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27 從和平運動到叛國結局的汪精衛 27.2 汪精衛的背景

27 從和平運動到叛國結局的汪精衛

27.2 汪精衛的背景

汪精衛留學日本,鼓吹中國的革命,也得到一些日本政商界的朋友支持,但是汪精衛在早期,是主張採取較爲強硬的立場來對付日本的欺壓。從九一八事變到長城口的對日軍作戰,汪精衛一直以蔣介石、張學良不抗日,做爲主要政治鬥爭的藉口。汪提倡「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對日政策,以軍和-圖-書事反擊的準備,而對日本的步步蠶食中國。
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後,汪精衛眼見中國軍隊傷亡慘重、外援不濟、國家財政枯竭,加上工業地帶遭到日軍的佔領與摧毀,這都使人懷疑『這仗怎麼打下去?』(汪精衛本人當時經常使用的評語)。同時汪也認爲,中日之戰會給https://www.hetubook.com.com蘇聯帶來最高的漁利,中國必然遭到蘇聯更狠毒的侵略,所以他的心裡並不贊成抗戰到底的政策主張。
在所有變節的中國人之中,其中最令人感到震驚與可惜的,就是國民政府中高層領導人汪精衛的叛國。汪精衛早年是一位投身革命的熱血青年,曾經參與刺殺清朝執政官員的行動,被捕下獄,之後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成爲孫先生重要的左右手。孫中山先生簡潔流暢的政治遺囑,即是汪所代擬的。後來汪精衛在國民政府之中,幾度進出,都是領導級的人物,但是汪精衛卻逐漸地表現出極強的權力慾望,以及採取遠離原則的政治取向,因此同爲粤派領袖的胡漢民,甚至恥於與汪精衛談話。而汪精衛與蔣介石之間的分合,更是當時國民政府運作中,最爲主要的政治權力鬥爭。當然蔣、汪之爭,也涉及到國民黨寧派與粤派勢力的傾軋。m•hetubook.com.comhttps://m.hetubook.com•com和*圖*書
但是華軍在長城之戰中,遭到日本全而現代化武力與戰技的打擊,犧牲極爲慘烈,汪精衛才真正了解到,中日兩國在現代化作戰能力的差距太大,從此他轉而認爲,中國絕對不能與日本進行全面的戰爭,在沒有國際社會的支援下,中日之戰的結果,絕對是中國亡國一途。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