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金剛經為一切凡聖悟心之門,了悟無明妄心,即是妙慧真心,二心同體,故曰悟心。三界以心為主,心名為地,能印心者,究竟解脫,故又名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惟經義深邃,倘不解如來所說義,則心地莫由證入,此讀誦講解之不可忽也。震旦人具有大乘根性,於此經最有緣,獨苦不解其義,講者每多依文解字,此是釋字,非屬解義,聞者複雜參我見,附會邪說,於心地法門,遠之又遠。
聖凡不二,但有迷覺,覺於因地者為聖,覺於果地者為凡,更有果地受苦,累世不覺者矣,此無他,不明自家金剛寶藏,所謂終日圓覺而不明圓覺者是也。佛不出世,我其永永沉淪焉矣,可懼哉。今者塵世滔滔,人心幻變,心逐外境,自居於奴,遂迷聲色,迷貨利,迷武力,迷邪說,一切皆迷信,而以我是為眾迷之根,佛欲人類自覺,要人根本打破自己之迷信,人乃反以迷信目之,寧非怪事。經者,佛與諸大弟子說眾生迷悟之根源,阿難等結為典籍者也,後人依據以考證自己之心地,如何而出凡入聖,如何而超登覺岸,某理至顯,其義至密,其用至妙。故依據文字語言以形示者曰顯,般若印證心地而神悟者曰密。
金剛經意義深邃,非可於文字內尋得,如世尊知聽眾起疑,不待須菩提啟請,先已開釋,故其疑之起因,必於開釋之果中反求之,方明其因,若依hetubook•com.com文字而釋,若有尾無首,有果無因,甚難明矣。
金剛經乃入大學之教科書,但無論初修久學,內道外道,男女老幼,識字或不識字,無不喜讀此經。則知因緣之不可思議矣,其夙世必讀誦此經,然則學佛又豈可以今世論,視為初學而輕視之哉!彼死執三大阿僧祇劫者,可以悟矣。茲為試釋題:
天親之造金剛經論,由破疑以明旨,分金剛經為二十七疑,無著再造論,以究竟住為宗,分十八住,蓋本於所教住而發揮者也。天親為初機初信者說,必不驚不佈不畏者,方可與此經相契,無著為已修證者說,明知無住,卻使有住,非深明若心有住即為非住之旨者,不足與語十八住也,惟此經不同方等,當就究竟了義說,應參無著說為是。
金剛經者,如來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凡未證三昧見實相者,無從測知其微妙,今不得已而依文釋義,說者當提空說,聽者亦當提空觀,經云不可取不可說,從知此經以無住為宗而精義顯焉。
眾生終日取相,不能見性,二乘偏執於空,見而不見,以此偏執之見,亦我相也,不知性相不二,非性無以立相,非相無以顯性,今說破相者正以顯性,所言降伏其心者,破一切幻境幻心幻法幻覺者也。破者離也,以妙慧力,離一切諸相,乃能證於如來無上菩提,郎名諸佛。金剛經分資糧https://www•hetubook.com•com位,以發大心度眾為成佛正因,又分九種辦法,以證得法身,得無生忍為根本,然後證至初地,破俱生我執,至八地以上,破俱生法執,至等覺位,破極微細所知愚,層層證入果地,總不外甚深金剛如幻三昧,圭得無所得時,斯名金剛道後異熟空,方名般若波羅密多。
佛說般若經,前後共二十九年,凡四處十六會,王舍城鷥峰山七會,二給孤獨園七會,三他化天官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一會,全部六百卷。
以金剛經分三十二分,梁昭明太子之功德也,惜其義未明,茲改判為二十分,因前後經句,文同而義異,學者每苦於不明經義之所在,故每分加以說明,以清眼目。又金剛經論,流傳中國,在梁後數百年,古人有未及見者,註述是以不同,又講經與隨說及開示法不同﹕對人開示,應以人為主,相機而酬,可就聽者之程度而深淺之;若講經則普對大眾,應以經為主,極難普及於聽眾。如說大乘了義經,只可就決定了義說,視座下聽者,一切皆大阿羅漢,住於八地者然,不當稍事遷就,以為不可教授而改其經義也。故講經只可為已修證者說,在近世畢竟當機者少,若並經文亦未研究,驟聆法要,則領會更不易矣。
