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西方文化與中國
結語 中國希望和平共存的世界
總之,由民國初年到一九三七年的階段,所謂西學東漸的主流,大概來說,還都在德、日派留學的學人,及德、日派的舊軍閥和新軍閥的主導階段。到了八年抗日戰爭將要結束的時期,才轉向於英、美派留學的學人所輸入的西方文化的學術思想。尤其以哲學思想,影響政治思想方面的如: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馬克思、恩格斯等等學說,以及我們在前面,對照中西年代所列十六https://www.hetubook.com.com世紀以來的西方重點名著,乃至經濟、政治等書籍,才比較流行。至於蘇聯學派輸入的文化思想和政治意識的大量學術,都是一九三七年以後的事。其他由法國留學派的影響,都是社會政治革命的實行者,不在本題討論的範圍。
(全書完)
我最後要講的,是在民國初hetubook.com.com
hetubook.com•com
年到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的時期,我們國家民族自己本身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因為時代的撞激、社會的演變、教育政策的錯誤,幾乎已到了一息僅存,命如懸絲的情況。固有傳統文化打倒了、革命了,新興的文化,根本沒有建立起一個基礎,就碰到日本人的侵略,全民起來從事抗日戰爭。有關中華文化的重建,和中西文化交流融會的工作,就根本無法起步了。總之,這次講述《大學》一書,引論比較龐雜,其中的原因,主要的是以三千年的中國文化來印證中國歷史的發展,說明內聖(明)和外王(用)之道,也就是孟子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之道。它是做人之學的重要綱領,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一個人之所以為人,以及如何齊家之道;至於治國、平大下不過是聖人的餘事,內聖(明)的發揮而已。我希望通過這次原本《大學》的和-圖-書講述,還它本來的面目,也希望中國人瞭解本國的文化精神,開拓未來要走的道路,並正告一些存有成見、偏見,或居心叵測的外國人士,能夠知道中國文化的精神,以及我們的民族性。如果能夠有助於這個地球上各國家、各民族的互相瞭解,減少誤解,而互相交流融會,促進人類的和平與進步繁榮,這正是這次講述原本《大學》,也是我數十年來所禱祝的心願。
我現在對你們重新提出中國儒家孔子一系的《大學和*圖*書》,對照歷代歷史的現實演變來講,是要大家明白,我們的國家幾千年來,是仁義博厚,恪守寬容忍讓,希望天下人類,真能達到和平共存的世界,既沒有侵佔其他國家的利益,更沒有壓迫其他民族的野心,同時也沒有自認為是天下第一的狂心。我們具有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負重的文化根基,也絕不甘願接受不合理的侵略和壓迫,雖然在極度的艱苦危難中,也必然自強奮發,終於做到以德化人,以禮讓相安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