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思考中醫

作者:劉力紅
思考中醫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結語

結語

佛陀在臨終時,對他的弟子說:「當自求解脫,且勿求助於他人。」自求解脫是著眼於自身,是在「心」上用功,求助他人是在「境」上費力。我感到,佛陀的教導對我們今天的中醫亦是有實義的。這幾十年來,中醫走的是一條什麼路呢?是一條求助於他人的路。由於過多地求助他人,過多地依賴現代科學,從而忽棄了自身這個根本。其結果呢?幾十年下來,對中醫有信心的、有把握的業內人士越來越少,而中改西業的人卻越來越多。向圈外的人問,還都說中醫是個寶,而向圈內的人問,卻說中醫不是個東西。這難道還不能使我們警覺,使我們醒悟嗎?中醫亦當自求解脫,如果中醫的腳跟沒有立穩,對中醫沒有一個透徹的理解,現代科學怎麼可能在中醫裡找到合適的切入之處呢?所以,第一步中醫當自強,自強了才有可能找到與現代科學的結合點。
一九九四年八月廿四日:
在本書的開頭,我曾經不只一次地提到了楊振寧教授,雖然,對楊教授在傳統文化上的許多觀點我並不贊同。但,這並不妨礙他作為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作為一位智者令我崇敬不已。
一九九四年九月六日:
⒍可以毫無顧忌地批評名人,甚至是偉人們的「不是」之處,而往往是在這個批評的過程中,使我們總結了思想,獲得了新的認識;
十多年前,師兄劉方送我一本楊教授寫的《讀書教學四十年》,昨日偶然翻動這本書,看見字裡行間密密麻麻的圈點,看見頁面空白處的讀書心得,心潮起伏,久久難以平靜,眼淚不知不覺地流淌出來。此時此刻的心情是複雜的,難以在這裡很清晰地向諸位表述出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對一部好書的感激,那就是對古今中外給予過我教誨的智者們的感激。於是我決定將閱讀《讀書教學四十年》的部分心得抄整如下,作為本書的結語。希望能通過這個形式,表達我的感激之情,亦希望能夠借此表達我對所有認真閱讀拙作的人的一片至誠的謝意!https://www.hetubook.com.com孔子云:以文會友。衷心地希望這部書能成為一個紐帶,將我與諸位朋友連在一起,為讓傳統文化這顆瑰寶,為讓中醫這顆瑰寶能更多地讓世人瞭解,而奉獻各自的綿薄之力。
中醫的基礎科學是什麼呢?這個基礎科學主要就是中醫的經典著作。當然,《內經》在這裡顯得尤其重要。戴原禮是中醫史上著名的醫家,當有人問到他學醫的方法和途徑時,他的答覆是:熟讀《素問》耳!可見在大師們的眼裡,基礎的東西都是頭等重要的。而回顧中醫的境況,在高等中醫院校裡,讀《素問》一遍的人已屬少見,熟讀者更是鮮矣。這樣我們怎麼來開展對這門學問的研究呢?這真是令人擔憂的事情。
楊振寧教授於一九七一年夏初次訪問新中國。八月四日上午參觀長城。他在後來的一次演講中提到了那次訪問:「在此行看到的景色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長城。長城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它簡單而堅強。它優美地蜿蜒上下,緩慢而穩定地隨著山巒起伏。有時消失於遠處山谷中,那不過是暫時的,終於又堅毅地攀登了下一個高峰。查看它的每一塊磚石,我們會體會到在它的複雜的歷史中,真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血和汗。可是只有看到它的整體結構,看到它的力量和氣魄以後,我們才會體會到它的真正意義。它是悠長的,它是堅韌的。它有戰術上的靈活,有戰略上的堅定。它的長遠的一統的目的,使它成為自太空接近地球的訪客所最先辨認的人類的創作。」這是迄今為止我所讀到過的有關長城的最優美、最實在、最耐人尋味的描述。在讀到這段描述前,我一直在尋找能用什麼詞句才能向世人確切地表達出中醫的意義,今天終於找到了,它就是長城!中醫是人類文明史中的長城,而只有當我們看到它的整體結構,看到它那富有力量和氣魄的完美理論,看到它那不可思議的實際運用,我們才會體會到它的真正意義。
