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熱河與長城之戰
10.7 長城浴血抗戰
在這個時候,關東軍巳經靜悄悄的在熱河完成作戰準備,兵力迅速的集中到攻擊位置,在完成了收買湯玉麟部屬的最後交易價碼之後,武滕信義下令在熱河與遼西的關東軍,在二月二十三日發動全面攻勢。由於熱河人民多年來,不堪湯玉麟的苛政剝削已久,因此在戰爭開始之後,熱河百姓不但不支持華軍進入熱河佈防,反而發動抗暴的民變,造成關內北調的中國部隊,受到民團的攻擊與破壞,難以在時限內完成佈防。而中日兩軍在剛一接戰時,北部戰線的湯玉麟部隊,就立刻變節投降,跟著東部戰線也同樣潰退,因此造成日軍順利地在三天之內,席捲熱河北部與東部,然後立刻分兵三路,直撲熱河省會承德與熱河南部的長城防線。
另外一支東北軍王以哲部,則是奉命在古北口擋住日軍的攻擊,這是日軍攻擊的主力所在,目標是直撲北平,而與中央軍進行決戰。抵擋日軍前鋒的東北軍從來就沒有面對過如此正規作戰的場面,在日軍優勢的陸、空聯合炮火攻擊下,遭到極其嚴重的損失,但是仍支撐到讓關麟徵二十五師在三月十一日趕到古北口,佔領陣地,而與日本第八師團主力接戰。雙方血戰三畫夜,戰事之慘烈,前所未見,日軍使用陸空聯合攻勢,特別是其長程巨砲的火力,具有極大的殺傷力,造成華軍所有的防禦陣地和_圖_書幾乎完全毀壞,師長關麟徵負傷,全師的傷亡超過一半以上。
而這時蔣介石在南方也是自顧不暇,他在江西剿共的中央軍也正遭到敗績,根本無法抽調大軍北上,財政更是吃緊到與代理行政院長宋子文鬧翻。但是在接到華北告急的情報之後,蔣介石只有急調二十五師關麟徵,第二師黃杰,第八十三師劉戡,由徐庭瑤指揮,組成第十七軍戰鬥序列,前往北平與長城防線,支撐面臨崩潰的地方山頭部隊。但是由於中國在熱河的雜牌軍守軍,根本不堪一擊的潰敗,激起了全國輿論一面倒的聲討,一股政治風暴已經衝擊到國民政府的整個軍政結構,要求張學良下台負責,成爲輿情一致的「共識」。
蔣介石原沒有料到熱河的戰事,會出現如此快速變盤的局面,因此在接到大局出現崩潰的急電之後,於三月九日匆匆的北上抵達保定,他立刻會晤了張學良與華北其他軍政領袖。張學良自知自己無力指揮全局作戰,更無法對於熱河的潰敗做出交待,只有請辭本兼各職,準備轉到上海進行戒毒復健,然後出洋考察。蔣介石立刻接受張學良的辭職,並且指派何應欽負責指揮華北各軍,沿長城防線進行抗日作戰(這時東北軍各部都能識大體,沒有因爲張學良的離職而搞出花樣,這以中國當時的地方軍割據狀況而言,https://www•hetubook.com•com是幾乎絕無僅有的表現)。
日軍幾度組織敢死隊進攻,才壓迫傷亡慘重的華軍二十五師,退到南天門佈防。這時由黃杰的第二師接替應戰,在南天門防線,與日軍展開浴血作戰,這場作戰維持了五天,由於全師傷亡極大,中央軍的防線再度被迫南移到新開嶺,由劉戡部接防,日軍繼續猛攻。就這樣中央軍輪番接戰,日軍也一再的增補兵力,雙方力拼到五月十三日,由於中央軍已經傷亡過重,而失去戰力,不得不全線撤退,日軍的兵鋒前緣,就直逼北平近郊的密雲附近了。
由於日皇裕仁對於關東軍在熱河作戰的「偉大」勝利,是萬分的高興與滿意,因而親自傳諭,嘉獎日軍在這次熱河作戰的英勇表現。裕仁完全忘記了,這是對中國的公然侵略,日本根本沒有對中國宣戰,也沒有任何的事變藉口,就在中國境內大動干戈。同時他也批准了小磯國昭的長城「沿線」彈性用兵方案,因此關東軍很快又回到關內,再度對平、津形成包圍。
而指揮第五軍團的湯玉麟,在接到前線戰敗消息之後,立刻動員所有運輸車隊,載運自己的私產與大量的鴉片棄城而逃,造成熱河作戰中國軍隊的防線與士氣全線崩潰;三月四日,日軍僅以一百二十八名輕騎兵長驅直入,就輕取省會承德,至此熱河之戰已和圖書陷入全面的混亂之中,參戰各軍只有先求自保。建制比較完整的第四軍團的萬福麟部擔心受到包圍,接戰之後立刻倉惶的撤退到長城防線附近,而混雜編組的第六軍團張作相部,也在壓力之下潰散。在一片的混亂的局勢下,各個立場不同的部隊是否接受日本收買而嘩變的謠言,更是有如風聲鶴唳般的動搖了軍心。
