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解正文
卷四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您是一位具足大智慧、大功德、大勇猛、大殊勝的尊者,故能教化無量無裏的眾生,行菩薩道。現在在這法華會中的一切眾生?已經看見了。您能流暢的演說一切妙法,令所有的眾生明白大乘的實相意義。您又能開導闡明一乘的妙法,廣泛引導教化一切眾生,令他們快速成就無上菩提妙果。是我們尊敬信奉者。」
當爾之時,世尊欲把前面的義理,重說一遍,故說出一首偈頌言:
(六)離開愛欲——人為什麼有生死?因為愛欲沒有斷,所以在六道輪迴。若能斷欲去愛,地獄門也就關閉了,就不會再墮落惡趣。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八)達生死底——達到涅槃的境界,離生死之此岸,而證得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之彼岸。
(五)禪無所住——參禪能到無所執著上,就可破我法二執,得大解脫,故名般若禪。
又有一個公案:從前,有兩位師兄弟,發心一起修行,一日一食,忍苦耐勞。有一天,他們走到五臺山,當時下大雪,於是就住在一間破茅蓬裡。因為沒有糧食,所以一連挨餓了三天。這時,師弟就打了一個妄想:「師兄他是富有人家出身,從來沒有挨餓過,這次卻跟我在這裡挨餓了三天,真可憐啊!要是有人來供養一碗麵條,那就好了。」他打了這個妄想,土地神知道了,也焦急起來。因為看他們這兩位真正修行者餓了三天,如果不發心來幫助他們,可能他們會餓死的。於是,土地神就托夢給住在後山的一對夫婦,叫他們供養這兩位修行人。第二天早上,這對夫婦就送了二大碗麵條給他們吃。師弟一見到這對夫婦走來,高興得哈哈大笑。這時師兄知道這必是他打吃麵條的妄想,於是就大發脾氣,與他分道揚鑣。修行若有足夠的功夫,是不會向外起攀緣的心。一切言論也不能搖動他的定力,而他能制住一切向外馳求的妄心。
(二)刀不能傷—因為內心沒刀槍武器和傷害的心,故外邊之刀槍也不能為害。
這十八種的法唯佛獨有,在菩薩、緣覺、聲聞三乘不能共這十八種法,故名十八不共法。佛有無量神通,乃至於成正等覺,成就菩提。廣度眾生,皆是藉著提婆達多教化的力量,而成就佛道。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釆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十)不樂住二乘地——不願住在二乘的果位上,願在大乘的道路走,迴小向大,修大乘般若法。
(三)毒不能害—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所以達摩祖師被外道下毒六次,而他不中毒也不死。因為他在無量劫以前修忍辱行圓滿了。內無毒心,外害不能染也。(四)水淹不死。(五)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擁護。(六)身相清淨莊嚴,人人見了,心生愛敬。(七)永遠不墮三惡道。(八)得生梵天。(九)晝夜安樂。(十)身心常生歡喜。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般若波羅蜜:(一)破無明。(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有智慧,故自利。又能教化眾生,故利他。(四)得真正大智慧,除智慧障礙。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
釋迦牟尼佛為了圓滿六波羅蜜,所以把依報、正報,依正二報都為求早證佛果,而一起捨去,這是行真正菩薩道的行為。2、持戒:就是止惡防非,防止七支,即身三口四的過惡。身三:殺、盜、淫。口四:綺語、妄語、惡口、兩舌。3、忍辱:難忍能忍,打罵不報。4、精進: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始有終,身心不懈,才是精進。5、禪定:四禪八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到初禪的境界,呼吸氣沒有了。二禪境界上,脈搏停止了。三禪境界,念也停住。四禪境界,念已斷了。初禪又叫離生喜樂地,離開煩惱而生出快樂的境界。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四禪是捨念清淨地。八定是除了四禪以外,還有空無邊定等。6、般若:發出自性的真正智慧,貪等之毒斷除不再鬥爭等,這就是真正的般若之力。這是大乘的教義,也就是菩薩所修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說:從提婆達多,這位善知識來教我的緣故,所以使我圓成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現在再以我釋迦牟尼佛的因緣來解釋六波羅蜜:布施波羅蜜:(一)修布施波羅蜜,解除自己的慳貪。(二)莊嚴自性菩提。(三)自利利他。(四)後世得大果,尊貴富有。
