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原本大學微言

作者:南懷瑾
原本大學微言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篇 治國平天下 四九、南朝權位戲連場

第七篇 治國平天下

四九、南朝權位戲連場

所以《大學》一再強調「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的「明德」之教,是闡揚文治與武功的政治行為。雖然從表面看來,只有現實的利害關係,並無絕對的是非、善惡的標準,但其中始終有一個不可逃避的無形原則,那便是循環反覆的因果定律,正如《易經》泰卦爻辭所說的「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道理。「為政』果然如此,做人做事,何嘗不是如此。這也就是曾子所說「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
但從隋朝楊堅父子「混一」中國以後,便轉入李世民父子的李唐時代,才真正統一中國,建立唐代將近三百年的天下。後世學者,平常習慣以「隋唐」並稱,因為隋朝的短暫三十多年,隨之而來的,便不是以陰謀篡位而得天下,他也同漢初一樣,以武功而建立唐朝的,此所謂「隋」之謂「隨唐」也。
現在先說歷史上記載楊堅的出身故事。他小時候的名字叫「那羅延」(是佛學中東方金剛力士的名稱,猶如陳朝的大將蕭摩訶,都是佛學中的名詞)。他的父親楊忠,本來就在西魏及後周做官,封為「隨公」。母親生他的時候,已有很多的神話,是真是假,都不相干,姑且不論。生了他以後,從河東來了一個尼姑,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個孩子來歷不同,不可以養在你們凡夫俗子的家中。他父母聽了相信,便把他交給這位尼姑由她親自撫養在另外的別墅裡。有一天,尼姑外出,他母親來抱他,忽然看到他頭上有角,身上有鱗,一下怕了起來,鬆手掉在地下。剛好尼姑也心動怕有事,馬上回來,看見便說,啊喲!你把我的孩子嚇壞了,這一跌,就會遲一步才能得天下。不管這個故事的真實與否,楊堅父子的確也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重要人物。所以舊史學家,不好意思明寫,但也不排除當時堅信不疑的流傳神話,就照舊老老實實地記下來了。
且說楊堅做了皇帝以後,當然就是獨孤氏升做皇后,史稱「後家世貴盛,而能謙恭,惟好讀書,言事多與隋主意合,甚寵憚之,宮中稱為二聖」。事實上,隋文帝楊堅恰是歷代帝王怕老婆集團的常務主席,所謂「寵憚」二字,就是怕得要命的文言。最後,因為聽信獨孤皇后和他第二個兒子楊廣的蠱惑,終於廢掉大兒子楊勇的太子權位,而立楊廣為太子。但在獨孤皇后死了不到三年以後,楊廣乾脆就殺了在病中的父親隋文帝楊www.hetubook•com•com堅,自己即位做皇帝。楊堅在臨死之前,才後悔太過分聽了皇后的話,受了兒子的欺騙,便捶床說:「獨孤誤我。」但是已經太遲了。他做了十六年的皇帝,功過善惡是非參半,不知道那個教養他的老尼,怎麼只能養成他做皇帝,卻沒有教養他做個好皇帝的學問呢!豈非「為德不果」嗎!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誰能逃避無形的因果定律?

