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生活美學.天趣

作者:黃永武
生活美學.天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栽樹的聯想

栽樹的聯想

中國人老喜歡將栽樹聯想為栽培人才,這也有了二三千年的歷史了。自從管子說:「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穀是栽一次收穫一次,樹木是栽一次收穫十次,樹人是栽一次收穫百次,而且栽什麼樣的樹,將有什麼樣的聯想,往往賦以人的品格,作為典範或警惕。而我讀西方文學,好像在栽樹之中,就不見如此多的名目與深義,偶然對橡樹特別肅然起敬,說橡樹是樹木的族長、田野裏的君王、洪水的主宰等。希臘羅馬以柏樹象徵死亡,英國古民歌以和-圖-書柳象徵愁恨,都是偶一見之,要不然就像讀莎士比亞,每次提到松樹,總愛想到斧頭伐木而已,不像中國文學裏的一樹一花,各有幾千年豐厚高遠的聯想,你說,這不是挺精美嗎?
吳敏的看法,並不是從他開始獨創的,中國人對一草一木的聯想,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軌跡,唐代的張九齡在〈感遇〉詩中,早就說:「江南有丹橘」,它有歲寒不凋的貞心,經歷冬天葉子仍是綠的,果實可以進薦給貴賓享用,所以大家何必一窩蜂去栽桃栽李,栽橘樹一樣會有綠蔭的!
hetubook.com.com栽樹種竹純然作為欣賞的雅人,只佔極少數。栽樹原本就是一種功利的行為,西方人重商,視為栽大船,大船製成,可以通商殖民,是從空間上開拓功利。中國人重農,視為栽木奴,木奴壯大,可以收成獲利,是從時間上開拓功利。不過中國人在此類題目上,常常會進入更深的一個層次去聯想。
如果再追尋張九齡的聯想源頭,當然是沿襲屈原的〈橘頌〉而來。橘子有青黃斑斕的外表,花與子都潔白,內在的美味又靠長期蘊積修煉而成,像一個「席珍待聘」的君子和-圖-書。皮既馨香,果又美味,更有著不隨便遷移的本土性,像一個守貞不二的臣子。橘子樹有如此特殊的想法,前後孕育了二三千年,難怪丹陽太守李衡開始把栽橘樹叫「栽千頭木奴」,只在衣食絹疋上盤算柑橘樹,要受到後人的不滿了。
栽橘樹時,為什麼老是排斥栽桃李樹呢?種桃種李,本來也沒有什麼不好,唐朝人把「樹桃李」比喻為薦拔人才,薦拔人才當然是件好事,只是後來人才被誰薦拔,就終身貼上誰的標籤,列為誰的門牆,成為誰的羽翼,所謂「自為桃李公門後,不向春風更著花」,人材和*圖*書不效忠於國家,只效忠於某人,容易結成私黨,才有「趨時附炎」的諷嘲,給人齷齪勢利的觀感。其實這是人心的偏私,制度的不臧,與桃李橘柚本身有什麼相干呢?
栽樹猶如栽什麼?西方人說:栽樹就是栽船。栽了樹就有桅杆,就有龍骨橫樑,所以栽樹就是栽橫渡重洋的高舸巨艇。
橘樹雖有玉液金衣的果實,桃李更有疊綵重緋的花朵,栽桃栽李和種橘樹一樣,有報恩主人的品格,夏有綠蔭,秋有佳果,只要不種那些長成後無所成材,反而長刺傷人的蒺藜就好,所以至今「桃李滿天下」、「春風桃李」仍然和圖書是栽培人才的讚美詞。
明代的吳敏,寫過一篇〈木奴傳〉,他認為橘子樹,在功利的觀照下,被壓抑成奴才,十分無禮。橘樹其實是仁人,是一個「木訥」的仁人,它不但結的果實性圓質美,是應該推薦到金門玉堂裏去的賢才,連橘皮橘絡,都是濟世的醫藥,被人呼喚為木奴,它居然不發一言來爭辯是非。〈木奴傳〉中還讚美橘樹餐風吸露,有神仙之風,絕不學桃樹李樹的趨時附炎。
栽樹猶如栽什麼?中國人說:栽樹就是栽奴僕,栽了一千棵橘子樹,就叫做「栽千頭木奴」,木奴年年替你生產,苞筐盈滿,頤養主人的晚年。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