現代腦科學認為,左右和圖書腦的分工有很大的不同,左半球在語言、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等方面起決定作用;右腦在音樂、美術、幾何空間和直覺辨認方面佔絕對優勢。左右腦的分工,是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才真正弄清的問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著名心理學家斯佩裡(R.W .Sperry),即由於成功地揭示了大腦兩半球功能專門化的嶄新圖景,建立兩半球功能分工的新概念、而榮獲了一九八一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而我們從左右的上述造字涵義看,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已經很清楚地認識了這個問題。
而我們回顧現代科學的發展脈絡,在楊振寧教授與李政道教授作出宇稱不守恆,也就是不對稱性原理的發現前,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由宇稱守恆,是由對稱性原理一統的。而在這樣的一個時期內,顯然就存在不對稱性原理的認識真空區和誤區。由這樣一個一統原理所作出的判斷,就必定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又如對明暗物質的研究,在過去,科學界一直著眼的僅僅是明物質的這個層面,對於暗物質這個層面卻一直蒙在鼓裡。直到二十世紀末,科學家們似乎才如夢初醒,猛然意識到在明物質之外尚有一個暗物質的存在,尚有一個過去根本沒有意識到的東西亟待我們去認識。而在傳統文化的概念裡,它有沒有一個類似於現代科學的發展過程,有沒有一個類似的真空區和誤區呢?它沒有!這就是我們之所以稱其為完美的根本所在。
楊振寧教授自一九七二年起,就在很多不同的場合強調基礎科學的重要性。一九七二年七月一日周恩來總理於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宴請楊教授。席間,楊教授向總理提出,希望他考慮採取一個多注意基礎科學的政策。楊教授的這個建議亦非常適合於我們中醫,中醫其實更需要有一個多注意基礎科學的政策。
左右對稱既是一切對稱的基礎,也是一切不對稱的基礎。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左右的文字結構中即可以感受到上述的這個深刻內涵。在左右的造字中,hetubook•com•com左用工,右用口,工口以外的這部分是對稱的,而工口卻充滿著不對稱。工口體現了左右的不對稱性,工口的區別是什麼呢?工者巧也。所以,凡是音樂、繪畫、藝術、一切空間操作及與空間因素相關的形象,都離不開工。那麼口呢?口者言也。所以,舉凡語言,以及與語言相關的邏輯,都不離口。工口的這個區別,便將左右的差別,左右的不對稱性,很生動地體現出來。
一九九四年九月五日:
作了上述的這樣一個區別後,我們就可以說,產生於西方的近現代科學,是將其所有努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放在對「境」的改變上,或者作為現代科學的老祖,他們相信「境」對「心」的絕對影響力。而作為東方的智者們,他們卻將其所有努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放在對「心」的改變上。這就產生了聞名於東方的「修心」法門。一則著名的禪宗公案是:「喫茶去!」悟道前喫茶去,悟道後還是喫茶去,同樣是喫茶,作為「境」沒有絲毫的改變,而作為「心」則已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修心體驗,因而,在智者們的眼裡已經非常清楚地看到,對於「心」這個特殊的東西,「境」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企圖花大力氣去通過「境」的改變來改造「心」,也許最終都是徒勞。
感謝我的家人以及為此書出版而默默奉獻的所有親人和朋友們!特別還要感謝我所在的工作單位廣西中醫學院,長期以來,是學院給予了我各方面的全力支持,由於這些支持,本書的寫作以及出版才得以順利進行。時值於清華訪學期間,圓滿是書,蓋亦得水木清華之靈氣也。是為記。
⒋無形中使我們在境界和氣度上接近於那些偉人;
興趣將你引入某門學科,而信念則是決定你在這門學科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作為中醫的學人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尤其是傳統文化的信念。
