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因緣又分為親因緣和疏因緣的差別,什麼是親因緣呢?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例如一粒麥子,在那裡擺久了,他自動會起變化,非他力。但是,與他力也互相關聯,親因緣是由過去的時間、空間和自我的積累,所帶來的種子,這其間的關係還很複雜。種子生現行,現行又變成未來的種子,循環不已。什麼是疏因緣?增上緣與所緣緣以及等無間緣是屬於疏因緣,例如我們生命的來源,必須由男性的精蟲和女性的卵子相結合,再加上精神體三緣合和而成,此三緣是親因緣,精蟲和卵子中所帶來父母的遺傳是增上緣。遺傳的因素對我們生命的影響也很大,人的思想,行為動作都會和父親或母親想像。有些人的個性則與父母親完全相反,譬如父母很老實,生的孩子很調皮,這是否與遺傳無關?不,這是遺傳的反動,因為老實的人也有調皮的一面,只是他壓抑不敢發出來,到了下一代就發出來了。一個人生下來以後,其思想個性慢慢也受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風氣的影響,這些因素乃屬於增上緣。還有一個所緣緣,現在的生命由於過去的種子生現行,前生所積累的習性和父母的遺傳以及所受到的教育和當代社會思潮的影響,種種因素加起來,形成了主觀的思想意識,再產生新的思想和行為,與別的人和事物發生牽連,互相影響,這就是所緣緣。這些現狀又變成種子衍生下去,如此循環不斷,這也是輪迴的道理。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永遠沒有間斷地轉,叫等無間緣。
另外還有「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包含了以上四種法界。為什麼叫一真法界呢?我們分析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東方的道教、佛教、回教、印度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對於人生的看法都帶有悲哀的、痛苦的、遺憾的、罪惡的色彩。但是,一到了「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痛苦、悲哀、罪惡都沒有了,「華嚴經」看此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所以,要多拜佛,多求懺悔,學佛不拜佛,這算什麼學佛?有些青年知識分子拜佛覺得不好意思,好像很丟臉,一點氣派、一點膽量都沒有!要拜佛就拜佛,目中無人,恭恭敬敬拜下去,這才是大丈夫,連這一點心量都沒有,還學什麼佛?不過,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一度如此,跟很多同學一起到寺廟,心裡很想拜佛,但是,看到同學都不拜,實在不好意思跪下來拜,等到大家走了,趕快跑回去匆匆忙忙拜一下,怕人家看見。可是,有一天想想不對,非丈夫也,我要拜佛,還管你們啊!我又不是為你們而活,為什麼要在乎你們?我到基督教的教堂,也一樣跪下來拜,耶穌在西方教化了那麼多人,他也是聖人,他被釘到十字架上,流出鮮紅的血,那真痛的!他沒有怨恨別人,他說我為世人贖罪,憑這句話,我非向他磕頭不可,了不起的菩薩!
幾千年前,這位把一切問題都徹底解決的人,叫作釋迦牟尼佛。他開始也和我們一樣,對於人生問題、生命問題充滿著疑惑,從小就思索這些人生之中生、老、病、死等等問題,而且小時所受的教育比一般人好,他接受的是宮廷教育,集中了最優秀的老師,傳授了最精華的學識,再加上他天生稟賦優異,所以,在十幾歲就精通各種天文、數學等學問。他是獨子,在當時不用競選就可以當皇帝,但是,以他的智慧看來,一個國家社會沒有真正三十年的太平,人類無法過安樂的日子,所以皇帝他不想幹。
我們的生命最初是由妄想而來,妄想有個我,悟道就是把這個妄想的我瓦解掉。一般眾生因為有妄想,所以有我,因為有我,所以有你,有他,然後就我愛你,你愛我,愛來愛去。以前我到大學授課,同學們逼得我講戀愛哲學,我說我不懂,後來被逼著沒有辦法,我說:愛是自私的,因為我愛你才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你說這是不是自私?愛是絕對自私的,愛是佔有的,愛是痛苦的根源,愛是煩惱的根本。總而言之,愛是由我而來,我是由妄想而來。所以,佛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而有我,以及有我就有我愛,而我愛就是自私的佔有。你看!每個人生下來都在抓、抓,抓了一輩子,最後抓到殯儀館,終究抓不住了,「抓」換個佛學名詞就是「執著」。
假如有人「勞慮永斷」,什麼叫勞慮永斷?就是把感情、感覺、思想這些塵勞思慮全部切斷,呈現一片空靈,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一段清淨的境界,叫作法界淨。
文字般若?悟了道,智慧開了,文字學問自然就好了。以前在我家鄉,有位打魚的漁夫,一個大字也不認識,忽然跑去出家,拜佛拜了九年,在大殿的石頭上,都拜出了印子來。後來不拜了,跑去睡覺,一睡又是睡了好幾年。醒來以後,又會寫文章,又會作詩。他的詩真好,我早念讀書,開始喜歡的詩就是他的。另外在四川一個寺廟的方丈,也是個怪人,現在家相,叫作楊剃頭,幫人家剃頭,嘴裡唸唸有詞,但是,不曉得他說些什麼。他自己不肯梯度,但是,也沒有家眷,大家曉得他是悟了道的。人家拿佛經上的問題問他,他都答得出來。甚至,有些讀書人故意拿小說上的問題問他,他也照樣告訴你這句話在哪本書上第幾頁第幾行。人家再問他:「師父啊!你沒有讀過書,你怎麼知道?」他就瞪起眼睛罵人,「格老子!我沒有讀過書,你們不是讀了那麼多書?你們讀書就是給我讀的呀!」這是什麼道理?「非性性有」,一切眾生的心性都相通,這就是文字般若。
接著,佛又再說:
雖有多方便 雖然佛法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在談到成佛的境界之前,我們先大略討論一下宗教的問題。任何一個人先天自然的都有宗教的情分,因為人生下來,在整個生命的過程之中,都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大的就整個人類文化而言,無論東方或西方,幾千年來始終無法解開「人從哪裡來」以及「宇宙如何開始」之謎;現在的太空科學如此發達,其目的就是為了探求宇宙的來源。小的就每一個人而言,人生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人生下來就是一個問題的東西,生命本身的問題就很大。當人碰到問題時,到最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如韓愈所講:「人窮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人在走投無路、無可奈何之際,總要找個依賴;人類的依賴性是天生的,這也是人性脆弱的一面,由此自然而然想尋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神,這就是宗教的來源。
