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精忠岳飛
現在岳飛平亂得到了戰利品,主動把先進的戰船送給其他三位將領,他們會有什麼反應呢?劉光世是有名的「長腿將軍」,打起仗來就會逃跑,這個時候,他的部隊已經被遣散了。韓世忠為人比較直爽,與岳飛出身又有些相似,岳飛是農家子弟,好歹還是清白人家,韓世忠可是潑皮無賴出身,總之兩人出身都很卑微,容易產生共鳴。韓世忠收到岳飛的禮物之後,哈哈一笑,說了句「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抿恩仇」。意思是說,我不嫉妒你了,你立下了戰功還想著我,挺夠意思的。所以說韓世忠與岳飛的交情還是不錯的,後來岳飛被害時,韓世忠還曾不顧個人安危去質問秦檜。
岳飛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被稱為中興四將。他們雖然同朝為官,但是以岳飛的性格,卻與其他三人相處得並不好。如今,岳飛將自己的戰利品主動贈予他們,他們會是什麼反應呢?作為岳飛的同僚,他們三人又會如何看待岳飛呢?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岳飛性格堅毅勇武、剛強直理,但是卻好抗上。張所身為河北招討使,那麼大的人物,問他能領多少兵,岳飛張嘴就說,將在謀不在勇,這口氣有多大?幸虧張所也跟宗澤一樣,有容人之量,不怪岳飛清高,還誇獎岳飛是大將之才。但到了王彥這兒,事情就不這麼簡單了。王彥是河北義軍的領袖,現在岳飛到他手下任職,但卻不聽他的指揮,他當然生氣。王彥會覺得,如果我手下的將領個個像你那樣,調誰誰不動,那我就沒法指揮了。所以,王彥與岳飛的衝突,王彥的心胸不夠開闊是一方面,岳飛好抗上也是一方面。後來,王彥跟岳飛更是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岳飛鎮守襄陽的時候,王彥已經轉成了文官。朝廷派王彥去做襄陽的知府,王彥得知要與岳飛共事,寧可辭官也絕不赴任。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從王彥與岳飛的衝突可以看出,岳飛這一生,包括他後來的悲劇結局,都跟他的性格有密切的關係。
岳飛領軍北上,與金齊聯軍交戰。當時敵軍有十萬人,而宋軍兵力不足三萬。岳飛打聽敵將是誰,部下報告說是齊國名將李成。岳飛一聽哈哈大笑,說手下敗將,他還敢來跟我打仗?部下說,敵軍擁兵十萬,我軍只有三萬,力量相差懸殊呀。岳飛說沒關係,就騎馬走到山地,觀察敵軍陣營。一看李成的布陣,岳飛更是哈哈大笑,說騎兵利曠野,步兵利險阻,破之易如反掌爾。按照排兵布陣的規律,騎兵要布在開闊的地方,這樣利於騎兵馳突;而步兵要布在地形比較崎嶇的地方,這樣利於步兵攻守。結果,李成正好給弄反了,他把騎兵布在河邊上,把步兵列在平原上。於是岳飛吩咐部將,用長槍隊去破李成的騎兵,又讓另一個部將用騎兵去破李成的步兵。岳飛自己搬了一個馬紮,往山坡上一坐,軍扇一揮,說我在這兒看你們如何從容破賊。
岳飛出身於一個河南農家,雖然是農民的孩子,但岳飛小時候上過村塾,受過教育,非常愛讀《春秋》和《孫子兵法》。《春秋》相傳是孔子所作,有句話說的是「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因為《春秋》裡面講的都是忠孝節義的傳統美德。岳飛喜讀《春秋》,對於他那種耿直忠義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影響的。
張所初見岳飛時,以為他就是一個小兵,走了宗澤的門路才投奔他帳下的,就漫不經心地問岳飛能抵擋多少敵人。岳飛慨然回答:「將在謀而不在勇,我萬人敵。」張所一聽,馬上整理自己的衣冠,對岳飛說:「君非行伍中人,必大將之才。」張所第一次見岳飛,就留下了不錯的印象,於是很重用他,讓岳飛跟八字軍將領王彥一起出兵,前去攻打金軍。王彥這次出戰,領兵七千人,而來犯的金軍有五六萬人。王彥率領的是河北義軍,因為是保家衛國,所https://m.hetubook.com.com以同仇敵愾,將士士氣很高。但金軍戰鬥力也正盛,兵力又幾倍於宋軍,宋軍打得非常吃力,與金軍僵持了幾天幾夜。最後王彥害怕被金軍合圍,命令部將趁夜突圍,準備撤軍。
岳飛在做節度使之前,他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地方土寇和偽軍。收復襄陽六郡時,岳飛就是跟偽齊的部隊作戰。張邦昌建立過一個偽楚政權,那麼這個偽齊政權又是怎麽回事呢?
