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一、司馬仲達
以上這段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初交鋒,是依據《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的記載,蜀軍最後雖然撤退,但司馬懿顯然在面子上吃了大虧,不過若是依《晉書》記載,諸葛亮看到司馬懿都是「望塵而遁」,司馬懿最後還追擊蜀軍,「俘斬萬計」,兩者究竟誰真誰假,還請諸位自行判斷了。
司馬懿在曹操門下,除了丞相主簿之外,又擔任過太子中庶子(相當於太子從官)與司馬(即曹操的軍事顧問)等職務。簡單來說,司馬懿主要扮演一個參謀角色,但和荀彧、荀攸、賈詡等人相比,司馬懿也只能算是個二級的參謀,根據《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對曹操獻過的策略,不過是平定張魯後勸曹操進軍巴蜀(但被拒絕)、警告荊州官員不適任(最後被關羽水浥七軍)、勸曹操不要遷都以及勸曹操不要將在潁川屯田的荊州移民驅走而已。
太和二年,西元二二八年,司馬懿又擊斬了新城太守孟達。這個孟達大概是三國時代反覆無常排名的前五名,他本和法正一同投靠劉璋,又和法正一起迎接劉備入蜀,於關羽死亡後,又率軍隊投降曹魏,曹丕相當喜歡他,便命他鎮守魏蜀吳三國交界處的新城,等到曹丕去世後,孟達又開始跟蜀漢政府暗通款曲,準備回到老東家的懷抱。司馬懿得到這個消息後迅速採取行動,他先寫了封信給孟達,表達信任,以使他放鬆戒備,然後暗自調動宛城的軍隊,以急行軍的方式打新城。當時孟達得知司馬懿要對他動手,曾寫了封信給諸葛亮,認為宛城距洛陽八百里,距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馬懿得知他叛變的消息,上奏朝廷,文書往返,少說也要一個月的時間,到時新城城防已固,無庸擔心;但這也只是孟達一廂情願的說法,司馬懿看準了孟達不會那麼快做好防務,下令急行軍,僅僅八天就抵達新城城下,再花十六天就將新城擊破,斬孟達,俘獲萬餘。這一戰充份顯示出司馬懿的軍事能力,戰後曹叡仍令司馬懿駐守於宛,並於太和四年升他為大將軍,加大都督,使司馬懿成為曹魏中部防線的最高指揮官。
在這邊要特別說明,曹魏為應付來自東吳與蜀漢兩方面的攻擊,設有長安隴右、宛城襄樊、壽春淮南三大兵鎮;曹叡初即位時,由大將軍曹真駐長安,都督關中諸軍事,大司馬曹休領揚州刺史,負責東南方的軍事(曹休於太和二年率軍深入東吳,結果被陸遜給打得大敗,回洛陽後病死,改由前將軍滿寵接手東南防務)。司馬懿能夠坐鎮於宛,其地位固然尚不及曹真或曹休,但也算確認了他「軍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的身體健壯,活得比以上二人都久,這使得他能把握最好的機會,邁向更高的權位。
曹操似乎很早就對司馬懿有所提防,最有名的事證即「狼顧」事件。《晉書》《宣帝紀》有載,曹操察覺司馬懿有雄豪之志,聽聞他有狼顧之相,有意檢驗,遂命司馬懿先向前走,然後令他回頭,結果司馬懿「面正向後而身不動」;曹操又曾夢到三馬同食一槽,心中甚感厭惡,因此告訴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為人臣子的料,一定會干預你的家事。」所謂狼顧之相,即頭能向後轉一百八十度,像狼一般;又曹操夢到三馬同槽,「槽」與「曹」乃一音之轉,意味著曹家天下會被三個與馬有關的人所侵蝕。和-圖-書
太和五年,西元二三一年,曹真沉疾,曹叡告訴司馬懿:「西方有事,除了閣下之外沒有人可以託付了。」遂令司馬懿改駐於長安,都督雍、涼諸軍事,在此,司馬懿將遭遇到他軍旅生涯中最強悍的敵人——諸葛亮。
時未近午,蟄伏於洛陽中的太傅司馬懿已展開行動,他的長子司馬師,時任中護軍,先率軍隊占領皇城正南的司馬門,司馬懿自己則帶兵入宮,列陣於宮闕前,召集尚在城內的朝官,由司徒高柔暫持符節(假節)代理大將軍職務(行大將軍事),代領曹爽的軍隊,再由太僕王觀代理中領軍職務,代領曹爽之弟曹羲的軍隊。等到城內一切抵定,司馬懿便與太尉蔣顯勒兵出迎天子,屯於洛水浮橋,斷曹爽退路;司馬懿並上奏當時仍在曹爽手中的天子曹芳,數落曹爽敗壞朝政等罪名,並以顧命大臣的身份,奉太后的命令,罷曹爽、曹羲、曹訓三兄弟的官職。
