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陰錯陽差的南京保衛戰
23.9 中國決心繼續作戰到底
當時南京的防衛計劃,應該先有靈活的佈署,提前以小部隊出擊,讓日軍過早展開攻擊陣式,以減輕攻擊集中的力道,然後佈署縱深防衛的部隊,更要有足夠的預備隊可以進行逆襲。特別是對於撤退的方式與路線,以及必須破壞的重要建築與裝備,都要事先詳細規劃,這樣南京保衛戰就不至於落到最後慌亂失控的地步。
唐生智這種沒有戰略考量的戰場佈署,實在是軍事才能極差的表現。而部隊撤退沒有事先詳細的和-圖-書安排,全城撤退與破壞重要設施的規劃又不周密,更顯出他軍事指揮能力不足的問題。而唐生智在接到撤退命令之後,還猶豫觀望,坐失安排撤退的良機,等到局勢已亂,自己卻草率慌亂地先行逃走,完全與部隊失去連繫的管道,這些都是造成南京撤退混亂的原因。至於唐生智本人狼狽地丟棄部隊而離去的責任,蔣介石在事後並沒有特別追究。
而蔣介石堅持防守南京的主張,原來也是政略的考慮優hetubook.com.com於作戰的考量。唐生智已在蔣介石身邊多年,參與諸多重要的軍政決策,而臨危出任沒有人願意接的重任,當然是有其個人的勇氣與決心。但是唐生智過度強調「犧牲殉國」的作戰指導原則,根本就不符合國家之持久抗日的戰略指導原則,也不符合當時戰場作戰的需要。當時抗日作戰的最高指導原則,是設法在激烈的抵抗中,仍要保全戰力,以達到維持長期作戰的目標。唐生智叫疲弱的華軍,和_圖_書在臨時的防禦工事內,採取極為僵化與呆板的死守,既不准主動出擊以擾亂日軍的攻勢佈署,又沒有掌控預備隊進行防禦決戰,兵力原本已經不足,防守的正面又太廣,當然容易讓日軍攻破防線。
南京的背水陣式,並非完全不宜防守,只要兵精糧足,是可以一戰的,當年太平天國就苦守南京達五年之久。而在淞滬會戰之後,殘破的華軍極待整補,因此很難再打出精彩的保衛戰。唐生智肯臨危受命,固然是心志可嘉
m.hetubook.com.com
,但是其能力與體力都不足以擔當這個責任,雖然這場戰爭,無論如何都是要以失敗收場的,不過唐生智過於偏重「殉城」的戰法,沒有想到適當保持全軍的戰力才是中國抗日戰略的根本指導原則。對於蔣介石而言,抗日的戰略已非常地明顯,中國可以丟掉首都,但是中國不會停止抗日,中國將繼續引誘日軍深入其廣大的戰略空間之中,即使這代表著更多的中國軍民要犧牲,更多的領土遭到摧殘與佔領,但是中國決心抗日到和_圖_書底。
日軍攻佔了南京,並且以無法想像的殘忍手法來對付中國的軍民,但這種歷史上空前的暴行,不僅無法屈服中國人的抵抗意志,反而更為激起整個中國民族的悲憤。中國人不怕死,也不怕凌虐,中國人即使真正地打完最後一發子彈、流光最後一滴鮮血,也絕對不會對侵略者屈服與投降。雖然首都被日軍攻佔了,但是中國仍然決定繼續作戰下去,日軍內部則必須立刻面對下一步要如何走的事實,最後日本還是一步步地陷入中國的戰略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