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滇緬作戰
30.12 得不償失的勝利
這時候,正是中國戰區的衡陽會戰進行到最後的關鍵時刻,但是蔣介石手邊已經調不出任何精銳的戰略預備隊與生力軍去解衡陽之圍,同時史迪威也將美國對中國的一點點補給,全數浪費在緬甸戰場。因此日軍終於攻克衡陽。中國戰區在衡陽會戰失敗之後,整個戰力與士氣受到最慘重的打擊,中國抗日的力量幾乎可以說是接近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盟國的軍政領袖,竟然在中國戰區面臨最為危急的時刻,還要強迫中國將最精銳的部隊,不顧中國戰區根本的安危,全力投入緬北的原始叢林之戰,實在是對中國人最殘忍的壓迫手段——好像在亞洲大陸的作戰,只有白種人參戰的緬甸,才是值得支持的戰場,至於是否會牽動中國戰區的安危,根本不在盟國考慮的範圍之內。
在緬北的原始森林與崇山峻嶺作戰,實在是一個特別的困難的冒險,「人與天爭」甚至比「人與人爭」還要可怕。日軍在地形與自然環境極其複雜的胡康河谷據險佈防,這個地區原是有名的「死亡地帶」,大軍的運動極其困難。所以史迪威指揮中國駐印軍在這個地區作戰,純粹是一場放著當務之急不幹(迎擊日在中國本土的攻勢),而在原始的野人山消耗戰力的運動。中國駐印軍都是從華軍之中挑選過的精銳,又得到美國的裝備,因此作戰能力極強——但是放在胡康河谷的蠻荒地區作戰,實在是一種可怕的浪費。可是史迪威卻急於復仇,竟然全力在這個地區督戰,單論其個人和_圖_書的勇氣與毅力,固然值得欽佩,但整個中國戰區正面臨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日軍正開始對中國發動決定勝負的一號作戰計畫,中國戰區卻將最為優秀的部隊,放在最為艱苦的地區,進行不必要的耗損。
雖然中國駐印軍已經投入緬北的局部反攻作戰,但是馬歇爾仍然不肯放鬆對中國的壓力。在羅斯福五度施壓與馬歇爾三次威脅之下,最後馬歇爾由「自己」給蔣介石最後通牒,假如中國再不出兵緬甸,美國將中止對中國的援助。在這種壓力之下,蔣介石最後只有被迫同意,將美援改裝的六個中國軍,組成第十一與二十集團軍,由衛立煌指揮,在一九四四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渡過怒江,從東北部攻入緬甸,進攻緬甸北部的日軍據點,以期與中國駐印軍會師。此時正是日軍在中國戰區發動規模空前的一號作戰計畫,對河南進行全面攻勢的時刻,但華軍的戰略預備隊,不能優先防衛自己的國家,卻必須參加蒙巴頓與史迪威的「私人」作戰,在無法迅速取得勝利的次要戰場上打一場無關大局的惡仗。結果當然是史迪威所指揮的緬北戰場一再傳出捷報,但是中國的主戰場,卻一再出現全面崩潰的戰況。這樣史迪威成為對日作戰的「勝利英雄」,蔣介石成為失利的敗軍之將。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中國駐印軍一方面開始在胡康河谷,沿途排除地形與環境的困難,與據險作戰的日軍進行艱困的正面遭遇戰,另一方面為新建的雷多公路清除軍事障礙。雖然中國駐印軍在胡康河谷一直保持進展,但是速度非常遲緩,特別是熱帶的雨季,使得軍隊的運動與作戰,在原本就複雜艱險的山地叢林中變得難上加難,大自然的力量對造成了軍隊無法想像的負擔。中國的精鋭部隊,就這樣被強迫進行無謂的浪費,而https://m.hetubook.com.com留下員額、裝備均不足的華軍,在中國戰區遭到日軍一號作戰計畫的全面攻擊。
打通滇緬的國際通路,固然是事關中國能否得到抗日戰爭資源的生死大事,但是基本上,假如蘇聯這個盟國能夠對中國「網開一面」,在一九四三年允許中國的西北通路運作,情況就會大大的不同了,事實上,當時蘇聯早已無對日本安全與戰略的顧慮,更應負起盟國的基本責任,蘇聯無需自己援助中國,只需要允許美援路過蘇聯而已,這種蘇聯斷絕援助中國通路,欲陷中國於死地的立場與做法,還配成為反法西斯的盟國嗎?假如西北通路能夠正常運作,中國與盟國根本就不會發生由滇緬作戰引發的眾多問题與危機,中國早就能夠獲得援助、武裝而壯大。
而為了攻克密支那這個據點,史迪威總共耗盡四萬噸的軍援物資(足夠全中國戰區四個月的使用數量),先後撤換了四名不同國籍的戰場指揮官,前後鏖戰接近三個月,仍然無法攻下密支那。最後還是等到中國軍隊打通胡康河谷之後,在密支那會師,才在八月三日,由中國部隊負責,攻克了密支那市,日軍五十六師團旗下的五六旅團長水上源藏少將自殺。史迪威當然成為打敗日軍的傳奇英雄。其實整個緬甸乃至中國的戰局,都因為密支那突擊戰所惹出來的問題,而產生了極嚴重與不利的影響,而最後還是要靠中國軍隊才攻下了密支那。
