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陽明病綱要
一、陽明釋
乾燥相對的是潮濕,就像寒熱相對一樣。前面我們討論寒的時候是從熱這個角度去談,這裡我們討論燥也可以借用這個方法,就是從濕這個角度去論燥,看看燥在陰陽上是一個什麼樣的變化。
陽明病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討論燥。但是,這個燥是本燥還是標燥卻應該搞清楚。陽明的本燥我們前面已經論述過,它是涼燥。所以,《內經》又稱為清氣。當然,太過了就成為清邪。這與陽陰主合,主收,主降的特性相符合。而陽明病呢?就是陽明這樣一個主合,主收,主降的本性被破壞了,這就成了陽明病。而最容易導致這個陽明的習性受損,最容易破壞陽明這個本性的,就是火熱。因為火性炎上,火的這個性用就正好與陽明的性用相反,使陽明不能正常的收斂、沉降。所以,陽明病的這個燥顯然與本燥相違,它是標燥,也就是熱燥(燥熱)。我們治療這樣一個燥要用白虎湯,要用三承氣。白虎和承氣是幹什麼的呢?它們都是清劑、降劑,都是瀉火之劑。火熱瀉掉了,陽明的本性自然恢復。所以,陽明病主要討論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是本性相違與本性恢復的問題。
除了以上這些內容,陽明府的另外一層涵義亦值得我們關注,就是陽明與腦的關係。腦為髓海,屬奇恆之府。在現代醫學裡,腦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所在地,它的功能定位是很清楚的。我們利用這樣一個功能定位來關照《傷寒論》就會發現,在《傷寒論》中,凡是牽涉到精神異常的證幾乎全都集中在陽明篇裡,幾乎都是用陽明的方法來治療。這就使我們不得不聯想到陽明與腦的特殊關係。陽明與腦的這個關係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人有四海,腦為髓海,陽明腸胃亦為海,我們打開世界地圖,看到這個自然界的四海是相通的。那麼,腦和陽明的這個海是否也相通?《參考消息》二〇〇〇年九月二十七日登載了一篇題為「人有兩個腦」的研究文章。文章作者系倫敦大學的戴維.溫格特教授,戴維教授通過長期研究發現,成千上億的神經元細胞除了主要聚集在大腦,構成我們所熟知的中樞神經系統外,還大量地聚集在腸胃。於是他提出了一門「神經元胃腸學科」,認為胃腸有可能成為人體的第二大腦。戴維教授的這項研究是否有助於我們對陽明與腦的關係的思考。
以上我們說濕性本熱,燥性本涼,這是從很根本的角度講。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對苦何以燥濕,辛何以潤燥,就能很好地理解。辛苦之性,《內經》已經作了很明確的定論,就是辛開苦降。開者開發陽氣,降者降斂陽氣。過去讀本科的時候,學《中藥》學到黃連、黃芩、黃柏的時候,這三味藥都有一個共同的功用,就是「燥濕」。學《中藥》是大學一年級的事,因此,這個問題在我腦海中一直困擾了十多年。《中基》明確告訴我們濕為陰邪,那麼,祛除這個陰邪就必定要依靠陽的東西,這才符合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治陽以陰,治陰以陽的基本原則。三黃是最苦寒的藥,其性至陰,用這個三黃加在濕邪上,只能是雪上加霜,怎麼能起到燥濕的作用呢?確實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後來,十多年後,我開始學會用陰陽來思考問題,用陰陽來思考六氣,這才發現困擾我十多年的問題原來是這麼簡單,這麼清楚明白。
吳鞠通有一首治燥名方,叫杏蘇散。這個方大家肯定學過,而且臨床上會經常用到它。該方由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殼,甘草,生薑,大棗,橘皮,杏仁等十一味藥組成。本科的時候背方歌,至今對前兩句還有記憶,就是「杏蘇散用夏陳前,枳桔苓甘薑棗研」,從杏蘇散的這個組成,除了杏仁質潤以外,其他的藥物看不出什麼潤燥的成分,而且偏於辛溫,可吳鞠通說它是潤燥的。對杏蘇散的這個方義,過去我也不甚理解,從《方劑》書去看,寫《方劑》,講《方劑》的這些人也未必就真正弄通了這個方潤燥的實義。到後來燥的道理真正弄明白了,就知道這個方的確是一個潤燥的方。
3、陽明府義