「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眾生。」實相就是見道的真正境界,相就是現象、境界。「相」在中國文化裡用得很多,「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經」講:「是諸法空相,」這些都是相。我們學佛經常聽到說不要著相,凡是看得到人、事、物都是相,看不到的思想、觀念也是相,拜佛像也是相。那麼,拜佛像不是也著相了嗎?這是什麼道理?因為拜佛像而對三世諸佛起恭敬心,由此領悟自性,真正受益得利的是自己,禮拜的是自己。
還是看不清楚自己。舉個例子,如學者們,一看就知道是讀書人的樣子,商人就有商人的樣子,軍人就有軍人的樣子。我常常說:假如學者沒有書生氣,軍人沒有粗暴氣,商人沒有銅臭氣,這是第一等人。這就是「猶住見常」的道理,自認為學問好,表現出一副很瀟灑、很有學問的樣子,如此定了型,便是被困,被自己的思想、觀念束縛,被自認為得意的事左右。
法界是「華嚴經」常用的名詞,有四種法界:(一)理法界,道理、學問也是一種法界。(二)事法界,事實、科技、功夫屬於事法界。(三)事理無礙法界,有這種理就有這種事實,有這種事實就有這種理,懂了佛法的道理,那麼功夫就要做到,做不到那就有礙。而有此事必有此理,若不懂此理,那是學問不夠;有此理必有此事,若沒有見過此事,那是經驗不夠。有很多人將自己不懂的事或沒有見過的事,就輕易判定為迷信。但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隨便將不知道的事說成沒有,這是我們做人做學問應有的態度。(四)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事事無礙法界,必須六通具足,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覺、知覺的現狀。
你說什麼叫作空呢?你說打起坐來,有個清靜,有個空,還有個境界,那就糟了,那是意識形態妄想所造成的,搞鬼的就有個鬼的境界,玩神的就有個神的境界,修道的就有個道境界,求空的就有個空境界,這些都是自己的心意識所造出來的。那麼,什麼才是真的空呢?——寂滅。佛有個比喻,自己把自己的頭一刀砍斷了,就再也沒有人想說要砍什麼頭了。真正的空是無量無邊,沒有境界。很多人打坐不能入定,都想去掉妄想,越搞越忙,都是自作障礙,自認為有個空,拚命做功夫求空。其實,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空,不用再求個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在定中,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動過。「則以礙心自滅諸礙」,一切唯心所造,一切唯心解脫,把自己的障礙心拿掉,自然就沒有障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問題解決了,就一切沒事了,也沒有另一個不受障礙的境界。
唸唸生滅不停,就形成了假我,產生了妄想,產生了執著,產生了邪見,邪見就是不正確的思想見解,「故起愛憎」,因此就產生了喜愛與討厭。所以,年輕人談戀愛,我愛你,愛不到就恨,變成我恨你,若是這樣,愛是很可怕的。愛也好,憎也好,它就是唸唸生滅的心理作用。所謂圓覺境界就是切斷了唸唸生滅的作用,過去的念已經過去了,未來的念不去引發它,中間永遠維持這個「空」,寂滅現前。看不清楚這個現象,切不斷唸唸生滅,就耽著五欲去了。
什麼是涅槃?不是死後才叫涅槃,本來就是空的,本來就是寂滅的,本來就是沒有妄想可以滅的,本來就是清靜的。並不是說你修道有成就以後,才得到涅槃。什麼時候才是成佛涅槃的境界?就是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永遠只是一個現在,而和圖書現在也沒有。若能把握現在的一剎那就在寂滅中,現在就是在涅槃境界中,當下即是,不須另外求個清靜寂滅,想求個清靜寂滅,已經不清靜寂滅了。好!假如你拿這個道理跟人家講,好像很懂佛法,好像悟了道似的!那麼,你就犯了大妄語戒,因為你沒有證得,千萬不要亂說啊!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不要以為守住清淨一念就是道,清淨的境界掉了就以為糟了。道是不垢不淨,清淨是道,不清淨也是道,這才叫解脫。若只守住一個清淨的境界,認為這才是道,這還叫解脫嗎?
那麼,「性有」如何解釋呢?這裡的性是指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也是一切生命的來源,這也是一切眾生與諸佛共有的本體,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真如、涅槃、菩提、實相般若、一真法界,禪宗講的明心見「性」就是這個性。
眷屬般若呢?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屬於眷屬般若,屬於行的部分,屬於道德方面。
那麼,「照」是什麼呢?我們做功夫說觀照,「照」字上面加一個「觀」,觀與照一樣不一樣呢?「心經」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是想,照是照,兩者不同。觀不是用眼睛看,例如你打坐時,曉得自己的念頭起起伏伏,來來去去,這是觀。又如念佛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唷!明天早上八點鐘要起床,鬧鐘忘了上發條,糟了!我念佛怎麼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過,想想沒關係,噯呀!又錯了。這是觀的境界。功夫到達了「照」,就不用觀,如同太陽出來了,全體沒有雜想,沒有妄念,宋明理學家稱之為「清明在躬」,這是照的境界。觀與照的道理在唯識學「瑜伽師地論」裡,叫作「尋」與「伺機」,觀有尋找的意味;伺是不須尋找,在那裡等著、照著。
佛告訴我們第二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什麼道理呢?因為你你很平靜坐在那裡,妄想來時,自己都知道。既然知道了,此時,妄想早已跑掉了。你能夠知道妄想的那個「知」,他沒有動過,他是「居一切時不起妄念」的。