在龍女到南方無垢世界演說妙法的時候,在娑婆世界很冬的菩薩、聲聞、天龍和圖書八部、人與非人,都看見龍女成佛,普為當時法會的人天說法。所有的一切眾等皆心生大歡喜,法喜充滿,大家共同敬禮龍女。無量無邊的眾生,聽聞到佛法,還徹底瞭解一切法,得不退轉的果位。又有無量眾生,得受成佛之記。在無垢世界有六種震動:震、吼、擊,動、湧、起。震吼擊屬於聲,動湧起屬於形。修道人修到某種程度,就會覺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會有這六種震動。每六種震動可分為三,故有十八界。就是分為六根、六塵、六識。這時,在娑婆世界三千眾生得不退轉的果位,皆發大菩提心,又得佛授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法會大眾,默然相信和接受聖義。
(七)得三昧性。
這時,這位天王佛所應該教化的眾生,已經教化完了,所應度的眾生也度盡了,佛圓滿了他所發的誓願,故入涅槃。佛在世時候,正法住世有二十個中劫。佛滅度後,將佛全身的舍利存在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珍珠、瑪瑙七寶造成之塔。塔高六十由旬(表示六度),縱廣四十由旬(表示四念處)。所有的諸天人民,都用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恭敬禮拜、恭敬供養這七寶妙塔。在天王佛入滅之後,還有無量的眾生,證得阿羅漢果;無量的眾生,得辟支佛的果位;不可思議的眾生,悉發菩提心,至不退轉的果位。
文殊師利菩薩說:「我在鹽水海中,恆常一心宣說妙法蓮華經。」智積菩薩聽了,心生懷疑,就問:「妙法蓮華經是一部甚深微妙不可思議的經,故稱為一切經中的寶貝,世間上所希有。若有眾生聽見此經,能加緊精進努力修行此經,他是不是可以很快就成佛了呢?」文殊師利答:「在鹽水海裡有一個龍宮,龍宮裡的龍王,他有一位女兒,年齡才八歲,雖然她年紀小,但是有非常利根的智慧。她能知道眾生前因後果,她得到十種陀羅尼的法。(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就是總持身口意清淨,不犯身口意惡業。佛所說的諸法她都能明白。)所謂:祕密之藏是為此說而彼不知,為彼說而此不知的祕法,同說一法,但互相得到的義理都不同,故稱祕藏。可是這八歲的龍女對諸佛所說的甚深祕密之藏,悉能受持讀誦,都能一一明白,她又能人甚深禪定,而且還能了達諸法,在一剎那之間,發大菩提心,得永不退轉,得辯才無礙。可是她慈念一切眾生,視一切眾生猶如赤子,她的功德圓滿,心裡念法,口演說法,說的是微妙廣大的法。她存有慈能予樂,悲能拔苦的心,而且能謙讓愛護一切眾生。她的志氣及意念都很柔和雅善,能速成菩提。」
佛又得到十八不共法。1、身無失:佛由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保持法身慧命,沒有過失,身不犯殺、盜、淫,故身無失。2、口無失:口所說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3、無忘:名念無失。4、無異想:佛唯有生生世世求無上覺道,沒有其他的妄想和欲念。5、無不定心:佛不但沒有其他的妄想,而且生生世世修持禪定,故有甚深妙定,心不散亂。6、無不知己捨心:佛對一切法悉知悉了,但是對一切法無所著住,把一切法捨了,故了無可得。7、意無減:佛生生世世願意教化眾生,接引有情,無退轉心。8、精進無減:只有精進,沒有後退的時候。9、念無減:念三世一切諸佛所修的法,而不間斷,時刻不減少。10、慧無減: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11、解脫無減:漸漸得到解脫,一天比一天自在。12、解脫知見無減。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現。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過去的智慧無障。17、未來的智慧無障。18、現在的智慧無障。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六度波羅蜜的義理很多。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就是一種布施波羅蜜;不兩舌就是持戒波羅蜜;不惡口就是忍辱波羅蜜;不綺語就是精進波羅蜜;不貪瞋就是禪定波羅蜜;不邪見就是般若波羅蜜。
