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23 陰錯陽差的南京保衛戰 23.3 蔣介石力主防守南京

23 陰錯陽差的南京保衛戰

23.3 蔣介石力主防守南京

從上海後退的中國軍隊,在失去重武器裝備及部隊建制連繫之下,日本空軍一路猛烈炸射,日軍又尾隨追擊,部份華軍雖然是退到吳福國防線,但是根本沒有防線接應的守軍,又沒有後勤裝備支援,甚至沒有防線的配置地圖,因此無法進入防線陣地佈防,就遭到尾隨的日軍攻擊,只有再度地潰散後退。十一月十七日吳福防線就被日軍突破,接著錫澄防線也幾乎是遭到同樣的狀況,在十一月二十六日被日軍攻佔,這兩條耗資幾百萬元的中國「興登堡」防線,就在混亂中,完全失去了阻擋日軍攻擊的能力。日軍既已順利突破這兩條防線,在進攻南京的道路上,就不再有主要的防線需要面對了。而當時在理論上來說,日本大本營還沒有同意華中方面軍進攻南京呢。
而蔣介石在下令軍隊退出上海的同一天,他在南京會見了四川省主席劉湘,商議將首都遷往重慶的事宜,接著在十一月十六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的宣佈,將重慶定為陪都,準備將中央政府遷到重慶,做為中國繼續抗戰的政治中心。所有在南京的中央和圖書政府機關,從二十日開始進行全面的撤退工作,軍委會則先遷到武漢辦公,中國在面對日軍的威脅,是決心放棄南京,但是卻決心要在中國的每一寸領土上,繼續地作戰下去。
蔣介石沒有果斷做出立刻撤退的決定,反而要求在上海作戰的中國軍隊,設法繼續堅守幾天,是由於九國公約會議已於十一月三日在布魯塞爾正式召開,中國期望會議的結論,能讓國際強權介入仲裁日本與中國的戰爭。但是各國在會議中先進行各種外交折衝,要到十日才發表結論。為了等待九國公約會議在十一月十日的結論,華軍繼續苦撐到了十一月八日,此時後方退卻路線已經面臨將被日軍截斷的危機,蔣介石才下令華軍撤退。但是這三天的延誤,造成中國上海的守軍,幾乎要遭到日軍全而包抄的鉗形攻勢圍殲,而有全軍覆沒的可能,幸好中國軍隊發揮絕地求生的本領,在千鈞一髮中,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倉皇地撤出了部分的部隊,右翼軍沿滬杭線撤向蘇嘉線,然後再轉吳興與杭州地區整編;而中央與左翼m.hetubook.com.com集團軍,則沿京滬線,先退向蘇州與無錫。華軍主力雖然幸而沒有被日軍圍殲,但是已經是九死一生,大部分重要的軍事裝備,幾乎都損失殆盡了,軍心與士氣更是全面地潰散。
但是淞滬會戰的變化,完全改變了這個準備多年的作戰計劃。因為蔣介石將所有的作戰力量全都投入了上海,以求重挫日軍的氣焰,提高中國的民心士氣以及增加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的支持與同情,所以造成蔣介石根本沒有時間與力量,去顧到原有的南京保衛戰計劃。等到淞滬會戰中國部隊以近乎潰敗的方式結束,所有參戰部隊幾乎只有逃命的選擇,大部分的軍隊都失去了作戰的能力,蔣介石才開始考慮南京保衛戰的問題。
這點結論蔣介石大體接受,只是蔣介石認為南京的防衛,有著重大的心理與政治意義,假如南京不戰而退地拱手讓敵,會被誤解為中央已經無心抗戰,百姓會對於整個抗戰更加失去信心,同時也很難要求各地山頭的部隊堅守陣地。所以蔣介石決定在南京進行一場不可能、卻是必須要的保衛戰https://m.hetubook.com.com。但要知道當時的蔣介石,只是各路諸侯的領袖而已,並不是可以直接發號施令的指揮官,蔣介石需要表現自己是不惜代價用自己嫡系的部隊,進行抗戰,才能得到各路諸侯衷心與全力地支持。特別是中國在與日軍作戰,在戰場上,必然是屢戰屢敗,只有全國上下都相信蔣介石是真心地抗戰,中國才能進行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因此南京不能不守就拱手資敵,而且要付出一些代價,才能讓大家心服口服地支持繼續抗戰。
也就在十一月十六日,蔣介石才正式與部屬討論南京防衛戰的問题。事實上,當時多數的將領,在淞滬會戰潰退之後,對於南京的防守,就已經失去信心與把握了。當時軍委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就公開的反對守衛南京,白崇禧的主要論點是,在淞滬會戰之後,第三戰區所有的華軍,幾乎已經失去戰力,因此根本無法在南京進行有效的防守,與其在南京進行無效與不可能的作戰,不如公開宣佈南京不設防,或是對於南京只進行象徵性的防衛,以減少南京受到炮火的破壞,也避和_圖_書免需要整編的華軍遭到進一步的攻擊。當時的德國軍事顧問福爾肯豪森,以及多數將領,包括陳誠、李宗仁等人,也都認為,中國在上海作戰新敗之餘,華軍實在已無防衛南京的兵力,假如國民政府認為不能完全將南京拱手讓給日軍,最多只能做有限性的抵抗,進行所謂「短期固守」的作戰。
在中國方面,淞滬會戰的規模與進展,根本超出了軍委會的掌控,蔣介石幾乎是動用所有可以開到前線的作戰力量,投入淞滬會戰,雖然在戰場上,中國軍隊憑藉熱血與犧牲,創造出奇蹟般的持久作戰成果,但是由於過度地投入這場大戰,而不可能有多餘的力量,做好縱深防禦的準備。十一月五日,日軍在杭州灣登陸成功,華軍已無法阻擋更多的敵軍增援部隊,日軍登陸之後以秋風掃落葉的速度,快速地合圍在上海作戰的中國部隊。
當日軍在進行是否要進攻南京的戰略爭論之時,蔣介石這才開始考慮南京保衛戰的規劃與準備。雖然蔣介石接受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曾在一九三五年之前,在南京與上海之間,秘密的設立了兩條防線,其一是hetubook.com.com吳福線,其二是錫澄線,以做為日軍從上海進攻南京的國防屛障。德國軍事顧問認為上海與南京之間,是江南特殊的湖澤河叉地形,日軍的現代化機械與重裝備,難以在此一地區發揮運動的優勢,因此中國部隊可以在這個地區,以堅強的防禦工事,有效地防禦日軍的攻勢,而讓日軍付出高昂的作戰代價。
當然蔣介石的南京保衛戰,也考慮著時間的因素,因為德國大使已經傳來日本和談的條件,內容還算合理,因此蔣介石認為,假如能夠先守著南京,中日之間的交涉會比較容易進行。另外他也等待著蘇聯是否對日參戰的答覆,因為在八一三淞滬會戰開打之後,蘇聯知道這將是中日之間的大決戰,因此立刻同意在八月二十一日,迅速簽定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正式開始以三億五千萬元貸款來軍援中國,並且組織「正義之劍」援華空軍自願軍,以及派遣軍事顧問團來華。在中蘇簽約之時,史達林也在口頭上允諾蔣介石,蘇聯準備在三到六個月內,對日宣戰。蔣介石希望能夠防守南京,苦撐到蘇聯參戰,那麼中國就可以移轉壓力,從容反擊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