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應對複雜的國際環境
三、是否有「遠東慕尼克」陰謀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雙方展開了心理戰,時常對外透露出消息,說對方正急於謀和。這一時期,日本在報刊上散佈消息,說中國求和甚切,而中國也在不斷聲稱,日本因久戰不能取勝,正提出各種各樣的條件與中國謀和。這種有趣的現象,加上各國大使匆匆奔走與政要頻頻會晤,使得時局更加撲朔迷離。當英法在西方演出了慕尼克會議並逐步顯示出其惡果時,人們完全有理由懷疑它們是否也想在東方搞一個「慕尼克」。對政府的妥協傾向進行批評的聲音開始多起來。蔣介石對此也不得不更加謹慎。
二十世紀三〇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大國,作為半殖民地,列強在中國分別具有重大權益,各種關係錯綜複雜,某一強國的異軍突起、獨霸局面必將以其他列強權益的削弱為代價;作為大國,中國無論是在經濟意義上還是在政治戰略上,未來在遠東都將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中日之間的戰爭,其影響必定不會局限於中日兩國之內,它終將引起世界各大國的反應。蔣介石從國際紛爭格局的視角出發,在極為不利的形勢中發現了有利的因素。隨著中國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蔣介石期待已久的國際局勢變化也初現端倪,他終於有機會在國際舞臺上搏一番了。
沉吟片刻,郭沫若有條不紊地答道:「日本人在試探英國人和法國人,特別是英國人。如果他們沒有強烈的反應,日本有可能在華南發動軍事行動。日本陸軍司令部和海軍司令部在進軍方向上有嚴重分歧:海軍意圖向南推進,陸軍則主張向北。陸軍曾在哈桑湖地區作過試探,被蘇聯擊敗,因此日本海軍決定試探南方。」
卡爾後來在給英國外交部的報告中說,從與蔣介石談話可知,他是不會考慮不包括日本軍隊撤出中國條款的和平建議的。卡爾認為:「中國人仍然確信,他們最終將會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條件,在這同時,抵抗能夠繼續有力地進行下去。」事實上,蔣介石在談話中還提出了擴大反侵略陣線的問題。他特別希望卡爾能向英國政府建議,在同蘇聯的談判中應迅速無條件締結軍事同盟,並將其擴大到遠東。因為只要歐洲爆發戰爭,日本必定不會作壁上觀,但是如果英蘇成立軍事協定,就可以抑制希特勒,這樣,「歐洲和平可期,而遠東亦可獲安定。」
國民政府還希望獲得策劃中的歐洲反侵略陣線的另一方,即蘇聯的支持。爭取蘇聯出兵,並肩抗日,是蔣介石自抗戰爆發以來一直努力的目標。雖然在一九三七年底,史達林正式拒絕這一要求,不過蔣介石並沒有死心,一有機會他就暗示莫斯科日軍在準備進攻蘇聯。三月,蔣介石電告正在蘇聯訪問的立法院長孫科,要他請蘇聯在與英國進行合作交涉時「勿忘遠東,應同時提出,並望能促成中、俄、英、法在遠東具體之合作」。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張沖也在四月十九日會見蘇聯駐華代辦,表達了同樣的希望。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會怎麼辦呢?」