也許從這個觀點,引證歷史,你們可能會說這是唯心哲學的史觀,覺得可笑。其實不然。因果定律的存在,無論唯物、唯心,都是同樣的事實,也是自然科學共同的認定。如果詳細時論,便又牽涉到哲學和科學碰頭的專論,我們暫且不講,以後有機會再說。現在插在這裡,我們先看一看當清朝的開國之初,所謂「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在他開國稱帝的第四年,親征原屬蒙古後裔的葉赫族,盡滅其國。葉赫族貝勒金台石率妻子登所居高台,寧死不投降,而且發誓,只要葉赫族有一人在,即使是女的,也必報此恨。因此,清朝兩百多年,遵守祖制,絕不娶葉赫族的女子做后妃。但到了奕諠即位,年號咸豐的時代,葉赫族的後裔,就是「清史」有名的「慈禧太后」那拉氏(葉赫族原為納喇氏,音譯不同),偏又入宮成了貴妃,又生了兒子,即六歲就接位的同治,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十九歲便死了。以後便開始由慈禧策劃,名為兩宮皇太后的懿旨,立了光緒。實際上,就是慈禧專政,一直到把清朝徹底毀滅,就是她一手所造成的後果。這是巧合,或是前因的反覆,就很難論斷了,但卻是一樁真實的歷史故事,並非虛構。
在中國的歷史上,梁武帝蕭衍,可說是一很特別的書生皇帝,他是文學家,又是哲學家。他在登位之先,便和一班當時的名士學者們,對主張「現實唯物論」的學者范縝所著的《無神論》打筆墨官司。他是極力主張有神論,認為生命是有前生後世,確實另有一個「神我」的存在。他早死的大兒子蕭統,就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昭明太子」,後世流傳的《昭明文選》便是他編輯的大作。後來反抗侯景的梁元帝蕭繹,也是他的第七個兒子,同時也www.hetubook.com•com是歷史上一個讀書皇帝的活寶。他即位後,就派陳霸先討伐侯景,三年以後,自己是被西魏攻進所殺的。但在敵人進城之前,他還有心情在作詩。當他知道敵人進入金城(宮城)的時候,「乃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被殺以前,有人問他,燒書是什麼意思?他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這也是天下第一奇言,自己本身沒有雄才大略,卻埋怨讀書無用,豈不可笑,就大不如他的父親梁武帝的豁達灑脫了。
我們如果照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觀點來說,「造化」老兒,真會玩弄人類。由他所編寫中國歷史的劇本,總是給你畫格子,又畫圈圈,使你在社會的演變格子裡,好像規定五六年一小變,十五六年一中變,三十年左右又一大變。然後又變方格為圈圈,六十年左右一小變,一百二十年左右一中變,一百八十年左右一大變。在這些方圓的演變程式中,用加減或乘除的公式,好好壞壞,多多少少,就看人類當中的操作算盤的人,自己怎樣打算放賬和收賬了。其實,「造化」老兒也很公平,對於其他各民族的規格,也差不多。只是他們過去,沒有像我們的祖先,對於歷史是採用「會計」和「統計」法。我們祖先,對以往的歷史,賬本記得比較清楚,所以看來就很明顯,也很驚人。
劉裕自己做了三年的皇帝便死了,經過子孫繼承帝位的七個職業皇帝,一共只有六十年的劉末天下,便又被權臣蕭道成照樣翻版篡位,就改「宋」為「齊」了。但當蕭道成篡位稱帝,創建齊朝的初期,先來廢掉劉宋還只十四歲的幼主順帝劉準時,劉准便收淚說:「欲見殺乎?」那個奉蕭道成命令而來的王敬便說:「出居別宮耳!官家(對皇家的代名稱)先取司馬家亦如此也(指劉准的祖先劉裕篡位稱宋帝時,迫害晉朝司馬氏的後代,也就是現在這樣做的)。」因此宋順帝劉准,也便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下場了,就泣而彈指曰:「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帝王家。」最後,蕭道成當然放不過他,不但殺了劉准,還滅了他的家屬。
在公元四二〇年間,東晉末代完結,南朝開始第一代的宋武帝劉裕,是農民出身,幼年就長養於佛寺,所以小名「寄奴」,後來得到時勢造英雄的機會,最後就乾脆謀殺了在位二十二年的晉安帝司馬德宗,又用毒藥再殺了被他利用了兩年的晉恭帝司馬德文,自己就學習曹丕、司馬炎的辦法和*圖*書,照樣畫葫蘆,篡位稱帝,定國號為「宋」。但比起曹丕篡位不殺漢獻帝,司馬炎篡位也不過分而殺了曹奐,劉裕的行為就不同了,南朝各代,由篡位稱帝對於前朝的子孫「斬草除根」的先例,是由他開始。以後接著齊、梁、陳、隋,都是同樣翻版,只是隋朝開國的隋文帝楊堅,在殺戮以外更加滅族,所以歷史學家們,便說隋朝皇權,是必然不會長久的。
接著蕭梁而篡位稱帝的,便是陳高祖陳霸先。他從小也是一個「不事家人生產」,放蕩不羈的性格,但卻會陰陽之學,通達「奇門遁甲」等方術。登位以前,也照舊先殺了梁主江陰王蕭方智。不過他自己本身也只做了三年的皇帝,五十九歲就死了。經過四個子侄輩先後即位,最後便是他的孫子陳叔寶作為末代的皇帝,也便是在歷史上有名的風流皇帝陳後主。當隋兵打進台城南京,他就抱著妃子張麗華、孔貴人跳進水井裡去逃避,最後被人放下繩子,三個人一起被拉上來。那個水井,變成南京名勝之一的「景陽宮井」。這也是歷史上風流皇帝在亡國的時候,抱著美人跳井的鬧劇主角。但當時帶兵打進南京的,便是後來的隋煬帝楊廣,他總算沒有殺了陳叔寶,只把他當戰利品,做為俘虜而「獻俘太廟」,把他做為自己論功行賞的活寶。所謂「南朝」之一的陳朝,一共也只有五主,三十三年的天下,如此完結了事。

