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生活美學.情趣

作者:黃永武
生活美學.情趣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歐遊觀感

歐遊觀感

在往德國途中,聽到兩個祖媽級的在怨歎,一個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像話,每次我一講以前臺灣的生活有多苦,我們是怎樣苦過來的,家裏的年輕人就會很兇地立刻制止:『不要講!不要講!』」另一個也有同樣的難堪經驗,馬上附和說:「是呀,我要是講到這些,家裏年輕人就翻出白眼來,猛一聲:『臭屁』!」
英國的西敏寺,原來是三千多位帝王將相及學術政治人物的西方納骨塔,傑出的文學家亦薈萃於某一牆角,在此能不感到歷史沉重且密集的壓力?即使是才不世出的罕見人物,到此亦感覺摩肩接踵,彷彿並時而生,熱鬧非凡。中國人說「神仙是英雄退步」,英雄退一步便被祀奉到廟裏做神仙,以寺中氣氛而言,也正是如此。中國人又說:「人死留名,豹死留皮」,那麼西敏寺真像集了三千張豹皮縫成的一件百納衣呢!
馳騁在德國的田野上,和法國一樣,都沒有阡陌分割,所見是大片大片的綠,有時大片的綠又佐以大片的藍,歐洲大塊色彩的田野,易生「綠野仙蹤」的聯想,和臺灣田野阡陌雜樹交叉的景物大大不相同,眼界氣派也可能由此陶冶。但是一到義大利的公路上,感覺就像回到了臺灣,小塊農作物多,而臺灣的高速公路,連護欄陸橋全是學義大利的,幾乎風光一模一樣。
老一輩的中國遊客,到了到處是裸男裸女雕像的歐洲,攝影時仍有顧忌不自在,一位老太太率口衝出:「沒穿衫褲,嫵好啦!」這種反應,有人歸因於千年來禮教專講偏枯的道德,壓抑了藝術的審美感,所以中國人調侃肉體,不尊重肉體,否定對人體的審美感情。我想除此以外,因為西方美學的基本依據,是導源於人體的比例,所以歌頌美麗的胴體,少男少女,比例尤美。而中國人也可能是受了「合一觀」的思維邏輯影響,把藝術中的人物,都看作自己內心延伸的一部分,觀賞者自己想穿衣,就不忍心讓藝術品裸|露;藝術雕塑人物的裸|露,竟連觀賞者也為之羞慚了。
倫敦中國城,有一家取名為「繆嫂」的水果蔬菜店,五月正出售一綑綑枸杞的莖芽,極為粗肥,比家鄉浙江所吃野生的品種,尤加翠嫩肥碩,手指未掐,柔枝欲斷,令我垂涎hetubook•com.com欲滴,真不知幾人會識貨?在臺灣四十年,菜場上偶見一束束枸杞莖芽,葉多而芽瘦,莖硬而無肉,加以刺多而乾老,味苦澀而藥味重,所以每次向孩子誇示枸杞芽炒食的美味,孩子都癟嘴不信,現在見此枸杞,能不食指大動?可惜旅遊在外,無從烹調,只有巡店再三,顧惜不忍遽去而已。後來到奧地利的維也納,住在城市俱樂部旅社,這五星級旅社有世界首屈一指的休閒設施,但我的眼光卻被庭園四周種植的籬笆樹——枸杞——所吸引,奧國人哪裏會懂鮮炒枸杞芽的美味?暴殄天物,不免又顧惜再三。
英國的計程車設計,乘客與司機是前後隔開的,車型頭尖而後方寬大,有尊重乘客的涵義,仍帶有紳士傳統的意味在,車多為黑色禮車。一到荷蘭,則計程車多為賓士車,乾脆以車種氣派驕人啦!