海南島淪陷,蔣介石大造輿論,設法引起英法美等國對中國抗戰的關注;中國政府進一步展開外交活動,建議成立遠東軍事同盟,但鮮有回應。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民政府重新提出了召開九國公約會議的主張,期望英美在這次會議上能有比上次會議更為積極的表現,促成對中國有利的結果。外交部長王寵惠在三月八日對美國合眾社記者的談話時提出,英美等國應|召集九國公約會議,以謀求中日戰爭的和平解決,如果會議不幸失敗,則應對日本採取制裁措施。蔣介石牢記淞滬會戰時的慘痛教訓,所以這一年的南昌會戰、隨棗會戰、桂南會戰以至冬季攻勢並沒有受到外交政略的影響,軍事行動不因外交政略而變https://www.hetubook.com.com動,也才有十月的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大捷。
「日本會繼續攻擊弱者。」
此時,提議召開九國公約會議的問題再次提上了蔣介石的議事日程。恰好這時駐法大使顧維鈞傳來情報,說美聯社有人從倫敦得到消息,英國政府因天津租界問題有可能希望召開九國公約會議。
蔣介石接受了參事室的建議,先探詢英美政府意向,一旦英美贊同,立即正式提出照會要求召開會議,即使時機未熟不便召開會議,中方也要堅請美國勸告英國不對日本讓步。事實上,在美國國內,此時也出現了要求召開遠東國際會議的呼聲。
國民政府以日軍攻佔海南島為契機展開的爭取軍事合作的外交努力終未獲成功。
日美商約的廢除,消除了對日禁運的法律障礙,蔣介石從中看到了希望。國際會議雖然沒有開成,這一番折騰卻也不是徒勞無功。七月三十一日,蔣介石會見詹森大使,稱讚美日商約的廢除是「總統和國務卿的偉大而輝煌的舉動」,在英日協定達成之時,美國採取的這一行動,「減輕了中國自捲入衝突以來所面臨的極嚴峻的危機」,中國人民將不會忘記美國的這一重要行動。
四月廿五日,蔣介石致電史達林,並要求孫科親譯面陳。蔣介石表示讚賞蘇聯提出的集體安全制度,希盼蘇聯在與英法交涉時「特別提出遠東問題之重要性,及其與集體安全制度不能分離之理,尤昐闡明徹國抗戰與安全世界和平之密切關係,務使英、法均能透徹瞭解,俾國參加反侵略團結與各民主國進一步作伸張公理正義之共同努力,使歐亞問題得在同樣原則下同時解決。」
七月二十日,蔣介石致函羅斯福,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九國公約之維護;對華物資之援助;歐局對於遠東的影響。蔣介石首先要求美國實行對日禁運,削弱日本的戰鬥力和經濟力,迫使日本同意以國際會議的方式來解決遠東的問題。他還提出,也可以先由美國政府邀請主要關係國家舉行會議,如果日本拒絕參加,再進行制裁,迫使日本恢復理智。
「如果英法不抵抗,日本可能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這年三月,德國公然武裝侵佔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這對一直主張對德妥協的張伯倫首相不啻是一個沉重打擊。為了警告德國,表明制裁其進一步擴張的決心,英國在四月初與波蘭簽訂了互助協定,議定英國將全力援助波蘭抵抗侵略。此後,英法又陸續對希臘、羅馬尼亞、土耳其等國的安全做出擔保。英法甚至與在意識形態上完全對立的蘇聯也開始進行有關集體安全的談判。這對密切關注著歐洲局勢發展的中國政府是個鼓舞,他們判斷「民主陣線或可由此而形成」。
蘇聯沒有做出明確答覆,史達林在回電中表示,蘇聯當盡其力所能及,幫助中國完成解放大業。關於遠東的集體安全問題,蘇未有明確表示,只是說蘇聯與英法的談判仍在繼續進行之中,如果談判成功,則會促進愛好和平的各國結成聯合組織。
果然,日本報紙得意地聲稱,日軍此舉切斷了新加坡和香港之間的航路,從而使香港作為一個英國海軍基地而存在的意義已全部喪失。
