長者說話;有人暗暗踩他一腳,告訴他不該在韓信求封齊王和_圖_書的使者面前發脾氣;有人當他迷戀於各國佳麗時教他趕快遷都回關中去……他都會在錯誤中立刻幡然改圖,每次是在錯誤中學得最多,所以沈君烈說劉邦雖不讀書,一生學問全在錯誤中得力。
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失敗,乃在於自己不發現錯誤,每次有所主張,左右總是連聲稱「善」,欽佩拜伏,所以到死都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平時在百戰百和*圖*書勝中愈來愈自負,大難臨頭了,還在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自己很難從自負的巔峰走下來,放不下身段,結果無顏委屈地回江東去,只有死路一條。
由此也可以想起《潛虛》上的一句名言:「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而王。」日勝反而滅亡,就是缺少學習改進的機會,自始至終只有一套僵硬的戰略。日敗反而稱王,就是失敗之中,有許多可資學習策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