其實這個問題要與前面的燥熱聯繫起來看,既然燥與濕是相對的,這個相對是從本性上言。那麼,在標性上燥濕也m.hetubook•com.com應該相對。燥的標性是熱,濕的標性是寒。所以,燥熱與寒濕亦相對應。這個對應關係一建立,我們就知道潮濕的東西一近火就變乾燥,這個過程就是燥濕的過程。這個潮濕就是寒濕。火就燥,火味苦,其性熱。因此,以苦溫苦熱來化濕燥濕,其實就是講的這個「火就燥」的過程。「火就燥」其實談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燥熱形成的過程,一個是寒濕的治療過程。對於燥熱與寒濕應該可以這樣來思考。
前面講治燥我們提到一個杏蘇散,與杏蘇散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桑杏湯。桑杏湯由桑葉,杏仁,沙參,浙貝,豆豉,梔子,梨皮等藥組成。該方的氣味正好與杏蘇散相反,它所對治的就是這個「火就燥」,這個燥熱。對付這個燥比較簡單,首先就是要拿掉火,讓物遠離火,不就火,自然就沒有燥,這就需要清熱。另外一個方面,已經被火蒸乾了的水分我們需要補充,所以,還要養陰。一個清火,一個養陰,這就達到了潤燥的目的。
老子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後相隨。」其實燥濕也是這個關係。我們看與前面需卦相隨的一個卦是訟卦,訟卦的卦象正好是把需卦倒過來,即上乾下坎為訟(聖)。既然需卦表溽、表濕,那麼,訟卦一定就是表干、表燥。訟卦表燥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是接前之義,乾上坎下,乾陽上升,坎水下降,水下而不上,故為燥也;另一方面,訴訟之事,古雲官非,在五行屬金,而金與燥的因緣前面已經述過了,從這兩方面看,訟卦確實是一個表燥的卦。我們將訟、需兩卦作一個對照,燥濕的關係就非常明確了。
(4)燥熱與寒濕
苦寒不就是清熱瀉火嗎?不就是降陽嗎?不就是為了形成秋冬的這個格局嗎?不就是為了拿掉濕的這個「顯」旁嗎?火熱瀉掉了,陽氣斂降了,秋冬的格局形成了,顯旁沒有了,還有什麼濕氣可言。這才想到苦寒乃是治濕的正法。這才想到《素問》的「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真正的「真實語」。這才感受到辛翁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
金在五行中是質地最重的一個,為什麼它質地最重呢?就是因為它的聚斂沉降之性。而這個聚斂沉降之性正可以使陽氣沉斂,沉斂則不蒸發,水下而不上,燥便產生了。燥金相配便是因為這個因緣。
但是,只要我們仔細地來分析這個問題,只要我們把陽明放到天地裡,放到自然裡,就會發現上述這個解釋與陽明的本義並不相符。合是聚合的意思,是合攏的意思,這個合正好與開相對應,不是疊加的意思,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意思。是把陽氣從一種生發的狀態、釋放的狀態收攏聚合起來,使它轉入蓄積收藏的狀態,這個才叫「兩陽合明」,這個才與陽明的本義相符。兩陽合明,實際上與兩陰交儘是對等的。厥陰提兩陰交盡不是兩陰相加,而是陰盡陽生,陽明怎麼會是兩陽相加呢?所以,合與儘是對等的,是閉合的意思,而非相加的意思。陽明的這樣一個本義還會在今後的論述中陸續地得到證明。
另外,大家還應考慮到物性不滅的道理,這個地方有火熱,這個地方蒸乾了,另外一個地方就必然潮濕。反之亦然。自然氣候也是這樣,大澇之後必大旱,大旱之後必大澇。為什麼大澇之後必大旱,大旱之後必大澇呢?這就是自然的平衡,自然的調節,這就是物性不滅。老是下雨哪有那麼多下的?那就必然要乾旱。乾旱久了,老在蒸騰,這個水總不會蒸到銀河去,總不會蒸到外星球去。所以,蒸到一定的程度,升到一定的高度,它就要受一個降的因素制約,它就要降下來。升的時間久,降的時間就必然久;升的量大,降的量必然也大。所以,大旱之後必大澇,大澇之後必大旱。老子講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都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合、相隨,而寒熱、燥濕、旱澇、晝夜、東西亦是如此。
陽明之府主要包括胃腸,胃當然就與脾有和*圖*書關聯,大腸當然就與肺有關聯。而且在《傷寒論》中胃腸往往相連,胃腸往往相賅,言胃則腸在其中矣。過去有些西學中的人看到陽明篇的「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感到很費解,覺得很可笑。其實,如果知道這個互通的關係,知道同為倉廩之官,也就不足為笑了。
