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37 出賣中國的雅爾達密約 37.8 悲劇的發生與歷史的代價

37 出賣中國的雅爾達密約

37.8 悲劇的發生與歷史的代價

在談判中蘇友好條約之時,蔣介石眼見當時的大局,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無論中國是否簽約,蘇聯的軍隊都會侵入中國的東北、內蒙甚至華北,簽約還有可以約束蘇聯的交涉機會,不簽約只有面臨一戰。但是當時的中國已經面臨全面崩潰的邊緣,那裡還能在對外全面孤立,與內部分裂的狀態下,再來承擔與赤色法西斯決裂的壓力?假如簽約能夠讓中國享有統一與復興的機會,那麼十幾二十年之後,中國富強了,中國所遭到的一切的不平等待遇,都可以糾正過來,因爲在國際社會之中,有實力才是最重要的交涉基礎。台灣是在馬關條約中,正式的割讓給日本,但是在中國戰勝日本之後,還是一樣的可以要回來。所以只要中國統一與強大,中國不怕外蒙古不歸心,也不用擔心大連旅順要不回來。
因此美軍使用原子彈攻擊日本,只爲蘇聯減少參戰的成本,增加參戰的勝算而已,並沒有縮減多少盟國戰勝日本的時間與成本,但卻讓東亞成爲紅色法西斯掠奪與發展的歷史悲劇成真。
中國與盟國終於戰勝了日本法西斯政權,但是唯獨中國,卻要付上被蘇俄侵略的代價。中國這種輪番被侵略與出賣的悲痛歷史事實,只說明了一件事,在人類的歷史中,強權常越過正義的原則,而支配著弱國的命運。當時的中國,雖然是出力最大的戰勝國,卻在河山殘破、國力耗竭、內部分裂的狀態下,因此成爲被盟國欺凌的對象。
丘吉爾雖然也看出史達林的野心,但是由於羅斯福要把蘇聯當成平等伙伴來交往,因此不願與英國一同合作,防止赤色法西斯的強權興起。對缺乏歷史深度的羅斯福而言,美國最高的戰略方針,只是尋求眼前https://m.hetubook.com.com的解決方案,能夠最快與最少損失的情況下,結束二次世界大戰。他眼見蘇聯軍力強大,因此就千方百計拉攏蘇聯參加對日戰爭。而英國也有其私心,希望能夠設法破壞中國的統一與復興,同時擴張蘇聯的權力,來壓制美國的勢力。當然還有要讓蘇聯強佔旅順,英國才有理由繼續強佔香港。
同時讓重慶與日軍的中國派遣軍司令部聯絡(從一九四五年二月開始,南京與重慶之間的中國與日軍,就有直接聯絡的電台),清楚告知日軍,蘇聯的大軍即將攻擊關東軍,假如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被蘇聯攻佔,那麼在中國境內的日軍,根本就連困獸之鬥都無法進行了。因此給他們一個將功贖罪的機會,立刻將日本在中國戰區的大軍全部北調,與關東軍聯手,進行對蘇聯紅軍作戰的準備,同時盟軍飛機停止攻擊在中國戰區北調的日軍。這樣蘇聯的部隊當然就要面對日軍主力部隊的抵抗,說不定蘇聯就會延後對日軍的作戰時間。
在猛烈打擊敵軍、迅速結束日本抵抗、減少盟軍傷亡的戰略前題下,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應是一個可以接受的作戰決定。但若是從當時歷史的全局眼光來衡量,杜魯門決定使用核子武器轟炸日本,則是犯下政略的大錯誤。因爲日本投降在即(杜魯門等美國決策階層已經知道這個事實),蘇聯準備大軍掠奪中國,中國本身尙未完成勝利與接收的準備,美國投擲原子彈,只給蘇聯增加機會,與給中國產生混亂而已。並不是如通俗歷史所說,原子彈是迫使日本決定投降的主要原因(日本已經決定投降,但是找到最糟糕的中間人——史達林來傳話)。
美國在歐戰結束之時,也發現蘇聯在德國與東歐的擴張野心,美蘇軍方幾度幾乎要在歐洲發生衝突,造成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於蘇聯極大的不滿。東歐各國淪爲蘇聯和*圖*書的勢力範圍,是木已成舟難以挽回,但是美國應該可以及時在東亞,協助中國,來化解雅爾達密約所帶來的東亞危機。假如美國政府當時能夠及時醒悟,優先、迅速地加強對中國的軍力與經濟的援助,延後甚至不要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攻擊(只要繼續空中封鎖日本就足夠了),讓日本能夠將最後的力量,往北方收縮,也同步地將中國的力量往北方擴張。
因此,蔣介石在萬分無奈的狀況下,接受了雅爾達密約。盟國就這樣的出賣了中國,同時也伏下日本戰後免受懲罰、迅速復興的機會。在西方國家的戰略架構下,雅爾達密約鑄成了歷史大錯,蘇聯藉口僅以七天的對日作戰(不如說是參加劫掠),而將勢力深入北太平洋,迫使美國需要全力穩住日本,以圍堵蘇俄的擴張。
在肅清華南與華中後撤的日軍陣地之後,中、美大軍可以繼續北上,直接攻到長城一帶,這時蘇聯軍隊可能還沒有參加對日作戰,或是日蘇才剛剛開始在進行苦戰。這時美國可以公佈準備要動用原子彈的最後通牒,日本在這種危機狀況下,早已失去作戰意志,投降是已經是必然的結果。這樣中國有了強大的部隊,直接可以越過長城,進入東北與內蒙古,那麼赤色法西斯也就不可能強迫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更不會有日後中國内戰、韓戰與越戰的重大犧牲了。
