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12 史迪威得意忘形遭到革職
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史迪威更以極其粗魯的態度,拒絕蔣介石調動遠征軍進攻緬甸八莫作戰的要求。因爲在史迪威認爲,中國的駐印軍與遠征軍,都是他個人的「私軍」,因此中國政府無權過問。史迪威的動作,進一步讓蔣介石覺得,史迪威若一旦拿到中國軍隊指揮權,甚至可能會成爲美籍的中國「軍閥」,可能完全不接受國民政府的命令行事。
此時,史迪威已經以「即將就任」之中國戰區總指揮官的身份自居,每天對國民政府施加壓力,造成中國戰區全面上下動盪不安。許多軍政領袖,擔心蔣介石成爲虛位傀儡後,自己的下場又將如何?中國內部已是人心惶惶不安,又有誰能集中心力去面對日軍的攻勢呢?
史迪威這時才知道自己的粗魯無禮,以及長期打擊、分化中國戰區,已經伏下了大禍,而由自己統率華軍,而建立一支「史家軍」的美夢,就此破碎。雖然史迪威想要設法挽回,馬歇爾也一再爲史迪威說項,羅斯福一度提出,希望將史迪威調離參謀長職位,但是仍然可以在中國戰區中負責訓練軍隊的安排。但是三年多以來,史迪威種種惡劣已極的表現,是讓蔣介石徹底地絕望與清醒了,因此他是鐵了心,不惜玉石俱焚,非要史迪威離開中國戰區不可。和*圖*書
蔣介石立刻停止將指揮權移交史迪威的文件起草工作,而召見已被冷凍多時的宋子文,草擬回覆羅斯福的電文。蔣介石在電文中,很清楚地表示,他對於原先答應羅斯福,由美軍將領指揮華軍的立場與原則不變,但是史迪威已經失去全體中國軍民的信任,因此必須立刻解除其一切的職務離開中國,否則中國不惜承擔和*圖*書任何結果。中美之間的關係,在此面臨全面破裂的危機。
事實上,丘吉爾表示英軍將以海空軍反攻緬甸,根本只是英國政府整中國的花招而已。丘氏看到羅斯福已經發怒,認爲「是蔣介石不肯配合」盟國方案,而向蔣提出最後通牒之後,其破壞中美關係目的已經達成,所以立刻又通知美國,英國實在無法調派部隊進攻仰光,所以必須取消聯合反攻緬甸方案。這種陰謀出爾反爾的做法,當然不可能是英國政策決定的「錯誤事件」,丘吉爾根本就是以此手段,來破壞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要影響羅斯福對蔣介石的支持。
但是羅斯福措辭嚴峻的電報,已在九月十八日傳到重m.hetubook•com.com慶的美軍總部。史迪威看了,簡直是得意忘形,,立刻要求晉見蔣介石,要當面給蔣「好看」。而此時蔣介石正召集主要部屬,擬訂正式派任史迪威指揮華軍命令的文件內容。史迪威不顧赫爾利的勸阻,堅持要當面交電文給蔣介石,他要親自看到蔣介石閱讀電報而受辱的表情反應。此舉果然產生了驚人的「反效果」,蔣介石無法接受這種羞辱,因此他突然下定決心,甚至不惜與美國完全絕裂,也要驅逐史迪威離開中國。(可惜是太遲了!)
這原是中美兩國多年來,一直爭取英國參加反攻緬甸作戰的陳年老案,羅斯福當然相當高興。但是此時馬歇爾卻向羅斯福報告,蔣介石有意將在緬北作戰的華軍,抽調回中國作戰。馬歇爾這種混淆視聽的講法,立刻激怒了羅斯福。他立刻憤怒地表示,盟國好不容易終於決定準備聯合反攻緬甸,怎麼蔣介石卻又要臨時抽腿,他在憤怒與不滿下,接受馬歇爾的建議,再發電報給蔣介石,對蔣介石發出最後通牒,電文以極端率直與粗魯的語氣,要求蔣迅速交出華軍指揮權給史迪威,以免影響整個戰局。和_圖_書
此時,赫爾利對於史迪威這種魯莽與不敬的行動,也大感不滿,他看出中國戰區正面臨崩溃的邊緣,他認爲假如中美真地就此決裂,對於美國絕對是有害無益。因此他直接向羅斯福發出電文,指www.hetubook.com.com出史迪威已經成爲中美盟國之間的真正問題所在,因此撤換史迪威,是唯一可以挽回中美關係的必要條件。羅斯福這才發現,自己的魯莽而把問題給弄僵了,事實上美國絕對不能失掉與中國合作抗日的關係,於是開始力排眾議,思考撤換史迪威。
而史迪威立刻將蔣介石的調軍要求,喧染成爲蔣介石要保全實力,不願抗日的陰謀罪證,回報馬歇爾。這時丘吉爾找到狠狠地給中國臨門一腳的機會,那就是配合馬歇爾、史迪威在中國戰區的奪權計畫,也插上一腿。一九四四年九月十八日,美、英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舉行戰略會議,丘吉爾見羅斯福爲中國戰區的戰局嚴重失利正苦惱不已,立刻施出絕招,一反其原來的立場,竟然主動地「口頭」答應美國的要求,表示願意派遣英國部隊,從海路、空降進攻緬甸首府仰光,以配合中國軍隊,南北夾擊在緬的日軍。但是這個方案根本沒有知會中國,而完全是丘吉爾信手捻來的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