餐飲實在是文化的鏡子,中國人吃飯喜歡圍住一張桌子,大家夾中間的菜來吃,和西方人各端一盤,自吃盤中所有,就已經充分表現中國人的「合一觀」,與西方人的「對立觀」不同。至於法國巴黎人用餐,視為生活中享受的高潮,不但喜歡選擇臨街富有情調處,且一餐細嚼慢嚥往往耗時二三小時,毫不在乎。而近年中國人用餐,平均為廿分鐘,各肴齊出,快速吞下,上菜稍慢,則企頸敲盤者有之,有些載中國人旅行團的西方巴士司機,剛去找個停車位,把車停好,餐館內的旅行團員早已經用餐完畢,在門外準備登車了,常令巴士司機枵腹傻眼。國人的輕躁無深度、勢利無品味、只求填飽肚子而無享樂的美感,只要一頓飯下來,短處莫不暴露無遺。法國人上菜慢,一道菜與下一道菜的中間,有停頓,有空白,不使前後兩道菜的滋味混淆,而留有回味的空間,這才談得上享受。近年來國人心弦絞得太緊,失掉「鬆」字的舒和意味,一切藝術美感,沒有「鬆」字根本浮現不出來。
維也納的旅社催人晨起的電話錄音帶中,先吹一陣口哨,很有創意,真不愧是音樂都市。維也納的電車司機根本不管乘客投不投車票錢,而秩序井然。再想想瑞士許多城鎮根本不用紅綠燈,行車秩序反而更佳。義大利和圖書的秩序顯然不如前二國,但其公車有六門、七門、八門者,中間兩門下車,兩端各門上車,在擁擠的臺北市公車,似可採用。
義大利近年華人搶案頻傳,原來中國大陸的移民正在此急劇增多,一本護照反覆寄回大陸,可以用十次八次,居留證又大量影印,義大利政府也難以指認,加以義大利人本來很感性而不仔細的,所以溫州來人最多,已結成「溫州幫」,石塊砸飯店的勒索事件已經常有,中國人只會欺侮中國人。同時當地的吉卜賽人結夥行搶,在羅馬頗多,專找「下次不會再來」的觀光客下手,我在路邊等候不到廿分鐘,警察抓來做筆錄的嫌犯就有十來個,都是女人與小孩。
倫敦五月的街頭,有人穿雪衣大衣,也有人穿短袖,行人穿梭,各得其樂,真不知是穿雪衣的會喊冷,還是穿短袖的會喊熱?美國舊金山灣區的特殊氣候也常見此景。中國俗諺有「八月二月亂穿衣」的說法,倫敦該稱五月吧?舊金山則似乎春秋盛暑皆如此。
誰都知道海德公園是言論自由的發祥地,公園裏人民可自由講演,除「女王」不可任意污衊外,其餘不禁。但是講演者須踩在肥皂木箱上,或其他墊高之物上,只要表示不踩在英國土地上,英國政府是管不著的。言論自由誠可貴,後面的規定更可愛。
荷蘭有一千四百萬人口,卻有一千二百萬輛腳踏車,有腳踏車王國之稱。各城市農村,為這些無污染噪音且不費能源的車輛,闢建專用道超過一萬公里。想我們臺灣,摩托車欺壓腳踏車,汽車欺壓摩托車,聯結車又欺壓汽車,大逼中,中逼小,道路不曾為弱者設想,至於行人更為眾車所欺壓,不是被逼到屋簷下,就是必須冒險和車爭道,看看荷蘭眾多的腳踏車道,與法國眾多的廣場,知道他們充分以人為本位,對行人「行的權利」極尊重。
義大利還有一點像臺灣,那就是沿街常見有人手攜「大哥大」,一面走一面對話,這是法德諸國所沒見的,悠閒優雅的感覺全給「大哥大」破壞了,義大利人的服裝設計、珠寶設計、舞台設計極有名,幾乎執世界的牛耳,但設計必須仰仗悠閒,沒有悠閒,哪來的思考空間呢?為此不免為義大利人擔心。