這份上奏並沒有直接送到皇帝面前,而是先到了曹爽手中,曹爽當權太久,從沒想到會有這種變故,更想不到竟然司馬懿這個老頭竟會死而復活(這個之後會敘述到),不禁驚惶失措,既不敢將奏摺轉呈給小皇帝曹芳,也不敢帶人硬闖洛陽。倒是曹爽的智囊、時任大司農的桓範看破了司馬懿的手腳,他違抗太后的命令(其實就是司馬懿的命令),逃出洛陽城來到曹爽大帳,建議曹爽兄弟先將皇帝帶往許昌,再奉皇帝名義徵召四方軍隊以自輔。但曹爽並不是征戰四方的材料,他仍然掛念著洛陽裡的豪宅、財寶、美女,因此即便桓範援引古今,再三勸說,曹爽仍是無法接受他的建議,只是下令暫時在伊水以南下寨,並趁夜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去見司馬懿,探其風聲,準備談判。
遼東的公孫家族算是三國時代一個另類勢力,第一代公孫度因為和董卓大將徐榮同鄉,受任為遼東太守,用霹靂手段整肅了遼東豪族,又率兵東討高麗,西討烏丸,遂自立為遼東侯,割據遼東。他的兒子公孫康接手後,斬了袁尚、袁熙向曹操示好,但仍保持獨立狀態。第三代公孫淵即位之後氣燄更為囂張,不但和東吳跨海眉來眼去,更屢屢挑戰洛陽中央權威,還自立為燕王,曹叡忍無可忍,先派毌丘儉為幽州刺史征討,但無法攻克,曹叡遂打出最後一張王牌,將司馬懿從長安調來,率四萬大軍遠征東北。
西元二二三年劉備過世之後,丞相諸葛亮就成為蜀漢的一代軍政強人,蜀漢於建興三年,西元二二五年,諸葛亮於安定了南蠻諸部後,於西元二二七年,趁著曹丕過世,進行第一次的北伐,由趙雲、鄧芝率一支部隊駐紮於箕谷,佯攻郿縣,以做為誘餌,諸葛亮本人則親率大軍西出祁山,直指隴右,曹魏西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全都叛魏歸蜀,洛陽震動,新皇帝曹叡還得親自前往長安坐鎮,以安軍心。最後魏軍靠著右將軍張郃於街亭擊破馬謖,破了諸葛亮襲捲涼州的美夢,才將蜀漢大軍成功逼退。不過也就在這次戰役中,原任天水郡參軍的姜維歸降蜀漢,成為二十年後蜀漢的棟樑。
司馬懿稱病之後,曹爽等人行巡更為囂張,甚至將故皇帝曹叡的嬪妃帶回府中玩樂。曹爽最初對司馬懿稱病仍半信半疑,恰巧李勝轉任荊州刺史,於是曹爽便命李勝以辭行為由,前去和*圖*書探望司馬懿,順便探探底細。司馬懿當然知道這個小伎倆,當天便由兩個婢女攙著他出來見李勝,拿衣服時還故意掉落於地,婢女餵他喝粥,他也不能拿碗,粥濺得胸口皆是。李勝說「傳聞皆說司馬公舊疾發作,想不到竟嚴重成這樣!」司馬懿答說:「老了,病了,死在旦夕。您這趟去并州,并州近胡人,要好好戒備,我恐怕再見不到你了,我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還要拜託你多多照顧。」李勝說:「我是要回本州,非并州(李勝是荊州人,回荊州所以稱本州)」司馬懿故意錯亂,問說:「你方到并州?」李勝說:「是要去荊州。」司馬懿說:「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日你回到本州,以你能力,必能建立功勳!」李勝回去後告訴曹爽說:「司馬公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值得憂慮了。」從此之後,曹爽等人對司馬懿再不放在眼中。
曹爽在高平陵之變中犯得最嚴重的一個錯誤就是過於天真,以為真的將手一放,一切就會恢復還沒下手之前的樣子。在專制體制下,權力是能拿不能放,就像在江湖上劍客永遠無法放下他的劍一樣,一旦放手,多半便是死路一條;曹操在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便說得明白,我要當周公輔政,但兵權是說什麼也不能放,否則馬上就要為人所害,不只禍及子孫,還影響國家。司馬懿也一般,他已取代了曹爽,踏上權力的高位,之後的事件便不是他能控制或是放棄的,他必須要藉由一連串的流血,捍衛自己的權位以及身家性命,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亦將要踏上同樣的道路。
