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卷

作者:黃念祖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卷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貳、概要(十門分列中前九門) 七、部類差別

貳、概要(十門分列中前九門)

七、部類差別

甲 同部

淨土經論約百數十部。以上就本經部類,與帶說淨宗經論略舉其要。至於密部有關淨宗之典籍,為數尚多,均未列入。
2、《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勸導持名兼主持咒。
7、《往生論》 天親菩薩造。倡五念法門,求生淨土。(淨土宗三經一論,即此論。)
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其中亦有親疏,以持名念佛為親,其他為疏。
秦唐兩譯,大體相同,稍有出入。秦譯精要流暢,眾所宗向。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先師會集兩譯,擷其精要,和*圖*書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佚之二十一字。按襄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二十一字。宋代元照師,載入《靈芝疏》。明蘧庵師亦推崇石本。幽溪大師於《圓中鈔》大聲疾呼:「今傳(指秦譯本)訛說,凡讀習者,應依古本,而增正之。」會本依先德意,補入此二十一字。於是會本,既備兩譯之長,復補秦譯之佚。聖意備顯,易啟正解。於是秦譯原文應是「一心不亂專持名號」(此八字應一氣讀下)。正同於www.hetubook.com.com唐譯之「繫念不亂」,亦復與本經之「一向專念」同旨。彌顯持名妙法,從果起修,果覺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議。《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可見眾生但能信願持名,決可往生彼國凡聖同居土。實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亂。持名法門妙用,和盤托出。足證會本實大有功於聖教也。
本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本經吳譯本,曾亦名《阿彌陀經》,與秦羅什所譯之小本同名。故世稱本經為大本,秦譯之《阿彌陀經www.hetubook.com.com》為小本。《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現小本彌陀,共有三種。
復有諸經論,雖不專論淨土,但亦帶攝稱讚極樂,勸導往生。其中昭著者:如1.《法華經》。2.《悲華經》。3.《隨願往生經》。4.《文殊說般若經》。5.《目蓮所問經》。6.《十往生經》。7.《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8.《文殊發願經》(文殊發願求生極樂)。9.《入楞伽經》(佛記龍樹,生極樂國。)10.《毗婆沙論》(龍樹大士造)。11.《大智度論》(和*圖*書同上)。12.《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等等。
6、《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懺譯。另《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乃此經之異譯。經主九十日為一期,不坐不臥,修佛立三昧,天臺稱之為常行三昧,唱名觀念阿彌陀佛。
3、《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8、《往生論註》 北魏曇鸞大師造淨宗古佚書之一。
5、《首楞嚴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勸導眾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乙 同類

9、《遊心安樂集》 唐道綽大師造淨宗古佚書m•hetubook•com.com之一。
2、《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3、《阿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 現代菩薩戒居士夏蓮居會集。
4、《後出阿彌陀佛偈經》 始終唯偈,共五十六句。中云:「發願喻諸佛,誓二十四章」與本經漢吳兩譯中彌陀二十四願相同。

丙 帶說淨土經論

1、《佛說觀無量壽經》 是經與以上大小二本,合稱淨土三經。乃淨宗基本經典,具談十六妙門,勸導觀想念佛與持名念佛。
1、《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為深究本經,應知同部同類之經論,傍及帶說淨土之典籍,以便參研。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