劉准、蕭衍、蕭繹、陳叔寶的故事

但恐怕引證歷史太長,離題愈遠,所以只大略提出魏、晉、南北朝的兩三百年的紊亂而且短暫的歷史局面,做為對照。可是這種講說,還具有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兩個重要觀點,井未闡明,同時也希望即將放眼於世界人類學的國際學者們,也須特別注意留心。不可以偏概全,曲解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真義。
楊堅後來在北周的篡位稱帝,已勢在必行,但促成他下篡位決心的,最重要的是他的妻子獨孤伽羅的堅持。獨孤氏勉勵楊堅的名言,就是「騎虎之勢,必不得下」。他開國稱帝開始的行為,同樣地就埋下了《易經.坤卦文言》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不可思議的自然定律,那便是他盡滅北周國主宇文氏之族。他的兒子隋煬帝,結果反被宇文化及所殺,就此隋亡。楊堅父子的隋朝天下,始終只有三十二年而已。這樣循環往復的現象,好像就自有規律的輪轉存在似的。
和-圖-書准所說「願後身(生生)世世,勿復生帝王家」的話,實在足為千古濫用極權者的警語。而歷史上有同樣的痛苦,但有不同的悲壯故事,就是明末的懷宗朱由檢,也就是後人統稱為崇禎皇帝。他在國破家亡的時候,準備自殺上吊以前,召來他只有十五歲的女兒(公主),說了一句:「爾(你)何生我家?」就自己用左袖掩面,右手揮刀,斫殺公主,因為用力不准,只斷了公主的左臂。讀了歷史,便可知道做帝王或權勢家族的後代,實在並非是真正的幸福。