(七)他言論不能動——譬如沒有智慧的人,念了三天阿彌陀佛的聖號,聽見他人說念密宗的阿(音同觸ㄔㄨˋ)毗佛最好,他的心就跑到那兒去了。人心若不定,很容易跟著此人的言論跑。在此謹述一個公案:從前,溈山老人住在一間破茅蓬,這一間破茅蓬破得不能擋風遮雨。當時,裴休相國,看見這位老修行住在這破爛不堪的茅蓬,於是就發大菩提心,供養三百兩銀子,來造一間新的寺廟。裴休相國就把三百兩銀子放在茅蓬門口的草堆裡,遂離去。過了三年,他又回來看溈山老人。發覺老人仍住在那間破茅蓬,於是他想:「到底這位老和尚拿了三百兩銀子做什麼呢?怎麼沒有蓋廟呢?」於是即問他:「老法師!以前我給你三百兩銀子,你用到什麼地方去了呢?為什麼沒有拿來建廟呢?」溈山老人說:「你以前把三百兩銀子放到那裡,就到那裡去找囉!」於是,裴休相國便到草堆裡檢查,果然那三百兩銀子,原封不動,才知道這位老和尚是一位真正修行人,敬仰彌篤,遂親自來替他建廟。然後,再把他兒子(翰林)送來出家(法海禪師)。
(二)佛所攝護。
雖然提婆達多所行所作很惡劣,但是我們若能對這一品不生分別心,不生疑惑,就是證明我們有真正的聞思慧和修慧,永不墮於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常常能供養諸佛,又能親近三寶,得聞無上妙法。並且,能生到十方諸佛國土,親聞妙法蓮華經。即是蓮華化生,九品蓮華為父母。若生到天上,也同樣受到最殊勝美妙的快樂。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www.hetubook.com.com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每一種波羅蜜又有十種的利益:布施波羅蜜——(一)能降伏貪吝之煩惱。(二)捨念相續,能真正行布施。(三)與一切眾生平等,不起分別心。(四)生富貴家。(五)生生世世發布施心。(六)四眾愛敬。(七)入眾中不怯畏,善惡的人都不生怖畏心。(八)勝名遍處。(九)手足柔軟。(十)能遇真正善知識。
禪那波羅蜜,這禪那是梵語,中文簡稱為「禪」,譯為思惟修。通常是參「念佛是誰?」故叫參禪。如用一個錐子鑽一個洞,又如貓捕鼠,老鼠代表我們的無明,參禪就是要把這真性抓住。又如龍養珠,能時刻念玆在茲,就是觀自在,若不能觀自在,就是在打妄想。所謂「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人為什麼貧窮?就是因為心裡有貪瞋癡,猶如無底之坑,若能捨下,不貪外緣,不執著色塵,那才是一個真正富貴的人。若把私欲斷盡了,才是真正的福報,參禪也有十種利益:
般若也就是沒有執著。所謂「智光常明」,如果我們能修持般若,一定也能得到般若的十種利益:
當時,智積菩薩看見文殊師利菩薩所教化的眾生,都是現在修行大乘空義的大菩薩,故以一首偈頌來讚歎文殊師利菩薩:
六種波羅蜜又有三種講法:(一)對洽。(二)相生。(三)果報。
佛圓滿了六種波羅蜜,又得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能給眾生樂,悲能拔眾生苦,喜令眾生生歡喜。捨,難捨能捨。佛以四無量心圓滿菩提。成佛之後再用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佛又得三十二大丈夫相。藏教謂修持戒而得三十二相;通教謂修布施忍辱而得三十二相;別教謂修諸法空,而成就三十二相;圓教謂授記而成就三十二相。以上是由藏、通、別、圓來判這三十二相。佛又得到八十種隨形相好。佛的圓滿報身現出一種最殊勝的紫磨金色。佛有十力、四無所畏。佛說法時,猶如獅子吼,無所恐怖,又有菩薩的四無所畏:(一)總持不忘,把所有的法記得一清二楚,故得善說法要無所畏。(二)盡知法藥,知道那一種藥來根洽某一種眾生的病。(三)問答法無所畏。(四)能解眾疑,說法無所畏。佛又用四攝法來攝受眾生:1、布施。2、愛語。3、利行——身口意行善。4、同事——和眾生做一樣的事情。