岳飛屢立戰功,高宗皇帝非常欣賞他,提拔他為鎮撫使兼知泰州,讓他在泰州這個地方做知州。一看皇上給了這麽一個官職,岳飛很不滿意。史書上沒有說岳飛為什麼不滿意,可能知州是個文官,而岳飛是名武將,所以有所不滿。《鄂國金佗稡編》上記載,岳飛給高宗皇帝寫了一道奏疏,他在奏疏上說:「若蒙朝廷允飛今來所乞,乞將飛母、妻並二子為質,免充通、泰州鎮撫使,只除一淮南東路重難任使。令飛招集兵馬,掩殺金賊,收復本路州郡,伺便迤邐收復山東、河北、河東、京畿等路故地。庶使飛平生之志得以少快,且以盡臣子報君之節。」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皇上你給我的這個官我不愛幹,因為這是個文官,我的特長發揮不出來。我想領兵打仗,但是我手下就千把來人不夠使,所以請求朝廷允許我自己招兵。我要私募軍馬北上,恢復中原。我們知道,兩宋的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武將手裡有權,尤其是掌握兵權。私募軍馬是違犯國法的,因為私募來的軍馬就變成了將領的私人部隊,就不是國家的武裝了,所以朝廷不會允許。岳飛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在奏疏裡說,皇上你不用擔心,別害怕我謀反,我把我的母親、夫人和孩子留給朝廷當人質,然後我再去招募軍馬。只要皇上允許我招兵,我可以一直收復山東、河北、晉冀等地,連東京汴梁我都可以收回來。
岳飛不但喜讀書,還精於騎射,膂力過人,武藝高強。據說,岳飛從小眉宇之間就有一股英武之氣,為人特別守約、重義氣,行事磊落。看到岳飛這個樣子,他的父親就感嘆說,像你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應該做一番大事,你可能會為國死義,為國盡忠。又有傳說岳飛投軍的時候,他母親在他後背上刺了四個字,「精忠報國」,也有一種說法是「盡忠報國」。關於這一點,我們無從考證,因為正史沒有記載。但不管是記載還是傳說,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岳飛受到的家庭教育,對岳飛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對他一生的作為和經歷,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就是皇帝的理論,在皇帝的眼裡,大臣的忠實程度是最重要的。宋朝對於文臣武將,原本用的就是重金贖買的政策,朝廷厚養士人,厚待官員,以此來防止官員造反。當初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時候就跟武將們講,咱們刀頭舔血的日子過了大半輩子了,現在天下太平了,你們就別再領兵打仗了,把兵權交出來,我給你們錢,回家鄉廣置田宅,娶嬌妻美妾,買歌兒舞|女,得盡天年吧。也就是說,皇帝鼓動手下的大將高消費,過驕奢淫逸的生活,因為人的奢侈之心一起,進取之心就沒有了。
而張俊的表現就完全不同了。他心胸狹隘,雖然是岳飛的老上級,但這個時候卻非常嫉恨岳飛。張俊心想,我是你的老上級,一直提拔著你,沒有我能有你今天嗎?你現在瞎猫碰上死耗子,打了一場勝仗,占了大便宜,繳獲這麼多戰船,你還給我送來,你不就是故意炫耀嗎?張俊嫉妒岳飛的戰功,岳飛最後被害,張俊在其中沒少出力。在岳王墳前跪著的那四個鐵像,其中一個就是張俊。由此我們又可以看出,岳飛的所作所為並不完全被同僚所認可,甚至有人嫉妒他的戰功。hetubook.com.com
