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1937-1945)

作者:何虎生
八年抗戰中的蔣介石(1937-1945)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章 爭取國家領土和主權 一、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活動

第九章 爭取國家領土和主權

一、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活動

中國既然居於世界四強之列,中國的抗戰又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全球戰略性的問題,蔣介石認為中國理應有發言權和決定權。可是,華盛頓會議所設立的決定盟國最高戰略、盟國作戰情報、後勤與軍火分配等重大問題的美英聯合參謀部首長會議,卻把中國排斥在外,蔣介石當然不會對美英這樣無視中國利益的行為視若不見。
正式宣布廢除不平等條約之後,接下來的則是中美中英改訂新約的談判了。利益所繫,談判並非一帆風順。由於美、英廢約行動是迫於當時形勢作出的,並不是真正出於對中國人民的友好,也由於放棄在華特權對他們的利益仍有不同程度的損害,所以談判進展不快。
然而,就在中國為了盟國團結做出巨大讓步的時候,美英卻向中方提出延期簽約。對此,蔣介石在日記中發出慨嘆:「美、英新約不能在元旦如期舉行,乃為平生遺憾,更知外交被動之苦。」
不料姿態剛擺好,陶希聖主持的《中央日報》就先泄了底,在十二月廿七日的社論《向羅斯福致敬》中,透露了中美、中英將於一九四三年元旦簽約的消息。這無疑給英國人提供了資訊,從中他們完全可以斷定,中國政府實際上已準備簽約,現在的強硬姿態只是一種嘗試。蔣介石的底牌就這樣被英國人窺視到了,這使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失去了討價還價的能力。對於《中央日報》這一弄巧成拙的社論事件,蔣介石大為震怒,以外交部洩密和報社怠忽職守予以追究責任。陶希聖因此失掉了社長職位;總編輯袁業裕被交付軍法審判,後因葉楚傖說情才得以保釋;記者卜少夫被罰薪三月。
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蘇日中立協定》的簽訂,使中國抗戰的國際環境急劇惡化。當時,蔣介石採取了多項外交措施予以應對,其中一項重大決策,便是力爭儘早與美國訂立廢除在華治外法權的新約。由於利益所在,雖然美英均作了積極回應,但多是做些表面文章,並沒有採取實質性的措施,而且在一些文件中,還加以時間的限定,即廢除不平等條約要等到戰後方可進行。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給中國的廢約運動帶來了契機。中國正式對德、意、日宣戰,同時宣布「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德、中意或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這樣,中國與日、意之間的不平等條約自行取消。中國戰區在美英遠東戰略中顯得尤為重要,四年多中國人民對日軍的英勇抗擊,已經顯示了中華民族抗戰的重大意義。《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的發表使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中國已躋身於四大國之列。然而,中國仍蒙受著近百年來被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的種種不平等條約的恥辱。這不僅不利於中國對日抗戰信心的提高,也與中國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於是朝野上下,一致要求取消各國對華不平等條約。
十一月七日,外交部長宋子文將「中英新約修正草案」譯文呈送蔣介石。修正案提出了中方擬增加的內容,認為中國應收回九龍。但是,英國政府藉口九龍租借地不在新約談判範圍,拒絕交還九龍。十一月十一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倫敦市政廳發表演說時宣稱:凡屬於英國者,他必保護之。他不是為了解散大英帝國而出任首相的,所以,他決不會放棄任何一塊大英帝國的領地,如果有這種事發生,請另找他人辦理。對於英方這一強硬立場,蔣介石決意針鋒相對,他在日記中寫道:「美英廢除不平等條約之方案,前面已送出;照英大使函意測之,則九龍租借地尚不肯放棄;而西藏之特權,當更不願提及矣。然余決促使其同時撤銷也。」