司馬懿本身也了解這個情況,他在曹操在世時保持低調,並未過份求取表現,一直到曹操|死後,司馬懿才展露頭角。曹丕篡漢之後第二年,即升司馬懿至尚書右僕射,當時曹魏未置丞相,以尚書領政,尚書僕射已居於宰輔之位。之後曹丕於黃初五年與六年連續東征孫吳,均由司馬懿負責留守洛陽,曹丕升司馬懿至撫軍大將軍,給兵五千,總督後勤管理,曹丕並很感性地告訴司馬懿:「我往東,撫軍便總管西方之事;我往西,撫軍便總管東方之事。」
司馬懿過度保守的戰略引起魏軍諸將的不滿,張郃、賈栩、魏平等紛紛請戰,這使得新上任不久的司馬懿陷入兩難。五月,司馬懿禁不起壓力,派張郃出奇兵襲擊位於祁山南側的王平軍司馬懿親率大軍向諸葛亮討戰。諸葛亮求之不得,派魏延、高翔、吳班等率軍出擊,結果魏軍大敗,斬首三千人,司馬懿只得退守陣地。六月,蜀軍又遇到糧運問題,撤兵,司馬懿派張郃追擊,結果中蜀軍埋伏,張郃重傷身亡。
司馬懿臨時從宛調來長安,面對的是一個更廣的防線、更強的敵人以及一群陌生的同事,他先命費曜、戴凌率軍駐守祁山北側的上邽,然後其他部隊全部向西移防祁山,諸葛亮得悉此節,率軍繞過祁山直搗上邽,破費曜等二軍,刈當地熟麥,司馬懿引軍前來,但兩軍並未交戰,諸葛亮率軍西撤,司馬懿只是尾隨其後,守險而不戰。
很多人喜歡稱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宿敵,主要還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演義中司馬懿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就到了長安,好幾次救了「數敗於蜀」的曹真,也幾乎搶光了正史上所有屬於曹真的功勞,這才給讀者一種和*圖*書「對抗」的感覺。事實上,司馬懿和諸葛亮對陣不過兩次,諸葛亮形勢上雖是主動強勢,但司馬懿臨危授命卻能精準地擋下蜀軍攻勢,也算是了不起戰功。至於武侯和宣王孰勝孰劣的辯論,我想在上天沒有為諸葛亮點燃續命燈的情況下,恐怕只能以證據不足收尾。
魏蜀兩軍對峙達百餘日,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蜀軍撤退。司馬懿不敢追擊,待蜀軍撤盡,他前往觀看蜀軍留下來的營寨,不禁讚嘆:「天下奇才也!」
西元二四九年,曹魏正始十年正月初六一大清早,曹魏大將軍曹爽率百官禁兵,陪同魏帝曹芳前往洛陽東南的魏明帝墓——高平陵謁陵,當時權傾中外的曹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趟謁陵,將是他生命中最後一段旅程。
曹叡託孤這段,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感人的託孤場景。司馬老將軍風塵樸樸地趕進寢室,跪在已氣若遊絲的曹叡床前,曹叡顫抖地伸出手,司馬懿連忙握住,只聽曹叡虛弱地說:「我想到要交代後事,便是死亡也可以忍住了;我忍死等待閣下,能夠再見面,再沒有遺恨了!」曹叡將年僅八歲的太子曹芳及九歲的曹詢喚來,看著曹芳,對司馬懿說:「就是他,就是他,您看仔細,別認錯了!」然後又叫曹芳去摟司馬懿的頸子。司馬懿痛哭流涕,叩首說:「陛下難道沒有見到,先帝也是這樣將您囑託給我的嗎?」當天,曹叡逝世,年僅三十六歲。
依照曹叡遺旨,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並任輔政大臣,加侍中,假斧鉞,都督中外軍事,錄尚書總攬軍政大權。司馬懿此刻或許仍在為故主悲慟,或許為了大權在握而欣喜,然而他尚未意識到,強大的權力鬥爭,即將要將他打入生涯的低點。
曹爽將司馬懿的奏章通奏給曹芳,並請求免除自己的官職,然後陪著皇帝,以公侯的身份返回洛陽,然後快快樂樂地回家。曹爽以為從此之之後便可以過一個尋常富翁的生活,但這對司馬懿而言未免天真過頭。不到三天,正月初十,官員彈劾黃門張當私自挑選宮中美女獻給曹爽,朝廷下令徹查,整個風暴越演越烈,從單純的風紀問題變成「陰謀反逆」最後曹爽、曹羲、曹訓兄弟以及其同黨的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等全都處斬,並屠滅三族。