(二)行慈境界——能慈悲攝受教化一切眾生。
(三)果報:布施能得富貴的果報;持戒能得諸根具足的果報;忍辱能得相貌端正果報;精進能得大勢力的果報;禪定能得長壽的果報;般若能得辯才無礙的果報。
所以,修行人必須要勇猛精進,把大懶蟲化為精進龍。
(一)他不能折伏—因為定力堅固,與任何人辯論,必定能百戰百勝。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坐在千葉的寶蓮華上,蓮華大如車輪,跟隨他一起來到法會中的菩薩,也都坐寶蓮華上,從鹽海的龍宮,自然湧出,住於虛空中,而來到靈鷲山,佛說法之處。再從蓮華下來,來到佛前,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禮拜完畢,又到智積所坐的位置,互相問訊,坐到一邊。智積菩薩就問文殊師利菩薩說:「仁者!您到龍宮去,教化了多少條龍呢?」文殊師利菩薩答曰:「所度的龍,不可悉數,非口所能說出,亦非心可測量。你等一會兒,就可知道了。
這時就有一位仙人,來對國王說:「我有一部大乘經典,名為妙法蓮華經,假使你不違背我的教誨,我就為你宣說。」國王聽了這位長壽仙說後,心生歡喜踴躍,立刻隨從仙人,供養他一切所需,又到山上採果、挑水、砍柴、煮飯、炒菜,乃至用他的身體當做仙人的床座,這樣子來供養仙人,而身心不生一點疲倦。如此經過一千年,為虔詼求法的緣故,所以一點也不懈怠,令仙人沒有任何缺乏。
佛說完了以上的偈頌之後,告訴大眾,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過去無量劫前的那位把國家捨了,侍奉阿私仙的國王,就是我釋迦牟尼佛。當時的阿私仙即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梵語。「提婆」譯為天,「達多」譯為「熱」,故名「天熱」。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的善知識,也曾為釋迦牟尼佛的師父。釋迦牟尼佛曾當提婆達多的佣人,終於,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法。那麼在釋迦牟尼佛的本身,提婆達多不做他的善知識,卻做他的惡知識,就是專門反對釋迦牟尼佛,他大顯神通,把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個弟子都搶去了。這五百個弟子都被他以利誘所攝去。提婆達多企圖破壞僧團,故別開生面,立五法:(一)盡形壽乞食。(二)盡形壽穿糞掃衣。(三)盡形壽露地坐。(四)盡形壽不食酥鹽。(五)盡形壽不食魚肉。專門與佛作對,要比釋迦牟尼佛高一等。有些好高騖遠的比丘,就跟著他學習。提婆達多也曾經出佛身血,一天,佛從靈鷲山下走過,他在山頂用一塊大石頭,往山下推。這時護法神著急起來,就用他的寶杵,把那塊石頭打碎,可是其中一塊小石頭剛巧打中釋迦牟尼佛的腳指頭。他又殺過阿羅漢,蓮華色比丘尼是一位證果的阿羅漢,提婆達多一拳,就把她打死了,並且,他又破和合僧,令比丘眾等不和。又唆使阿闍世王弒父弒母,所以五逆罪他都全犯了。雖然他是一位惡知識,專門從反面來與佛作對,可是將來他也會成佛。而實際上來講,他已經在無量劫中成佛了。
(一)對治:(1)布施就是對治貪吝。(2)持戒對治毀犯。(3)忍辱對治瞋恨。(4)精進對治懈怠。(5)禪定對治散亂。(6)般若對治愚癡。
(六)魔不能擾——魔來擾亂,但心不動搖,不失正知正見。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一)火不能燒—因為內心裡沒有瞋火,外邊的火就無法傷害。所謂「沒有內虛和圖書,不招外感」。其理一也。
在無量劫以前,佛做國王,當時他能捨去生命,修六度萬行。那時的人民,壽命很長。因為這國王要求法的緣故,所以把他的王位捨了,把所有的權利交給太子,然後,打起鼓來向人民宣佈:「我要到四方求法,那一位有道德的人能為我說大乘法,我這一輩子,侍丰奉他、供養他、追隨他。」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說:未來的世界中,假使有修五戒行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能聽到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心裡沒有染污法。淨心信敬,而不懷疑。如果有人批評提婆達多是個惡人,那是大錯特錯。其實,他的確是一位大菩薩,只不過他現反面尊者相來助佛度人。