十月廿四日,美國國務卿赫爾將美方起草的中美新約草案遞交中方。為了便於修改和商談新約草案,蔣介石讓宋子文暫停在美國的活動,立刻回國主持新約的修訂工作。中美雙方m•hetubook.com•com分歧主要集中在廢除美國在華沿海貿易、內河航行特權問題上。美國雖然名義上同意放棄在華沿海貿易和內河航行特權,但實際上仍保留了這方面的特權,美國的這一主張,便與國民政府試圖通過訂立新約全面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立場,直接發生了衝突。於是,中方在談判中的態度立即變得強硬起來。
美國政府在向中方遞交中美新約草案之前,先行聽取英國對草案的意見,並根據英國的建議對條約草案做了若干修訂。美國一再拖延向中方遞交條約草案的日期,也完全是為了獲得英國的意見。
隨後,中國又與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等國簽訂了類似的條約。這樣,百年來資本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基本上廢除了。在當時形勢下,取得這一成果也是中國外交上的一個重大勝利,是值得讚揚和慶祝的大事。
由於九龍租借地問題未能解決,國民政府在慶祝這兩個條約終於得以簽署之際,並不掩飾對中美條約的滿意和對中英條約的遺憾。蔣介石在《告全國軍民書》中便指出:中美、中英平等新約的告成,「這實在是英美的政府和人民最光明最正大的舉動。尤其是美國,對我政府的希望完全一致,並無一點保留的要求,更為欣慰。」為了不影響盟國的團結,蔣介石委婉地表達了對英國的失望和譴責。美國政府和英國政府對華談判中表現出來的不同態度,英國對重大「懸案」的保留,是此後中英關係冷淡,國民黨政權向美國「一邊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九四二年元旦,由廿六國共同簽字的《聯合國家宣言》正式發表時,中國第一次以「四大國」的身分與美、英、蘇並列於簽字國之首。隨後,又成立了西南太平洋和中國兩大戰區,蔣介石被任命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儼然成為四強領袖之一,可是實際上,在羅斯福、邱吉爾的眼裏,只不過是一個可以任意擺佈的小夥計。由於美、英處處著眼於自己的國家利益,要中國服從他們的戰略意圖,這深深刺痛了蔣介石的民族自尊心,引起了他的不滿。
種種不平等待遇大大刺傷了蔣介石的民族自尊心,他意識到,這是近百年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遺害。既然是一國領袖,他絕不甘心被人擺佈,更不能處於受歧視的屈辱地位;既然羅斯福已將中國提到世界四強的地位,那我蔣某人就必須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強領袖之一,受到應有的尊重,發揮力所能及的作用。不平等條約不僅是束縛個人威信上升的枷鎖,而且是影響中國抗戰的障礙。於是,蔣介石便借助全國軍民抗戰的威力和功績,把廢除不平等條約提上了議事日程。一九四二年四月廿三日,蔣介石通過宋美齡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如是我觀》一文,提出取消外國在華的種種特權。由此發端,開始了中國與美、英間關於廢約的談判。
當中國代表表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和妥協性,滿足了美方的若干要求後,美國遂決定接受中方對沿海貿易和内河航行問題的處理意見。而美國一旦發現自己可能要先於其他各國放棄在華商業特權時,便很現實地要求中方「一視同仁」了。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九日,蔣介石通過宋子文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去電函,首先表示了對美國的友好態度,讚揚羅斯福是中國親密之友人,接著就希望美國考慮允許他參加美英參謀部首長會議。他在這封電函中,對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美、英的自私自利,中國的委曲求全以及盟軍聯合參謀部首長會議排斥中國之不當,進行了申訴。蔣介石毫不隱瞞自己的失望和憤慨,他指出,如果美、英參謀部首長會議及其軍火分配委員會不予擴大,以便中國加入,則中國不啻棋賽中之一走卒而已。「倘在戰爭重壓之下,我們就受到此種待遇,和-圖-書則在和平會議時,我們的地位又將如何?」這顯然是蔣介石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向羅斯福的一次挑戰。遺憾的是,這一努力並未能改變羅斯福早已確定的對華基本政策。
