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的推廣
這裡我們知道,孟子是一直強調施行王道的。不過我們讀了「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這幾句話,就囫圇吞棗吃下去,不咀嚼一下,好好作一番理解和體會,那一定會食而不化,成為笑話了。如果真的如此。孔子。三千弟子不談,就以七十二賢人來說,連桓文之事都不。知道,豈不太孤陋寡聞,太不淵博了?何況孔子正當春秋時人,一部《春秋》是孔子自己著作的和-圖-書,書裡盡多的是談桓文之事的地方,孔子這些學生,豈有連老師所著的書都不讀的道理?這可成為大笑話!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和-圖-書
老實說,這時的孟子是有意逃避,不願意和齊宣王談霸道,只是想對齊宣王說他的王道政治,這也可以看到孟子之所以為孟子,儒家標榜的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那麼方正,不轉一點彎,假如縱橫家者流,一定先順著齊宣王說一番桓文的道理,接著說一番王道的道理,比https://www•hetubook•com•com較一下兩者的利益,最後勸他行王道,而孟子則一聖就聖到底,直言無隱地說了。
齊宣王見了孟子以後,開始就問:在春秋時代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曾經先後稱霸於天下,他們是怎樣能夠做到天下的盟主?這其中的道理,你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本來在《孟子》這本書裡,所以把他見梁惠王、梁襄王父子最後的談話,放在最前面,是因為這些談話,www.hetubook.com.com是孟子政治哲學的中心思想,所以放在最前面,以顯示其重要性。孟子見齊宣王是在見梁惠王之前的,不過這種孟子年代時間上的爭議,歷來就很分歧不一,各有各的考據理由,也實在很難確定。我們在這裡特別再提醒大家一下。在本章後段再講齊宣王,等於現代小說寫作法中的所謂倒敘法。
孟子的答覆,可並沒有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理由何在,因為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一系https://m.hetubook.com.com的學生,一生都遵奉孔子的學說,所以他站在自己的學術立場上說話。他說孔子的弟子們,從來沒有說過關於齊桓公、晉文公他們稱霸的事情,因此後世沒有傳下來,我也沒有聽過我的前輩們告訴我這些事,假如你齊宣王一定想要知道如何領導天下的話,又何必一定要瞭解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道理呢?他們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稱霸而已,真正想治好國家,名稱普聞於天下,何不談談稱王於天下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