燥濕相對,燥濕所對應的氣當然也應該相對。陽氣聚斂收藏,則天氣逐漸變冷;陽氣聚斂收藏,則水不蒸騰,濕不氤氳,燥便隨之而生。因此,燥的本性為涼,或者說燥氣為涼。秋為什麼主燥?秋氣為什麼會涼?道理就在這裡。而整個春夏,陽氣散發蒸騰,天氣隨之變溫變熱;而隨著這個陽氣的散發蒸騰,帶著陰水往上走,這就形成了濕。所以,濕在《中基》裡雖然定為陰邪,但,究其本性而言它是與溫熱相關的。這個道理大家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前面曾經說過,任何一個事物,你只要思考到了陰陽這個份上,那你就抓住了本質,你就不會動搖。任何人來你都不會動搖,就是黃帝、岐伯親自來說你這個思考有問題,你也不會動搖!當然,要是黃帝、岐伯真的能夠親臨,他看到你這個後生小子能夠這樣來思考問題,他會覺得孺子可教,他會讚歎都來不及。春夏為什麼多濕?東南為什麼多濕?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
孟浩然的《春曉》云:「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眠為什麼不覺曉?為什麼我們整個上午都昏昏欲睡?夏天上大課,到了上午三、四節,總有一大片要「倒」下去。我看這並不是同學們不用心思,而是這個昏沉來了確實讓人無法抗拒。除非你真的頭懸樑,錐刺股。那為什麼產生這個現象呢?這就是因為春夏的陽氣升騰,水被蒸發成為濕,這個濕往上走,當然就會影響清竅的神明。不過這個影響是生理度上的影響,這個濕所造成的「蒙蔽」比較輕微,能為我們正常的生理所承受。所以它只是產生昏沉,只是產生嗜睡。但它畢竟是產生影響了,它畢竟使我們「不覺曉」。而一旦這個影響的度超過了生理的範圍,這就是陽明病討論的範圍。
《素問》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與腸胃,百川與大海的這個關係,不但在《傷寒論》中很重要,在整個中醫裡也很重要。尤其對於中醫治法的研究,這就是一個關鍵處,這就是一個秘訣處。中醫的下法為什麼能治百病?六經的病變,其他藏府的病變,為什麼都能聚於腸胃,然後通過攻下來解決,理論上就要依靠上述這個關係。而這個由川到海的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降的特徵。我感覺上述這個關鍵處,上述這個秘訣,要是能夠很好地研究開來,解決開來,中醫在治法上,在治療的技術手段上就會有一次飛躍。
研究濕我們還是先從它的造字入手,濕的形符為「氵」,說明濕與水有關聯;濕的聲符為顯,顯是什麼呢?我們常常與顯連用的一個字就是明,明顯或者顯明。是什麼東西能夠讓我們獲得明顯或者顯明?白天是太陽,夜晚是燈火。太陽也好,燈火也好,都是陽的象徵,陽能使之顯,陽能使之明。故顯者陽也,陽者顯也。顯義了知以後,濕義就很容易弄清楚。什麼是濕?怎麼形成濕?水加陽為濕,陽蒸水動以成氤氳者為濕。濕與水有關聯,濕從哪裡來?濕從水中來。所以很多地方我們是水濕並稱,但,濕與水又有區別,這個區別就在「顯」上,就在陽上。濕雖從水中來,但它畢竟不是水,必須是陽氣散發以成蒸動之勢,以成氤氳之勢,這個時候才成為濕。所以,陽氣的散發蒸動是構成濕的一個條件。我們看一個簡單的例子,春夏秋冬四時裡,哪些時候多濕,哪些時候少濕?當然是春夏的時候多濕,秋冬的時候少濕。我們再從方位來看,東南西北又是哪些地方多濕,哪些地方少濕呢?東南陽也,其地濕多;西北陰也,其地濕少。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濕的差別?很顯然就是因為在陽氣散發蒸動的程度上有區別。
2、陽明經義
(1)燥義
杏蘇散與小青龍湯,一為時方,一為經方,一者性緩,一者性猛,然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記得先師在日曾治過一https://m•hetubook.com.com例咳嗽病人,患者女性,起病三年,每逢秋季即作咳嗽,咳則一二月方罷,西藥中藥皆不濟事。至第四年上,患者到先師處求治,先師診罷即云:此燥咳也,當守辛潤之法,逕處小青龍湯。服一劑咳止,連服三劑,隨訪數年皆未作秋咳。小青龍湯怎麼潤燥?我們只知道它是辛溫之劑,我們只知道它能夠治療水氣病,說它潤燥,著實費解。然而一旦將它與燥的本義聯繫起來,就知道小青龍治燥一點也不足為奇。為什麼叫青龍呢?青龍是興雲布雨的。雲雨興布以後,天還會燥嗎?