要相信生生世世來反對你的人,或者給你苦頭吃的人,都是在幫助你成佛的。這又好像在大冶洪爐裡,鍛鍊一樣,鍛鍊得一點習氣毛病都沒有了,心性柔和,若能如此,才算是「真信」。能把所遭所遇的怨瞋恚惱,當成自己的真正善知識,真正能生出恭敬善知識的心。譬如鐘需要用木錘來敲擊它,才能發出洪聲,真金需要用火來燒,才成精金。梅花需要經過一番寒冷,才芬芳四溢,所以說:「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二)不依戒——若有人以為自己守持戒律是最好的,而且很了不起,那是錯的,因為仍然有我相的執著。若不執著於持戒,能不持而持,持而無心,這才是真正持戒。
(七)修禪不空——能時時刻刻修禪,一定會增長慧命,開大智慧。
在二十個中劫,天王佛為所有眾生廣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這時有恒河沙數那麼多的眾生,得證阿羅漢的果位,無量無邊的眾生發緣覺乘的心,有恒河沙數的眾生發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他們都得到無生忍,到了不退轉的境界。
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梵語。譯為智慧。為什麼這兩個字沒有讀成「智慧」呢?因為「般若」這兩個字能形容佛超然的智慧,與凡夫所說的智慧不同,故不翻。「般若」又包含三種意義:
這時國王聽到仙人對他說的話,心裡生出極大歡喜,立刻隨從仙人,供給仙人所需要的東西,上山去砍柴,採果、瓜之類,隨時恭敬侍候仙人,為什麼呢?因為他要求得無上妙法的緣故,所以身心不懈怠的來侍奉仙人。這不是為自己的利益,而是欲明白一切法,然後普度一切眾生。所以他很精進以求大法。他不是為自己的身心利益或求五種的欲樂,雖是一位大國王,但因勤求法而終獲得無上的妙法,乃至圓滿了無上菩提。我現在把我過去行菩薩道的因緣,告訴你們。
(六)增長辯才—得到辯才無礙能令聽者法喜充滿。
(三)不住忍力——不執著自己存有能忍的力量,才是真忍。真忍是沒有能忍心,能忍而不忍,根本不以為然。若說我在忍辱,就等於頭上安頭。所以真正修忍辱道的人,要明白諸法空相,那才是真正修道。
持戒波羅蜜:(一)修諸善滅諸惡業。(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住臥平安,身心愉快。(四)後世受涅槃樂。
(八)少病少惱。
在久遠以前,有一位大富長者,名須檀。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名須摩提,次子名修毗耶。在他去世之後,這兩個兒子打算繼承父親的遺產。這時須摩提就想:「如果我分一半給修毗耶,那麼我不就要少了一半財產嗎?」於是他就約他的弟弟修毗耶到靈鷲山去遊玩,當他們攀登到山頂上時,須摩提就把他弟弟推下山崖,修毗耶就當場粉身碎骨而死,然後,須摩提又用石頭拋擊他的屍體,怕他傷殘不死,一個哥哥用如此毒辣方法,來謀殺他的親弟弟,只為了奪取其父之遺產。當時的須摩提即是釋迦牟尼佛,修毗耶就是提婆達多。他父親,須檀就是阿闍耆王。而這一品是佛說提婆達多幫助佛成就道業的因緣也。
(五)未聞能聞—沒有機會聽到的法,即可聽聞到。
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可是,他處處和佛作對。有人說他與佛有仇恨,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他是屬於逆增上緣助道的人。而且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來幫助佛成就道業。由於他以反面人物來助成佛道,所謂「逆助」者也。
就在文殊師利菩薩還未說完的時候,忽然有無數的大乘菩薩,坐寶蓮華,從鹽水海湧出,到釋迦牟尼佛所在說法的靈鷲山,現出種種神通妙用,停住在虛空中。這些菩薩皆是文殊師利菩薩在海裡所教化出來的。各個都具足行菩薩道,共同討論六波羅蜜法。本來他們都是證得聲聞的果位。但是,他們已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所以,他們在虛空中先宣說聲聞乘的行門,因為他們對大乘法還未深入明白。如今一切證得聲聞乘及菩薩乘的聖人都一起發心修行大乘的空義,就是修行大乘的實相法門。文殊師利菩薩對智積菩薩說:「你問我在海裡教化了多少眾生之事,悉皆如是。」
