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樑換柱
——三十六計之二十五
公元前二〇〇年,劉邦派陳烯為代相,統率邊兵,對付匈奴。韓信私下裡會見陳烯,以自己的遭遇為例,警告陳烯:你雖然擁有重兵,但並不安全,劉邦不會一直信任你,不如乘此機會,帶兵反漢,我在京城裡接應你。兩個人秘密地商量好,決定伺機起事。
古人按語說:陣有縱橫,天衡為樑,地軸為柱。樑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精兵之所有。共戰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樑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並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楚漢相爭,以劉邦大勝,建立漢朝為結局。這時,各異姓王擁兵自重,是對劉氏天下潛在的威脅。翦滅異姓諸王,是劉邦日夜考慮的大事。異姓諸王中,韓信勢力最大。劉邦借口韓信袒護一叛將為由,把他由楚王貶為淮陰侯,調到京城居住,實際上有點「軟禁」的意味。韓信功高蓋世,忠於劉邦。當年楚漢相爭,戰鬥激烈之時,謀士蒯徹(通
和-圖-書
)曾建議韓信與劉邦分手,使天下三分。韓信拒絕了蒯徹的建議,輔佐劉邦奪得天下。而今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心中怨恨至極。偷樑換柱,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蒙混欺騙的目的。「偷天換日」、「偷龍換鳳」、「調包計」,都是同樣的意思。在軍事上,聯合對敵作戰時,反復變動友軍陣線,借以調換其兵力,等待友軍有機可乘、一敗塗地之時,將其全部控制。此計本意是乘友軍作戰不利,借機兼併他的主力為己方所用。此計中包含爾虞我詐、乘機控制別人的權術,所以也往往用於政治謀略和外交謀略。
呂后派人在京城散布:陳烯已死,皇上得勝,即將凱旋。韓信聽到這個消息,又沒有見到陳烯派人來聯繫,心中甚為恐慌。一日,丞相陳平親自到韓信家中,謊稱陳烯已死,叛亂已定,皇上已班師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慶賀,請韓信立即進宮
https://www.hetubook•com.com。韓信本來心虛,只得與陳平同車進宮。結果被呂后逮捕,囚繫在長樂宮之鐘室。半夜時分,韓信被殺。後世稱「未央宮斬韓信」。蓋世英名的韓信至死也不知道,陳烯已死的消息,完全是謊言。陳烯叛亂,是在韓信死了兩年之後才平定的。
公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時,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於是,連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傳達密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起草詔書的是宦官頭兒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故意扣壓密詔,等待時機。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和_圖_書
秦始皇稱帝,自以為江山一統,是子孫萬代的家業了。但是,他自以為身體還不錯,一直沒有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宮庭內,存在兩個實力強大的政治集團。一個是長子扶蘇、蒙恬集團;—個是幼子胡亥、趙高集團。扶蘇恭順好仁,為人正派,在全國有很高的聲譽。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蘇為太子,為了鍛鍊他,派他到著名將領m•hetubook•com•com蒙恬駐守的北線為監軍。幼子胡亥,早被嬌寵壞了,在宦官趙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樂。
不過,從軍事謀略上去理解本計,重點也可以放在對敵軍「頻更共陣」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敵人變換陣容,然後伺機攻其弱點。這種調動敵人的謀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趙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樑換柱的手段,就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為自己日後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以上的這段按語,反映了封建社會裡,軍閥割據,所謂「友軍」,不過只是暫時的聯合而已,所以「兼併盟友」是常事。
公元前一九七年,陳烯在代郡反漢,自立為代王。劉邦領兵親自聲討陳烯。韓信與陳烯約定,起事後他在京城詐稱奉劉邦密詔,襲擊呂后及太子,兩面夾擊劉邦。可是,韓信的計謀被呂后得知。呂后與丞相陳平設下一計,對付韓信。
幾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廣宗縣境)駕崩。李斯怕
和*圖*書太子回來之前,政局動盪,所以秘不發喪。趙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給扶蘇的信,還扣在我這裡。現在,立誰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又對李斯講明利害,說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嗎?一席話,說得李斯果然心動,二人合謀,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這則按語,主要是從軍事部署的角度講的。古代作戰,雙方要擺開陣式。列陣都要按東、西、南、北方位部署。陣中有「天衡」,首尾相對,是陣的大樑;「地軸」在陣中央,是陣的支枕。樑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隊的地方。因此,觀察敵陣,就能發現敵軍的主力的位置。如果與友軍聯合作戰,應設法多次變動友軍的陣容,暗中更換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隊去代替它的樑柱,這樣一定使它的陣地無法由它自己控制,這時,立即吞併友軍的部隊。這是吞併這一股敵人再去攻擊另一股敵人的首要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