這便是史稱的「高平陵之變」自此之後,曹魏大權便逐漸落入司馬家手中。
司馬家與曹操的關係不淺,根據《三國志》注引《曹瞞傳》曹操的第一份官職——洛陽北部尉,即由司馬防所舉薦,這在東漢末年的世族政治學中,象徵著一個相當緊密的關係,這關係一直維繫到曹操成為一方之霸之後,據記載,曹操擊敗袁紹之後,還特別請司馬防至鄴城飲宴。曹操和司馬家的特殊關係,也牽引著司馬二公子的前途,建安六年,司馬懿被舉為上計掾(大約是審計或是主計官員)曹操即派人徵召,司馬懿裝病拒卻,借此提高身價;七年後,曹操當上漢丞相,再次徵召司馬懿,司馬懿本想搞個「三顧茅廬」之類的情境,可惜他的主子不像劉備那麼有情調,曹操對使者交代:「若司馬懿再盤桓不定,就直接把他抓過來。」司馬懿這下也只得摸摸鼻子,向曹操報到。曹操任他為自己的主簿,並讓長子曹丕和他來往。
不到一年,同年冬季,諸葛亮策動第二次北伐,這次他的目和圖書標轉向東線,蜀漢大軍出大散關目標直指長安西側的陳倉,但魏國西線總司令曹真在先前蜀軍撤退後,已預料到第二次北伐路線,於是早就命郝昭進駐陳倉,加強防事;在準備充分下,郝昭便以千餘人的兵力,獨抗諸葛亮數萬大軍二十餘日,蜀軍糧草接濟困難,只能撤退。西元二二九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由將領陳戒攻下武都、陰平兩郡,魏蜀兩軍之間並沒有大規模會戰。兩年後,蜀漢建興九年,曹魏太和五年,西元二三一年,諸葛亮第四次大規模北伐,同樣西出祁山,目標仍是隴右,新上任的曹魏西線總司令司馬懿臨危受命,抵達長安,指揮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阻截蜀漢大軍。
諸葛亮的死解除了曹魏西線的一大威脅,也使得司馬懿得以離開長安,將觸角伸至魏國其他地區。曹魏景初二年,西元二三八年,司馬懿奉詔征討位在遼東的燕王公孫淵。
曹爽當然不是司馬懿這隻老狐狸的對手,司馬懿退隱,為的就是要蓄積實力,抓準鏟除這班紈袴子弟的良機。司馬懿在野苦等兩年,終於等到曹爽等謁高平陵的大好機會,發動政變,將龐大的曹爽集團連根拔起,重拾大權。事實上,高平陵之變的成功,除了司馬懿父子等人計畫嚴密、反應迅速外,曹爽之前的所做所為早就激起大量士大夫的不滿,就大多數朝廷官員而言,高平陵之變並不是司馬懿奪權,而是以輔政大臣身份所發動標準的靖君側行動,所以大部分的政府高官均予支持,曹爽兄弟所控制的禁軍也未見有異常之舉。
曹魏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西元二三四年,諸葛亮第五次大型北伐,十餘萬大軍東出褒斜谷,抵郿縣,然後向西移動至五丈原,司馬懿大軍也隨之移動,在渭水南岸與蜀軍對陣,完全採取守勢,不與蜀軍交戰。諸葛亮也有計畫打持久戰,遂駐軍屯田,以免又發生糧荒。這一次司馬懿對麾下諸將有了比較好的掌握,但長久均採守勢,仍要面對不小的壓力,司馬懿為此還特別與曹叡演了一場戲,由中央派使節前來特別吩咐不許出戰,以當作壓制諸將請戰的藉口。
不過對等的談判通常是建立在資訊不透明的基礎上,若是一方的底線被摸了清楚,就像香港電影中玩梭哈時底牌被人用特異功能看穿一樣,縱使是拿了滿手好牌,最後還是會一敗塗地。司馬懿便是看穿了曹爽對富貴的眷戀,他趁著許允、陳泰前來拜見時發動心理戰,對著兩人數落曹爽的過失,並強調「事止免官」,換言之並不會損害到曹爽的身家性命。陳泰二人回去後將司馬懿的話據實轉告,並且均勸曹爽將司馬的上奏通報給皇帝。司馬懿另派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前去遊說,表示司馬太傅已指洛水為誓,對於曹爽等人僅免除官職,身家無礙。曹爽經過他生命中最漫長的一夜,天亮時他走出大帳,將刀丟在地上,說:「司馬公只是要奪我的權,我現在以公侯的身份回家,仍不失為一個富家翁」桓範知道此事後大哭失聲,罵說:「曹子丹(即曹真)是一等人物,生你們這些兄弟卻是群蠢牛!我今天要為你們連坐而被滅族了!」(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也!)
