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戰略泥淖的武漢會戰
25.7 日軍攻陷武漢空城
此時,岡村寧次爲了自己能夠贏得首先攻佔武漢的歷史威名,就顧不得從南方包抄武漢的作戰計畫了,他立刻調整第十一軍的作戰方針,不再以主力對武漢南部進行迂迴攻擊,以截斷華軍退卻的路線,而直接由長江北岸直撲武漢。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也希望是由自己的嫡系部隊攻佔武漢,因此岡村命令在長江北岸的日軍第六師團,立刻兼程急進、進攻武漢空城。這次畑俊六當然是嚴令第六師團,必須完全遵守軍紀,不能在武漢重演南京的燒殺擄掠。
但是日本人錯了,中國並沒有因爲武漢的陷落,而向日本屈膝,反而是日本陷入了中國戰略空間的泥淖之中,從此日軍必須要維持從東京到武漢二千多公里的補給線,而消耗掉日本有限的國防與經濟資源。中國從此在戰略上取得了主動與優勢的地位,雖然她的工業地帶與對外聯絡通道都遭到摧毀與切斷,使得中國將要面對更爲艱苦的生活,但是中國軍民卻決心以無此堅忍的力量,熔成鋼鐵的意志,來繼續面對這場歷史的大決戰。中國人是決不屈服的。
此hetubook.com.com時由於日本自己認爲,只要日軍攻佔武漢,中國勢將屈服,因爲日軍估計,日本攻佔武漢與廣東之後,中國百分之九十的國防工業生產、百分之八十的關稅與鹽稅收入、百分之六十的糧食生產,都被日軍接收,無論怎樣計算,國民政府都不會再有力量,能夠繼續抵抗日軍了。
爲了要爭功,岡村寧次要自己統帥第十一軍部隊,搶先拿下武漢,而沒有對華軍,進行分進合擊的長距離包圍作戰,結果使得防守武漢周圍陣地的華軍,得以順利地由平漢、粵漢鐵路以東地區撤出。在十月二十六日,日軍第六師團進入長江北岸的漢口,同日,台灣旅團攻入長江南岸的武昌,日軍終於攻佔了中國的地緣與戰略心臟武漢三鎮。但是日軍並未照原計劃形成包圍作戰、切斷華軍的撤退路線,因此華軍主力仍然可以保持完整建制退出武漢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規模潰散的局面。同時這次華軍撤退之時,對於武漢的重工業與軍火工廠,都做了較有系統的破壞,才不至於將在武漢的建設大量地「和*圖*書資敵」。
在日本上下熱烈慶祝日軍攻佔武漢之時,大本營卻陷入了完全無力感的狀態,因爲到了這時候,日軍大本營才開始明白,自己已經掉入了中國的戰略陷阱之中。日本難以片面與迅速地結束中國事變,日本所有的國力與戰力,就要這樣逐漸消耗在中國戰場之中,進不得、也退不得。最糟的是,日本還不能實事求是地面對這個錯誤,所以日本爲了尋求支持戰爭的資源,終於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而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而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對於日本第二軍已經攻到武漢北方的消息,簡直比李宗仁還要震驚,因爲岡村寧次一直將主力放在圍殲長江南岸的華軍,而與華軍發生激烈的纏鬥,死傷慘重,所以進軍武漢的攻勢受阻,現在在眼見北路的第二軍,已經攻佔信陽,可以快速沿著鐵路南下漢口,很可能會比第十一軍先攻佔武漢。
不過居於優勢的日軍,終於步步進逼到武漢決戰的外圍陣地,原本陳誠在武漢四周,投入相當的兵力,一直在趕工,準備建築相當複雜的防禦工事,若是https://m•hetubook•com•com有足夠的兵力與戰力投入,應該可以進行一場激烈的都市保衛戰。但是由於華軍已在武漢外圍的戰鬥被過度地消耗,因此沒有有效的力量防衛武漢(否則又要重演以急需整補的殘兵防衛南京的故事)。蔣介石這次並不堅持要力守武漢。加上日軍在幾天前,在廣東登陸,切斷了中國主要的戰略物資進口基地,武漢無法繼續成爲戰略物資進口的轉運中心,戰略地位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就是在這個「合理」的推測之下,日本的全國上下,都一致認爲,日軍一旦攻克武漢,中國的最後抵抗力量,勢將瓦解,「支那」失敗與投降,將是必然的結論,日本終於可以等待中國屈辱地投降。所以日本政府與人民,在攻佔武漢後,可以說是再次陷入舉國同歡的境界,日本下令台灣全島鳴放汽笛慶祝,許多台灣人民更是傷心地認爲,中國在武漢會戰的失敗,將使他們永無脫離日本統治的一天。
這時,在武漢坐鎮指揮的蔣介石,也感到武漢面臨日軍攻佔與包圍的危機,在陳誠等人的極力建議之下,蔣介石同意,在華
和*圖*書軍兵力已經面臨耗竭的狀況下,不宜在武漢本身進行決戰,以避免防守武漢的華軍遭到日軍的圍殲攻擊。
因此日軍攻克武漢之後,在日本各個地區,人民出現前所未有的慷慨捐輸與踴躍從軍之熱潮,連慰安婦的組織,都名額爆滿;單是寄往戰爭英雄岡村寧次的情書,就多達十幾萬份,因爲日本政府人民「肯定」地認爲,日軍既然攻克武漢,同時封鎖了中國對外主要的交通路線,國民政府被迫遷到西南邊陲地區,已經不復再有中央政府的版圖與實力了,加上中國沒有工業生產、又無法輸入武器與軍火,如何還能夠與日軍繼續地對抗下去呢?所以中國除了向日本投降之外,已無其他的選擇。
由於在北路的日軍,在十月十二日順利的進佔信陽,而守軍胡宗南部潰敗,向西退向南陽,而沒有向南的武漢方向退守,造成武漢北方的防線出現兵力的空虛,這時日本第二軍既然切斷了平漢鐵路,日軍若是迅速地向南旋轉,可以沿著平漢鐵路南下發動攻擊,對武漢華軍的北方防線,形成了明顯的側後威脅。和*圖*書
爲此,日本政府發表聲明,指出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已經成爲一個邊區地方政權,日本將與有意求和的中國政治勢力,完成中、日、滿親善的和平條約。日本政府與人民,就等著中國的使節,再度屈辱地出現在日本境內,誠惶誠恐地任日本予取予求,這種發自日本千年對中國自卑情結的內心情感,把日本人民推向了忘情興奮的歷史高峰。這是二千六百年以來,日本歷史上無法想像的偉大時刻。
華軍自從武漢撤退之後,有計畫地將大量軍隊,留在武漢以東地帶,繼續進行游擊作戰,這就造成在武漢日軍的後方極大之戰略威脅。日軍在武漢成爲孤軍深入的態勢,要佈署大量的兵力,來維護日軍漫長的補給線,從此中日之間的作戰,日軍只能控制主要據點與交通聯絡線,最多再加上一些重兵把守的帶狀地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