第二次滇緬作戰,可以說是一場莫名其妙的消耗與得不償失的作戰,事實上是中國戰區遭到出賣的策略。盟國先在反攻緬甸的作戰上,一再地失信於中國,其實根本的用心就是不肯派兵協助中國,進行全面反攻緬甸之戰、打通援助中國的公路。盟國雖然有兵力分配上的困難,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國不允許中國
和圖書
提早打開通路而拿到足夠的援助,否則中國會建立強大的戰力,英國就沒有機會恢復其殖民大國的「偉大計劃」了。這時在怒江河谷作戰的中國遠征軍,共有六個軍,由衛立煌指揮,分成十一集團軍(宋希濂)與第二十集團軍(霍揆彰)。遠征軍發揮了優勢裝備與訓練的作戰能力,沿著怒江河谷,交叉掩護,逐一攻克日軍所控制的險峻據點。但是由於當地地形的特別困難,都是崇山峻嶺、懸崖密林與無法穿越的河谷,因此任何軍隊都無法在這個地區,得到迅速與重大的戰果。當然日本的守軍(第二、十八、與五六等三個師圓),深知在這個地區的防守作戰,事關控制中國對外通路的關鍵所在,日軍上下可以說是發揮最高的決死抵抗之決心,不戰到最後一刻,絕對不停止反抗。所以中國軍隊兩個裝備最為充足的集團軍,在怒江河谷戰場雖然發揮極其優異的攻勢作戰能力,但是仍然受制於地形與日軍戰到最後一刻的決心,必須不斷地消耗人力與時間,逐一殲滅頑敵,結果中國的遠征軍足足花了八個月的時間,一直打到一九四五年一月,才終於的打通怒江河谷,與駐印的中國部隊,於一月二十七日,在芒友會師。同時雷多公路(蔣介石將它定名為「史迪威公路」),也完成了接通的工程。這時日軍在緬甸的戰力,才趨於瓦解,但是中國戰區,卻因為不當的軍力抽調與美援的不足,而遭到日軍全而的蹂躪。
馬歇爾一直拿著一點還沒送出手的盟國援助作為恐嚇的工具,一再威脅中國必須出兵緬甸,中國戰區兵力被抽一空,最後面臨近乎全面崩潰的危機。當時整個中國,北起河南,南到貴州,全面遭到日軍的蹂躪,河山殘破,人民九死流離,中國人的血淚染紅了悲痛的神州大地。中國在戰場上的失利,也導至元氣盡失的中國在和圖書雅爾達密約中,遭到英、蘇、美聯手的出賣,而這些歷史的悲劇,全只為了滿足史迪威在緬甸原始森林的一點小小的勝利。這就是滇緬之戰對於整個中國在抗日戰爭後期,遭到日軍空前之蹂躪與挫敗,以及受到盟國聯手出賣的真正「貢獻」。
在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史迪威「親自」組織一支叢林遠征突擊隊,在胡康河谷人跡罕見的熱帶叢林中,長途跋涉了四百公里,五月十六日,突然出現在緬北重鎮密支那的外圍,一舉攻佔了密支那機場,當然這個突擊作戰的成功,又造成史迪威個人的英雄傳奇故事的另一章。
但是,佔領密支那機場的史迪威英雄突擊部隊,接下來不但無法真正攻克密支那市區,反而受到日軍四面的包圍;盟國為了支援史迪威這個傳奇英雄,造成盟軍在緬甸地區整個作戰規畫的全盤大亂,迫使蒙巴頓必須抽調與動員一切的軍力與後勤(包括屬於援助中國戰區的後勤資源),以防史迪威成功突擊密支那機場的「夢幻隊伍」突然變成惡夢裡的一群落湯雞。
只要中國軍隊得到足夠的援助,就可以在中國戰場之中,扮演主動反攻日軍的角色,及早收復華南沿海,迫使日軍遭到更重大損失。這樣也許美國根本無需對日本投擲原子彈,更不要雇用蘇聯當「傭兵」來劫掠亞洲,就可以結束亞洲的戰事了。一個有實力與軍力的中國,更不會被迫放棄外蒙古的領土,甚至可以對琉球等戰略要地,做出更為有利的歷史選擇。中國必然早五十年,就已成為被世界尊重的大國,她也會給予亞洲各新興國家適當的幫助,不但華夏兒女無需遭到如此眾多的苦難,亞洲與人類的二十世紀歷史,也勢將全面地改寫。hetubook•com.com
在密支那外圍的盟國部隊雖擁有幾倍於日本守軍的優勢兵力與火力,卻由於史迪威差勁的指揮能力,無法順利的攻下密支那。當然這裡必須承認,日本的三十三軍(本多政材)與五十六師團(松山佑三),無論是指揮官在內線作戰上的優異指揮能力,以及日本守軍血戰至死都不輕易退卻的精神,更讓史迪威無法順利的攻下密支那。
雖然說中國部隊緬北作戰,攻克日軍的陣地,是有助於空運的加強與陸運的聯繫,但是若是與中國戰區的全面慘敗相比,實在是一個完全得不償失的選擇,特別是所謂打通史迪威公路,根本就是一個成本與效益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作戰,從雷多到雲南的史迪威公路,花費了一億四千萬美元,與四萬三千中國民工修建,但是這一段公路,經過了人類不適生存的蠻荒地區,地形之險峻複雜,以及氣候、環境對於正常運輸的影響,困難簡直是難以想像,其維護費用之高昂,更是使得公路根本無法發揮運輸的功能。車隊單程行駛的時間是十二天,運輸數量實在是非常有限。到了一九四五年八月,即使在正常狀況下,平均每月的公路運輸量只有五千噸而已;在雨季時間,整條公路則近乎完全停擺。但是同時間的空運每月已經高達五萬噸,所以這條公路的宣傅效益遠遠大於實際作用,假如建築費用可以用來增購飛機與空運設備,盟國早就可以解決援助中國戰力不足的重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