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議論力
邏輯思考,邏輯討論
商業環境正在劇烈變動中,藤田指出的討論的意義和重要性,不但沒有衰退,反而與日俱增。在看不到前方道路和成功方程式的時候,理性討論更顯得重要。
我想沒有消費者會反對從墨西哥大量進口物美價廉的豬肉,也應該很高興從菲律賓引進便宜又親切的看護人員。但是日本政府卻沒有運用邏輯思考,反而扮演了利益受損人的代理人角色。
日本因為社會結構、習慣、語言體系,都和歐美不同,所以形成共識的過程也截然不同。日本企業界是一個極為特殊的世界,各公司有自己特有的倫理,各行業也有自己的知識,https://www.hetubook•com•com大家都用擅長的邏輯尋求解答。許多人沾染了揣測上司想法以求安全過關的習性,用只對自家人有效的規則來溝通,對這樣安逸的環境毫不懷疑。
「discuss(討論)」這個字,是由否定意思的「dis」和「cuss(咒罵)」二個字組合而成的。所以討論的原始意思是,不論反對對方意見或提出自己的見解,都不可以淪為謾罵。而「debate(辨論)」的「de」是「下」的意思,加上「bat(打)」,原來的意義是「打倒」。所謂「討www.hetubook•com.com論的能力」,既不是用在千方百計駁倒對方,也不是用在花言巧語哄騙上。事實上,在歐美社會中,討論和辯論已普遍成為追求真實的手段,而且不只是商業世界如此,在學校或社區中也是一樣。
雖然有點晚,不過日本企業的人才終於稍稍有些流動了。無法理解子女想法的日本父母親,也不能再鴕鳥的將代溝問題全部歸咎於日本的傳統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已經造訪日本,不管是作為溝通的共通語言、規律或文法,「邏輯思考」都是必要條件,而「邏輯討論」則是充分條件。
他們就是未來要制定和-圖-書國家政策的精英官僚嗎?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然沒有一個人是在邏輯思考之後,得到「景氣不好」的結論,也沒有人想要針對景氣不好的假設,提出數據資料來檢驗,帶頭討論這個看法。
——業餘者可以用感情和經驗來討論,但是一個專業人,一定要用邏輯。
雖然關注這件事是媒體的責任,但是國民也好、媒體也好,都以旁觀者的身份,和被害者站在同樣的立場,認為「決不能屈服」。這可以說是因為感情和情緒而導致談判失敗的代表性例子。
幸好到目前為止,溝通上的差異還沒構成太大的問題,甚至可以視為日本特有的https://www•hetubook•com.com文化,善加利用。不過事實上,英語已經成為商業的通用語言,全球化、無國界化也勢不可檔,不管我們喜不喜歡,和別國的文化、習慣融合,都已不得不為。
日本麥當勞社長藤田田說過:「討論是找出最佳方法的途徑之一。」英特爾的兩位創辦人諾宜斯(Robert Noyce)和摩爾(Gordon Moore),也十分鼓勵所謂「建設性對立」的對抗式討論。在意見互相對立的情況下,真正的最佳方法,往往和雙方的原始主張都不相同。為了找到它,必須不斷討論;而商業世界就在這反覆的議論中進化與繁榮。
我在擔m.hetubook•com•com任通產省新人訓練的講師時,曾問聽眾:「現在景氣好不好?」只聽所有人眾口一聲回答:「不好!」我追問理由,他們則回答「報紙寫的」、「大家都這麼說」,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英語能力再強、學習再多的異國文化,如果不會邏輯思考與邏輯討論,就無法養成議論的能力。業餘者可以用感情和經驗來討論,但是一個專業人,一定要用邏輯。
例如,在日本和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AT)談判中,出面交涉的是政府,但是我不得不說,日本政府根本不像日本國民的代表,而是部分既得利益者的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