為引起英美當局的注意,蔣介石指出:「日本進攻海南島,無異造成太平洋上之『九一八』。蓋海南島在東亞為太平洋印度洋間戰略上主要之重心,敵軍若佔領該島,不僅可以完全阻斷香港新加坡間之交通,切斷新加坡澳洲間之聯絡,而且使菲律賓也受其控制,此不僅直接威脅法屬安南,實為完全控制太平洋海權之發軔。該島若歸日軍掌握,則日本海軍向西可由印度洋以窺地中海,而在東面,即可以切斷新加坡、夏威夷島、珍珠港英美海軍基地之聯絡。」所以,日軍此舉的主要目標在https://m.hetubook.com.com英美而不在中國,「此為開戰以來,對英法美之最大威脅,此後戰局必將急轉而下,倭寇狂妄,蓋已決心與世界開戰矣。」
遠東的形勢真的像太平洋上的波浪一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關於英國斡旋中日的傳言正盛,一貫對在遠東調停持消極態度的美國又被牽扯進來,更加讓人相信傳言的真實性。四月中旬,日本《朝日新聞》報導了一條驚人的消息,美國總統羅斯福將向日本提議召開太平洋會議,以解決遠東的衝突。不同於對英國的態度,蔣介石對此特別的關注,急忙吩咐查證消息的可靠性。駐美大使胡適的來電讓蔣介石很失望,胡適說他曾面見羅斯福,羅斯福憤然指責《朝日新聞》的消息純屬捏造。
外間的傳聞還真不是空穴來風。克萊琪在事後致英國外交部的秘密電報中說,日本政府的負責人士表示,日方實際上已解除了不少與蔣介石議和的限制,日本人希望通過卡爾瞭解重慶在歐戰爆發時的對日本的態度。不過,克萊琪對於風傳的調和之事,十分的謹慎。畢竟,上一年在慕尼克的行動已經讓大英帝國遭受了夠多的譴責。克萊琪建議,如果中國政府決心立場堅定地繼續抵抗,則英國完全不必促成和議。
五月十八日,蔣介石在會見卡爾時表示,他已經做好準備去面對一場長期化的戰爭,他也相信戰爭最終將以中國所樂於接受的方式而告結束。不過,他仍然希望有國際社會的共同干預,只有這樣,中日問題才可能獲得永久性的解決。他指出,國際干涉可以採取兩方面的行動:對日本施加經濟壓力和英美出面調停。中國的利益以及所有友好國家的利益都要求儘早地恢復和平,所以他強調,國際社會採取行動越早,事情就越有利。蔣介石對英美最近在鼓浪嶼的共同出兵,表示了讚賞,認為這是一個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的令人鼓舞的趨勢。他希望在遠東問題上,英國美國也能協調一致地採取行動。
這一事件本來是由中國抗日志士在英租界內刺殺漢奸所引起,但日本最後提出的要求已遠遠超出逼迫英方交出嫌疑犯的範圍。六月十三日,天津日軍發言人聲稱,僅僅交出四名嫌疑犯已不能解決問題,「除非英國租界當局的態度發生根本的轉變,即與日本在建立東方新秩序中合作,放棄其親蔣政策,否則,日本軍隊絕不會甘休」。為了表明日本的決心,第二天,日軍封鎖天津的英法租界,並對出入租界的英國人進行人身侮辱。
在同克萊琪會晤後,卡爾於四月十九日抵達重慶,這不得不使人更加懷疑英國人的意圖。儘管重慶的官員站出來公開闢謠,聲明卡爾此行純係處理正常的外交事務,但關於卡爾是為斡旋中日和議而來的消息仍然在盛傳。
蔣介石的呼籲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國際重視,但是美、英、法、荷很快發覺,威脅真的就在眼前了。三月三十日,日本宣布中國南海的領土南沙群島歸日本所有。日本的舉動直接威脅著四國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利益,他們相繼向日本提出抗議。

蔣介石視察重慶南開中學
六月上旬,日本方面再次傳言,聲稱英、法、美等國擬調停中日戰爭。但是,法國外交部官員很快就答覆中國駐法大使說:三國不僅並無此意,而且為遠東及世界大局起見,都希望中國繼續抗戰,以達最後勝利,也使得日本無力西顧歐局。是啊,歐洲已經被戰爭的烏雲籠罩,他們哪還有閒心來操心遠東的衝突
hetubook.com.com呢?