成佛是什麼境界?「無取無證」,學佛很難吧!你還以往真有所得呀!一般世間凡夫學佛修道都是以所有得之心在修,那麼,不修行不做功夫嗎?搞不好落入畜生、地獄之中。「心經」也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你修了一萬年,不增,沒有多一點;你不修它,它少了沒有?沒有,不減。上天堂,它沒有變成純淨一點;下地獄,它也沒有變得污穢一點;不垢不淨。下地獄受苦,誰在受苦?自性曉得在受苦;上天堂享福,誰在享福?也是自性知道在享福。我們一般人都在苦、樂、憂、喜的感受中,苦、樂是屬於生理的感覺,憂、喜是屬於心理的感覺。捨,都把它空掉,若能把苦、樂、憂、喜的感受都空掉,那就是不苦不樂,就是極樂。「心經」接下來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一路無到底,最後,無智亦無得,等於「圓覺經」這裡所講的「無取無證」。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無始」是佛教哲學裡特別的名稱,無論東方或西方的文化,都在追求一個大問題,宇宙如何開始?人從哪裡來?西方文化說是上帝創造的。佛教把宇宙的開始稱為「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例如一個圓,任何一點都是起點。有關宇宙的來源和人種的起源,是個大問題,科學家還在探索之中;達爾文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我可不同意,我的老祖宗可不是猿猴。佛經裡提到地球的人類是由光音天飛下來的,在地上抓地味吃,吃多了就飛不回去了。
此時,釋迦牟尼佛告訴清淨慧菩薩說:好的!好的!善男子,你們能夠為了末世眾生來問修行漸次的差別,你現在好好聽,我來告訴你。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佛說假如碰到善知識,由於善知識教師法的高明,當下頓悟,明心見性,便能明瞭自己本有的「淨圓覺性」,對於原本的自性勉強加上形容詞,叫作「淨」,清淨;「圓」,圓滿寂滅;「覺」,也就是菩提、覺悟。此淨圓覺性是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平等無別的同一根性。
佛在這一節裡,最後作了一個結論,講了一句名言:「性自平等,無平等者。」一切眾生的自性本來都是一樣平等,佛與眾生都一樣平等,說得更徹底一點,甚至也沒有一個叫平等的東西。平等的觀念是釋迦牟尼佛提出來的,因為世界上的人或者東西就其相而言沒有平等的。其實,人世間的百態若真平等了,那就不好玩了。城市裡的樓房都是一樣高,你我也一樣高,一個長相,你窮我也窮,都穿清一色的衣服,戴同一模式的眼鏡,這樣好嗎?形形色|色才叫世間,但就在這本體之性及種種差別相中,它就是平等的,因此佛法又說「性相平等」,性是指本體,相是指現象,就是用,體與用平等,本體與現象平等,為什麼呢?因為體與相都是空,沒有一個平等的形像存在,若是弄出一個全部齊一的平等形像,那又不平等了。若論平等的觀念,一般政治上所講的平等,只限於人權的平等,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平等,則不只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一切眾生平等,連貓、狗、螞蟻、蒼蠅、蚊子等等一切眾生與我們均一切平等,凡是有生命的均一切平等。
眾生為解礙 一般眾生被自己的知識、觀念、見解所障礙住了,所以不能認識自己的心,不能悟入佛境界。例如有些人認為自己打坐坐不好,就以為成佛沒有希望了。佛在心不在腿呀!又如許多人發覺自己妄念很多,認為是業力重啦!就不敢打坐,不能學佛囉!這些都是因為自己不正確的觀念、見解,把自己障礙住了。
這一段是講修行做功夫的方法與境界。這裡提出一個問題——「照」與「覺」。照與覺是修行用功的心理狀態。覺包括感覺和知覺。例如身體上氣脈的變化,氣走到那裡,如何通啦!這是感覺狀態,不要被感覺騙了,並不是說這樣不對,而是說你的心不要被這種感覺牽著走,不要以為有了這些感覺,就很怎麼了,就很了不起,這些是生滅法,有起有滅,會變化去的。第二個是知覺狀態,例如,打坐有時覺得很清靜,好像空了,覺得很安詳自在。這種寧靜、空靈、安詳的知覺狀態,每種宗教都有,例如基督徒受洗,在教堂裡一跪,非常誠懇地禱告,感受到「聖靈降體」,這也是中國所講「誠則靈」的道理,是我們的覺照起了作用。
接下來再講實相的問題。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但是,智慧仍然無法表達佛法高深的含義,所以,保留原音不翻譯叫作「般若」。般若有五種意義,分為五種般若:(一)實相般若(二)境界般若(三)文字般若(四)方便般若(五)眷屬般若,這五種般若都是般若的範圍,包含了世間及出世間所有的學問知識,直接翻譯為智慧並不很貼切。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入地永寂滅 真正登了果地的菩薩就不同了。菩薩的等級可為十地,十個程式。到了十地菩薩則永遠寂滅,什麼是寂滅呢?就是清淨慧。永遠在清淨中,自然有智慧,而且慧如泉湧,此是無師智,無師自通,一通百通。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真正的佛法並不排斥、仇視其他的宗教,無論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貫道,甚至鬼道、魔道與佛教都在道中,均平等看待。「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每一位教主都悟了道,只是所見的程度有深淺而已。
好了!佛講到這裡,有個重要問題來了,各位想不想得圓覺境界?請各位現在好好把眼鏡閉起來聽講,好好體會佛說的「唸唸生滅」,好好找一找自己心中的佛。各位現在眼鏡閉著,覺得有個會聽話的東西,會思想的東西,這就是念,也是這個念形成了假我,念佛的念是這個念,不是嘴巴念。佛說這個念,唸唸生滅,像一股流水,自己不知道自己唸唸在生滅中,你把這個現象看清楚了,把這唸唸生滅切斷了,變成不生滅,你就有希望了,你就可以學佛了。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菩薩未覺離 見了道的菩薩為什麼沒有成佛呢?因為還怕自己的清淨境界搞掉了,始終還在覺悟的境界裡,把道的境界保持得太厲害了。
清淨慧在此提出的問題是接著彌勒菩薩的問題而來。應了中國的一句話「打蛇隨棍上」。
清淨慧菩薩很會說話,先恭維釋迦牟尼佛一番,世尊啊!您了不起啊!您講的話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從來沒有聽過,自從聽了您的話以後,我們好舒服唷!希望您為大家再重宣「法王圓滿覺性」,還不是為我哦!是為大家以及一切眾生。你看他推得多乾淨,他好像一點事情都沒有,而且還是替您老人家將來教化眾生,逼得佛非說不可。我們說句開玩笑的話,清淨慧菩薩好滑頭唷!他自己推得乾乾淨淨,所以叫「清淨慧」,他真清淨!真有智慧!