岳飛一門心思要北上收復中原,這無疑是宋高宗最煩心的事,所以高宗皇帝不讓岳飛再去抗金。皇帝心想,你不是愛打仗嗎?這好辦,我們要想對付外敵,先得消滅內鬼,你別去打金軍了,先去平內亂吧。這裡說的內亂,還要從當年徽宗皇帝大興花石綱說起。當年運送花石綱的舉動,攪得東南沸騰,老百姓起來反抗的有很多,有的就趁亂稱王了,比如洞庭湖的鍾相和楊么。宋高宗就讓岳飛領著部隊,去跟這些起義軍打仗。皇帝讓岳飛去平定起義軍,多少帶點以賊治賊的色彩。我們前面提到,岳飛曾經給王彥當過部下,而王彥率領的八字軍就是從義軍演變過來的。岳飛現在雖然頂著朝廷的官銜,但皇帝並不相信他,所以讓他跟鍾相、楊么這些人打,最好拼個兩敗俱傷。
激戰中,岳飛曾向王彥請求援兵,但沒有得到王彥的回應。王彥因岳飛不聽將令,心裡十分憤恨,心想就你岳飛能耐,我讓撤軍你不撤,你這幾百人進去了就算了,要是為救你再把我的大部隊牽連上就不値了。所以王彥堅決不發救兵。岳飛並不氣餒,憑著這幾百人,照樣跟金軍血戰,而且擒殺了金軍的一員大將,還活捉了一員大將,然後突圍而走。岳飛突圍之後,知道王彥恨自己,怕回到王彥那兒沒有好下場,於是又來改投宗澤。宗澤非常高興,讓岳飛擔任東京留守司的統制。
從這封奏疏上,我們又可以看出岳飛的性格。你說他是勇敢、直理,還是政治敏感程度太低?也許兩者兼而有之。其實這個時候,朝廷實際上也允許私人募兵,後來中興四將的部隊,其實都是他們自己私人的部隊,所以叫韓家軍、岳家軍、張家軍、劉家軍但是,朝廷允許私人募兵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將領要把自己的家人留在朝廷做人質。按照我們現在的話講,這叫「潛規則」。所謂潛規則,就是不能說破的,朝廷與領軍將領雙方心照不宣就好。現在岳飛這封奏疏一上,等於把這個潛規則公開了,而且還是明明白白寫在奏摺裡。這樣一來,宋廷君臣之間的這種默契就被昭告天下了,朝廷和皇帝就被置於了一種很尷尬的境地之下。人們會想,我們的將領招兵是為了保國,他們為國家打仗,出生入死,結果還得把老婆、孩子和老娘留給朝廷做人質,這皇帝是怎麽當的?岳飛的這封奏疏讓皇帝很頭疼,覺得沒辦法處理這件事。但是,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皇帝可能始終就沒信任過岳飛。
另外,在這種機械戰船上還安有拋石機和拍杆,這兩樣武器的作用很重要。在古代,水戰和陸戰的差別並不太大。一般打水戰的時候,如果雙方的船離得遠,多數就是靠弓箭射,要麼瞄著對方船上的人射,要麼就是神箭手把對方的船帆射落;等到雙方的船隻靠在一起,就開始接舷戰,水戰也就變成陸戰了。而有了拋石機和拍杆之後,水戰的局面就完全不一樣了。敵船離得遠的時候,可以用拋石機向敵船投巨石,船被巨石擊中,不沉也會漏水;雙方船隻靠近以後,就可以用拍杆擊打敵船,把敵船打沉。當初金軍南下的時候,宋軍的戰船就是運用這些先進的機械,大敗金軍的。岳飛得到了這些先進的戰船,為了孝敬他的老長官,也為了團結其他武將,命人把繳獲的戰船配上全套裝備,和*圖*書給韓世忠、劉光世、張俊每人送了一艘。
岳飛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將,由於家境貧寒才被迫投軍。起初,他在宗澤帳下只是一名小兵,因為禦敵有功,所以宗澤提拔他做了軍官。但是後來卻發生了一件事,讓岳飛連這個小小的下級軍官都做不成了。那麽,岳飛當時做了一件什麽事情呢?
金軍利用偽齊政權南侵,南宋政權岌岌可危,宋高宗只好派岳飛出兵收復襄陽六郡。於是,岳飛率領三萬人馬出師北上,前去跟金軍和偽軍作戰,當時的岳飛虛齡只有三十二歲。大軍過江的時候,岳飛效法東晉名將祖逖,中流擊揖,就是以寶劍擊船槳,說此番北上,若不能收復中原、迎回二聖,誓不生還。岳飛這話如果傳到高宗皇帝的耳朵裡,皇帝心裡就又要打鼓了。你想,宋高宗聽了心裡得多彆扭,岳飛不生還吧,我少一員名將;岳飛要是生還吧,他把徽欽二聖帶回來,那我怎麽辦?實際上,當時徽宗皇帝已經崩逝於五國城,但欽宗皇帝還健在,他在北國活了三十多年。