(一)布施不取能施相——不取受布施的相,無所執著,也即是三輪體空,即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若不執著能施(施者)和所施(受者),故叫不取能施相。我們不要學梁武帝,他曾問達摩祖師:「我造了這麼多寺院,修了這麼多橋樑,布施給這麼多僧眾等人,你說我有多大功德呢?」達摩祖師因不順乎人情,對他講真話,故說:「沒有功德。」其實,沒有功德就是無有執著,無所執著就是功德。這功德猶如虛空,不能測量。
忍辱波羅蜜有十種利益:
(四)守護六根——眼不跟色塵跑,耳不隨聲塵跑,鼻不跟香塵跑,舌不跟味塵跑,身不跟觸塵跑,意不跟法塵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智慧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惓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惓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就在這個時候,下方的多寶佛駕到。跟隨著他的侍者是一位菩薩,名叫智積。他對多寶佛說:「我現在可回去了嗎?」這時,釋迦牟足佛告訴智積說:「善男子!你再等一會兒。這裡的法會中有一位菩薩,名文殊師利,你可以和他見面,和圖書互相認識,文殊師利是很有智慧的一位菩薩,你可以和他談論妙法蓮華經的道理,然後再回去吧!」
(九)心得輕安。
言論未訖。時龍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曰。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精進波羅蜜:(一)能破懈怠心。(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增長善法,故自利。不惱他,故利他。(四)以大力,得菩提。
其實,舍利弗尊者在維摩經上,已經知道沒有男女相可得,但是,為什麼他又在這妙法蓮華經的法會中懷疑龍女成佛的事呢?這是因為他要為一切眾生而請問這種法,恐怕眾生在這情形之下,心生懷疑,不相信這部法華經,所以他代表眾生請法。本來舍利弗尊者和智積菩薩都明瞭沒有男女相可得,但一般凡夫的看法,就有男女相之分。故舍利弗尊者故意跟龍女來一番辯論,為一切眾生開權顯實。
人人有智慧,就是般若;人若沒有智慧,便是愚癡。若人知道自己愚癡,那就是開始有般若。因為能有自知之明,智慧光明必然現前。若自認為自己對,不肯改進,那就沒有般若智慧了。
提婆達多是梵語,翻譯為「天熱」,因為他在世時,專門從反面來幫助人,使人心裡感到很熱惱,天氣也變成炎熱了,以此因緣為名。為什麼他要反面來幫助佛成道呢?這也有一個因緣的。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五)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九)增上慈——增加慈悲心。
(一)安住威儀——能參到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能「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四)聞法不忘—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十)露優波華及優曇缽華(這類華要三千年才開一次),能日日漸增。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八)解脫魔業——魔無法障礙你的道業。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佛又告訴諸四眾,提婆遠多從現在起到將來無量劫,當得成佛,名號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成佛的世界名天道世界。當時天王佛住世二十個中劫。我們的世界每一增一減,為一劫。人壽以一百年減一歲,身高每一百年減一寸,由人壽八萬四千歲,慢慢的減到十歲,從十歲又慢慢的增加到八萬四千歲,故一增一減,名一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