外交談判中沒有妥協是不可能的,如果雙方都採取僵硬的立場,談判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參與中英改訂新約談判,有多年外交生涯的資深外交家顧維鈞對此,曾說過一段很值得深思的話:「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都記得一句古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換句話說,堅持原則比只顧得局部利益為好。我一向把這句話看做是在個人一生中的寶貴箴言,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這項箴言不適用於外交,因為國家是永存的,不能玉碎。一個外交家不能因為必須堅持原則而眼看著他的國家趨於毀滅而不顧。在外交上,人們必須始終考慮到對方,每一方都想取得全勝。因此如果一個人意欲防止『玉碎』而又不屑顧及『瓦全』,那他就是只想到自己而不考慮到對方。如果每一方都堅持百分之百的成功,那麼任何談判都不會有成功的可能。」
利用戰時壓力,蔣介石強烈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為保中國抗戰,羅斯福同意廢約;為爭平等,中國新聞界積極協助政府展開輿論宣傳。

美英在聲明發表的前一天,即十月九日,預先通知了中國國民政府。蔣介石懷著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讀完了來自華盛頓和倫敦的電報。他在日記中寫道:「接獲美英自動放棄治外法權之通告,此為總理革命以來畢生奮鬥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得由我親手達成。衷心快慰,實為平生唯一之幸事。」在十月十日中華民國國慶三十一周年紀念大典上,蔣介石向全國宣布了英美已通知國民政府將廢除不平等條約,放棄治外法權的消息,並說:「我國百年來,所受各國不平等條約束縛,至此,可根本解除。國父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遺囑,亦完全實現。我全國同胞,自今日起,應格外奮勉,自強自立。」蔣介石沒有忘記給予巨大支持和幫助的羅斯福總統,在致羅斯福的電函中說:美國在我國慶三十一周年紀念之際表示自動放棄在華特權,「此有其裨於敝國繼續抗戰民氣之提高,實勝於其他任何之力量」他表示自己為美國「此一壯舉所感動,實無適當言詞足以表達余欣慰之感情」
為了打破僵局,十二月廿七日,心急如焚的宋子文請剛從英國返回的外交元老顧維鈞去說服蔣介石不要堅持將九龍租借權納入條約。時任駐英大使的顧維鈞同樣為此事著急,他力陳中英新約是出於英國「友好」,當然也不會拂逆蔣介石的心思。在這裏,顧維鈞充分展現了自己在外交活動中磨煉得爐火純青的口才。顧維鈞說:「我明白委員長的意思,該送來的禮物應當一次送來。可是英國願意分兩次送,依我看,還是先收下這第一份為宜,可以在收禮時暗示一下我們在等待第二份的到來,這樣可以不致引起什麼誤解。再說,我國與英國已經結成盟國,現在正值我國抗戰的艱難時期,盟國團結極為重要。」
由於日本獨霸東亞的野心日益顯露,在遠東有重大利益的英美等國與中國逐漸走進同一條戰壕,但在抗戰前期,廢約問題並未提上議事日程。不過,作為對中國的一種道義支持和精神聲援,美英政府多次聲明,將在遠東戰爭結束後與中國討論改定新約的問題。

就在新約延期簽訂期間,一九四三年一月九日上午,汪偽政權向英美宣戰。在此後不到兩個小時,汪精衛代表南京政府與日本政府代表重光葵於上午十一時在南京簽訂《中日共同宣言》。同時雙方還簽訂了歸還租界及廢除日本在華治外法權的協定。這一舉動,大大降低了美英廢約行動的意義。蔣介石在一月十日的日記寫道:「日偽先行發表偽廢除不平等條約m.hetubook.com.com消息,殊為追悔。」日偽「廢約」這本是一幕滑稽戲,但客觀上卻對美、英增加了壓力,迫使英美在改訂新約的談判中,做出積極的姿態。
這一運動到五月達到高潮,其標誌是宋美齡於四月至五月在美國著文,譴責英國在遠東作戰不力卻繼續以帝國主義的態度對待中國,她要求那些以抗戰的名義到中國的英國駐華大使館的一些「大班」們滾回英國,宋美齡的言論在美國引起巨大回響。同期,蔣介石派外交部長宋子文到美國爭取和洽談美援,同時向美國政府表示中國希望立即廢除舊約訂立新約的意向。九月二日,蔣介石派魏道明替換胡適接任駐美大使,以促成速定新約之事。

蔣介石接受最高統帥勳章後難宋美齡合影
儘管還遲於日偽簽約,但此兩條約的簽訂在國內還是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中美、中英新約公佈,國民黨中央如同服了興奮劑,頓時士氣高昂。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二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軍民書》聲稱,從此中國已經是完全獨立自主,與美英並列的世界強國了,要求全國軍民「奮發圖強」,更應完全服從國民黨的一黨領導。《中央日報》發表社論,認為這是「平等、自由的光明燈塔」重慶市舉行七萬人的大遊行,慶祝「平等條約」簽訂,各省均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
改定新約歷經艱辛,中國終於擺脫百餘年之不平等條約;國民政府成功領導廢約運動,蔣介石大搞領袖崇拜。