頭一路宋軍列好陣勢,士兵手持長槍,步步進逼。等到李成的騎兵發動進攻的時候,宋軍的士兵就把如林的長矛往地上一豎,矛尖對著敵軍的戰馬。陽光一照,明晃晃的矛尖一反光,戰馬就驚了,跑在前面的戰馬就開始往回撤,這一撤,就與後面的騎兵相撞,敵軍自相踐踏,死者無數。都怪李成找的好戰場,騎兵身後又是一條江,這樣一來騎兵就全完了。另一路宋軍的騎兵去打李成的步兵,又是在平原上,結果也可想而知。李成的十萬大軍很快就灰飛煙滅了,逼得李成麾下的第一勇士都跳崖自殺了。岳飛大獲全勝,襄陽六郡全部收復。
岳飛打了勝仗,高宗皇帝非常高興,封岳飛為清遠軍節度使。岳飛在三十二歲的時候開府建置,成為了繼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吳玠之後,南宋第五個開府建置的大將。高宗皇帝還御筆親書「精忠岳飛」四個大字,掛於岳家軍的軍旗之上,以此表彰岳飛,振奮軍心。
皇帝想通過收買官員,來穩定自己的皇位。可是,這一招在岳飛身上卻行不通,因為岳飛什麼都不喜好,也沒有短處捏在皇帝手裡。這樣一來,皇帝就很為難了。來軟的吧,岳飛不吃這一套,錢不要,官不要,宅子也不要,就一門心思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來硬的吧,想抓岳家軍的把柄,岳家軍紀律嚴明、執法如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搶,皇帝想抓岳飛的小辮子都抓不著。這樣一個臣子,皇帝是又欣賞又害怕。為什麼宋高宗一直對岳飛若即若離,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他,道理就在這裡。
岳飛上疏的本意是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但是他的這封奏疏,卻道破了朝廷的潛規則,置皇帝於尷尬境地。如此一來,皇帝怎能再信任岳飛?像岳飛這樣的人,一腔熱血、精忠報國、忠肝義膽,天地可鑒,為什麼就是得不到皇帝的認可呢?
岳飛不愧是將才,領著部隊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削平了巨寇,特別是在平定鍾相、楊么的洞庭湖水軍時,岳飛的收穫很大。鍾相、楊么洞庭湖水軍的戰船很先進,據說採用的是機械動力,估計原理和我們今天的自行車差不多,就是通過腳踩帶動機器轉動,船就能夠前進了。我國古代的戰船主要是帆船,必須在順風的時候才能行駛,碰上逆風或者無風,行駛就很困難了。而鍾相、楊么的機械船,即使在沒風或者逆風的時候也能夠出擊,這樣的戰船在當時是很先進的。
岳飛從軍時,只是一名小兵https://m.hetubook•com.com,後來他多次立功,被他的長官宗澤提拔,成了一個下級軍官。雖然官職很小,但是岳飛卻不忘一心報國,他給朝廷上疏,說我們不要南遷,要北上,要迎回二聖、恢復中原。但是,當時執政的是汪伯彥、黃潛善這兩個投降派的奸相,他們心想,哪來這麼一個小兵丁,居然敢給我上疏?於是便撤了岳飛的職。就這樣,岳飛連一個下級軍官也做不成了,又被撤成小兵了。岳飛被撤職之後,他的長官宗澤就介紹他投奔了河北招討使張所。
岳飛自投軍以來,屢立戰功,斬獲頗多,朝廷禦敵自然還要仰仗岳飛。但是,岳飛一門心思要收復失地、迎回二聖,這對於偏安江南的宋高宗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心病。那麽,宋高宗不派岳飛去抗金,又會派他去幹什麽呢?
岳飛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驍勇善戰、有勇有謀,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岳飛的能戰之名漸漸遠播,不僅宋朝的百姓記住了他,當朝的皇帝宋高宗也很欣賞他,要提拔他。但是,岳飛卻對皇帝封給他的官職很不滿意。那麼,皇帝封岳飛做的是什麽官呢?
