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佛教的宇宙觀及人生觀

作者:吳潤江
佛教的宇宙觀及人生觀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菩薩發心之本旨

菩薩發心之本旨

何謂發菩提心?菩薩以上六種發心皆屬觀相觀行中事,尚未及法身,何謂法身?無始終,無內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盡虛空量,祇是一體,非有非空,不可言說,不生不滅,法爾常恆,此即所謂法身,法身即是佛身,菩薩自從凡夫發心,乃至圓成佛果,就是證得圓滿法身而後已,證得圓滿法身,便成無上佛道,爾時威德具足,乃以神力救度眾生,是故菩薩必發心成佛,菩薩之發心成佛,為救度眾生,亦為教化眾生,故發心成佛,是為菩薩第七發心。然菩提心具有三相,(一)心體,(二)心相,(三)心德。言心體者,廣無有量,略亦唯三,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直心者,正念真如故,是即大智;深心者,樂修一切諸善行故,謂即大願;大悲和*圖*書心者,救度一切苦眾生故;言心相者,(相謂相用)謂智悲雙運,度盡眾生,盡修諸行,而無齊限。
何謂菩薩樂喜發心?菩薩視六道眾生為己父母,為報恩故,乃發悲心,發願度盡一切案生,盡成佛道,此純出於天性自然,毫無勉強,所以能勇猛精進,見可度者固度,遇不可度者亦度,信仰我者固度,其毀謗我者亦度,常以種種方便,度脫眾生,使盡成佛道,菩薩之願力方滿,倘遇眾生謗我罵我,甚至打我殺我,菩薩常存報恩之心,不起瞋恨之念,種種橫逆拂心之事,皆樂忍喜受,蓋菩薩自知無量劫來,造盡無數惡業,今忍辱受報,則夙業可消,而佛道可成,倘存名利心,對眾生起分別想,恭敬我者,喜為說法,毀謗我者,便加拒絕,此非真m•hetubook•com.com實菩薩發心,以菩薩發心全為報恩故,非為世間名利恭敬故,此為菩薩第四發心。
何謂菩薩知恩發心?菩薩自念我今世得能為人,所賴父母養育之恩,何等深重,今世如此,前世亦必如此,推而至於十百千世,乃至無量世,世世從父母受生,則世世受父母之恩,其深且重,亦何獨不是如此。是為菩薩第一發心。
何謂菩薩念恩發心?菩薩既念父母之恩,如此深重,又念無量劫來,生生死死,世世身身,受無數無量父母深重之恩,此無量無數恩深愛重之父母,散在六道,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中受苦,皆已改形易面,與我當面不能相識,我豈可以漠然置之,忘恩不報乎?此是菩薩第二發心。
何謂菩薩報恩發心?菩薩既知多生父www.hetubook•com•com母,散於六道,是則六道眾生,我當認為自己父母,發心救度,出生死之苦,證涅槃之樂,然後我報恩之心,方為究竟圓滿,但若度得人天小果,仍是有漏之恩,非究竟報恩之道,至若養色養志,雖亦孝親之事,尚非孝道之全,當度父母成為佛道,非但一世父母,當度盡歷劫千生無量無數之父母,使共成佛,然後孝道方為完全,此為菩薩第三發心。
言心德者,謂正念真如,下無眾生可度,上無菩提而為所求,中無萬行而可修斷,亦無真如而為所念。《淨名云》:「當今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菩提者,不可以心得,寂滅諸相故。」融上三心,則度而無度,修而無修,經云:「若於一切智,發生同向心,見心無所生,當獲大名稱。」總觀此之三心www•hetubook.com•com,大願實為其主,慈氏菩薩云:「菩提心燈,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光照法界,(光即大智)是有大悲之油,而苟無大願之炷,則從有大智之光,亦無由使其顯露,故學佛者,須發菩提心,即是發願也。
次應為汝等開示發心成佛之本旨,菩薩何故要發心成佛,實為報恩起見,非為世間名利恭敬,菩薩發心有七種因緣,(一)知恩,(二)念恩,(三)報恩,(四)樂喜,(五)大慈,(六)相應法發心,(七)發菩提心,發此七種勝心,稱為初發心菩薩,菩薩者,覺有情之義,佛者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為菩薩,菩提者,成佛之果也,發心自度度他,脫離苦海,乃至成究竟佛果,是謂之發菩提心。
何謂菩薩大慈發心?菩薩既無量劫來,為眾生之子女,亦無量劫來和*圖*書,為眾生之父母,故菩薩視一切眾生為己父母,亦視一切眾生是己子女,菩薩見眾生饑,如己之飢,菩薩見眾生之寒,如己之寒,菩薩見眾生疾病,如己之疾病,菩薩視眾生之身如己之身,本為一體,毫無差別,故慈愛眾生,猶如子女,大慈之心發於自然,是為菩薩第五發心。
何謂菩薩相應法發心?菩薩既已發心救度眾生,若與佛法不相應,則度生之功,不能廣大,菩薩度生,不但度眾生之軀命,更當度眾生之慧命,不但度眾生之一世,當度眾生之萬世,不但度眾生得人天小果,更當度眾生得成究竟圓滿之佛果,惟是如此之度,必與佛法相應,才能成就,其所相應者何,即大智大慧是也,菩薩須具極大智慧,以身作則,不假言語,使眾生自然感化,故菩薩發心行道,先修智慧,是為菩薩第六發心。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