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30 滇緬作戰 30.2 最後一刻才向中國求援

30 滇緬作戰

30.2 最後一刻才向中國求援

但是當時英國在整個南亞的戰略,根本已有放棄緬甸,保全印度的構想,因為英國在緬甸只有三個師的英緬混合部隊,也沒有空軍掩護,更缺乏當地人民的支持(這點非常的致命)。中國軍隊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都極端不利的情況下,進入複雜的熱帶雨林地區作戰,早已有著未戰先敗的隱憂了。
當然這個作戰的戰略前提是,英國能夠控制東印度洋的航運,中國戰區所需的補給,能夠繼續流入緬甸的港口,以轉運雲南及大後方。這樣中國防守緬甸,才有戰略上的意義。問題是,當時中、英的聯合兵力還是不足以防守緬甸全境,特別是英國的海、空軍由於完全敵不過日軍,在一九四二年年初就退出了東印度洋,因此日軍已經可以切斷盟國經由印度洋進和-圖-書入緬甸港口的海上補給線。在此情況下,還要求中國軍隊深入緬甸南部作戰,事實上已經沒有戰略的意義,何況中國本身已長期面臨兵力不足與補給困難的危險。但是英國仍然希望華軍進入緬甸南部作戰,以為印度的防衛,提供一些時間。最讓人納悶的是史迪威的心態,他自己從來沒有統兵作戰的經驗與能力,這時候卻展現一種強烈的個人企圖心,認為若是由他指揮盟軍,就可以擊敗入侵緬甸的日軍。
但事實上,就全盤的戰略格局而言,英國保衛東印度洋與緬甸,就算要多花一些代價,也是值得與必要的。因為如此可以讓中國得到維持作戰能力的援助,而得到裝備支援的中國軍隊,不但可以成功地牽制、甚至可以主動打擊日軍,這https://m.hetubook•com.com在整個反軸心國的戰爭上,是非常重要的戰略佈局。但是英國卻始終認為,盟國絕對不能給中國多一點的援助,以防中國軍隊強大到可以打擊日軍;因為中國一旦得到復興,歐洲的帝國殖民主義就不能在戰後的亞洲東山再起了。
因此英國在緬甸的作戰計畫,根本就是準備敷衍一下,並且存心拖中國下水,以牽制日軍進攻印度,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這是一個必須力拼保全的對外交通生命線,所以中、英雙方在戰略認知上,差異極大。同時究竟如何在緬甸建立整體作戰的架構,以及後勤支援的分配,中英之間也有爭議:中國方面認為,自己進入緬甸作戰的部隊是英軍的四倍,因此不適合由英國將領指揮,英國則認為和圖書自己是地主國,盟軍應該由英國統一指揮作戰,但問題是英國在緬甸根本沒有全盤作戰的戰略佈局。因此這埸作戰指揮與佈署,就顯得既混亂,又權責不明。同時華軍進入緬甸佈署的時間太晚,當地人民不願和盟軍合作,因此不但當地的熱帶環境難以適應,所有的交通運輸更是困難重重;英國甚至連清楚的地圖都沒有交給中國軍隊,造成華軍在緬甸作戰極端不利的因素。
當時中國自身的軍力,只能勉強維持在中國戰區的戰略均勢,要想分兵參加緬甸的防衛戰,實在已經超過中國能力負擔之外。但是蔣介石知道,滇緬交通不能中斷,同時中國也必須負起盟國相互協防的責任,這樣才能爭取到盟國平等的看待,以及美國的援助。所以,蔣介石決定派遣中國僅https://www•hetubook.com.com有的兩個戰略預備隊,最為精銳的第五軍(杜聿明)、第六軍(甘麗初),由史迪威指揮,進入緬甸與英緬軍共同防禦日本的進攻。
日本南方軍總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原是日軍在中國的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因此對於日軍由南洋攻佔緬甸,以切斷支持中國抗日力量之生命線的大戰略,有著極高的企圖心。所以當日軍在攻克南洋之後,立刻轉向緬甸作戰。寺內壽一把日軍精銳的兵力,編成第十五軍戰鬥序列,由飯田祥二郎中將統帥,下轄一八、三三、五五與五六等四個師團的兵力,及配屬戰車與機械化部隊支援,進攻緬甸、進窺印度,並且切斷中國西南的對外通路。和-圖-書
不料盟國在南洋的戰局,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就出現急轉直下的惡化。英、美、荷三國的軍隊,在南洋對日作戰的表現,根本不堪一擊(比起中國軍隊在戰場的作戰表現,可以說是差得太遠了),這些殖民大國面對日軍的進攻,可以說是毫無招架之力。僅僅在三個月內,就讓日軍就以席捲之勢,攻下整個南洋地區,日軍的兵鋒前緣,就直接指向緬甸,這時英國政府才感到不知所措。由於英國駐緬甸的兵力根本不足,假如英國要想在緬甸抵抗日軍的攻勢,只有求助於中國軍隊的協防。因此英國在日軍開始進攻緬甸的前一天,一九四二年二月十日,才要求中國部隊,分批南下,進入緬甸協防。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