(三)非人所護—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來護持。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忍辱波羅蜜:(一)能破不忍。(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彼此離怖畏。(四)後世沒有瞋心,得眷屬和氣。不受苦惱,得涅槃樂。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九)安住佛境——安住在佛的境界。
文殊師利菩薩提出龍女速成菩提之事,智積菩薩更生疑惑了,就問曰:「我見釋迦牟尼佛成佛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他在無量劫以前,行難行的苦行,一沙一塵、一毛一滴的積集功德。為求菩提的覺道,未曾躲懶偷安。我現在遍觀這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猶如芥子那麼小的地方,沒有一粒微塵之處,不是菩薩捨棄身命的處所,為要救度一切眾生的緣故。然後,眾生度盡,方成佛道。我不信龍女能在一剎那之間就立地成佛了。」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搥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搥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1、文字般若——一切佛所說經藏都屬於文字般若。2、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深諳佛教的經典,遂生出一種觀照的智慧。3、由觀照般若,再達到實相般若。實相本來是無相,但無所不相,故稱實相。也就是非空非有。文宇般若就是有;觀照般若就是空;若能從有而達空,空而達到非空非有,這樣必能了悟真空妙有的境界,故稱實相般若。
在龍女說完這首偈頌以後,大智舍利弗尊者對龍女說:「妳所說立地成佛的事,真是令人難以相信。為什麼我們不相信呢?因為妳是位女身。而女身是不清淨的,含有污垢塵穢,非是成佛的法器。既然如此,為什麼可以說妳速得成就菩提呢?成佛的道路是非常的遙遠廣闊,所以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無量大劫,精進勤修苦行,積功累德,修六度萬行,而今才得成就佛道。何況女身有五種障礙:(一)不能作大梵天王,因女身不清淨。(二)不能作帝釋。(三)不能作魔王。(四)不能作轉輪聖王。(五)不能成佛。女身既有這五種障礙,又何能成佛呢?怎麼可以hetubook.com.com說女身也可以成佛呢?」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
「持戒」是止惡防非;「止惡」是諸惡莫作,「防非」是眾善奉行。毋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要知道大善是由小善累積成的。所謂:持戒清淨,就可得到十種利益:(一)圓滿一切智。(二)入佛所學—以戒為師,因金剛光明寶戒是諸佛的本體。(三)智者不毀—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毀謗,而且還讚歎。首先,就不要爭第一,要老老實實躬行實踐,心真則事實,自然你就是第一。(四)誓願不退—發求佛道的心。頭目腦髓、身肉手足,乃至性命,永不退轉於菩提心。(五)安住正行—不生攀緣心,常利益他人。(六)棄捨生死—能捨一切而認真修道。(七)慕念涅槃—趣向常樂我淨涅槃四德。(八)無纖心—心不被貪瞋癡慢疑所纖住。(九)得甚勝三昧—得超然殊勝的三昧。(十)不乏信財—有信心是一種財寶,才能生出菩提心。
這一段經文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求無上菩提。布施外財、內財,一切所有都為求法而布施。說完了見寶塔品之後,佛又不問而說,告訴諸菩薩及天上的人、人間的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在過去無量劫中,為求法華經的妙理,時刻未曾生出一念懈怠及疲倦的心。在許多劫中,我常為國王。曾經有一次,我發願求無上的菩提,心不退轉。欲要滿足六種波羅蜜的法門:1、布施:勤修布施的法門,心不生慳吝。我把所有的各種寶貝:如寶馬、金、銀、琉璃、硨磲、赤珠、珍珠、瑪瑙、國家、城邑、妻妾、子女、奴婢、僕人,只要他人所需,我都一一布施給別人。以上所說的是屬於外財,還有內財布施,即是頭、目、腦、髓、骨肉、手、足。如是毫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為了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而行布施。