現世即菩薩 此人就是現在世因地上的菩薩。
清淨慧菩薩聽了很高興,其他大眾也都靜靜聆聽。
接下來,佛告訴我們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學佛的人往往認為妄想不對的,妄想來,我總要看住他,沒有妄想才是道。佛說你錯了,例如我現在講話是不是妄想?是妄想。不www.hetubook.com.com要怕妄想,妄想就妄想。妄想來的時候,不要再去研究這是無明啊!因緣啊!業力啊!「不加了知」。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什麼是佛?心即是佛;什麼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這麼簡單。一切眾生何以不能明白?因為不肯平常。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偉大。一般人學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學佛的人好忙哦!這裡拜佛,那裡聽經;又是供養,又是磕頭;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連自己家人都不顧。結果,什麼都沒有,當然沒有,因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
一切眾生和諸菩薩如來所悟得的道有無差別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眾生,不管有靈性或無靈性,都本已成佛。佛道是什麼?覺性也。你明白了,就悟了道,那麼簡單。
第四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你就傻乎乎地坐在那裡,聽也聽到了,看也看到了,很平安,很自在,坦然而住,這樣就好了。你不要再去分辨這是不是清淨境界?這是不是空?這樣不曉得對不對?那麼簡單,應該不是吧?自己又騙起自己來了。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釋迦牟尼佛由三十二歲開始出來宣揚這個道理,當時在印度所受的打擊非常大。佛說無主宰,非自然,他們以為釋迦牟尼佛是無神論者。其實,他們搞錯了,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與人視為同一生命,平等無二,神與人同一本體。他提倡人要找到這個所有生命共同的本體,找到了這個生命的本體,叫作無上正等正覺,也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佛法不是迷信,而是大智慧的成就。釋迦牟尼佛從開始說法,一直到了晚年卻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字。」這是什麼道理呢?緣起性空,一切現象、一切境界的本體都是空的,若談到本體,那真是不可說,說一個「空」已經不對了,因為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所執著,這是佛的境界。他還怕人們不相信,在「金剛經」中再三強調「如來是真悟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成佛是什麼境界
所以,不拜偶像,拜的是佛法。但是,你真把它當相來拜也對,真把它當佛來拜也對,等於我們遊子想到父母的樣子就難過,一樣的道理,以上所講的是「相」的問題。
什麼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名為遍隨順 此時無論是出世法、入世法、魔法、以及外道法皆是佛法,圓融無礙。
當他大徹大悟之後,得到了答案,瞭解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一切的事情乃無主宰,並不是閻王主宰了你的生命,也不是上帝主宰你的生命,但是也非自然,不是唯物所變化。一切萬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緣所生。什麼叫作因緣呢?「因」是前面的一個動機;只要前面一動,連鎖的關係就來了,就是緣。因緣的連鎖關係如何來的呢?自己來的,無主宰,不是他力,也非自然。
佛說如是人 佛說如果有人能做到平常心即是道,
因為一切眾生自己迷惘,觀念顛倒,所以不能滅除一切心理,生理上的幻化境界,不能清淨。在這裡特別請諸位用功修行的人,注意下面一句:「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大家都在做各種功夫,都在修道,其中會遇到很多境界,而這些境界都是人妄想所造成的,這也是一種「迷倒」,甚至有人得到一點清淨的境界,便以為是悟道了,這正是大妄想。「於滅未滅妄功用中」,在應該滅掉而沒有滅掉的妄想境界中,等於各位打坐,想要空掉妄念,於空而未空之間,有時候,覺得功夫不錯,一點妄念也都沒有,真的沒有嗎?你知不知道沒有妄念?知道,這個「知道」不是妄念嗎?那麼,你說不知道,對不起,那是昏沉。
好了,我們現在再回過來看「圓覺經」這段經文。這段很難懂,也很難解釋,所以才先說了一段序文以為解說的背景。
佛說你明白了自己心念起滅的現象,即知「此生心自勞慮」,就知道這一生都是自尋煩惱,換句話說,等於中國的一句古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末世諸眾生 未來末世一切眾生,
第一句話,「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什麼是障礙?貪、嗔、癡、慢、疑、妄想、感情、情緒、知覺這些都是障礙,障礙就是冤家,冤家就是障礙,起心動念皆是。佛說這些障礙就是究竟覺,這些障礙用不著清除,翻過來就是了,你也可以由貪、嗔、癡而悟道,它是一體的兩面。
「覺礙為礙」的道理,有句禪宗的話可作為註解,叫作「悟跡未除」。雖然悟了道,但是,所悟的痕跡自己空不掉,因此而不自在。這種情形叫作沒有登地的菩薩,也叫作因地菩薩,一切眾生都是因地菩薩,在座諸位都是因地菩薩,不是果位菩薩,為什麼不是呢?因為功德不圓滿,智慧不圓滿。
釋迦牟尼佛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徹大悟,生命得到自在。他得到了一個結論:「人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說:「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奇怪啊!真奇怪!每一個人都是佛,不只是人,每一個有知覺的生命,包括動物,都具備了和佛一樣的智慧功能,那麼,一般眾生為什麼不是佛呢?只因為自己的思想把自己障礙住了,把自己虛妄不實的思想當成真的,緊抓著不放,所以不能證得佛的境界。佛悟道所講的話,我們簡單地說就是:唉呀!修行搞了半天,原來我是道。此時悟了道的釋迦牟尼佛原想涅槃,所謂涅槃就是把生命回歸到原來的地方,例如把冰熔化為水。但是,大梵天的天主請求佛不要涅槃,還要弘法度眾生啊!釋迦牟尼佛說:「止!止!吾法妙難思。」好了!不要說了!不要說了!我所瞭解到的道理,不可思議,無法表達,每個人都是佛,叫我講什麼呢?