就在國民政府積極爭取遠東反侵略陣線的同時,有關列強將召開太平洋會議調停中日的消息開始在社會上傳播開來。
一九三九年二月,日軍在海南島登陸。蔣介石獲得消息後,立即邀請了陳立夫、郭沫若、陳博生等人徵求意見商討對策。抗戰爆發後,執政的國民黨基本上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一大批流亡國外的進步人士紛紛回國參加民族的抗戰。流亡十年的郭沫若也從日本歸來,一九三八年四月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領導抗戰宣傳工作。日軍攻佔海南島絕不僅僅是要包抄進攻中國的大後方,這其中一定有更多的企圖,蔣介石想聽聽別人的見解。
三月下旬,中國政府進一步提出了一個中英法軍事合作共同維持遠東安全的計畫草案,並決定在提交英法的同時,要求美國予以協助。該方案還準備在適當時期,邀請蘇聯參與。軍事合作主要是希望參與協防的國家調遣海空軍配合中國陸軍的行動。
一陣沉默,誰也沒有回答,大家都看著委員長。蔣介石主動做了回答:「可以這麼說,我們要鼓動英法,爭取讓他們干預。英國在香港和南洋諸國有巨大的利益,法國在廣州灣和安南也一樣。日軍在海南島的行動絕不是僅僅針對我國的。」
由於英美法(尤其是美國)的態度均不夠積極,重慶國民政府推動召開國際會議的行動毫無進展。正在這時,一個突發事件的到來和擴大給中國又帶來了新的希望,這就是天津租界事件。
卡爾在重慶會晤了王寵惠,還拜見了蔣介石。在與王寵惠的談話中,卡爾透露了日方的動向。他說,日本有許多重要官員主張結束戰爭,它們的條件大致是:華南華中的日軍可先行撤退,將來可恢復到「七七事變」以前的狀態,對内蒙則須有特別辦法。由於卡爾沒有表示英國有意調停,而且當時日本輿論正大肆宣揚中國政府急於求和,因此,重慶政要對與日本議和一事未置可否。對此,時任軍事委員會參事室主任的王世杰在其日記中有明確記載:「我政府因近日日方到處造謠,謂我求和甚切,固對於英使所報告,未予討論。」
這時,國民政府顯然期望態度漸趨積極的英美對正一意擴大侵略的日本能施加壓力,起到限制甚至制裁的作用。針對日本在太平洋上製造的戰爭威脅,蔣介石呼籲西方列強對日實行貿易和經濟制裁,加強對中國抗戰的支援。中國政府還向英方提出了以義勇軍援助中國抗戰以維護東亞共同利益的要求,向法國也提出了遠東進行軍事聯防的問題。他專門為此指示駐外使節同各國政府會商。
蔣介石的計畫漏算了一步棋,那就是英國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堅強,它過早地放棄了紳士的尊嚴。七月下旬,英日之間的談判在日本所提出的原則的基礎上達成協議。無論英國怎樣解釋,「有田——克萊琪協議」終究是對日本的一個重大妥協舉動。中國政府和各界團體都提出了抗議和指責。
「英法不會有強硬行動,他們還不準備在遠東作戰。在歐洲,他們對侵略者採取綏靖政策,在這裏他們可能會繼續旁觀。」郭沫若很謹慎的回答。
考慮到有田——克萊琪協議的簽訂對於中國士氣的影響,美國政府決心採取有力的措施來表明自己對於遠東危機的態度,以鼓舞中國人的抗日士氣。美國政府選擇了預先通知廢除一九一一年訂立的日美商約這一方式。
蔣介石在這個時候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同英法在歐洲問題上的態度變化也密切相關。
對日抗戰,蔣介石並沒有十足的信心,他關於中國必然會贏得戰爭勝利的預言,都離不開一個前提,那就是國際局勢必起變化。二十世紀三〇年代的中國,依然是個半殖民地的弱國,除了民族情緒高漲的中國人和_圖_書,國際上很少有人相信中國能夠在日本人強大的攻勢下持久地抵抗。拚死抵抗,那是絕境中的最後一線希望,全靠一股勇氣在支撐啊!