西元二三九年到二四九年的十年間,是司馬懿權力生涯的低潮,曹爽集團的和圖書步步進逼,險些就要置他於死地,即使司馬懿在西元二四一年和二四三年兩次擊退東吳的進犯,但仍無法阻擋曹爽等人的擴權,西元二四七年,司馬懿稱病下野,暫時不理政府事務。在這段時間內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始二年,西元二四一年司馬懿擊退入侵樊城的東吳軍之後,採用當時仍任尚書郎鄧艾的意見,在淮南一帶大舉屯田,以鞏固東南邊防,鄧艾之名由此而顯。
這一戰隨行的還有胡遵,即胡烈的父親。公孫淵派兵於南部的遼隧駐防,希望拖住遠征軍,司馬懿則用聲東擊西之計,假裝派兵向南,實際上大軍向北直撲公孫淵大本營所在的襄平,司馬懿在野戰中大破燕軍,進而包圍襄平,經過一個月,襄平糧盡,城池遂陷落,司馬懿遂斬公孫淵父子,班師回朝。然而就在半途,司馬懿接到皇帝曹叡病重的消息,他快馬加鞭地搭乘「追鋒車」趕回洛陽,第二次接受輔政的重大使命。
黃初七年,西元二二六年,五月,曹丕過世,臨終前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輔政。繼位者魏明帝曹叡時年二十三歲,即位後封司馬懿為舞陽侯,這是司馬懿生前最高的爵位。就在新帝即位三個月後,司馬懿在權力場又跨出重要的一步,八月,東吳趁著曹魏新喪之際,發動一波大型北伐,由孫權親自率軍圍江夏,左將軍諸葛瑾則分兵攻襄陽,司馬懿奉命南征,率軍在襄陽大破東吳軍,斬吳將張霸,獲首級千餘。這是司馬懿的第一次軍事勝利,也使他由曹操的參謀、曹丕的後勤官,一躍成為統兵一方的大將;此戰之後,司馬懿被升為驃騎將軍,隔年便奉命屯駐於宛城,負責督導豫、荊兩州軍事。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人,為東漢京兆尹司馬防的次子。司馬家為東漢的傳統士族,《三國志》注引《司馬彪序傳》有提到,司馬防對他的兒子相當嚴格,即使諸子都已長大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司馬防共有八個兒子,都以「達」為字,人稱「司馬八達」,司馬懿的長兄司馬朗東漢時為治書御史,之後投入曹操之下,最高至袞州刺史;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後來在魏朝廷中也居要職,曾坐鎮關中以防姜維,最高升至太傅之位。
曹爽為前大將軍曹真之子,算是曹家的第三代。他沒有叔公曹操襲捲天下的本事,也沒有老爸曹真的撼守西疆軍事能力,吃喝玩樂的本事倒是一流,他身邊幾個人,如何晏、鄧颺、李勝、丁謐、畢軌等都是浮華貪腐之輩,買官賣爵、鬥爭陷害行徑層出不窮。他們很快地組成一個集團,設法排斥老將軍司馬懿。曹叡過世不到兩個月,曹爽即透過小皇帝下詔,任司馬懿為太傅,進入宮殿不必加快腳步(入殿不趨),對皇帝報告時不必稱自己的名字(贊拜不名),配劍和木屐都可以穿上宮殿(劍履上殿),就像漢初蕭何所受的禮遇一般。太傅是古三公之一,相當於皇帝老師,地位極高,但並無實權,曹爽這個上奏的目的,表面上是尊崇老將軍的貢獻,實則是架空了司馬懿的權力,剝奪其兵權。曹爽則任命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侍講,控制禁軍,再將何晏、鄧颺、丁謐調入尚書臺,畢詭為司隸校尉,李勝為河南尹,掌握整個魏國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