回顧傳統文化,有一個很強烈的理念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那就是它的完美性。像對稱與不對稱,像陰與陽,像和*圖*書明與暗,像色|界與無色|界,像有與無等等,這些概念都是同時存在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稱中存在著不對稱,不對稱中存在著對稱。正因為不對稱才會有對稱,亦正因有對稱才會有不對稱。對稱與不對稱實際上是一而二,二而一。再如明暗,古人在講明物質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暗物質,在意識到或看到一個由明物質組成的世界時,就同時意識到或看到了一個與之相對的由暗物質組成的世界。在對稱到不對稱,在明物質世界到暗物質世界,這個認識過程它是同時的。沒有說在認識對稱性,在認識明物質後,經過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才又認識到了不對稱性,才又認識到了暗物質世界。在傳統的學問中完全沒有這個過程。
一九九四年八月十八日:
⒊向我們崇拜的思想和人物看齊;
談到東西方文化,以及東西方歷史,我認為不說說「心境」二字是不行的。心與境自然有它的聯繫,否則不會放在一起來組詞。可是它們又有很根本的區別。就像「東西」二字一樣,合而言之,可以指某些個物,分而言之,則有天壤之別了。
⒎溫故而知新。尤其是對經典的閱讀更是如此。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六日:
讀書的樂趣:
左右是一對非常有趣的概念,在它裡面同時蘊含著對稱與不對稱,守恆與非守恆的這樣一些十分重要的理念。由於對稱性原理,我們由左即可以推及右的存在,由西北即可以推及東南的存在。同樣的道理,由陰即可以推及陽的存在,由春夏即可以推及秋冬的存在。在時空上的這樣一個完美的對稱性,為我們的研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以至後來的許多學科的建立都與這一原理相關。可是在這樣一個完美的對稱性面前,我們還應該知道有一個不對稱性的同時存在。為此,《素問》的作者在非常重要的篇章「陰陽應像大論」中告誡我們:「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西北與東南是對稱的,可是「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又充滿著不對稱。
一九九四年九月八日:
⒌歪打正著地激發www.hetubook•com.com出某些靈感,從而獲得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們並不限於僅僅閱讀本專業的書,而是可以更廣泛地閱讀;
《老子》以五千言傳世,卻能歷久彌新,《傷寒論》亦不過萬餘言。而我把一個思考,絮絮叨叨的言說了三十餘萬。聖凡之殊,一目了然。如此既佔大家的功夫,又費大家的時間,為著個什麼來呢?且借一首古詩,道是:趙州庭前柏,香巖嶺後松。栽來無別用,只要引清風。
⒈增長知識,不過這只佔很小的比例;
⒉增強我們在某一領域內的信念,這一點占很大的比例;
「心」是主體的,或者說是主觀的意識,而「境」則是指客體的,或者是客觀的環境。因而,「心境」合璧就含有對客觀世界、客觀環境,我們的主體意識所作出的反應。
從傳統文化,從中醫的這些概念裡面,我們深深地感到,傳統中醫對人類的貢獻,不應僅僅局限在疾病的治療上。自古以來,對醫就有三個評價,謂下醫治病,中醫治人,上醫治國。治病的涵義我們很清楚,治人則關係到人的心理,人的信念,以及人的修養,那麼治國呢?治國的涵義應該很廣,作為醫者,將中醫的、傳統文化的這樣一些完美的理念充分地挖掘出來,並經過現代的表述形式,盡可能地呈現於世人面前,呈現於現代科學面前。而如果現代能以一種平實的心態面對傳統的這些理念,並盡其所能地取其精華,我想諸如上述的這樣一種概念上的漫長的真空區和誤區,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避免。如何地將傳統如實地介紹給現代,如何地讓傳統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於現代,這正是我對中醫的一個思考。
大家知道,人的左右與大腦的左右半球是一個完全的交叉關係。故左者實言腦之右,右者實言腦之左。所以,我們言左實際上是在講右腦的情況,言右實際上是在講左腦的情況。左右腦有什麼區別呢?這個區別就在工口裡。左腦主口,右腦主工!
二〇〇二年十月十日午時于南寧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