皆名隨順智 這些不同的方法都是為了引導眾生走上覺悟菩提之路。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不只是拜佛像,很多出家人或在家人喜歡拜經,一句一拜,或一字一拜。以前有位大和尚拜「法華經」,一字一拜,拜了八、九年,有一天時節因緣到了,拜到了一個字——屎,突然發現不對,我拜佛可以,為什麼要拜大便?這一下大徹大悟了。這是拜佛經的功德。還有一位和尚拜「心經」,也拜了好幾年,有一天拜到「無眼耳鼻捨身意」,不對呀!摸摸自己的臉,臉上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為什麼「心經」說沒有?這一下悟道了。
我以前有一位老朋友,現在已經過世了。他是憲兵軍官,在大陸撤退時期,共產黨到處通緝他,下令抓他。後來有一天,我在廟子碰到他,兩個見面當然很高興,我問他怎麼逃出來的,而且以前也不信佛的,怎麼現在到廟子裡來?他說我逃得才妙呢!而且還把妻子小孩一齊帶出來。有一天,他躲在重慶一家小飯店裡,晚上共產黨來查房,這下子完蛋了,他看看妻子,妻子看看他,兩個人傻了,一時急得沒辦法,只好跪下來,上帝啊!觀音菩薩啊!佛啊!關公啊!閻羅王啊!土地公啊!凡是所知道的神一概都請都求。嘿!怪了,那平時愛哭的孩子也不苦了,兩個共產黨進來,逗逗那孩子,逗了半天,也忘了問他們話,就走了。菩薩真靈呀!後來,每一關他都這樣跪下來求,如此一路安全逃到香港。逃出來以後,他就信佛了,也開始研究佛經。但是,現在卻有個問題,他學會了大悲咒,碰到事情,再求菩薩,反而不靈了,這是什麼道理呢?他問我這個問題,我反問他:你說呢?他說:「誠則靈。」對了!一點都不錯。現在有了分別心了,大悲咒有什麼作用,六字大明咒又是什麼,這些都知道,恐怕楞嚴咒更靈吧!完了,一有了分別,效應就打折了。
功德已圓滿 功德已經圓滿了。
圓覺自性就是一切佛及一切眾生相同的本性,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開悟?為什麼諸佛菩薩先我們開悟而成道?佛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理由——「非性性有」,這四個字如何解釋?照字面上來說,非性,不是性;不是性嘛!又是性。非性性有,性有非性,這講些什麼?多去想想,真會想成精神病。非性就是一切萬法無自性,例如這張桌子是不是原本就有這張桌子呢?不是的,它是由山上的樹木砍下來,鋸成木材,經過木匠製造而成。再說,木材是不是原本就有木材呢?也不是的,它是由一粒種子,吸收水份、陽光、養份,慢慢長成的,如果碰上大火一燒,便化成灰燼,變成其他的元素。所有萬物都沒有它自己固定不變的本質,所以萬法無自性,這叫作「非性」。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我們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樣,充滿整個法界,充滿整個虛空;「照了諸相」,對於外界的一切現象,以及內心的現象,都能清清楚楚地知覺明瞭。
佛在這裡說菩薩也有障礙,菩薩的障礙在哪裡?「見解為礙」什麼叫見解?見就是觀點,主觀的成見;解就是理解、註解。有些菩薩雖然有某些程度的解脫,甚至不被煩惱困住,不被妄想困住,不被生死困住,這些都困不住他,解脫了。解脫的道理就是中國俗語所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五行m.hetubook.com.com是金、木、水、火、土,在佛學來說,就是地、水、火、風、空五大。但卻被自己的見解把自己障礙住了,就算在見解上得到了解脫,「猶住見覺」。悟道的觀念卻妄不掉,停留在道的境界上,就如蘇東坡描寫廬山的詩:
「諸戒定慧及淫怒俱是梵行」。悟了道以後才曉得戒定慧是把淫怒癡轉過來,戒定慧與淫怒癡乃是同一體性。什麼是梵行?就是清淨行。你說貪嗔癡不清淨,嘿!佛卻在這裡說貪嗔癡是梵行呢!不過你不要看了這句話,就去亂搞,這是佛說的,這是佛的境界,你不是佛,你沒有悟道,不要亂來啊!
為了追求探索人生無法解決的煩惱問題,他十九歲捨棄了王位,跑去出家。但是,在出家之前,他盡了他的義務,娶了妻子,生了兒子,然後才出家。這點要特別留意,釋迦牟尼佛的作為並沒有違反家庭的孝道。
「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達了清淨的境界,沒有雜念妄想,但是,見解不透徹,認為清淨才是道,認為不清淨、不空則不是佛法,於是,自己把自己給障礙住了,「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對於不垢不淨的圓覺自性沒有認識清楚,執著於空,執著於清淨,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徹大悟。我常常告訴修道的朋友,你們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淨;但一下山來,我招待你到夜總會、歌廳、舞廳走一趟,保證你那蓮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來。可以出世卻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卻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礙了,不算真解脫。什麼才是圓覺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須如「維摩經」上所講的「煩惱即菩提」,無論在任何髒亂、煩惱、痛苦的環境裡,都一樣清淨、快樂。做不到這一點的人,叫作「凡夫隨順覺性」,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見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聖潔、莊嚴、清淨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備了宗教的信仰、佛學的興趣、完美的情操,至於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則一無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見解來解釋註解佛法,我認為佛是這樣,我認為入定是這樣,都沒有用心去參究,沒有用功去實證。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這一段有很多「性」字,性啊性的,不容易懂,卻是非常重要,佛學的基本哲學在這裡。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本身就是解脫,煩惱本身停留不住,不信你看看哪一個煩惱能一直煩你一年、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再不然,你去留一個煩惱看看,能留多久?一個小時都留不住。留得住的話,還算是有本事呢!很多人找我說:我好煩惱,怎麼辦?我說:有一個好辦法,再去找多一點煩惱的事來煩一煩。他說:我沒有辦法。好,煩不下去,只好放下,放下就成功了。
什麼是般若
佛怕大家聽不懂,又作了一個比喻,「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我們活了一輩子,哪一位看過自己的眼睛,或者看過自己的臉,看過沒有?看過?那是在鏡子裡看到過。對不起,那是假的,鏡子上的影像是交叉反射的,學過物理就知道,它是左右顛倒相反的。眼睛能夠看到別人,但是,看不到自己。做人也是一樣,人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起別人,喜歡批評別人,卻不曉得反省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是眾生的愚蠢,所以,學佛要少看別人的缺失,多看自己的過錯。佛為什麼作這個比喻呢?因為我們心也跟眼睛一樣,認不到自己,心在哪裡?自己找不到。修行的道理也是如此,把心收回來,返觀自己,也就是「心經」上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佛以眼不自見眼作比喻的秘密,因心就是佛,而一般眾生拚命向外找佛,所以無法明心見性。