對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蔣介石談了自己的觀點:「應以和平方法與不妥協之精神與締約各國分別進行締結新約的談判,如締約各國拒絕談判或談判無結果時,即依據國際公認的習慣,本情勢變遷之理由,單方面宣告廢約。」這就是為當時進行的改定新約運動的指導思想。通過艱苦的談判,到一九三〇年五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放棄了協定關稅權,中國終於實現了關稅自主,威海衛租借地也被收回。一九三〇年一月,取消列強在華治外法權的談判也進入了與各國會商的階段,後來由於日本侵入中國東北而停止。
隨著滇緬公路的中斷,中國急需的各種軍需物資均無法得到滿足,貸款也是有名無實,不能兌現,蔣介石對此本已不滿,恰在此時,抱著殖民主義傲慢態度的英國又故意無視中國軍隊的戰績。五月十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廣播演說中,大加讚揚美蘇在各戰場中所起的作用,唯獨對中國的抗戰,對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場上為援助英軍所作出的犧牲,隻字不提,這就激怒了蔣介石,他指責:「英人對我緬甸軍隊一切不顧,至邱吉爾的態度對我等於唾棄,以怨報德,徒有勢利,而無信義!」由此更加激發了蔣介石的自主自強意識:「今而後知,所謂同盟與互助,皆為虛妄之言,美國亦不外此例乎?幸而我中國尚有一片土地與相當兵力,以圖自存,而未為帝國主義者完全犧牲耳!」
蔣介石最初關注的是新約所包括的範圍,他指示外交部,希望通過談判、訂約,全面廢除美、英等國在華各項特權。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一日,蔣介石曾召集王世杰、王寵惠、吳國楨等人專門就此事會商。王世杰便談道:「此次英美廢棄特權之舉,必不以領事裁判權為限,而將涉及租界、租借地、內河航權及在華駐兵權等等。我當力求諸事解決之徹底。租界問題彼等容或提出若干之保障,我宜早定對。」由此,蔣介石希望外交部在收到美、英方面的條約草案之前就著手擬定方案。
不過新約的簽訂並沒有改hetubook.com.com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質,距中國真正的獨立自主,還有著很長的路要走。廢約之所以實現的主要原因,既不是美英兩國善意的恩賜,也不是國民政府具有如何高超的外交技巧,而是中國軍民五年多的浴血奮戰。國民黨對這一實現戰時廢約的關鍵因素熟視無睹,新約簽訂後,在國內掀起了一股歌頌領袖,美化黨治的浪潮。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駐美大使魏道明(左)與美國國務卿赫爾(右)簽訂中美新約

美英的聲明,恰恰在中華民國國慶三十一周年之際發表,不是一個巧合,而是一種用心良苦的安排。就在這一天,美國費城獨立廳的自由鐘敲響三十一下,以此向開始走上獨立之路的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國慶日遙致祝福。
顧的勸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蔣介石開始考慮對英國讓步。不過直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宋子文見他時,蔣介石仍然不想簽署條約。這時宋子文以強烈言辭向蔣陳述:如不簽署中英條約,將使中美條約實際上毫無價值;蘇聯的態度總使中國人民感到憂心忡忡,中國如與英國保持友好,戰後可聯合對付蘇聯;九龍目前並無重大的實際意義。蔣介石權衡再三,最後同意簽約。蔣讓宋子文向英國說明,只是考慮盟國團結,中國才決定簽約。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宋子文(前排中)與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簽訂中英新約
一月十一日,「中美平等新約」在華盛頓簽字,「中英平等新約」在重慶簽字,美英兩國正式宣布廢除在中國的特權。
對此,蔣介石內心充滿了痛苦,他寫道:「晨五時醒後考慮與英國訂新約事。我雖不要求其對九龍問題作任何保留之約言,而彼權要求我聲明九龍不在平等條約之内,否則,彼意拒絕簽訂新約。果然,我政府唯有自此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之聲明,以不承認英國在華國有之權利;一俟戰後,用軍事力量由日軍手中取回,則彼雖狡猾,亦必無可如何。此乃為最後之手段。如此彼無所要求,則我待簽字以後,另用書面對彼說明:交還九龍問題暫作保留,以待將來繼續談判,為日後交涉之根據。」「對英外交,頗費心神,以九龍交還問題英堅不願在新約内同時解決,余暫忍之。此實對英政策與技術一大改變也。」在兩國實力懸殊的形勢下,蔣介石為了維護中國對九龍的主權地位頗費腦汁,最後委曲求全也是勢不由己,力不從心。
