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滅蜀記

作者:李柏
滅蜀記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後記 四、蜀中風暴

後記

四、蜀中風暴

鄧艾與鍾會進軍成都時,均有約束軍隊禁止抄掠民間,但此刻鍾會已死,群軍無首,成都內遂形成一片混戰,各軍姦殺擄掠,無所不為,故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姜維的妻子、以及鍾會的姪子鍾邕等均死於這場變亂中。《三國演義》另稱漢壽亭侯關彞被魏亂軍所殺,根據《三國志》注引《蜀記》記載,關氏一族是在蜀破之後遭龐會抄家,兩者時點或有所不同。
若這段話屬實,那我們也只能佩服司馬昭的先見之明與決斷能力,畢竟要將十餘萬大軍交到一個不信任的人手中,必然需要很大的勇氣。在司馬昭下令鍾會逮捕鄧艾時,他自己也調動軍隊,先命中護軍賈充率大軍自褒斜谷南下,進駐漢中,他自己並奉皇帝曹璜西行至長安以監控局勢。此外,司馬昭命山濤為行軍司馬,嚴格監控被軟禁在鄴城的曹魏皇室。西行之前,邵悌又對司馬昭說:「鍾會麾下軍隊,五六倍於鄧艾之軍,只要命他逮捕鄧艾就好,明公何必親行?」司馬昭笑說:「你忘記你之前對我說的話了?但即便如此,此事仍不得洩漏,我以誠心待人,人不負我,我又怎可以先懷疑他人?最近賈充問我:『是否有懷疑鍾會?』我告訴他:『我令你西行,難道也是懷疑你?』賈充無話可說。無論如何,一到長安,自見分曉。」
姜維以「功成身退」的說法試探鍾會,鍾會卻告訴他,現在雖滅蜀漢,但道尚未盡,已說明他有更進一步奪取權力的野心,自此兩人心照不宣,來往更加密切。
《晉書》〈衛瓘傳〉似乎是要強調衛瓘的智謀,但卻相對令鍾會變得過於低能,也使得最後平定鍾會的功勞全落在衛瓘身上,若是依《三國志》記載,鍾會的失策看起來並沒有那麼愚蠢,他為各牙門將領置一個親兵以攜取飲食是很人道的做法,豈知卻成為胡烈散播謠言的管道。至於究竟有哪些親兵,於鍾會亂平之後,洛陽中央降詔褒獎幾名不與鍾會為亂的將領,其中相國左司馬夏侯和、騎士曹屬朱撫與郎中羊琇均是直言指責鍾會謀反,這場景應是在鍾會召集諸將發喪的時候;詔書並有提到中領軍司馬賈輔曾告訴散將王起,說鍾會姦逆凶暴,欲盡殺將士,又說相國已率軍三十萬西行征討鍾會,欲以稱張形勢,感激眾心,王起之後便將此語轉告諸軍,軍心遂因此激奮;另外朝廷事後亦有提到虎賁張脩當初於成都馳馬至諸營言鍾會反逆,以致身死,特別嘉獎其弟。顯然放消息出去的不只有胡烈一人,王起、張脩應是其他牙門負責送帶飲食的親兵,就這樣,「鍾會欲殺盡北兵」的謠言在短短一日之內便影響了十幾萬和_圖_書人,情勢陷入不穩。有人(極可能就是姜維)建議鍾會此刻應痛下殺手,殺盡牙門騎督以上將領,但鍾會卻猶豫不決。
不過這場滅蜀之役獲利最大的仍是司馬昭,早在鍾會攻下陽安關口時,司馬昭便從原本的大將軍職位,一躍升為相國、晉公、加九錫(按:其實司馬昭早在西元二六〇年就弄到這些尊位,不過因為弒帝事件而辭去,現在不過是打了一場勝仗,馬上就全要了回來);待成都之亂平定,三月,司馬昭又進一級封為晉王,不過再隔一年西元二六五年八月,司馬昭便過世了,當年十二月,司馬炎便貶魏帝曹璜為陳留王,自己即位為帝,再過十五年,西元二八〇年,晉軍六路攻吳,吳帝孫皓出降,封為歸命侯,三國至此宣告結束。
不過問題便是出在這個環節上,鍾會有一位帳下督,即丘建,本是胡烈下屬,胡烈將丘建推薦給司馬昭,鍾會征蜀時特別請求將他納入帳下,甚為信任。丘建見胡烈獨自一人被軟禁於衙門內,遂請求鍾會,設置一名親兵,好出去攜取飲食,結果此例一開,各將領也都設置了一名親兵,然而這也使得被軟禁的將領有了與外界聯絡的管道。胡烈要那個親兵轉告給他的兒子胡淵說:「根據丘建密報,鍾會已挖了一個大坑,準備白棒數千,計畫呼外頭的兵將進宮,每人賜一頂白帽,拜為散將,然後依次以棒打死,丟於坑中。」其他的親兵也都相繼散播這樣的消息,這樣的謠言很快就在魏軍間傳開,一夜之間,各營騷動不定。
