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29 百團大戰與共產黨的游擊戰 29.9 新四軍事件

29 百團大戰與共產黨的游擊戰

29.9 新四軍事件

就多數衝突事件而論,應該是共軍採取主動的成分居多:因爲國民政府的部隊,一樣是共軍推動無產階級革命的敵人,與日軍沒有什麼重大的分別。共軍要發展,當然就要擴張地盤與收編軍力,故不會放過實力落單的重慶部隊;另一方面,與共軍衝突的國民政府部隊,大多數並非蔣介石的中央軍系統之嫡系部隊,它們並沒有強烈的反共意識形態,就算蔣介石下命令要它們消滅異己,這些部隊也不太會忠實地執行這種命令,因此多數的衝突應該是共軍主動動手。當然也會有國民政府部隊反擊共軍的個案,這也是因爲彼此利害衝突之宿怨所累稻和*圖*書造成的互相殘殺。
事實上,國共之間的衝突,是從敵後游擊區,擴大到中國外交的戰線上,蘇聯當然是共軍主要的支持者。此外,國際共產黨的支持與同情者,在中國戰區成立後,進一步地滲入中國戰區,在中國與盟國的政治、軍事合作中,製造與擴大彼此間矛盾的文宣、報導。尤其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身邊的政治顧問,都是與延安來往密切,思想左傾的美國外交人員。在他們大力的影響下,造成美國政府經常以國共之間的各種問題,來脅迫蔣介石退讓,使得國際強權延後援助中國,有了更多的藉口。
https://m•hetubook.com.com至連日軍也很快地發現到,國、共的抗日陣線,已經出現了可以利用的強烈矛盾。日本在一九四四年發動「一號作戰計畫」的攻勢中,日軍就充分利用這個有利的對立與矛盾,放膽猛攻國民政府的戰線,造成了中國戰區幾乎崩潰的危機,也就使得盟國共謀出賣中國的雅爾達密約,成爲無法避免的歷史命運。
我們很難去判斷國共之間許多衝突真正的是與非,不過國共在本質上的差異與對立,是造成在抗日戰爭期間,爆發國共相互衝突的主要原因。國民黨不希望共軍藉著抗日而發展壯大,共軍當然也不能m.hetubook•com.com接受國民黨限制它發展的約束,所以雙方衝突不斷。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部分新四軍(屬於軍直屬部隊)在皖南準備渡江之時,突然與國民政府的第三戰區其他部隊,發生全面的軍事衝突,延安方面認爲,新四軍是遭到國民政府部隊設下圈套的伏擊,新四軍軍長葉挺與五千人被俘,國民政府以新四軍經常不服從國民政府的命令,且多次與其他國民政府的抗日部隊爆發過衝突爲理由,決定就此解散新四軍。但是延安激烈反對,於是自己重新任命陳毅爲新四軍軍長,繼續在長江兩岸發展運作,國共之間的軍事衝突因而更加嚴重。
共軍之所和圖書以能夠在抗日戰爭中,通過挑戰與壓力而發展壯大,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共軍同時在佔領區推動土改與黨政建設,從社會與經濟的基本架構著手,建立一個可以徹底動員與運作的總體作戰體系(或叫做「人民戰爭體系」)。這個軍民一體的架構,能將所有力量都發揮到作戰上面。這種總體作戰的結構使得共軍儲備了極強的戰爭潛力。但同一時期,國民政府的部隊一直負擔抵抗日軍的正面打擊,在國內政治分解、經濟枯竭、社會動搖以及軍力再遭到日軍最後孤注一擲打擊的耗損之下,出現了搖搖欲墜的危機,也就給國際強權一個合作出賣中國的機會。
在國共之間和_圖_書衝突日趨激烈之後,共軍的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兵力,逐漸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地區發展會合,由於每次的國共部隊發生衝突,雙方都自認有理,重慶很難做出讓衝突兩邊都能接受的判斷,因此經過多次交涉之後,重慶方面,乾脆準備把黃河以北的敵後游擊區,全部交給共軍經營,以避免國、共部隊繼續發生衝突。因此在一九四〇年十月,重慶下令在江南地區活動的新四軍,全部渡江北上,但是新四軍一再抗命與拖延。同時由於新四軍與其他國民政府的抗日部隊,早已發生多次的嚴重衝突,彼此結下了極大的新仇舊恨,使得這個調動的安排,結果竟造成了皖南的「新四軍事件」。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