圓覺自性就是我們心性的本體,也就是「華嚴經」所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佛就是眾生,三者一體。若真想見佛,不是要見到佛的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基督教說不崇拜偶像,佛教也是一樣不崇拜偶像,「金剛經」上說:「若人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但是,基督教講究不崇拜偶像,卻拜起了十字架。佛教反對崇拜偶像,為什麼又拚命拜佛像呢?其實不是拜佛像,而是拜自心。當你一念誠懇恭敬拜下去的時候,心無雜念,心即是佛。而且你把佛像當成真的佛拜,立假即真,萬法唯心,因為你的誠心,感應道交,自助天助,只要你的心造得出來。它就是真的,自然就有功效。
修多羅教是指佛所說一切經典,佛說他所講的一切經典如同指出月亮在哪裡的標記,假如我們看見了月亮,知道了月亮在哪裡,那麼,這只指出月亮的手指就不需要了,因為指頭不是月亮,在「楞嚴經」裡,佛也說了八個字「以指指月,指非是月。」不要把指頭當成月亮了,佛經只是指頭,指出真理在哪裡,不要把佛經所講的道理抓住不放。在「金剛經」上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我所說的法,如過河的船,已經上了岸,不要把船背著走,「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一切如來種種的開示言說,就像指月的手指以及渡河的船一樣,只是工具而已。
大慈大悲的世尊,你為我們大家詳細分析解說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從來不曾見過,從來不曾聽過。我們現在承蒙佛的循循善誘,身心舒暢,得到很大的利益。
無取亦無證 什麼都沒有,無所得。佛法是空的,什麼都抓不住,你們拚命得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讓你抓得住呀?念佛不是嘴裡叫佛。心念一清淨,阿彌陀佛無量光壽本來就在這裡,念佛,念佛,念就是佛,心即是佛。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聰明人與傻瓜都一樣有智慧,而且,笨蛋講的話,聰明人不一定講得出來,不相信,你苯苯看,愚癡之人也有般若,並且沒有短少。
「幻化滅故」,真正到了空的境界,就是幻化皆滅。所以,我們注意唷!不管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也好,一切所有的眾生都靠不住,都會變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幻化。必須要達到連空都空掉,幻化滅了,無取無證,畢竟空,才算是大徹大悟。
所謂宗教,在於使人的思想、情緒有所依賴,有所寄託,而且這個宗教可以掌握你的思想和情緒。再進一步來探究宗教的哲學,就要問這個我所信賴、依託者,它究竟存在不存在?這是大問題。一般的宗教都把這個所信賴。依託者人格化以及神格化、超人化,因為人的力量不夠,所以信賴一個超越人的神。於是,人放棄了自我,人喪失了自我。那麼,如果神存在,這個神又從哪裡來的呢?探究這個問題同樣是宗教哲學的課題。接著我們又要問:我為什麼要信他?我所信賴的對或不對呢?萬一不對,那又怎麼辦?這些都值得研究。研究到最後,一切問題都清楚了,見到了生命的本來,見到了宇宙的本來,這叫作「佛」或譯為「佛陀」,佛陀是覺悟的意思,就是把宇宙人生第一等一切問題都弄清楚了。
不住一切相 不執著一切事物、現象、境界——等等,心無所住。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很多人想修道成佛,拚命打坐,千方百計設法打通氣脈,感覺到這裡發熱了,那裡氣又動了,心裡沾沾自喜,好像很有功夫,成佛有望。而假如打坐很久,沒有反映,就開始懊惱,是不是我業力深重?大概成佛沒有什麼指望,還是算了吧!不要以為功夫就是道,對不起!功夫是功夫,不是道。功夫是可以修得起來的,既然可以修得起來的東西,自然就有毀壞之時,功夫不修就沒有了,是不是?注意!道是不增不減。你多坐一天,道也不增一分,少坐一天,道也不減一分。什麼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舉個例子:蓋房子,拆房子,皆是虛空。蓋了房子,虛空在哪裡?把牆打個洞,虛空又出來了,虛空還是虛空。「楞嚴經」不也提到:「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這裡所說的善友是指善知識,在中國文化裡師友並稱,老師給同學回信,往往自稱「友生」或「愚兄」,這是老師對學生的謙虛。但是,我常常發現學生給老師寫信,最後來個「愚生」,他的意思很好,我是愚笨的學生。可是,這麼一來,究竟他是老師還是學生,就搞不清楚了。學生就是學生,不要隨便加個愚字,愚字在中國古禮來說,是長輩的自稱,例如哥哥給弟弟寫信,用「愚兄」;舅舅寫信給外甥,用「愚舅」也可以。
但是,你說我做不到,還是有妄想怎麼辦?「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妄想來了就讓它來嘛!妄想自己會走,用不著急急忙忙拿個掃把去趕走他,他自來還自去。我在「楞嚴經大義今釋」上寫了十七首詩,透露了用功的方法,其中一首:
心不生虛妄 隨時保持平常心,不去幻想,坦然而住,這就是觀心法門,這就是正修心之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談到這裡,再引述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的「中庸」向各位說明。「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和*圖*書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一切眾生的生命本來就有,叫作天命之謂性。率性不是亂來。我要打你就打你,這不叫率性;率性就是「心經」上所講的自在,明心見性自在了以後,叫作道。悟了道以後起行,起菩薩萬行,悟後起修叫作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須臾就是佛教所講的剎那,道這個東西剎那之間都不可以離開,可離開的話,就不是道了。道在哪裡呢?不要向外找,就在你那兒,道不是修來的,它不增不減,只是你沒有認到而已,不迷,你就在道中間。不管在中國或在印度,都有相同的思想,所謂「東方有聖人出焉,西方有聖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把中庸的道理拿來融會貫通,就比較容易瞭解「非性性有」的道理。
什麼是境界般若?菩薩有菩薩的境界,羅漢有羅漢的境界,做一天功夫有一天功夫的境界,不修行也有不修行的糊塗境界,這就是境界般若。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知,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是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道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唸唸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剛才所講的是凡夫,現在所講的是菩薩。菩薩是見了道的人,在理上已見到一部分,在事上、功夫上也已修到了某一階段。菩薩的全文叫菩提薩埵,是覺悟有情的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後,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謂菩薩者乃最大的多情人也,換句話說,菩薩也是煩惱中人。什麼是菩薩的煩惱?慈悲是菩薩的煩惱,了不起的菩薩願意承擔天下人的煩惱,他願意解決別人的煩惱,這是大菩薩的境界。菩薩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開士」,這是義譯,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佛說假如將來的眾生聽到我講的這個法門,信,相信「心即是佛」、「平常心就是道」;解,也理解到了;受,接受;持,照這樣修持。你說我有時做不到,忙時,開車時,做生意時,辦公時,都要用精神,動妄想,怎麼辦?此時如何修持?「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這是入世的修持。等事情辦完了,則「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好了,出世法與入世法都講了。你不要聽了以後認為這樣才是佛法,那我吃了十二年的素,不是白吃了?又起妄想,有起後悔。吃素就是吃素,吃素與佛法有什麼關係?那是你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清淨心,很好。但是,可不要認為吃素就會得道。你能如此「信解受持,不生驚畏。」這樣就有資格學佛了,「是則名為隨順覺性,隨而順入菩提覺性。」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一笑罷休閒處坐,任他著地自成灰。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只緣身在此山中。