楊堅、楊廣父子的故事

可是蕭道成自己本身在位做皇帝,也只有四年,接著總共雖有七個糊塗的子孫皇帝,也不過二十四年,就又被同宗的蕭衍所廢,改國號為「梁」,那便是後世較為有名的吃素學佛的梁武帝。他總算比較好心,起先沒有要殺蕭道成的後人,但因沈約的警告「勿慕虛名而受實禍」,終於也照樣畫葫蘆。他本身在位四十八年,除了喜歡學做和尚,當佛學大師,親自講經說法以外,還不算有太多的大過,壽命也活到了八十六歲。但很可惜的是把權謀當作道德,尤其是投機取巧,錯用了東魏投降過來的叛臣侯景,終於被迫而餓死台城(南京)。但他在臨危的時候,卻說了「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有何憾」的灑脫壯語,這種猶如賭徒的豪語,的確也非平常人所能企及的。後來他的子孫還繼續稱帝了六年,也算共有四主,五十四年的天下。
講到這裡,本來已經信口開河,收煞不住,便想繼續說明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特性。正面告誡國際上一般似通非通的所謂「中國通」的學者,不要眼光如豆,得少為足,然後便師心自用,以主觀的偏見,想來挑起新時代的文化戰爭,實為不智之極。但又忽然想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還是讓你們多去用點心力來做些挽救世道人心的工作吧!
我們現在提出的歷史事實,只在證明真正「誠意」、「正心」為「治國、平天下」,能夠「以德服人者王」的並不易得。大多數都是「以力假仁者霸」的存心和行為,以及他們的開場和結果。然後反觀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國家,為什麼有如此的曲折?究竟自我要在哪一種文化,哪一種「政治哲學」的意識文明上,才能做到萬古千秋、國泰民安呢?實在值得深長思量啊!難道過去我們幾千年來的先人,都是笨蛋,都不及二十世紀的人聰明睿智嗎?那麼我們www.hetubook•com.com的「基因」,根本就有問題囉?是嗎?
陳後主陳叔寶,也和比他遲生三百多年的南唐李後主差不多,除了風流自賞以外,還是一個愛好音樂的名家,他還未亡國時,自己製作了有名的歌曲《玉樹后|庭花》,教導宮娥們習唱,民間也有流傳。因此,唐代的詩人杜牧有感於陳後主的故事,便有《秦淮夜泊》的詩說:
至於隋煬帝楊廣,在他弒父殺兄,登上皇帝寶座的初期,那種躊躇滿志的高興,便自有詩說:「我本無心求富貴,誰知富貴逼人來。」那是何等的得意,後來天下群雄並起,他游幸到了揚州,自己也知道靠不住了,常常引鏡自照說,「好頭頸,誰當斫之?」使得在旁邊的蕭皇后,非常驚訝地問他,為什麼講這種不吉利的話。誰知道他卻笑著答覆蕭皇后的問題,說出了幾句「出類拔萃」的哲學名言,比起那些「披髮入山」或「剃髮為僧」的高士,還要瀟灑。他說:「貧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這等於是說,一個人生,對於貧賤和富貴、痛苦和快樂,都需要輪流變更來嘗試一番。這又有什麼稀奇?何必那樣悲傷呢?他明知自己已經快到了國破家亡,身首異處的境地,仍然還如平常差不多的名士風流,看通了「悖入悖出」的道理,甘心接受因果律的應驗,好像自己有意作成「自食惡果」的佼佼者,這也真是不同凡響的輓歌。
由魏、晉以來舊史所稱的「五胡亂華」到南北朝的對立,在中國文化的演變史上,將要進入儒、佛、道三家匯流的前期,我們首先需要瞭解,所謂「北朝」的北魏,統一了江北各個少數民族胡亂建國以後,結果又分裂成為東西兩魏。東魏後來又變為北齊,西魏又變為後周。從楊堅的崛起,並了後周、北齊,滅了江南的陳國,然後南北才得「混一」,稱為隋朝。為李唐的建國首先開路的隋朝三十二年的天下,就在滅掉南朝陳後主的時候開始了。隋朝開國的隋文帝楊堅,和他繼承皇位的兒子隋煬帝楊廣,也都是歷史上的明星皇帝,更為有趣。但大家不要忘記,在魏、晉、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以來,江北、江南的社會上下,都充滿了佛學和佛教的氣氛。那個時候,並沒有把儒家的《大學》、《中庸》或「四書」,當作帝王政治指導原理的「帝王學」來使用。所謂《大學》,《中庸》是帝王們必讀之書,這是南宋以後的廣告宣傳,應該另當別論。因此,做為隋朝開國之君的隋文帝楊堅,便是當時最時髦有趣的明星皇帝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