鄭欽安於《醫法圓通》一書中云:「陰陽務求實據,不可一味見頭治頭,見咳治咳,總要探求陰陽盈縮機關,與夫用藥之從陰從陽變化法竅,而能明白瞭然,經方、時方,俱無拘執。久之,法活圓通,理精藝熟,頭頭是道,隨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觀先師以小青龍治燥咳,便知什麼是「頭頭是道」了。學醫貴乎明理,理精方能藝熟。大家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很清楚,不要瞧不起基礎理論,不要我們講陰陽你就打瞌睡,而講某某方治某某病你就來精神。理不精,藝怎麼熟?理不精就不可能有活法圓通,就不可能頭頭是道。
《易經》乾卦裡有一句話叫「火就燥」,而《說卦》則云:「燥萬物者莫熯乎火。」燥字的形符為什麼用火呢?看來是與這個意義相應。本來我們前面說得好好的,是涼就燥,陽氣收聚,天氣轉涼,氣候就隨之乾燥。秋冬你到北方走一走,就知道這個「涼(寒)就燥」真實不虛。怎麼現在突然轉到「火就燥」,突然轉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呢?這一點看起來很矛盾,看起來不容易說清。但,其實這是兩回事,說開了還是能夠弄清。
陽明病是氣分熱盛,是腸胃熱盛。陽明熱盛,蒸耗胃家津液,致胃腸乾燥而成胃家實之病。那麼,接著上面這個思路,胃家的這個津液被蒸耗到哪裡去了呢?一部分從腠理排泄掉了,所以,陽明病有大汗,有手足濈然汗出。而另一部分呢?另一部分必往上走而形成濕。這個「濕」的產生過多,把清竅給蒙蔽住了,就會產生神昏和譫語。過去我們都說熱盛神昏,熱擾神明神昏,熱盛怎麼會神昏,熱擾怎麼會神昏?這個道理總不容易思考清楚。如果我們從上面這個角度去思考,是不是會清晰一些呢。
陽明的運氣義就討論到這裡,陽明的篇題也就講到這裡。
有關濕燥的這樣一個意義,我們還可以從易卦的方面看。《周易》的第五卦叫做需卦(䷄),用文字來表述這個卦象就是水天需。上卦為水為坎,下卦為天為乾。易系統本來有三個分支,我們常說的《周易》只是其中的一易,除此之外,還有連山、歸藏二易。《周易》以乾天為起手,《連山》以艮山為起手,《歸藏》以坤地為起手。在《歸藏》易中,需卦叫作溽卦,溽是什麼呢?溽者濡也,濕也。因此,需這一卦就是專門用來討論「濕」的。我們要把濕這樣一個概念、這樣一個問題放到二維平面上來討論,那就非需卦莫屬。我們看需卦,看溽卦,看這個「濕」卦,什麼叫濕呢?水在天上即為濕。水在空氣中瀰漫、氤氳即為濕。水何以在天?水何以瀰漫空中?離開陽氣的蒸騰是不成的。陽氣不能蒸騰,陽氣聚合了,水就無以在天,水就無以瀰漫,這個時候水就只能潤下,而不能「潤」上為濕。沒有濕,燥就自然產生了。
(2)燥何以配金
火就燥,這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碰到。潮濕的東西往火上一烤就慢慢變干了,因此,火就燥拿到生活經驗中是很容易理解的。潮濕的東西放到火上很快就變乾燥了,那麼,這個東西裡原有的水分、原有的濕到哪裡去了呢?是不是火把它消滅掉了?我想火還沒有這個功能。我們在農村燒濕柴的時候就會發現,火一燒水就出來了,所以,火本身並不能把水濕消滅掉,只是把水蒸走而已。我們要是把一件剛剛洗過的濕衣用火烤乾,就會看到濕氣在蒸騰,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把門窗都關閉起來,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窗戶上的串串水珠。因此,火的功能只是把這個水,把這個潮濕轉移了,轉移到另外的地方,轉移www.hetubook.com.com到離火遠一些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干了,那個地方就會潮濕。火就燥,就者近也,離火近的地方乾燥,那必然離火遠的地方潮濕。因此,燥熱我們應該這樣來理解,它講的是局部的情況,它講的是標,不是本。從這個火就燥亦使我們聯想到一個全球關注的問題,現在全球的氣溫不斷升高,北極的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日漸融化,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現狀呢?很顯然與溫室氣體的日益大量地排放有關。我們現在的空調,我們現在的製冷設備,是不是真能將熱變冷呢?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它只不過是將此地的熱轉到彼地去了,轉到大氣中去了。這絕對是一種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所以,空調冷氣越多,大氣溫度必然越高。而大氣溫度越高,使用空調冷氣的時候就會越多。因此,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惡性循環。