看過荷m.hetubook.com.com蘭的鬱金香花海、德國農村一望無際的野花田、以及義大利的挨家挨戶陽台窗台上花團錦簇的盆栽,來到法國花都巴黎,禁不住嘆一聲:「花都沒什麼花呀」,一位久住巴黎的朋友接口道:「此花非彼花,花都是『花天酒地』的花,是『花心蘿蔔』的花!」
倫敦的綠公園,只見綠草如茵,不見雜花生樹,傳說曾有女王因嫉妒王夫喜在公園內採花獻給其他女友,就下令不准公園內有花,百十年來,綠公園就只見綠漲,不見紅肥了!這和中國武則天時命令牡丹明晨開花,園吏急得寫詩掛在樹上:「花應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故事雖相反,但女王與花鬥,用權力來專斷花的命運,至今傳為美談笑談,則如出一轍。
在國外,不但要防被外國東西考倒,而是要防被中國東西考倒。在比利時,有三十年前法國博覽會場所留下來的「中國屋」與「日本亭」,轉贈給比利時,兩棟建築各具氣派與東方風格,形色也頗華麗,已成為東方遊客必到的觀光點,但是中國館的正門上方有一個匾額,大書「弓皐在庭」四字,這詞彙在中國甚少見,一定考倒所有的東方旅客,不知是哪位先生的傑作,令人望而「生」「畏」,弓皐不算一個詞彙,皐是虎皮或大鼓,庭前有弓有虎皮,大概意謂有武將座席在此吧?能說文武之道齊備嗎?博覽會寫這做什麼呢?另外在法國巴黎時,走進一家名為「海天」的小吃館,居然掛著一副對聯:「合壽堪四間水府,好神化五北極生」,對仗不工,卻僻典連連,搬出水府星、北極星,一派星相堪輿家的說詞,必定把國學博士考倒一大半,朋友要我闡述一下句義,就聽見飯館老闆大聲說:「掛了二十年,還沒遇到一個人懂過!」在海外,胸懷中的中國文化,只能孤芳自賞,久了就鑽進牛角尖啦。
在歐洲各觀光點,到處擠滿臺灣來的觀光客,一團未走,一團又來,國民經濟力量的展現,已令外人不容忽視,只可惜國民文化素質太不整齊,到處教外國人看不起,例如在子彈列車裏喜歡脫|光腳丫,一面走一面擤鼻涕,又一路上丟下朵朵白衛生紙;觀光旅社裏嗓門比賽,旁若無人;自助式早餐時,居然一手擎來五個熟雞蛋;還和圖書有在眾目睽睽下,手指伸到大盤酸乳酪裏蘸一點到嘴中嘗嘗!買二十萬元的金錶金鍊不吝嗇,但上廁所要收費四元就寧可憋尿,要不然就一人丟錢,眾人壓住廁所門栓,投一次錢上五個人……所受文化教育全反映出來,這些羞恥,讓每一個臺灣來的都分攤了!
假如美國人到臺灣旅行,仍堅持只吃生菜沙拉、橘子汁。到日本旅行,菜單依然非培根加蛋不可,只吃在家時一模一樣的食品,豈不要傳為國際笑話?又何必來中國日本旅行呢?飲食是異族間生活情趣融合的機緣,也是旅行中觀摩欣賞的享受之一。不幸近年臺灣往歐洲的觀光客,每餐必光顧中國餐廳,吃臺北早已吃膩的食品,仍敵視「生菜沙拉」如「吃草」,視鮮柳丁汁為「太酸」,這種在食品上固定而缺乏嘗試的彈性,正是生活僵化的關卡,以頑固嘲笑來對付異國新奇的味覺,平白減損自身旅遊的樂趣,而成為最可嘲笑的蠢貨罷了。何不開放心靈,先從開放味覺做起,異國的佳餚美味,此生難逢幾回,皆是上帝饗宴的一部分,就像異國的樂音,異國的香味,哪一樣不是享受?