成都亂了幾日,衛瓘才成功約束將領,穩住局勢,滅蜀一役也到此結束。劉禪與一眾蜀漢故臣被遷往洛陽,封安樂公;衛瓘、賈充、胡烈均加官進爵,如《滅蜀記》中所載;鄧艾在洛陽的兒子全部被殺,其妻與孫子被流放西域。鍾會無子,其所收養的三個兒子鍾毅、鍾峻與鍾辿都被捕入獄,但最終司馬昭念在鍾繇與鍾毓份上,只殺了鍾毅一人;也有說法是當初在任命鍾會當滅蜀統帥時,鍾毓就有提出警告,司馬昭當時就笑著回答說:「若如你所言,將來處刑便不及於宗族。」
正月十六日,鍾會採取行動,召集護軍、郡守、牙門督尉以上將官以及蜀漢故臣於蜀宮朝堂,為郭太后發喪,然後矯太后遺詔,聲稱要奉詔起兵討伐司馬昭,並將遺詔交給諸將傳閱,鍾會既然早有準備,這些臨時被叫來的將官便不是對手,結果毫無意外,所有人均支持這項計畫,並於書版上連署。鍾會於是命自己的親信代領諸軍,將所有將官軍軟禁在成都的官署,緊閉城門宮門,嚴兵看守。整個北伐大計,已是盡在鍾會和*圖*書掌握之中。
鄧艾被擒之後,鍾會進軍成都,接掌所有滅蜀大軍,威震西土。鍾會之前唯一所忌憚之人只有鄧艾,現在鄧艾既除,「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鍾會計畫以姜維率五萬蜀軍為前驅,出斜谷,到長安後,騎兵行陸路,步兵走水道由渭水進入黃河,則五日可以到孟津,步騎會師於洛陽,一旦則天下可定。這個北伐大計並不能說過於虛妄,畢竟關中諸軍事本就是由鍾會主管,而此刻主管隴右諸軍事的鄧艾又已被擒,因此曹魏西線對鍾會而言等於是一片真空狀態,若能順利出兵,或許真能一路打到洛陽。
然而便在此時,鍾會接到司馬昭的一封信,上寫:「恐鄧艾或不就徵,今遣中護軍賈充率步騎萬人入斜谷,屯樂城,我自率十萬軍屯長安,很快就可以見面。」鍾會大驚,告訴他的親信說:「若是要擒鄧艾,相國知道我一人便可完成,今日大軍前來,必是察覺我有異,我等當速發,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現下此景,我又怎能安然歸鄉?」
鍾會、姜維之死也影響了另一人的命運,鄧艾的部屬趁著成都大亂,遂向北追鄧艾之囚車,並且成功劫囚,將鄧艾迎回成都。此時衛瓘聽聞這個消息,一則因他當初與鍾會共同誣陷鄧艾,恐怕鄧艾回來對他有所不利,二則衛瓘欲獨攬殺鍾會之功勞,遂將田續喚來,說:「如今你有機會報在江油所受之屈辱了。」因而命田續領軍北追,於綿竹西側的三造亭發動夜襲,斬鄧艾與鄧忠。當時擔任鍾會長史的杜預知道此事,遂公開批評衛瓘說:「衛伯玉恐怕不免於難,其身為名士,位望已高,但並無德行之名,也不能以正道統御下屬,明著是小人操弄君子之器,他又怎能承擔這樣的地位?」衛瓘知道這件事,遂不及乘車,直接登門向杜預謝罪。
鍾會究竟何時開始有謀反之意,不得而知,或許從他力主滅蜀開始,便有據蜀造反的野心。鍾會接收了姜維的軍隊之後,嚴禁部屬抄掠,並善待蜀漢將士,將姜維等將領所獻上的符節印信悉數發還,以收攬其心。鍾會更是與姜維建立密切的私交,兩人坐則同席,出則同輦,鍾會並告訴自己的長史杜預說:「若以伯約比中土名士,諸葛誕、夏侯玄都比不過他。」
特此一提,隨鄧艾征蜀的將領,在史書上有名字的只有鄧忠、師纂、牽弘、楊欣、王頎和田續六人而已,《滅蜀記》中皇甫陵、周默、馬應、張成、梁浩等都是虛構人物。又在這邊欲劫奪鄧艾的「艾諸將」和_圖_書以及鍾會亂平之後前去追鄧艾的「艾本營將士」應該都是指鄧艾征西將軍府下的將官,牽弘、楊欣、王頎三人都是獨領一軍的地方太守,照理說不會是這邊所稱的將士,不過因為他們史上有名,出場機會比較多,所以在小說寫作時便將他們移到鄧艾麾下了。