1、陽明本義
春夏的陽氣蒸蒸日上,所以連帶出的這個濕就自然很多,而秋冬的陽氣由發散轉為聚合,聚合了就無以蒸騰。無以蒸騰,那構成濕的這個條件就缺少了,所以秋冬自然少濕。而由這個秋冬少濕又自然連帶出一個重要的相關問題,就是燥的問題。燥濕相對,多濕了自然少燥,少濕了自然多燥。為什麼秋冬乾燥?為什麼西北乾燥?說穿了就是濕少了,就是陽氣的蒸動少了。這樣一來,濕燥的問題就又回到陰陽上來了。我們探討事物就是要抓住它的本質,什麼是事物的本質呢?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就是陰陽。所以,我們從這樣一個層面來討論濕,來討論燥,這就抓到了本質,這就是《內經》所說的求本。
兩陽合明的關鍵是合,有關合的意義我們前面已作過討論,就是聚合陽氣勿使發散的意思。那麼燥的意義呢?《說文》云:燥者,乾也。燥就是乾,所以,乾燥往往連起來用。在這裡大家應該注意「乾」字我們用的繁體,而在繁體裡,它與易中的乾卦是一個字。乾(干)與乾(qian)是同體異音字。干為什麼要與乾同體呢?這就牽涉到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乾卦在後天八卦裡處在西北方位,一提西北,大家很可能就會自然地把它與乾燥聯繫起來。在寫這段文字之前,我剛好應邀到西北去會診一個美國病人,上機前穿著襯衣,可一下飛機就得穿毛衣。天冷這還沒什麼,多穿幾件衣服就解決了,作為南方人最受不了的就是這個乾燥。到的第二天嘴唇就乾裂了,等到第三天就起了焦巴。西北為什麼會這麼乾燥?可見干乾同體不僅僅是一個借用的問題,還有深層的涵義。
從上面這個火就燥我們應該知道,火熱到哪裡,燥就到哪裡。溫病講衛氣營血辨證,熱一入營到血,就會引起血熱,血熱就會導致血燥,血燥就要生風。這是就血這個局部而言,火熱不入血,血燥必定不會發生,必須有血熱這個前提,血燥才能發生。因此,血燥這個概念不是隨便就能用的,血虛並不等於血燥,這一點大家要弄清楚。
燥、濕在這個層面上的意義清楚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病機十九條,就覺得十九條中不言燥並不是什麼疏忽,也不足為怪。實際上,言濕言熱,燥在其中矣。陽氣散發則為濕為熱,陽氣聚合則燥生矣。因此燥也好,濕也好,不過是陰陽的不同狀態而已。劉河間、喻嘉言自以為高明,給病機補上一條燥,看起來很有必要,其實是著相了,是蛇足了。
接下來我們看寒濕的問題,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濕性本熱,所以,要祛濕就必須清熱。溫病講濕去熱孤,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反過來看,熱去濕亦孤。在春夏的回南天裡,空氣非常悶熱,地下都是濕兮兮的,用什麼辦法防潮都不濟事,可是一旦天氣轉北,北風一吹,氣轉涼爽,地面便立馬變干。為什麼北風一刮便干,南風越吹越濕呢?因為北風帶來的是寒是降,南風帶來的是熱是升。從這個角度我們很容易理解濕,很容易理解如何燥濕。可現在一轉到寒濕上來,治濕不但不能用苦寒,反過來還要用苦溫苦熱,這個彎好像一下轉不過來。