若能認清這個道理,那麼便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間,不起虛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麼平靜就好了。假如真能做到了,這就是菩薩道,不須再念什麼咒,或是觀想、拜佛。這時就如蒼雪大師所說的:「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什麼是佛呢?心即是佛。什麼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非常平實,這是真正的觀心法門,正修行之路,這也就是禪,如來禪所標榜的法門。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為了解釋「實相」,我們講了那麼多。現在,再轉回來。「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真正得了道,到了無取無證,或者說無修無證,也就是十地菩薩的無學位,一切了不可得,此中無眾生,無菩薩,亦無佛。
自去自來樑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相親相近水中鷗。
「何以故?」什麼原因呢?「菩薩眾生皆是幻化」,一切有成就的菩薩與一切凡夫眾生,在一個大原則之下而言,都是幻化。什麼是幻?原來沒有的東西把它想成有,就是幻,所以叫幻想。電源,電視是不是幻?不是,那是影。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我們現在聚在這裡也是幻化,為什麼呢?一千年以後,一萬年以後,我們還在嗎?這個大樓還在嗎?我們是幻化,菩薩也是幻化,菩薩悠然而來,悠然而去,這是幻化。「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也是幻化。真如,如真,好像真的,幻化。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不管你有沒有成佛,有沒有悟道,境界都一樣,沒有悟道的人也一樣在佛境界中,只是不知道而已。
接下來,佛講用功的方法,而且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注意!我聽了以後不要吹牛唷!剛才所講的是成佛境界,我沒有成佛,沒有悟到圓覺境界,不要看了「圓覺經」,懂了一點道理,會背幾句,就在外面亂講什麼無取無證,佛法不用修了。你沒有證得而亂說,就是犯妄語戒,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這罪很重,是無間地獄的罪,在密宗來說是金剛地獄的罪,我們不可以做佛法的大騙子。
他問什麼問題呢?他說一切眾生和諸菩薩以及如來他們悟得什麼?證得什麼?菩薩所悟的道與佛所得的道其中有何差別?還有眾生所得的差別又在哪裡?他說請佛將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負責替您宣揚廣播,使將來的末世眾生,聽了佛所講的聖教,依教奉行而開悟,一步一步地進入佛的境界。
供養恆沙佛 他於過去生已經供養了無數的佛,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要把自己所講的話,再扼要總結,作成可以歌頌的偈語。
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不停地轉下去,如果要了生脫死,不受這連鎖性的生命力量所束縛,必須要切斷了此因緣的作用。如同我們的思想永遠沒有停止過,睡時仍然在思想,所以睡覺都會做夢,沒有一個人真正睡著過,有些人以為沒有夢,其實是醒來以後忘記了。那麼,死亡以後會不會思想?一樣在思想,那是另外一種境界。如果把我們的思想從中截斷,叫作「三際托空」,過去的思想已經成為過去,不復存在了;未來的思想還沒有來,當然也不存在;現在呢?也沒有一個現在,剛才現在,現在立刻變成過去了。宇宙間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現在,永遠都是現在,但是,現在也無法把握,它不斷流逝,這種現象,我們暫且稱之為「空」。釋迦牟尼佛瞭解了宇宙生命中這個道理,畢竟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是它的本體,因緣所起是它的作用,稱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例如我講話,必須有緣起,要有我的生命、思想、身體、呼吸系統、聲帶、嘴、舌、牙齒等等許多因素湊合才能發出聲音,這叫「因緣所生法」。說完就沒有了,故言「我說即是空」。
由此可瞭解人類的文化,凡是對重要的事情,大都再三重複,就像現在的法令在頒布之前,必須經過立法院三讀通過。
講到拜佛,很多人見到我,就跪下來磕頭。我一輩子最怕這一套了,無論男女老幼或是在家、出家向我磕頭,我一定馬上先跪下來。假如人家向你磕頭,自認為是善知識予以接受,完了!有這一點傲慢心就完了!所以,我叫你們趕快回拜人家,並且要非常真心誠敬。拜佛也是一樣,一合掌,對佛萬分恭敬,此時你的心謙恭安詳,得利的是你自己。
佛說假如有人聽了我剛才所講的修行正路,能夠「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此人過去生過去世曾經供養百千萬億位的佛和菩薩,已經種下了許多的功德,今天才會有這樣的智慧和信心。「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此人以後將會通達真空妙有一切法門和一切學問。那麼,在其他的佛學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明心見性悟了道的人,稱為得根本智。得根本智的還要修,不算學佛完成,還要學佛法、外道、魔法、世間法等等一切法,如此成就一切差別智。根本智也可以權作一切種智看,只要瞭解了自心,就可以開發一切智慧。
假如有人因佛的指示而悟到上述境界了,這種情形叫作已登地菩薩的隨順覺性,這是正統的菩薩境界,不過,還是沒有到家。
無菩薩眾生 到這個時候,就明白無佛道可成,亦無眾生可度,每一個人都是佛。佛一生下來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不是佛的我,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我,我就是佛。那麼,你說我就是佛了,你要聽我的,那你是混蛋!真正佛不是這樣。佛是無取無證,但是,天下的眾生都在有取有證。人一生下來就開始,從吃開始,然後抓錢、抓名,什麼都要,最後兩手一攤,進了棺材,什麼都帶不走。要懂得「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那方便般若呢?方便就是各種方法,包括各種科學、技術、學問、氣功、外道、魔道——等等,你懂得越多,你的方便就越多。
清淨慧當知 清淨慧m•hetubook•com.com菩薩,你應該瞭解。清淨慧菩薩的名字就代表了這個法門,我們的心智本來清淨,不用再去求個清淨。不管你打坐不打坐,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是清淨的。你懂得了清淨,自然開發了智慧,此名為清淨慧。
「妄用功」這句話說得很嚴重,意思說你所有的一切修行,包括打坐、念佛、持咒、觀想——等等,都是「妄功用」,等於說妄用功夫,都沒有用。很多學佛修道的人碰在一起,會問:「你學佛、修道、打坐幾年了?」有些人很得意地說:「二十幾年了。」好像很了不起,功夫很高。對不起,這些所有的功夫都沒有用。你說功夫好、境界好,那應該真實不變的呀!否則就是像佛所說的「妄」,假的。因為你的功夫再好,假如不再繼續修持的話,就沒有了,就變去了,可見這並不真實。再說,每一個好境界來的時候,你應該如如不動,你做得到嗎?所有說,你所修行的有為法,都是不真實的,都是你的妄想所變化出來的,佛稱之為「妄功用」。
漸次有差別 所以吃素、拜佛、修道、你說他看破了沒有?嘿!又在取。在修心的進度上,悟得徹不徹底?是有所差別。差別在哪裡呢?