誰都難以確定日本下一步會怎樣,如同不敢保證英法的行動一樣。但是大家都希望局勢向有利中國的一面發展。蔣介石最擔心的還是日軍轉道緬甸進攻中國大後方,要防止這種危險局面出現,必須喚起英國、法國的注意,因此,一定要做好宣傳工作。
受此鼓舞,重慶的國民政府積極展開了在遠東建立反侵略陣線的活動,爭取英法將正在策劃中的反侵略陣線擴大到遠東。中國方面開始與法國秘密商量在印度支那進行軍事合作的辦法。日軍在中國南海得寸進尺的軍事行動的確引起了英法,特別是法國的恐懼,這使得重慶的外交活動顯得十分有針對性,很快就有了進展。國民政府兩廣外交特派員與法國駐遠東特務機關負責人頻繁接觸,商洽中法遠東軍事合作的具體計畫,這一計畫得到了印度支那總督的同意。
十多年來,蔣介石竭力安撫、分化、拉攏或打擊各派地方勢力,形成的僅僅是一個專制而又鬆散的中央集權政體。雖然維持了形式上的一統天下,但是内部紛爭不已,外部侵略挑釁也如家常便飯,喪權辱國的舊約未廢,裂土分疆的危險又至。在「門戶開放」與「機會均等」原則下確立起來的「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行政完整」的承諾僅僅是一張空頭支票。在民族情感激盪下舉起抗日大旗的蔣介石,擬定了「苦撐待變」的抗戰方略。在他的持久消耗戰略中,等待國際局勢變化爭取外援是重要的一環,他不相信單靠中國一國之力能戰勝日本,革命意志已經渙散了的國民黨也的確難以長久地團結全國各階層民眾抗戰。
美國駐華大使詹森首先從卡爾那裏得知了蔣介石的意圖,立即向美國務院作了彙報。在對日本政府接受調停的願望及和談條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並不願意蹚這趟渾水,所以不準備向日本提出調停。對於蔣介石熱心的太平洋會議,美國因看不到達成中日雙方都滿意的協定的希望,也不想在此問題上冒然採取行動。
「日本人在海南島登陸,您有何見教?」蔣介石向郭沫若投去詢問的目光。郭沫若主管宣傳,同共產黨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文化界也有不小的影響,蔣介石特別想聽聽他的看法。
蔣介石顯然對此很感興趣。對,就是南進!不過,日本人是不會局限於華南的!「那您認為英國人和法國人會有何行動?」他繼續問道。
聯繫英國以往對日妥協的歷史,中共加重了太平洋會議將成為遠東的慕尼克會議的擔心。此時莫斯科也擔心英美在遠東與日本妥協,促使日本北上,要求中共警惕遠東的慕尼克陰謀。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大造反共的輿論,蔣介石也表現出更加急迫的溶共心情,國共摩擦開始增加,從整體上看,相持階段來臨後,國民黨蔣介石在抗戰的積極性上發生了退步。為了制止一種可能出現的危險趨勢,中共發起了一場聲勢巨大的「反對妥協投降,堅持抗戰」的宣傳運以引起人們的警惕。
在日本生活近十年,郭沫若對日本還是有一定瞭解的。最慶幸的是結識了許多日本朋友,鹿地亙、池田幸子夫婦就在第三廳第七處負責對日本人的反戰宣傳工作,在他的邀請下,好友綠川英子也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從事對日廣播工作。這些人都是長期從事反戰運動的進步文士,他們一直關注著日軍的動向,猜測著那群戰爭瘋子的意圖。
四月上旬,英國駐日大使克萊琪在上海會晤了駐華大使卡爾。英國人想做什麼?一時間,各種小道消息風傳全國,而時刻牽動抗日軍民心弦的,則是英國在進行有關中日調停的磋商。
「那麼,怎樣做宣傳工作呢?」最高統帥用目光打量在座的眾人。
重慶方面事m.hetubook.com.com實上是十分希望召開遠東國際會議的。不過,鑒於以往的冷遇,這次蔣介石表現的比較謹慎,他準備事先與列強駐華大使私下磋商試探各國的態度。戰場上講究「知己知彼」,外交上也一樣。