至內地修持之女眾,或比丘尼,則並此文字解亦不獲聞焉,慧命所關,實為至重,夫甚和圖書深難信之法,惟信心不逆者,方能不驚不怖。所謂是經義不可思議,否則滯著名相,輾轉生疑,甚深義趣,反為所掩,是由未證入真智故。金剛經以無住為宗,專言破相,相破則無分別,是謂降伏其心,至無分別智之解釋,多至二十餘種,甚深甚深,不能盡說,要以離我相為第一,以我相為分別之根,即今日人心騷亂之根也,智者了解心性真相,認識本來,言本來是覺,種種分剔,盡屬妄想緣影,不為所迷,真理既明,一切無所疑慼,業苦自斷,而金剛般若之妙用出也。
波羅,言彼岸,由此達彼也,實則假定之辭,密者到也.,言到彼岸也,密多義同,言到彼岸之上也,而由此達到彼岸,即是心之變易,心者,幻心也,由性體中起出妙用曰心,如鏡中之影,影實不有,但亦非無,只有而不可得,性則永永恒常不變也。
人何故欲修行,曰欲出三界,但三界內外,究在何處分界,曰界在以眾生知見轉佛知見而已,但如何轉,曰入不二,云何入不二,曰無著,無著即無住,若明本來無住,當下即波羅密,夫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乃波羅密多之果地也,必親證者,方達體起用耳。
如來於第四時,說般若經,計十六會,六百卷,金剛經乃其一也,以金剛喻般若者,又百喻之一也,或以大火聚喻般若,言無物不遭其焚燒, 或以大日輪喻般若,言無幽不照等等,計www.hetubook•com.com有百喻,如來說法,不外八識,二無我,五法,三自性,所言五法者,乃名,相,妄想,正智,如如是也,大般若經具八十一科,色為八十一科之首,金剛經說一句不住色布施,言以一賅八十一科,自五蘊,六根,十八界,十二緣,四諦六度,三十七助道品,以至菩提涅槃等,盡不可住是也。經只一卷,文約義深,難於解釋,此經先破四相,後破法見,以眾生迷妄之習,在根為見,起見為相,而自心幻相乃一切見之根本也,終不離我憎愛四種情妄,最後言三際心之不可得,云何於不可得之心中,執縛諸見而滯四相耶。何者欲明心不可得,自非修證不可,尤非發明心地認識透徹者,不能信心不逆也,今釋此經,略參無著菩薩十八住說,則如是住,方不生法相,然不內究於心,外求文字,終無益耳。
註金剛經者多矣一為外道註述,誤以般若無相之體,附會於精氣神之守一,更假托燃燈佛祖所註,用意非不慈悲,誤人實不能免。一為文人註述,即依文直解,前所謂有尾無首者是也,俱不足論。其真能開釋金剛經義者,近之如明憨山老人註,明曾鳳儀之宗通,及石註等數種可讀,遠之如圭峰大師疏論纂要,宋長水子刊定記,西國如無著天親二大士之金剛經論,又兜率天彌勒尊者授無著之入十章愒,皆所以釋金剛經者,雖然,此經不關文字,不關註述,縱使世尊再來,一一開示,https://m.hetubook.com.com轉不如行者自心內證之較為親切耳。
此經以無住為宗,無住者,非無所住也,乃不著於住也。心先不住於相,言外不住於境也,次不住於見,言心不可得,內不住於心也,次不住於法,言不住亦法,並不住亦不住也,然後歸到無住總相。所言住相住心住法者,皆屬於我,粗者我相,細者我見,故先空我,但空亦屬法我,再進而空空,但空又未曾離法,仍屬於我。惟有不著一切,取捨自在,方名無住,即此無住之住,乃名正住,又名金剛道。
無我相人相等無字,乃不著之謂也,非有無之謂也,如經中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等句,從知我見等,有亦無礙,只是住不得,不著者即有而不有,是名無著,又菩薩有我相等句,此有字,亦非有無之有也。
般若,華文難盡其義,無可翻譯,仍用舊名,其義則謂「通達世出世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之大智慧」,方可比擬之。
經者,道也,法也,常道也,契也,契於機而一貫之,故又曰貫,貫其義也,總言此金剛般若永無壞減,人人本有,徒因迷而在此岸,當內證諸心,超登光明之彼岸,此即一大事因緣也,佛何故出世,眾生何故學佛,亦只為此事。
金剛者讚美比喻之辭,言般若之貴,無可比喻,惟帝釋有寶杵,曰金剛,具有三德,其堅則無物可破,是其體也,其利則能破一切,是其用也,其明則光明無量,是其相也,即言聖凡同具之體相用三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