我回憶過去無量劫以前,因為求大乘法的緣故,雖然是世間上一個大國家的國王,但不貪戀五欲之樂(色、聲、香、味、觸)。於是,我用椎擊鐘鼓,宣告四方:「誰懂得大乘佛法者,若能為我解說,我雖是國王身份,但我願做他的奴僕。」因為他願求無上法的緣故,當時有一位阿私仙(壽無比、法無比的仙人),而來向國王說:「我有最高上、最微妙的法,這種法是世間很希有,假使你要依法修行,不違背我的教化,我應當為你說此妙法。」
(十)解脫成熟——無罣無礙,得清淨法身。
禪定波羅蜜:(一)破散亂心。(二)莊嚴菩提攝受眾生。(三)身心寂靜,故自利。不惱眾生,故利他。(四)安隱得到究竟涅槃。
(二)相生:持戒時,遇辱則能忍,能忍則能精進,精進則能調伏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調伏了則能攝入於法界,能攝入法界即是般若。
在文殊師利菩薩與智積菩薩議論未完的時候,這時龍女,忽然現身在法會中,恭敬頂禮諸佛菩薩,退坐一處,然後以一首偈頌讚歎多寶如來:「佛能深遠明白罪業及福相善惡的果報,故修福修慧,才能得到超然成佛之相,因為身心清淨,智慧的光明便能遍照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這種微妙清淨不可思議的法身,則得三十二種大人之相,這是因為佛已具足圓滿六度波羅蜜。佛又以八十種隨形好來莊嚴法身。是天人所頂戴敬仰,所有的龍神皆來恭敬,所有的眾生沒有不崇拜敬仰於佛。我又聽聞成佛的境界,唯有佛才能證明,故我現在闡揚大乘教理,欲度脫一切眾生離生死的苦海。」
這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超越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寶貴,她手持這一寶珠來供養佛,佛即刻接受了。龍女對智積菩薩與大智舍利弗尊者說:「我呈獻這顆寶珠給佛,佛已接受了,你們說此事的發生是否很快?」他們說:「是很快的。」龍女說:「以你們兩位的威神力來觀察我成佛,比剛才我供養世尊還要快。」即時,在法會中,皆見龍女,在一剎那之間,現男子身,圓滿菩薩的行門,立刻往南方的無垢世界,坐寶蓮華上,蓮華化身成佛了。若人要得到蓮華化身,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要具足八種因緣:(一)甚至把生命捨去,也不說他人的過錯和是非。(二)變化人來皈依三寶,而且還能化一切畜生都來皈依三寶,行菩薩道。(三)安止一叨,即一切善事都把它放在菩提心裡。(四)修清淨梵行,不貪、不瞋、不癡,來精修梵行。(五)造佛形像,安放在蓮華座上。(六)能除眾生愛惱。(七)與貢高者,能對他謙下。(八)不惱他人,不令他人生煩惱。所謂正覺,就是沒有妄想。這時,龍女即身成佛,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無上妙法。
忍辱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忍」字上面有一把刀插在心上,而且還是刀刃,刀刃按在心上,「忍」就像一把刀刺在心裡,可見不容易忍。若不容易忍而能忍,就能把忍的一關打破了。這時,就得到忍辱波羅蜜。由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使它,事事都能好。」彌勒菩薩又有一首偈頌說:「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三)無有煩惱。
(四)不離身心而精進——身心都能精進,但是也不可執著自己終日在精進。若有所執著,就不算是般若精進了。般若精進是精進而不著精進想,不為精進而精進,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降伏其心,還要離降伏之相。
精進即是不躲懶偷安,勤奮向道。譬如:在聽經的時候,睡覺、打妄想或與他人講話,這都不算精進。那麼如何才算精進呢?就是不貪睡、不打妄想、不和他人講話、必恭必敬、全神貫注的聽經,才是精進。又能晝夜六時無有疲倦,時刻念佛、念法、念僧,這即是身心精進。精進有十種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