這段當時印度見佛的禮儀,我們不再重複講了。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寂滅」二字是「涅槃」的義譯,寂滅是簡單的翻譯,詳細地翻應該是「圓滿清靜寂滅淨樂」。寂是寂靜,滅是滅除煩惱妄想,寂滅不會死亡的代名詞。注意!不要誤以為寂滅就是什麼都沒有了,而是絕對的寂靜,進入不生不滅中去。「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假如有人言下頓悟,隨即順勢進入滅成佛的境界中,到此則「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大覺悉圓滿 真成了佛,則覺性圓滿遍一切處。
接下來,「循諸性起」,學佛修道要怎麼修呢?依性起修,從自己的心性上開始起修,修行的意思就是修整自己的心理行為。循諸性起的意思就是中庸上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先要明心見性,認識生命本有的自性,才能率性,才能自在。禪宗的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沒有明心見性以前,不論你修什麼法,不管是顯教、密教,都沒有用。必須明瞭認識了圓覺自性,循諸性起,依性起修,最好成佛。
這一段是大乘道平時修持的法門。在修持這個法門之前,先要認定「心即是佛」。一般人學佛修道都在希求一個東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個最大毛病——不敢承認「此心就是佛」,這是眾生的大病所在。人總是把佛、菩薩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測,所謂「高推聖境」。人都受幻想或回憶的宰制,就是不願面對眼前的現實。如果能夠很平實地認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眾生是一切有知覺的生命,國土指的是沒有知覺的物質世界。換句話說,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是同一本體來的。
什麼是涅槃
什麼是實相般若呢?就是悟了「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到了無取無證,就是到了成佛的境界,也就是實相無相,沒有境界的境界,就是道之本體。接下來的是起用,起用就不是無相了,而是有相有境界。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剛才所講「當下寂滅」是見道的道理,現在佛接著所講的是修道的道理。見道以後,還要修道,禪宗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見道以後,依性起修。
雖然是在妄功用中,其中卻也有所差別,就拿羅漢境界來說,羅漢有四果,四種不同的果位,與四種禪定層次互相配合。無論是修禪或密宗,學大乘及小乘,都離不開此四禪八定的原則。現在到了末法時代,不管是在家或出家,能夠達到初禪的人,幾乎沒有。初禪就是由系心一緣達到離生喜樂,一般人連初果羅漢都達不到。也千萬不要以為會打坐就是禪了,那只是練習進入初禪的最初步驟而已,密宗及道家講究打通氣脈,但不要以為打通氣脈就可以成佛了,那也只要為進入初禪鋪路而已。十地菩薩的每一地與四禪八定都互相配合。打坐不是禪,下了座以後,在行住坐臥中,在喜怒哀樂中,在清淨忙亂中,能夠系心一緣,無往而不定,無時而不定,無處而不定,這才叫作定,請問哪一位能做到了?
圓滿菩提性 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以後,到達了大圓滿的菩提覺性。這是什麼境界呢?
「發明起滅」,發現明白了自己念頭的起起滅滅,我們的思想、感情、情緒、感覺這些都屬於生滅法,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在生滅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而佛法的目標極至是不生不滅,但是,一般學佛打坐做功夫的人,都是以生滅法來求成佛,佛是不生不滅的,淨圓覺性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如果以生滅心去求不生不滅的圓覺境界,剛好背道而馳,這是很滑稽的事。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到了這個境界就叫作佛。看完了這一段,只好一笑,原來凡夫就是佛。有位禪師悟了道,說:「鼻孔原來是向下」。還有一位禪師悟了道,人家問他:你悟到什麼?他說:「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這一段就是佛境界,如此如此。
我們的妄念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到處飄,到處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掃他,那就差了。你把第一個妄念去掉了,第二個妄念又來了,你把舊的樹葉掃乾淨了,新的樹葉又掉下來,這樣你一天到晚忙不完。「一笑罷休閒處坐」,不如我不掃了,不管了,「任他著地自成灰」。妄想用不著你去空他,他自然就空掉了。唐代的詩人杜甫有兩句詩,可以拿來形容妄想自性空,
覺與未覺時 悟與未悟之間有所差別。有人說我悟了,我已經看破紅塵,
佛在這裡說:得道的菩薩被道困住了,所有說:「覺礙為礙而不自在」,自己總覺得自己覺悟了,看別人總覺得不對勁。等於剛剛學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後滿口佛話,見人就問你吃不吃素呀?沒有吃素!唉唷!阿彌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惡極似的,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我平常最怕碰到這種人,令我毛骨悚然。但是,這種人也有好處,就是佛教界常說的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這些人就是學佛一年的境界,到處都是佛。「學佛二年,佛在大殿。」佛離得遠了一點,他身上的佛氣也少一點了。「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嗯!差不多解脫了,越學得久,越學得久,佛離得越遠了。至於在座有些同學學佛學了十幾年,那就「佛在無邊」了!(眾笑)這是笑話,但是,你也不要把它當成笑話。什麼叫解脫?不要以覺礙為礙,那就得自在了。學道而沒有道的味道,覺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實,你看在「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緣吃飯,吃完飯,收衣缽,自己還去洗碗,把衣服折疊好,然後洗洗腳,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塵擦一擦,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行經,多平實。千萬記住,平實就是道,平實就是佛法,千萬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怪裡怪氣的,弄得與平常人不一樣,那就不平實,那就有點入魔了。
現在要講的是佛地、如來地——成佛的境界。這也是中國禪宗如來禪的境界,當然不是祖師禪。這一段經文的文字極其優美,同時也涵蓋了一部「維摩詰經」,整部「維摩詰經」的道理都在這一段裡。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什麼是淨土呢?「維摩詰經」告訴我們:「心淨則國土淨。」學淨土的人要注意,南無南無拚命買飛機票,想到極樂世界,什麼時候出境呢?躺進棺材之時才能去呀!如果是這樣,我們常常聽到:唉呀!我什麼都不想,只想往生西方。那不是求早死嗎?淨土在哪裡?就在這裡,一念之間,只要心淨,處處皆是淨土。
「有照有覺」就是當你在打坐念佛時,一邊在念,一邊心裡在看著念頭,看有無雜念,但是,這還只是覺照的初步。做功夫真達到覺照的境界,在夢中都還在覺照;真修行人在夢中的起心動念,與平常醒著一樣清楚,而且能做得了主。白天不敢亂想,白天不敢想壞事,到了夢中都出來了,就做不了住了,這樣的修行是沒有用的。即使在夢中都能夠做得了主,還得更進一步,做到無夢的境界,在睡眠中還能知道心性的根本,這才是有照有覺的境界。能夠達到這個境地,只是菩薩境界的初步,以圓覺自性來講,有照有覺還是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所以,真正登地以上的大菩薩常覺不住。常覺,永遠在清醒中,這個覺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覺悟。假如你永遠有個覺,動都不敢動,一動不覺了,那就是有住,而不是不住,真的菩薩境界是常覺不住,不住在覺的境界中,也不抱著一個覺照的境界,有一個覺照的境界就有所住了。禪宗的六祖因「金剛經」裡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修行的一個方法,如果以圓覺的境界來講,應該改為「本無所住而生其心」,悟了道以後,就是本無所住了,此心本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照與照者」,第一個照是能照,下面的照者是所照,例如妄念是所照。能照與所照,同時寂滅,同時都空了,這才是得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