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金剛經淺易

作者:聖一法師
金剛經淺易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無色——是執「無」的眾生,不肯修福慧、不恭敬人、不供養三寶、不拜佛、亦不念佛,認為空就是道,是豁達空。有些人在叢林上修行,三十年也不願提起掃帚掃地,他是一點福也不求,所以任他如何修行,如何用功,如何精進,最後也是枉然,是著無的眾生。
非有想非無想的眾生,修行已到了極點,但菩提心還未現前,必須親近大善知識,由善知識替他抽釘拔楔,令他悟過來。
有想——但有其想而不見有行,眼看佛經,耳聞法,心內思惟諸法名相,口講得很好,但無行動,只有其想——打妄想成佛,但不肯修行,打妄想布施,但不願布施,打妄想念佛,但始終不願念佛,打妄想持戒,他終不持戒,是有想無行,名為有想,曉得講不曉得行,全都是妄想。
非有想非無想——不想有亦不想無,語默雙寂,動靜兩亡,是「非有想」,但是想開悟,故云「非無想。」
禪宗大德參禪就在這個地方——非無想——話頭是空(無想),但話頭不明,想明白這個話頭,還有求理心在,便是非無想,於是直參下去,參,就是非無想。
無想——妄想來,止,不打妄想,甚或停正妄想,久而久之便空了妄想,無妄想便能入定,可以入定一日、二日、一個月、十年或二十年。壇經中和_圖_書,智隍禪師以為自己得正定,回河北住茅蓬,整天打坐,所用的就是無想的功。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慕名來拜訪他,問道:「大德在這裡作什麼?」「我入定。」玄策問:「你是有心入定還是無心入定?假如你是有心入定,一切有情都入定,若無心入定,荊棘瓦礫石塊都可以入定,你是有心還是無心入定?」智隍禪師云:「當我入定時,不見有無之心而入定。」玄策云:「若你不見有無之心而入定,離了有無之心而定,是常定,常定是大定,大定就是佛定,佛定常定而無出入,你怎可以說自己入定?」
梁武帝初見達摩祖師時問道:「朕一生布施、齋僧、建廟,有何功德?」是著了有。祖師云:「全無功德,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不實。」
於是立即向溈山的方向頂禮,答謝他當日未曾說破,所以今日能親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溈山老人善護念、善付囑求法之人。
有想的眾生,只要能放得下,從解而起行,行起解絕,把自己「有想」的眾生度盡,終會悟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見到涅槃妙心。
修行人想開悟也是一個妄想,令你永不能開悟。
所謂眾生者,不離色及心,心色和合是眾生,色空、心空,涅槃妙心便顯現出來。色是身體,和-圖-書身體不離四種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心指受、想、行、識。色不離心,若沒有心,色(身體)便壞,若無色,心亦無所依止,所謂度眾生者,度色,四生空;度受想行識,心空。
有色——是執有的眾生,著有見。
六道眾生不離四生,有生即有妄,如何度妄,云何降服其妄心呢?
卵生——楞嚴經云:「卵為想生。」隨妄想而受生,例如雄雁飛翔,牠的影子投在雌雁身上,雌雁便受孕,又如斑鳩,雄的在東邊叫一聲,雌的在西邊和,就這樣一唱一和的,便受孕,都是因妄想而受生。
虛雲老和尚有一次對請法者說:「你不必請我說佛法,你滿肚皮都是佛法。」意即是他滿腦子都是妄想的佛法,還請講什麼佛法。
昔日有一位香巖禪師,很年輕便出家,在百丈會下精研三藏十二部,能問一答十,百丈圓寂後,他便到湖南親近溈山老人,溈山老人知他會說不會行,便問他:「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你自己的本來面目?」他啞口無言,三藏十二部內都無這句,香巖求溈山解答,溈山說:「我若說出答案,將來你會怨我。」於是香巖把從前所學的文字般若,全部燒掉,跑到荊州玉泉寺,一心參究「如何是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參了三年,一日,鋤地時,把www.hetubook.com•com一塊小石子掉到竹樹旁,擊竹之聲,使他猛然醒悟過來,悟到父母未生以前,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便見道,見道便能說道,即時說了一首偈:「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落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學道者,咸言上上機。」
無想,是指一些禪人,但除妄想,妄想除盡了後,不知從空出妙有,像木石一樣無想,不起作用,古人云:「冷水泡石頭」,「枯木巖前岔路多」,就是此意,若果無妄想可以悟道,石頭應推為第一。
執著有,是有色,著有色,如何能悟涅槃妙心呢?後來梁武帝拜誌公禪師為師,將自己布施、齋僧、建廟、印經的功德漸漸空去,不再執「有」功德。
著無的眾生比較難度,不知涅槃妙心內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能以空而蔽之,經云:「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如來說空法破有,若復著空者,諸佛所不化。」所以千萬不要著空,著空則撥無因果。
度眾生就是度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色,及度其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之心。
著空的眾生,無福無慧,將來受愚痴的果報,是貧窮無福慧的眾生,著空,是為狂心,亦違背佛性,必須捨去空(無),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和圖書痴,方可見佛性,發菩提心。
化生——化以離應,與境相離,捨舊趣新,便是化生;天,是化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也是化生。
迷了無相之理,所以見是見非,若能領會無相之理,便能度去「著有」的眾生。
妄心雖然很多,但不離如下五種:
胎生——胎因情有,有感情然後才有胎生,無論父母,兄弟姊妹,都是因感情而有,是為胎生。
因此,若妄心而言,執是執非是有色,撥無罪福是無色,單講不行是有想,除妄而不起作用是無想,有無俱遣、語默兩亡,是非有想,理還未明,有求理心在,是非無想。
濕生——濕與合感,與境相合,便有濕生,例如把濕的瓦盆覆轉,第二天,便滋生了蟲,是為濕生。
「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持。」無六根之能,亦無六塵之所,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佛,何用再修呢?「動容揚古路,不落悄然機。」揚眉瞬目,均顯禪機,「處處無蹤跡」,若想求覓,更無一下手處,「聲色外威儀」,這威儀發乎內心,出乎外相,不是在一切事相之內,是故「諸方學道者,咸言上上機。」
但得其體,未有其用,只可以生在禪天,如何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作佛事呢?應該從體起用,方可以悟道。有些外道可以五百劫無妄想,入無想定,生於色究竟天,五https://m.hetubook.com.com百劫後,妄想又生起,等於大石壓草,草雖暫不生長,把大石移開後,草又生起來,依然有妄想,依然未入涅槃妙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修行者,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志在實行,但有其想的眾生,不能見菩提。
一位禪人問趙州老人:「一物不將來(有亦無,無亦無),如何?」趙州曰:「放下著。」禪人云:「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趙州曰:「放不下,挑起去。」他便悟道,他雖然無妄想,但他存無想,仍是有想;他就是卡在一物不將來這個非無想的關內。
何謂有色?真心不會有色,起心動念去修心,妄想心便生起來——起心修心,則見是見非,見是見非則執是執非,執是捨非屬修福,執非捨是屬造罪,罪福均屬於「有」;福,有人天生死輪迴;罪,有三塗惡報。
智隍答不上來,問玄策:「汝師是誰?」「我師是六祖。」「六祖如何說禪定?」「五陰本空,四大非有,禪性無生,離生禪想,禪性無住,離住禪寂,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後來智隍往見六祖,六祖對他開示一翻後,智隍二十年所得禪定的心,冰銷瓦解。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