「臭屁」在閩南話裏帶點「沒什麼,只愛現」的意思。我靜聽二人的訴苦,明白現代年輕人都認為眼前的富有是本來應該如此的,沒什麼稀奇,甚至還認為現在仍不夠好,根本不滿足,誰要是談過去的窮,好像一面炫耀自己,一面在嫌年輕人好吃懶做啦,當然不屑聽。不久車到了慕尼黑,這兩位祖媽和我一同參觀慕尼黑的達豪集中營舊址,其中展示了許多納粹德軍殺害猶太人、天主教徒、反抗者的圖片,有反吊的,有刀下的,積屍成坑,連十字架也來不及趕著釘,囚犯那藍條黃棕色的囚衣,歷歷掛在眼前,其中登記有案的囚徒前後共二十萬人以上,血淋淋的苦難鏡頭……兩位祖媽級的觀光客,毫無耐心地早走出營外,坐在地上抱怨導遊竟帶到這種地方參觀,真太無聊。我忽然明白,這些「無聊」的抱怨,不就和年輕人回敬的那句「不要講」、「臭屁」一樣,不屑回顧歷史,分明都是自己身教出來的嘛!
宮中還有一張「天堂圖」特別引起我的留神,因為地獄好畫,天堂難畫,就像荒年好畫,昇平難畫。中國的地獄變相和圖書圖極出名,刀山油鍋奈何橋,鬼怪面目掙擰,而天堂則除了唱歌跳舞吃東西,還能畫什麼?中國敦煌壁畫裏的西方淨土,也只是池蓮朵朵,說法奏樂,伎樂歌舞,飛天散花而已。這天堂圖畫得極擁擠,極喧譁,極優游。
英國王室喜歡在皇冠與劍鞘上鑲以鑽石,後代也就展示著各王冠后冠以為炫耀,其實後代參觀者大抵不知道各王各后的政績得失,與史評如何,只是比比鑽石大小,感歎一下鑽石的方剛圓柔及其美麗的浮光照人罷了。深受中國文化薰陶的人,往往會想起「沃上之民不材,淫也」這句話,同理推衍,「炫耀珠寶多且大之君無德,貪也」。
義大利威尼斯的道奇宮,對於投訴案件,規定「不收匿名信」,真是德政。反觀今天臺灣誰要有昇遷的訊息,有職位的競爭,匿名黑函滿天飛,人性醜陋,中外皆然,要看如何防止。
到歐洲去和到中國大陸去,有同樣的觀感,那就是歷史沉積的陰影無處不在。五步一史蹟,十步一遺址,唉,實在聽煩了某王幾世的奪權故事,也噁心處處都與拿破崙有何種關係,一個拿破崙,就籠罩了全歐洲,該是何等無聊的事?姑且去拜訪但丁被放逐前的故居,和哥德的銅像合照一張相吧,也或者多賞賞栗子樹上的花色,看看老風車前運河裏的潮來潮去吧。
德國科隆的大教堂附近,常發生搶案,被搶者以遊客為主,遊客以臺灣來客被搶最多,臺灣來客尤以阿公阿媽級被搶最多。這些被下手的對象,語言不通投訴無門,人生地不熟身上偏多現金,加上金錶金鍊招搖過市,行動習慣又讓人看不慣,恐怕這些都是被搶的主因。我想起《易經》上說:「負且乘,致寇至」,負就是挑擔,乘就是有座車,看起來原該挑擔賣菜之輩,卻乘坐了鑲金嵌玉的高車大馬,是喚來強盜的最大引誘力,周代人說的話,到今天放諸四海依然是準繩呢!
維也納的熊布朗皇宮裏,陳列著皇后用的馬桶,這皇宮建於西元一七五〇年,時當中國清朝了,可見當時抽水馬桶還沒發明,現代化總得先從抽水馬桶做起,西方的現代化也不是很早的事。宮中畫了不少二百五十年前中國人打球、奏樂、演戲等圖片,展示了清代人如何賽球,研究體育史的人會視它為寶吧!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