但鍾會與姜維的野心均隨著情況失控而敗滅。正月十八日中午,胡烈之子胡淵率父親的部隊擂鼓出營,其他各營軍兵在沒有約期的情形下也都鼓噪而出,爭相往皇城趕來。當時鍾會正在授予姜維鎧甲兵器,先是有人來報說城外有騷亂聲,似乎是有地方失火,過不久又有人報說是亂兵向皇城行來,鍾會大驚,問姜維道:「這些亂兵前來似是對我等不利,當如何?」姜維道:「當迎頭擊之!」鍾會此刻方才狠下心腸,命親兵前去殺盡軟禁的魏軍將領,但已然太遲,魏軍諸將得到消息,將屋門從內頂住,鍾會親兵以兵器砍門,但不能破,便在此時,皇城外魏兵已用長梯登城,放火焚燒城內房屋,蟻附亂進,箭如雨下;魏軍諸將趁亂從各房舍中爬出來,與其屬下部隊相會合。此刻姜維與鍾會已被逼入絕境,姜維與鍾會率部屬格鬥,被眾將所擊敗,姜維手刃五六人,最後仍被亂軍所殺,據《三國志》注引《世語》記載,姜維死的時候遭開膛剖腹,其膽大如斗;漢制一斗約為二十公升,膽大如斗顯然太過誇張。鍾會在戰敗後則是率帳下百餘人,繞過宮殿準備逃跑,但仍被魏軍追殺,盡遭屠殺,鍾會死時年僅四十歲。
鍾會的第一個目標是在成都「承制」封官的鄧艾,此時他應已得知洛陽中央對鄧艾囂張行止的不滿,因此聯合衛瓘、師纂等上書陳稱鄧艾「所作悖逆,便釁以結」。根據《三國志》注引《世語》記載,鍾會善於模仿他人筆跡,遂於劍閣設哨,攔截鄧艾上書,竄改其內容,使得上書用辭多悖傲狂妄,同時鍾會也將司馬昭下達給鄧艾的書信攔下銷毀,自己偽造一封用語嚴厲的書信代替,使鄧艾疑懼不安。鍾會此舉是要誣陷鄧艾謀反,而且也是逼他謀反,如此他才有發兵的好藉口。道一提,鍾會善效人書倒不是只有一例,在世說新語中有一則記載,說鍾會曾以偽書,騙走了他姪子荀勗的一把無價寶劍。鍾繇為一代書法大師,可惜這項技藝傳到他這個小兒子身上,只被拿來做些偷雞摸狗的勾當。
以上均為《三國志》〈鍾會傳〉的說法,但《晉書》〈衛瓘傳〉卻有不同的記載。鍾會囚禁胡烈諸將後,準備造反,但因士卒思歸,內外騷動,人心憂懼。鍾會遂留衛瓘謀議,鍾會於書版上寫下「欲殺胡烈等」,示之以https://m.hetubook.com.com衛瓘,衛瓘不同意,兩人關係遂趨於疑慮。然而這段記載頗令人不解,鍾會何以要用書版寫字?難道這個謀議還有其他人在場?又為何衛瓘不同意會使兩人「因相疑貳」,難道原本兩人關係是互相信任?均甚難解釋。這時候衛瓘外出如廁,遇見胡烈一個故吏(丘建乎?)遂要他宣語各軍,說鍾會將反。當夜,鍾會逼衛瓘定議,兩人橫刀膝上,關係緊繃到極點,此時外面軍隊已準備要攻擊鍾會,但礙於衛瓘尚在宮內,不敢行動。此時鍾會做了一個極為愚蠢的決定:要衛瓘出去安定軍心,衛瓘或許也沒想到他的對手是個白癡,故意唱反調說:「閣下為三軍之主,應該親自出去才是。」鍾會掉進衛瓘的陷阱中,說:「閣下為監軍,當先行,我隨後就來。」衛瓘求之不得,趕忙出殿,鍾會此刻方才醒悟後悔,下令招衛瓘回來,衛瓘裝病,倒地不起,又喝大量鹽湯催吐,衛瓘身體本就不好,大吐之後看起來更加困篤,鍾會的親信和醫者均回報稱衛瓘病倒不起,鍾會竟又大意,認為病夫無所畏懼,便不再理會他。當日黃昏,衛瓘便傳檄各準備攻打鍾會。
姜維對於鍾會的謀反大計卻有另一番意圖,根據《華陽國志》記載,姜維唆使鍾會殺盡魏軍諸待諸將俱死,再殺鍾會,然後盡坑魏兵,恢復蜀漢。姜維並秘密做書給劉禪,云:「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根據《三國志》注所引孫盛的《晉陽秋》,孫盛於西晉永和年間入蜀,見蜀中諸多遺老,姜維密書之事仍廣為流傳。