在南宋中興四將裡,岳飛年紀最輕,比張俊小十七歲,比韓世忠和劉光世小十四歲。建炎三年,也就是苗劉兵變被平息的那一年,韓世忠和張俊已經做到了節度使,都是二品大員了。而岳飛當時只是東京留守司統制,是正七品。所以,岳飛的資歴比另外三人淺得多。
岳飛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武將,他在中國民間和百姓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就實際軍事才能而言,岳飛在中國古代也應該算得上是最傑出的軍事統帥,跟他能力不相上下的,大概只有明朝的戚繼光。但一般來講,民間總是把岳飛跟關羽相提並論。北京就有一個關岳廟,專門供奉這兩位中國的戰神。當然,關羽和岳飛身處不同的時代,兩個人在武功和文學修養上誰更高一些,恐怕不好衡量。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好幾處講到關老爺夜讀《春秋》,好像關老爺一輩子就讀過這一本書,而岳飛留下來的〈滿江紅〉、〈小重山〉這些詞,水準真是相當高的。岳王廟裡「還我河山」四個字,寫得氣勢非凡,據說是岳飛的真跡。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岳飛都是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人們之所以把關羽和岳飛並稱,大概是看重兩個人身上的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忠肝義膽、忠君愛國。
宋金交戰主要有兩大戰場,一個是關陝,另一個就是中原。關陝戰場是吳玠大顯身手的地方,而中原戰場就是岳飛大展神威的地方。岳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一代名將,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那麼,岳飛出生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父母又給予他什麼樣的敎育?他又是怎樣從一個普通的士兵,逐漸成長為抗金名將的?岳飛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被稱為中興四將。他們雖然同朝為官,但是岳飛卻不像其他三人那樣被朝廷所重用。岳飛一腔熟血、精忠報國、忠肝義膽,天地可鑒,但為什麼就是得不到皇帝的認可呢?和*圖*書
建炎三年,在韓世忠阻截完顏宗弼大軍,進行黃天蕩大戰時,岳飛也率部與金軍進行著血戰。當然,岳飛那時的官級與韓世忠還相差很遠,韓世忠指揮八千人的部隊跟十萬金軍血戰,而岳飛當時手下兵不足千人,將更是只有寥寥數人。但是,岳飛敢於主動出擊,並且一舉收復了今天的宜興。金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老百姓苦於兵災已久。如今岳飛收復了宜興,當地的老百姓對岳飛是感激之至,說「父母生我易,公之活我難」。意思是說,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很容易,岳將軍能從金軍手裡把我們解救出來,讓我們活下來,這太不容易了。百姓為了感謝岳飛,就給岳飛刻像,早晚焚香,把他當神仙供著。岳飛取得這麼大的戰果,得到了老百姓這樣的愛戴,當時他只有二十四歲而已。黃天蕩大戰的時候,完顏宗弼屯軍江上,岳飛親率百餘輕騎,偷襲金營。據說,岳飛領著這一百多人,殺死金軍千戶一級的軍官一百七十五人,斬首二千餘人,整個戰場上一片血紅,金軍浮屍數十里。這足以可見岳飛的戰鬥力之強,他的部下作戰之勇猛。
但是,岳飛卻拒不聽令,他率領自己手下的五、六百人,又殺入金軍的陣營,跟金軍打了起來。據史籍記載,岳飛手執丈八鐵槍,一個人在金營殺了幾進幾出。這跟評書演義裡面說的趙子龍救阿斗,不一樣,因為在三國時代,戰馬還沒有馬鐙,武將騎在馬上,兩腳是懸空的,所以必須一手挽韁繩,一手拿兵器,不可能用雙手直握的長兵器,否則打仗時一使勁兒,就會從馬上掉下來。而且在三國時候,騎兵的主要作用是奔襲和偵察,並不是作戰主力,他們所使用的武器,應該是以一公尺左右的環首刀為主,不可能有雙手直握的長兵器。我們聽說的像張飛的丈八蛇矛、呂布的方天戟,可能都是後人演繹出來的,是不實之詞。但岳飛這次與金軍的戰鬥,是正史記載的。他真的是手握丈八鐵槍,幾進幾出,身上十幾處受傷,仍然裹傷再戰。
岳飛在個人德行方面堪稱完人,幾乎沒有缺點。就連最後高宗和秦檜君臣定計要把岳飛害死時,給他的罪名都是「莫須有」,因為實在找不到岳飛犯罪的真憑實據。實際上,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岳飛這種人,他沒有短處握在皇帝的手裡,皇帝奈何不了他。
岳飛不被朝廷所重用,又遭到同僚們的妒嫉陷害。但是,這一切都沒能改變岳飛精忠報國的志向。此時,金軍利用新建立的傀儡政權偽齊,一次次揮師南下,發動戰爭,南宋政權岌岌可危。岳飛再次上疏,主動請纓抗擊金軍。那麽,朝廷這次會同意岳飛的請命嗎?
正因為岳飛這種剛毅果敢、堅強不屈的性格,所以才成就了他一代名將的威名。那麼,岳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呢?
與岳飛同朝的名將們,都有自己的短處捏在皇帝手裡。吳玠好色。據說,吳玠聽聞岳飛的威名之後,很想跟岳飛結交,就給岳飛送去了美女,結果全讓岳飛給退回去了,岳飛跟吳玠說,咱倆結交沒問題,英雄惜英雄,你在西北,我在東南,一起為國盡忠,美女就沒必要了。韓世忠好貨,喜歡廣置田宅,買房買地。高宗皇帝知道了特別高興,對韓世忠說,你看中了哪塊地、哪處房子,沒問題,朕都給你。因為你好貨,你就有捨不得的東西,有捨不得的東西,你就不可能豁出去,也就不可能反叛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