這也就是中國在近代歷史中被出賣的悲劇命運之一。而這類極不公義的陰謀策略,仍有可能再度出現在未來的歷史之中。在世界主流史觀刻意扭曲雅爾達密約的實情的狀況下,中國人絕對不能忘記這個慘痛的事實,更要從歷史事件的教訓中,看出歷史挑戰的軌跡,才能面對未來的考驗。
因爲早在一九四四年八月,小磯國昭奉命組閣,日本就已經有意以和談方式解決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小磯集中力量,企圖解決中國事變,但失敗而下台。一九四五年和圖書四月,由鈴木貫太郎出任日本首相,日本更是願意以投降來結束戰爭。但是日本政府當時最大的錯誤,就是私下委託蘇聯來進行和談斡旋,而給蘇聯獲得內線消息。因此蘇聯以「參戰」爲名,進行掠奪東北亞的大計劃。其實日本政府應該公開表達和談立場,或是與瑞士、瑞典等國進行直接明確的投降接洽。
當然蔣介石在盟國集體出賣之下,被迫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固然是他個人在重大壓力下所犯的錯誤,但這也是當時分裂與衰弱的中國,必然得到之歷史悲劇結果。假如中國當時不是陷入國共内戰的前夕,國力殘破不堪,而無力應付國際強權的壓力,蔣介石應該會有全力一搏的本錢與勇氣。事實上,假如蔣介石不同意雅爾達密約,延安也會同意讓蘇聯掌控中國所有戰後利益的。更爲現實的是,就算分裂與衰弱的中國,不接受雅爾達密約,蘇聯一樣要侵略中國,不但奪走外蒙古,甚至還會加上東北。
而到了一九四五年六月,美國海空軍開始接近日本本土,對它進行猛烈的攻擊,已經使日軍失去了有效抵抗的能力。所以當時美軍的參謀首長李海上將,就反對美國使用核子武器,因爲他認爲,日本已經崩潰與就要投降了,沒有理由要對日本投擲原子彈,而讓美國留下歷史的爭議;李海也強烈反對把蘇聯引進遠東戰場,更不贊成美國應許蘇聯任何利益,徒然讓蘇俄來中國與亞洲製造更大的問题。
由於中國東北的資源豐富,以及戰略地位重要,特別是旅順是天然的不凍港,所以。蔣介石早就擔心國際強權,會對中國東北採取不利的行動,而造成新危機的可能發生,所以在開羅會議m•hetubook.com•com中,兩次向羅斯福總統提到有關渤海的戰略地位,及中國願意開放旅順軍港給美軍使用,以免再有強權打這個港口的主意。可惜美國沒有這種遠略。
從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經驗而言,盟國基於自身利益所做的殘酷決定,甚至比敵人的侵略還要可怕。歷史的結論是,日本曾經如此無理地侵略與大肆破壞、劫掠中國,結果戰敗的日本,不但沒有付出任何的賠償,反而還能得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琉球群島,做爲日本發動侵略的「獎勵」。而曾經爲了與侵略者殊死纏鬥而付出了最高代價的中國呢?卻是外蒙古永久的喪失,東北主權、利益受到侵害,與中國百姓受到的蹂躪。
歷史的教訓是,只要中國處在分裂與衰落的狀況之下,不管她站在歷史正義的那一邊,不管她曾經爲世界的自由與理想付出過多少的代價,只要中國人不夠團結與強大,最終都是成爲被侵略與出賣的對象,下場甚至要比戰敗的侵略者日本還要悲慘。
這就是爲什麼在開羅會議中,蔣介石曾經提出要戰後日本以實物負責對中國進行戰爭賠償的建議,但是在接受日本投降之後,卻宣佈「以德報怨」的政策。這種做法,不完全是基於寬大的道德情懷,更是有著非常嚴重的現實政治考慮因素。因爲當時的中國,所面對的最大敵人,已經不是日本而是蘇聯。中國處在被盟國出賣,國土殘破與新的內戰危機狀況下,蔣介石有必要留一手來對付險惡不測的局面,所以只有放過日本hetubook•com.com
何況,此時中國已將在緬甸作戰的部隊,全數調回中國戰區,其他中國的部隊也開始獲得美軍的大量援助與訓練,作戰能力正在快速的提升之中。因此美國政府應該能夠記取歐洲赤色法西斯興起的危機教訓,而設法更爲直接的告知日本政府原子彈實驗成功的威力,同時加速在華南港口登陸,將巨量的作戰物資,經由海港運送來支援中國的軍隊。只要中國能夠得到大量的援助,不但會增加中國軍隊的戰力,更爲鼓舞中國全體軍民的抗日士氣,只要中國軍隊全力對日軍發動攻擊,美軍繼續轟炸日本,切斷所有的交通路線,美國根本不需要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攻擊,日本就已經決定投降。
假如杜魯門真的是一位有膽識與遠見(當然他都不是)的總統,決心要扭轉蘇聯共產勢力的擴張,應該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下令美軍停止進攻琉球群島,而將太平洋美軍主力部隊,改在越南與華南之間登陸,與中國的反攻西南的部隊會師。這樣中美兩軍很輕易地就可以打通河內、湛江甚至廣州、九龍的港口,建立中國華南直接的聯絡線,這個聯絡線的海運能量是駝峰空運的百倍以上,中國立刻就由海運得到大量的軍事裝備與補給,而讓華軍的戰力迅速的增強。
蔣介石面對盟國的狠毒,與蘇聯的凶殘,所經歷的煎熬與痛苦是無法形容的。而此時岡村寧次曾經與蔣介石聯絡,假如中國能夠放過日本與日軍,他願意爲蔣介石效力,率領日軍對付赤色法西斯的侵略。雖然這個謀略蔣介石沒有採納,但是蔣也不能不對日本寬大,以留下必要時的「聯日制蘇」活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