經過雙方的討價還價,最終於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美國國務卿赫爾和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分別代表兩國在華盛頓簽訂了《中美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條約暨換文》。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初,蔣介石等國民黨領導人就把廢除不平等條約作為政府主要的外交目標。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日,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央紀念周大會上宣稱:「北伐完成以後,我們最要緊的工作是在外交。我們革命有兩個對象,一個是封建制度,就是國內軍閥,一個是外交。北伐總算告一段落,革命能否成功,就全看第二個對象如何應付,就是說外交上的難關能否打破,這個目的如果不能達到,那麼所謂第一個對象,打倒軍閥的目的,雖說已經達到,亦總是假的。」蔣介石所指的外交的目標就和*圖*書是要廢除不平等條約,改訂平等新約。
經過長時間協商,英美兩國從實現其全球戰略出發,同意廢除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美國於十月十日聲明放棄在華特權,美方宣稱:美國將「立時放棄在華治外法權及解決有關國際問題之條約。」英國也於同一天發表聲明,將「廢除英國人民迄今仍在華享受之治外法權」著,加拿大、荷蘭、巴西等國,相繼表示了同樣的態度。
如果說中美新約的簽訂還算順利的話,那麼中英新約的簽訂可謂費盡周折。中英新約的草案,是由英國駐華大使薛穆於一九四二年十月三十日呈中國外交部次長傅秉常的。中英談判中的一大熱點問題便是香港問題,為此,雙方展開了激烈交鋒。十一月一日,中國外交部將英文草案譯文呈送蔣介石,並附上「中英新約草案審查意見書」。意見書指出:英方在草案中認為條約所適用英國之領土應包括香港,對於這一點,我國不能同意;另外,九龍作為租界地,應在訂約時收回。
蔣介石多次表示,改定的新約如不載明中國收回九龍,他就不同意簽字。談判陷於僵局,這不免要使中國政府原定於一九四三年元旦與英美兩國同時改訂新約,並作為一個偉大外交勝利進行宣傳的想法落空。蔣介石當然不希望失去這樣一個絕好的宣傳機會,但他更不願意放棄九龍,所以他決定繼續向英方施加壓力,渴望中國的強硬姿態能贏得事情最後轉機。
美英都允諾在戰後廢除在華的治外法權,蔣介石對這些沒有誠意的表態十分不滿,認為此問題應在戰時解決。在中國民眾的強烈要求鼓舞下,蔣介石開始採取措施,要求美英率先放棄在華特權,廢除歷史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九四二年三月在蔣介石的推動下,中國的新聞界開始抨擊英國殖民主義的運動,要求立即廢除不平等條約。
中美新約的簽訂,是近代以來中國對外關係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七日,羅斯福總統又簽署了一份經國會兩院絕大多數所通過的法案,廢止為時已久的立法上對於中國人的歧視,廢止了排華的法律;議定了每年的中國移民數額,並使合法進入美國的華僑得歸化為美國公民。這個立法是羅斯福總統特別提請的,藉以改正歷史錯誤,並以進一步證明,美國不僅視中國為進行戰爭中的夥伴,而將視中國為和平時期的夥伴。
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問題上,美國總統羅斯福作了權衡利弊的考慮。他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在自由、平等原則上建立新的國際關係」的《大西洋憲章》精神,必須遵守,這是他和邱吉爾共同確定的;實施「先歐後亞」戰略方針,必須要繼續借助中國軍民的抗日力量。日本侵華以來,一直大肆鼓吹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要進行「種族戰爭」,近期又以廢除不平等條約為誘餌,引誘蔣介石投降。要是蔣介石對美、英不滿情緒繼續增強,無形之中會減弱蔣介石的抗戰決心,甚至導致蔣、日合作。這樣,要實現「先歐後亞」的方針,也將成為泡影。況且,中國的沿海、沿江口岸及重要城市,均為日本佔領,美、英在華享有的許多特權,實際上不復存在,廢除不平等條約既可緩和蔣介石的不滿情緒,拉住他共同對日,又不致嚴重損害美、英的實際利益。因此,羅斯福決定在廢約問題上作出讓步。
十月四日,美國共和黨領袖威爾基訪問重慶,借此機會,蔣介石以溢美之詞向其提出實質性要求:「中國人民視美國為誠意願使各民族取得平等地位之唯一國家,故願受美國之領導,此亦為遠東一切弱小民族之期待,相望美國之援手甚殷。.....中國今日尚未能取得國際上平等之地位,故深盼美國民眾能瞭解中國,欲其援助被壓迫民族爭取平等,應先使其本身獲得平等地位始。」國民政府立即通過新聞媒體公開向美國提出了這一願望。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