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的一念
這二種人,都是把失去的人物加以美化,美化成心中唯一崇拜的偶像。但前者教人可惜,後者令人覺得可愛。在感情的世界裏,雖難得有是非,卻重視眞偽的。這二種人都誇大自己的創傷,如果出之於至誠,那麼對過去的那一分情感,都美得像詩。
有一種人,眞的面對著滄海,不覺得有和_圖_書什麼特別的波瀾壯闊;眞的面對著巫山,也不覺得如何靈幻地橫雲送雨。總要在失去以後,才領悟既有的可貴,等到眼前的陋山俗水再無法與名山大海相比擬時,才開始惋惜悲歎。
今天,不管現實的功利思想是如何地踐踏癡情與純情,但那主觀的一念貞定,畢竟是人性間的一道靈和圖書光。也許有人會說:元稹雖寫了這首離思詩,當初還不是抛棄了鶯鶯嗎?後來又寫「唯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以悼念韋氏,不久就又再婚啦。言行不能始終相符,終是一項缺憾吧?更何況「取次花叢懶回顧」,對所有的花叢都懶得回顧,竟不是全爲了情人的離去,一半是爲了專心修道和_圖_書,只剩一半是爲了情人,這僅有「一半」的說法,是否也太寡情乏味了?批評得雖不錯,但是唐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禮俗,在婚配侍妾方面,不適宜用後人的標準去評量。至少元稹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月朧人靜,靈臺清明,當下一念,是十分誠篤眞摰的。這一念能維持到永恆,當然極珍貴,即使這一念短暫和圖書些,不久他又墮入現實的世界中去扮演負心的忍人;但這偶爾一閃的靈光,仍敎人感動。
——唐・元稹 離思(元氏長慶詩集)
另一種人,不曾眞的面對過滄海與名山,也許在別人看來,那只是個汙池,而他已經認定那就是滄海,而自以爲經歷https://m.hetubook.com•com過滄海的人,你難以和他談水了!也許在別人看來,那只是個土丘,而他已經認定那就是巫山;除去了巫山神女,所謂的行雲行雨,還夠看的麼?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