這時候,整個華北已經進入面臨日軍席捲的危機時刻,華北各軍將領以及政治與社會民意領袖,立刻聯名急電蔣介石,要求蔣介石兼程前往北平坐鎮指揮,否則華北局勢勢將糜爛崩潰,北平與天津都可能會不守了。
武滕信義靈活的運用兵力,十天內就輕取熱河之後,立刻決定依照計劃擴大戰果,以乘機爲華北分裂,創造有利條件;他也想要痛擊北上增援的中央軍,以爲日軍在上海作戰不利,挽回更多的面子。因此武滕規劃的作戰目標重點,不只在奪取熱河,更是要進襲長城防線,特別是要狠狠的教訓一下蔣介石的中央軍,以打散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所開始建立的威望與凝聚力。
蔣介石這時在張學良完全的配合下,果斷的改組華北守軍的戰鬥序列,由於援救熱河已是不可能了,於是想在長城防線,給予日軍攻勢有效的遏阻,而東北軍即成爲爭取佈防時間的前方「炮灰」了。何應欽下令增援的中央軍,與西北軍宋哲元部、和-圖-書晉軍商震部,跟在東北軍之後,進駐地形險要的長城關口,正式迎戰日軍的攻勢。
而正在此時,日軍突然在四月二十日主動的從所攻佔的灤東地區後撤,這是因爲日皇已經關切到關東軍「通命」,擅自越過長城進入關內作戰的情況。裕仁在十九日接見參謀次長眞崎大將,詢問有關關東軍爲何會出現在關內之後,迫使軍部急電關東軍司令官武滕,命其撤軍。武滕當然不敢公然違抗敕令,所以立刻將關東軍從灤東調回關外。但是由於板垣征四郎企圖策反漢奸,製造華北自治的計劃正在進行到緊要關頭,因此急電關東軍不能撤回關外,否則整個策反計劃將會功敗垂成。最後武滕只有派遣關東軍參謀長小磯國昭中將,趕回東京,爭取軍部與日皇的同意與諒解,特准關東軍在長城「沿線」作戰,以達成收買華北軍閥,瓦解國民政府在華北主權的政略目標。
不過華軍在長城防線的浴血作戰,的確驚動了國際社會的注意,連一向袒護日本的英國,都已抗議日軍進入關內,已經影響到英國在灤東的煤礦利益;美國更是一再知會日本,日軍行動已經違背了門戶開放政策。日本軍部更爲擔心的是,假如戰火繼續向南延伸,關東軍將會受到蘇聯背後攻擊的危機,因此日本參謀本部在五月十八日,下達了「華北行動綱領」,要求關東軍要在六月底之前,必須結束https://m.hetubook.com.com在關內的軍事行動,以抽調足夠兵力,應付蘇聯的軍事壓力,並且繼續掃蕩東北義勇軍。
圖 10.1 熱河長城作戰圖
所以關東軍在確定板垣製造華北「自治」的工作,遲遲沒有具體的果效之後,也就同意與國民政府的代表黃郛協商,最後由交戰的前線軍隊指揮官,簽定撤軍的「塘沽協定」,日本取得控制灤東,與栽培漢奸政權的利益,中國則是勉強地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
第四軍團東北軍的萬福麟部,從熱河南部退到長城防線之後,奉命堅守喜峰口,以待西北軍宋哲元部的二十九軍增援接防。東北軍在日軍猛烈的攻擊下,傷亡極其嚴重,但給予了宋哲元部一個緩衝的時間。二十九軍在三月七日抵達喜峰口陣地,即刻遭到日軍的猛攻,於是宋哲元利用喜峰口複雜的地形,大膽抽調兵力,從側面夜襲日軍,這是剛攻佔喜峰口高地的日軍,根本沒有想到的華軍作戰方式一竟然敢從側面發動夜襲,而且是用短兵肉搏作戰。在近身的肉搏戰中,日軍優勢火力是無從發揮,反而是西北軍的大刀比日軍的刺刀管用,所以造成日軍震撼性的損失,這就是著名的「喜峰口大捷」。接著上陣的西北軍劉汝明部,也在喜峰口西邊的羅文峪防守戰中,對日軍發動成功的逆襲,造成日軍嚴重的傷亡,因此西北軍一時聲名大譟(大刀隊也被喧染成爲中國抗日的無敵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