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19 事出意外的盧溝橋事變 19.8 盧溝橋事變引爆中日全面戰爭

19 事出意外的盧溝橋事變

19.8 盧溝橋事變引爆中日全面戰爭

事實上,日本方面的不擴大派,在盧溝橋事變之後,也曾試圖以和平方式來解決中日之間的衝突。在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剛開始傳回國內之時,首相近衛文磨、海相米內光政大將,外相廣田都認爲,這可能是陸軍所蓄意製造的事端(這次倒是冤枉了日本陸軍),但是日本政府在發現宋哲元一味退讓,以及日本海外駐軍一再的請戰之後,才認爲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從中國身上多撈一些利益,以轉移國內的經濟與政治的壓力。
蔣介石終於決定,這是國民政府決心抗日的最後關頭,因此下令華軍,積極準備在華北與日軍決戰。但是在上海爆發中日虹橋機場的軍事衝突之後,日本海軍開始大量在上海集結,因此蔣介石決定將全面抗日戰爭的主力戰,移轉到上海。八月十三日,日軍在上海發動攻勢,十四日蔣介石發表抗戰自衛聲明,十五日,日本宣佈全國動員,成立作戰最高司令部大本營,並且下令成立華北方面軍與上海派遣軍的戰鬥序列,中日的歷史決戰,就此全面地展開。
因此按照蔣介石的www.hetubook.com•com戰略設計是,中日之間儘量維持不正面決裂,而讓日蘇之間的矛盾先行破裂,假如中日之間的決戰真的無可避免,最少也要拖到一九三八年底,最好是到一九四〇年之後再展開。但是蔣介石派軍北上的動作,卻讓宋哲元大大的誤會了,(這當然是張學良事件的後遺症之一,蔣介石擔心宋哲元誤會中央乘機派兵收權,還特別派同是西北軍的孫連仲、龐炳勛部隊進入河北),造成日本判斷,冀察政務委員與南京政策不合,因此大膽的對平津動手。
平津既然淪陷,舉國震動,蔣介石在七月三十一日,發表全軍將士的抗戰聲明,並且在內部高層會議之中,蔣介石極力爲宋哲元違背中央指示,擅自撤離北平的做法辯護,認爲目前是團結抗日的時刻,只要宋哲元繼續擁護中央抗日,沒有必要再追究責任,當天蔣介石下令財政部立刻撥款給二十九軍的後勤所需(當時地方軍的財務是獨立的,宋哲元不戰而丟掉平津,財源盡失,軍隊衣食立刻發生問題),並且在m.hetubook.com.com隨後發表的華北戰鬥序列之中,任命宋哲元爲第二集團軍司令,負責津浦線的防務,並將二十九軍擴充爲三個軍的編制。
但是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石原莞爾少將,卻清楚的看出,中國很可能已經退無可退了,日本若要再進逼一步,中國必然會決死抵抗,而把日本陷入戰爭泥淖之中,蘇聯將會漁翁得利,更容易擊敗日本。因此石原曾經要求廣田外相,甚至是近衛首相,親自前往中國,進行和平訪問,此舉曾經得到政壇元老西園寺公望的同意,但是遭到軍部強烈的反對。石原甚至直接用無線電與駐屯軍的聯隊長牟田口大佐通話,要求駐屯軍撤離豐台,避免與華軍在盧溝橋繼續產生衝突,當然石原的這個要求,引起駐屯軍少壯派軍官強烈的抗議。石原把動員國內部隊前往華北的命令也擱置了將近十天,但是最後日本受到宋哲元一再退讓的刺|激,於是舉國狂熱,民氣沸騰,認爲中國既然示弱,實在是大好時機(那有現成的便宜都不撿的道理?),因而終於進行攻佔平、津的和圖書軍事行動,石原接著就被調職了。
假如日本駐屯軍司令官不是正在權力交接的空檔,而讓部屬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多次的企圖攻下盧溝橋,好展現自己統帥日軍的武力與軍威,但是卻一再的受挫,因此迫使駐屯軍與關東軍的求戰聲浪升高,那麼整個的大局,也許可以不至於因爲盧溝橋事變的「小小衝突」,而立刻的急轉直下成爲華北全面戰爭。事實上,過去中日雙方在平津一帶,已經發生過幾次比盧溝橋事變還要嚴重的衝突(兩次豐台事件、大沽事件),但是都沒有引爆中日雙方的決戰,但是這次的「微小事件」卻造成中日的歷史決戰,這也許就是歷史所安排的命運?
事實上,蔣介石對於盧溝橋事變之後,下令立刻馳援與備戰,原是爲了展現華軍的實力與決心,而能讓日本有所自我約束的警覺,了解中國不可能再退讓,並非決定就爲此事變派兵,而與日本進行決戰。因爲當時國共合作的談判,還沒有達成結論,整編六十師部隊計劃,才完成二十師而已,空軍也沒有達成作戰的編組,西南戰https://www.hetubook.com.com略基地的整理與建設才剛剛開始進行規畫。
其實日軍攻佔平、津後,日本內閣曾經要想就此逼中國簽下城下之盟,將永定河與海河與長城之間的地區,劃爲中立地區(按照日本的解釋,中立者,就是中國不得干預,日本可以操縱)、要求中國正式承認滿洲國、國民政府撤出在冀察的所有機關、禁止全中國所有反日的活動、中日簽訂防共協定、對日本開放中國市場。這些條件,在八月十日由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向中國外交部亞洲司長的高宗武提出,但是這種喪權辱國的條件,當然是不可能被國民政府所接受的。
就歷史事件的順序性而言,盧溝橋事變的確是中日之間全面大戰的開始時刻,但是檢討盧溝橋事變,卻發現這不是日軍計劃中的一個戰略攻擊行動,而是一個軍事意外,由於中日雙方已經在歷史決戰關頭徘徊多時,最終因爲前方軍事負責人,沒有完全掌握狀況(一人重病,一人休假),而使得盧溝橋事變由小變大,最終失去控制。
蔣介石在七月十日,特別要求英國大使許閣森與倫敦聯絡和-圖-書,希望英國能夠調停中日之間的衝突,同時電令正在英訪問的特使孔祥熙,進行外交試探,但是英國卻在綏靖主義的影響下,有心無力。接著蔣介石又分別向美國、德國、法國大使表白中國希望和平的立場,但是這些國家也都沒有充分意識到危機的緊迫性,甚至有些西方國家還希望中日之間爆發戰爭,可以減緩他們在東南亞與太平洋所受到的日軍壓力。因此,國際社會對於中日之間的戰爭發展,完全採取隔岸觀火的態度,看看中國究竟能夠抵抗日本多久。日本當然是有機會充分了解國民政府之「求和不避戰」的立場,但是日本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動手解決華北的時機。
而形成這場歷史大決戰的起因,當然是日軍在華北的野心與企圖,已經形成一個隨時可以引爆的火藥庫。但是假如當時宋哲元不是抗拒南京蔣介石的指示,一味的對日低頭示弱,讓日本低估中國的抵抗決心,以及認爲中央與華北之間有了可以利用的裂痕,造成日本擴大派的主張佔到上風,那麼盧溝橋事變是否會演變成爲中日全面大戰的起點,還是一個可能的疑問。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