姜維很快就察覺鍾會的意圖,也很快就決定利用鍾會的野心來進行他的復國大計,他以言語試探鍾會說:「閣下自淮南以來,算無遺策,現在晉公勢力鼎盛,都是閣下的功勞,今您又平定蜀漢,威德振世,百姓都推崇您的功德,主上卻會畏懼您的謀略,這樣您豈有辦法安然歸鄉?古時候韓信於擾攘之際不背叛漢室,但於太平之時即為主上所疑,大夫文種不隨范蠡游於五湖,最後伏劍冤死,該等人物豈都是闇主愚臣?不過是利害使然而已。今閣下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效法陶朱公范蠡泛舟絕跡,以全功保身,或是與漢初張良一般,登峨嵋之頂,於赤松子同遊?」鍾會回答說:「您說得這些太遠了,我不能行,且現下這情況,或許還未到盡頭。」姜維道:「若是這樣,其他事情閣下智力所能,無煩於老夫矣!」
最後就《滅蜀記》中所載的一些主要角色做一些補充記述。
鍾會對中原的軍隊調度尚無所知,他接到司馬昭的諭令時必定是大喜過望,心想總算有機會可以扳倒鄧www.hetubook•com.com艾。但鍾會之計卻不僅於此,他命衛瓘率本部兵前往成都逮捕鄧艾,衛瓘為監軍,手上只有一千餘人,鍾會的目的便是要逼反鄧艾,使鄧艾殺衛瓘,這樣才能坐實他對鄧艾的指控,衛瓘對此事心知肚明,但又無法拒卻,於是他於深夜偷偷抵達成都,傳檄給鄧艾所統諸將,「稱詔收艾,其餘一無所問,若來赴官軍,爵賞如先;敢有不出,誅及三族」衛瓘此舉也是十分冒險,他傳檄諸營,若是有一人不願聽令而跑去告訴鄧艾,那恐怕衛瓘就要死無葬身之地了,不過幸好,這樣的情形並未發生,雞鳴時,所有將領均來見衛瓘,表示服從,只剩鄧艾一人在帳內無所知悉,衛瓘遂乘使者車,,直驅蜀宮,當時鄧艾仍在睡覺,與其子鄧忠一起被擒。據《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鄧艾被擒時仰天長歎說:「鄧艾為忠臣,卻要如此下場,白起之酷,復見今日矣!」白起為戰國時代秦國名將,於長平一戰坑殺趙軍四十萬人,其後卻被丞相范雎所誣,免官賜死。當時鄧艾親屬的一些將領得知此消息,均是悲憤莫名,意圖以武力將鄧艾奪回,遂整軍前往衛瓘之營,衛瓘不慌不忙,輕裝出見,說這一切都是上面的意思,他正準備要草擬書表,以陳報鄧艾無辜之事,鄧艾麾下諸將信以為真,遂勒兵而退。
鄧艾的驕傲擅專,加上鍾會、衛瓘與師纂三名親信的密白,使得司馬昭決定採取行動,西元二六四年,曹魏景元五年,正月,皇帝曹璜下詔,命逮捕鄧艾,押解回洛陽,司馬昭著命由鍾會執行此一任務,由涪城率大軍向成都進發。這表面上看來是遂了鍾會的意,但一切並沒有那麼簡單,司馬昭採取了其他措施,證明他才是在權力寶座上高坐的王者。
早在令鍾會率大軍滅蜀的時候,相國府西曹屬邵悌就向司馬昭警告說:「現在命鍾會領十餘萬大軍伐蜀,鍾會單身無重任,不如另派他人。」所謂「單身無重任」即指鍾會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嗣留在洛陽為人質,故有叛變之可能,司馬昭笑著回道:「我豈不知此事?但今天蜀漢為患,天下不得安息,我要伐蜀易如反掌,但眾人均以為蜀不可伐,人一旦心中豫怯則智勇並竭,若智勇並竭而強令其作戰,只會為敵軍所破。現下只有鍾會與我相同意見,令其伐蜀,必能滅之,一旦蜀漢滅亡之後,即便發生你所憂慮之事,又豈會難辦?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因為他們心膽已破。若蜀漢已破滅,其遺民震恐,不足與圖事;中原的將士又各自思歸,不肯與其共同起事,若鍾會作惡,只是自取滅亡。所以,卿不須憂此,但也小心莫使他人聞知此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