日軍攻佔海南島,國內外頗為震動。利用這個事件,國民政府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展開了一場爭取盟友的外交宣傳戰。二月十一日,即日軍登陸的第二天,蔣介石在答外國記者問時說:「日軍在海南島登陸,對於我國抗戰並無任何影響。因中日戰爭之勝敗,必須取決於大陸上軍事之行動,一島之佔領與否,根本無關重要。」他強調的是日軍此舉對遠東和世界的影響。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機會真的來了嗎?蔣介石不敢冒昧行事,他令軍事委員會參事室和外交部對這一問題詳加研究。參事室經過仔細探討,一致認為召開此會雖不能解決中日戰爭,但對中國有利無害。會議如能召開,在天津問題上英國不至於退讓,會議結束後,中國也較易得到美國對華進一步的經濟援助。甚至還可能促成美國及英法蘇等國制裁日本,果真如此,就可以形成遠東反侵略陣線。至於各主要國家的態度,參事室估計,蘇聯不會反對;法國將順從英美;英國也應該會贊同,希望通過這次會議,以集體行動來拒絕日本提出的廣泛要求或對日本進行報復。所以關鍵是做美國的工作,美國政府在原則上自不會反對召開此會,但由於國會正在討論中立法修正案,態度會有所遲疑。
英國有意介入中日談判,蔣介石堅拒「議和」,但試圖召集國際會議制裁日軍行動;西方各國各行其是繼續對日妥協,國際調停終無希望。
自日本於一九三八年秋提出「建立東亞新秩序」的口號後,英美對遠東的態度均有積極的轉變。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和一九三九年一月,美英法政府先後向日本政府遞交照會,指責「東亞新秩序」有違九國公約,表示不承認日本的所謂「東亞新秩序」。為警告日本小心行事,英美還先後宣布戰時第一筆對華貸款。對於英美的這一轉變,一直在尋找外援卻一度遭受冷遇的國民黨人頗為振奮,在五屆五中全會討論國際形勢時,與會代表對英美日趨積極的態度都很樂觀。蔣介石頗為自信地預言,不出兩年,即在羅斯福總統任內,美國將會挺身而出,設法解決中日問題。他鼓勵政府官員和前線將士,只要中國堅持抗戰,自會促進國聯盟約、九國公約的聯合運用,那時驕橫的日軍終會向我們低頭,所以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這樣,在歐戰爆發之前,召開有關國際會議的想法始終未能獲得積極的回應,因而也始終只是停留在想法上。隨著歐戰的爆發,英法本身都已捲入戰爭之中,召開太平洋會議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
「九一八」事變之後,蔣介石多次強調中日糾紛的國際意義,力圖獲得第三國的強力支持。撇開蔣「剿共」、「反共」的私心以及看不到民眾巨大抗戰潛力的「近視」不說,蔣介石無疑是深具國際政治思維的。
蔣介石還特意向卡爾透露,他最近收到了一份日本人的和談建議,只要中國人願意停戰,日本準備撤退到盧溝橋事件以前的位置。不過蔣介石也說自己不信任日本人,只有日本人真心誠意地撤軍時,他才能同意停戰。即使當撤軍完成,也必須通過一個所有與遠東有關的大國都參加的國際會議來求得中日問題的解決,並由這些國家提供保證。蔣介石說,日本人正在為謀和尋找契機,英美正好可以為中日之間的溝通做出有益的貢獻,他相信日本人是會表示歡迎的。為了讓卡爾重視此事,蔣介石表示將向美國大使做同樣的提議。對日本是否真心謀和,卡爾不敢肯定,因而他建議英國外交部等待蔣與美國大使接觸的結果再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