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國在危機之中掙扎圖強
14.5 引進德國的軍事編組制度
德國軍事顧問建議,在南京成立仿德編制的「教導師」,在訓練成軍之後,分批的調訓其他各師軍士官,來學習教導師的編組運作,然後回去模仿成軍。蔣介石考慮中國當時的軍政環境,發現無法依照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裁撤大量的軍隊——因爲這涉及到中國所有軍政派系領導人的根本權力與利益,何況國民政府也無法處理裁軍之後的就業輔導。蔣介石認爲六十師的編制實在過於精簡理想化,因此仍然決定暫時維持龐大的軍隊編制,同時受限於財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只能進行有限的部隊改編,準備先後成立三十個整理師,三十個整編師,成爲中國對日作戰的軍隊骨幹。蔣對於德國顧問建議設立防線的工事投資,以及成立空軍則是給與全力的支持。
基於長城作戰的結果檢討,蔣介石特別重視空軍的發展,因此給予空軍相當優先的支援,而空軍的投資最爲需要人才與資金,在日本的壓力之下,列強都不願意幫忙中國建立空軍,以免引起日本的反彈,當時全靠美國的退役空軍人
www.hetubook.com.com才,幫忙國民政府草創中國空軍,在國際軍火市場中,設法引進一些零星的軍用飛機,成爲飛機「大拼盤」。而義大利的獨裁者莫索里尼,突然表示願意幫中國建立空軍,免費派遣空軍顧問到中國。結果這批義國空軍顧問,卻胡亂的出主意,中國因而購買了許多根本缺乏戰力的飛機,又破壞了中國空軍訓練與發展的制度,不單浪費了中國非常有限的資源,也阻撓了中國建立起一支一流空軍的機會(義大利後來還在汪精衛的叛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穿針引線的角色)。
雖然早在一九二八年,蔣介石就聘請德國的軍事人才,組成軍事顧問團,以供軍事上的諮商,但是由於當時應聘的德國軍方人員位階較低,蔣介石所需的也只是一些武器與戰術上的諮詢而已,因此並未進行整體國防的規劃。一九三一年以後,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與一二八事變,對於中國的侵略已經是明目張膽的在進行,加上中央軍幾次與中共的紅軍作戰,進展都並不順www•hetubook.com•com利,因此蔣介石決定提高德國軍事顧問團的階級。而在一九三三年德國的名將、前國防部長史特列特將軍(General Hans von Seeckt),出任顧問團團長之後,德國軍事顧問團,才爲蔣介石進行中國全面國防的規劃,雖然史特列特在一年後因健康問題回國,顧問之職由其副手福爾肯豪森(General 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繼任,繼續協助蔣介石推動中國的國防建設,福氏即成爲影響國民政府建軍以及作戰決策最深的外國人士。
德國軍事顧問團爲中國所設計的抗日戰略是以防禦爲主的「戰線作戰」,基本上,中國在華北是以防守山西高原和黃河以北的防線,而將河北與山東設爲戰區,如此可以牽制日本五個師團以上的兵力。德國顧問也認爲,一旦中日之間爆發全面戰爭,日軍必然會設法攻擊中國的長江三角洲,以佔領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與政治中心南京,以加速迫使中國簽下城下之盟www.hetubook.com.com。因此建議中國準備以上海爲戰爭依托的陣地戰,並且在上海——南京之間,構築兩條現代化的工事防線,利用江南複雜的水道與湖沼地形,阻止日軍攻占首都南京,在此牽制日本三個師團以上的兵力。
德國顧問判斷,這樣日本除了守衛本土、朝鮮與台灣的必須部隊之外,所有的常備陸軍都已投入中國戰區。只要中國堅持下去,日本這個資源有限的國家,很難長期支持下去,到時美蘇都有可能與日本爆發利益的衝突,而捲入對日本的衝突,那麼中國就可以乘機動員更多的後備部隊,反擊日本。
革命軍在一九二八年北伐克濟南時,日本立刻出兵山東,在濟南企圖製造中日戰爭的衝突並慘殺中國軍民。蔣介石爲了中國統一的大業而忍辱退讓,但這個極大的羞辱卻更促使蔣介石決心統一國家,抵抗日本的侵略,而中國如何建立一個可禦外侮的現代化軍事力量,就成爲他念茲在茲的目標。蔣介石知道,假如日本繼續地侵略中國,那麼第二次中日戰爭的爆發,絕對無法避免,而m•hetubook.com.com中國要想在戰場上與日軍進行決戰,那麼自己那一套從日本學來的軍事本領,當然不夠用,因此決定採取學習當時全世界都推崇的德國軍事路線,希望藉著取法威震全球之普魯士軍隊的組織與運作,來建設一支能夠抵禦外侮的部隊。當時德國正處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軍人被限制運作的時代,因此許多有志難伸的德軍將才,願意以顧問方式來華應聘,爲國民政府籌畫建立現代化的國防。
德國軍事顧問也認爲,中國軍隊應該利用國土的各種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國防軍火工業,將現有的各種不同制式與規格的軍用武器,加以整理規劃,並且引進歐美先進的兵工廠設備,改良與仿製外國部隊的各種常用武器彈藥,蔣介石委任俞大維等專家負責進行,中國逐步的開始建立自己部隊所需的基本軍火工業,不過當時中國陸軍裝備最爲缺乏的是火砲支援,以及各種特殊技能的兵種裝備,例如砲兵、通訊、醫護、工兵與化學兵。和圖書
德國軍事顧問團相當肯定中國軍人作戰的勇氣,以及克苦耐勞的能力,因此他們認爲,由於中國的生產力不足,不能消耗有限的資源在大量國防人事方面,當時中國各地的陸軍總數,就有一百七十萬人,多達一百八十個師的編制,因此德國顧問建議,中國應該採取精兵制度,維持六十個常備師七十萬人,就足以應付日本三十八萬常備部隊的挑戰,中國應該把國防經費,重點擺在裝備與精訓陸軍,以及全力發展空軍,至於海軍,由於經費實在不足,只有暫時的維持沿岸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