上面這些內容實際上亦牽涉到一個標本的問題。運氣裡陽明為什麼要與太陰互為標本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入地去思考。在六氣的治法裡,太陽太陰從本,少陽少陰www•hetubook.com•com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氣。陽明為什麼不從標本而從乎中氣呢?其實也可以從燥濕的關係去思考。陽明病有我們剛剛講過的火氣太過,火氣太過,陽明就失去了它的本性,這個時候要用白虎、承氣來治療。大家思考過沒有,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樸這些藥,為什麼要叫承氣湯呢?承什麼氣?就是承的這個陽明之氣,就是承的這個降氣。現在火熱來了,陽明不降了,所以要承氣,要使它重新恢復降。我的先師把承氣湯讀作順氣湯,就是這個意思。順氣者,順陽明之氣也,順降氣也。如果反過來,陽明降得太厲害了,那也會引起燥。這個燥就是陽明本性的燥,只是太過而已。《素問》把這個燥稱為燥淫,淫就是太過的意思。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這個時候再不能用承氣湯,再承氣不就燥上加燥,雪上加霜了。這個時候要改用辛溫苦溫的方法來潤燥。陽明篇不有一個吳茱萸湯嗎?吳茱萸湯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大家不要光看吳茱萸這味藥很辛燥,反過來吳茱萸湯還可以治燥,還可以潤燥。所以,關鍵的還是一個理,理搞清了,事情就好辦。吳茱萸湯為什麼不可以治涼燥?為什麼不可以治燥咳?當然可以!這就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
(5)陽明病之燥
(3)燥濕所配氣
4、陽明的運氣義
前面我們講燥與濕的本性,這個應該容易理解。因為你一把它放到自然的背景裡,就很容易感受到。《素問》裡面把燥邪又叫做清邪,治清以溫;《難經》的廣義傷寒在談濕的時候它講濕熱而不講寒濕,這就是從本性上言。本性是大局,是整體。但是,燥與濕還有另外的一個方面,這就是燥熱與寒濕的問題。
陽明經義主要包括手陽明經和足陽明經,足陽明經行佈於身之前正中,《內經》講腹為陰背為陽,前陰主降,後陽主升,足太陽行於身之後正故太陽主開升,陽明主合降。從這個陽明的循行部位看,兩陽合明是兩陽疊加起來發散得更厲害?還是閉合起來,把明合起來?大家可以思考。
什麼叫陽明呢?《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兩陽相合為陽明。這個「合」是一個什麼意思呢?對這個相合的不同解釋,會帶來陽明概念截然不同的內涵。兩陽相合,是不是兩個陽加起來就叫陽明?就像我們的多頭吊燈。開了一個再開一個,兩個加起來就更明亮了,這就是明,這就是陽明。現在的很多人都這樣來理解陽明,古人很多也是這樣理解的。兩個陽加起來就是陽明,陽明不是多氣多血嗎?好像與這個相符。
苦寒燥濕的問題解決了,辛以潤之就不再會成為困難。辛溫何以潤燥呢?辛溫不就是為了鼓動陽氣,蒸發陽氣;辛溫不就是為了形成春夏的格局;辛溫不就是為了還濕的這個「顯」傍。陽氣鼓動了,蒸發了;春夏的格局產生了;顯傍還原了,濕潤自然產生,還有什麼燥氣可言。
在《內經》裡燥氣配金,所以,燥金往往合稱。燥何以配金呢?明白了上面所談的燥義,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
一個辛溫潤燥,一個甘寒潤燥,雖然都是潤燥,但方法卻截然相反。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細心地去琢磨,細心地去思考。思考清楚了,琢磨清楚了,那我們在陰陽的思維裡又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讀陽明篇也應該像讀太陽篇一樣,先來讀它的篇題。在太陽篇題的講解裡,我們已經討論過辨、病、脈、證、治,這裡就不再作重複,這裡我們只來看陽明的意義。
再一點就是今年是庚辰年,今年南方的雨水特別多。為什麼呢?這與今歲的年之所加有沒有關係?我想應該有關係。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去分析,而方法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無非是一升一降,一出一入,一寒一熱,一水一火的問題。而歸結起來,就是陰陽的問題。
陽明的運氣義有兩層,一層就是前面提過的肺與大腸,另一層就是燥金。這一節我們要重點討論後者。陽明者,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兩陽合明為什麼要配燥金呢?這與太陽為什麼要配寒水的意義一樣,弄清楚這個意義對於解決陽明篇的問題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